霜降补冬:元气美食汇

上传人:平*** 文档编号:18153257 上传时间:2017-11-13 格式:DOCX 页数:4 大小:16.9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霜降补冬:元气美食汇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霜降补冬:元气美食汇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霜降补冬:元气美食汇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霜降补冬:元气美食汇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霜降补冬:元气美食汇》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霜降补冬:元气美食汇(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霜降补冬:元气美食汇霜降是秋天的最后一个节气,含有天气渐冷、开始降霜的意思。抓紧秋末的时间多多进补,用满满的元气迎接即将到来的的寒冬吧。霜降时节宜选择润燥滋阴的饮食,此类饮食品有增强免疫力的功效。今天的专题为大家精选霜降时令食材,精心制作的美食让你补足元气,温暖过冬!霜降的时令食材全麦面、小麦仁、豆芽、豆浆、花生、芝麻、红薯、山药、南瓜、萝卜、白菜、洋葱、藕、百合、木耳、梨、苹果、葡萄、枸杞、大枣、橄榄、甜杏仁、甘蔗、蜂蜜、鸭蛋等都比较适宜这个时节食用。若想收敛阳气可在饮食中适量增加山楂、五味子、柿子、醋等酸味食品。若无风寒天气或体内没有凉寒,应尽量少用或不用解表发汗的食品,如大葱、生姜、辣椒

2、、芥末等。霜降起居养生注意保暖 保护肠胃霜降是秋天的最后一个节气,气温渐低,时有冷空气来袭。由于寒冷的刺激,人体的植物神经功能发生紊乱,胃肠蠕动的正常规律被扰乱;同时,人体新陈代谢增强,耗热量增多,胃液及各种消化液分泌增多,食欲改善,食量增加,所以要特别注意保护胃肠功能。外出时注意防寒保暖,尤其注意腹部保暖,避免因为吸入冷空气而引起胃肠黏膜血管收缩,破坏肠胃黏膜的防御屏障。 心静平和 远离悲秋从藏象说来看,肺与秋气相应,肺气虚者对秋天气候的变化特别敏感。秋风冷雨,花木凋零,万物萧条,常会让人在心中引起悲秋、凄凉之感,易产生抑郁情绪,所以还应注重调摄精神养生。应有“心无其心,百病不生”的养生素质

3、,养成不以物喜、不为己悲,乐观开朗,宽容豁达,淡泊宁静的性格。收神敛气,保持内心宁静,以减缓秋季肃杀之气对精神的影响。 劳逸结合 耐寒力强秋季昼夜温差变化比较大,运动能给身体以良性的刺激,使人的体温调节机制不断地处于紧张状态,有助于提高人对环境变化的适应能力,提高心血管系统的功能,从而更容易适应进入冬季后的气候变化。宜选择轻松平缓、活动量不大的项目,如慢跑、散步、登山、太极拳等,适时有度地进行。此外,还需顺应“春困秋乏”的生理反应,保证充足的睡眠。每次运动前,一定要做好充分的准备活动,注意动与静的合理安排,不宜过度劳累,更不可经常大汗淋漓,使阳气外泄,伤耗阴津,削弱机体的抵抗力。霜降调养之道手

4、脚冰凉霜降已是深秋了,不少人的手脚温度似乎也和天气一样冷了起来。54%的女性都有发冷的现象。手脚冰凉多与季节转凉、人体内阳气不足有关。 注意保暖美丽“冻”人要不得。要特别注意腿、脚的保暖,如果下肢保暖做得好,全身都会觉得暖和。不要穿太紧的衣服,因为衣服过紧会阻碍血液循环。 适量运动一早起来做做运动,让血液循环和新陈代谢加速,一整天都会充满活力,不容易发冷。简单的爬楼梯、原地跳跃等都有助于强化体温调节能力。 饮食正常不要偏食、过度减肥,让身体储存些适量的脂肪,可帮助维持体温。另外,可适当补充维生素 E,多吃含烟酸的食物和含 B 族维生素的食物,这些食物能扩张末梢血管。多吃坚果、胡萝卜等温热性食物

5、,避免吃生冷的食物、冰品或喝冷饮。 适当服用中药中医有固定的处方来治疗手脚冰冷,如十全大补汤、八珍汤、四物汤、理中汤等。这些中药通常较适合虚寒体质的人。不过最好还是请中医师开药比较好。 泡脚、泡澡晚上睡觉前,记得泡泡脚、泡泡澡。在热水中加入生姜汁或甘菊,肉桂、迷迭香类精油等,皆可促进血液循环,让身体暖和起来。 按摩穴位能暖身阳池这个名字就意味着囤聚太阳的热量。阳池穴在人的手背手腕上,位置正好在手背间骨的集合部位。寻找的方法是,先将手背往上翘,在手腕上会出现几道皱褶,在靠近手背那一侧的皱褶上按压,在中心处会找到一个压痛点,这个点就是阳池穴了。阳池穴是支配全身血液循环及荷尔蒙分泌的重要穴位。只要刺激这一穴位,便可迅速畅通血液循环,温和身体。 刺激阳池穴,要慢慢地进行,时间要长,力度要缓。最好是两手齐用,先以一只手的中指按压另一手的阳池穴,再换过来用另一只手的中指按压这只手上的阳池穴。这种姿势可以自然地使力量由中指传到阳池穴内,还用不着别人帮忙。手脚发冷的女性,一般只要坚持刺激阳池穴,便可不为冬天的来临而发愁。另外按揉涌泉穴、劳宫穴、气冲穴,拍打肾俞穴都有一定的作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其它行业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