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庸家世渊源:海宁查氏荣辱都是文字

上传人:平*** 文档编号:18152782 上传时间:2017-11-13 格式:DOCX 页数:5 大小:21.7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金庸家世渊源:海宁查氏荣辱都是文字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金庸家世渊源:海宁查氏荣辱都是文字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金庸家世渊源:海宁查氏荣辱都是文字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金庸家世渊源:海宁查氏荣辱都是文字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金庸家世渊源:海宁查氏荣辱都是文字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金庸家世渊源:海宁查氏荣辱都是文字》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金庸家世渊源:海宁查氏荣辱都是文字(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金庸家世渊源:海宁查氏荣辱都是文字康熙恩宠,雍正剿杀,近代复兴海宁查氏,荣辱都是文字寻访金庸江南旧居“这时潮声愈响,两人话声渐被淹没,只见远处一条白线,在月光下缓缓移来。蓦然间寒意迫人,白线越移越近,声若雷震,大潮有如玉城雪岭,际天而来,声势雄伟已极。潮水越近,声音越响,正似百万大军冲锋,于金鼓齐鸣中一往无前。 ”这是金庸小说书剑恩仇录中的一段话,将世界奇观“海宁钱塘江大潮”的磅礴气势,写得淋漓尽致。而海宁这座“鱼米之乡” 、 “丝绸之府” ,正是他的故乡。每年农历八月十八(今年公历 9 月 15 日)是海宁观潮的最佳时节,很多游客前来饱览 “一线横江”的绝景。环球人物杂志记者也来到这里,不仅

2、为观潮,更为踏上査氏家族 600 多年来生生不息的土壤,探寻金庸先生成为“侠之大者”的源头。从海宁市区东行 20 公里,就来到金庸的出生地 袁花镇新伟村。小镇是典型的江南水乡,毛竹山巍巍耸立,花溪水潺潺流淌。顺着乡间小道一路前行,走到一片葱茏碧绿的桑树林,便可以望见一座黛瓦白墙的深宅大院,院墙上题写着“金庸旧居”4 个大字。金庸同父异母的弟弟査良楠,如今负责旧居的管理事务。他每天除了拿着毛掸清除灰尘,就是默默地坐在离大门最近的一张桌子后面,守着这座充满了悲欢离合的老宅子。在査良楠的带领下,我们穿过前厅,沿着回廊往里走,拐角处有一间小屋,屋中是一张旧式木床和一个雕花梳妆台,金庸就是在这里呱呱坠地

3、的。旁边的书房还保留着,少年金庸正是在这间书房里秉烛夜读,打下了最初的文学基础,如今人去楼空,只剩木桌。宅子最深处是一个主题为“走进金庸”的展示厅,陈列着金庸的全套作品,还有无数杂文短集。14 部长篇武侠小说按照金庸自己取书名第一个字串成对联的方式排列:飞雪连天射白鹿,笑书神侠倚碧鸳。査良楠和哥哥金庸都是海宁査家的第二十二代孙。采访中,他们的堂叔辈、长居袁花镇的査家第二十一代孙査建国,特意来到旧居,指着墙上的家谱图,给记者详细讲解:“我们家族出来的名人,尤其是文人实在太多了,历史上不曾间断。 ”海宁博物馆地方史研究者吴德建,参与修订了最新一版査氏家谱。翻开这套 6 卷本的家谱,他感慨道:“査家

4、是真正以文为业,书香传家啊!这 600 多年的发展,可以分为 3 个阶段。兴盛期在明清,共出了 22 个进士,康熙年间创造了一门十进士,叔侄五翰林的科举神话。雍正年间,海宁查氏传到第十一代和第十二代,因文字狱案,不准参加科举,家族进入静默期。到第十四代以后,重开科举,他们又中了进士,进入近代的复兴期。 ”由此看来,金庸的横空出世并非偶然,而是家学渊源使然。“一门十进士,兄弟五翰林”“陈家洛到得家门,忽然一呆,他祖居本名隅园 ,这时原匾已除,换上了一个新匾,写着安澜园三字,笔致圆柔,认得是乾隆御笔亲题。旧居之旁,又盖着一大片新屋,亭台楼阁,不计其数。心中一怔,跳进围墙。一进去便见到一座亭子,亭中

5、有块大石碑。走进亭去,月光照在碑上,见碑文俱新,刻着六首五言律诗,题目是御制驻陈氏安澜园即事杂咏 ,碑文字迹也是乾隆所书由西折入长廊,经沧波浴景之轩而至环碧堂,见堂中悬了一块新匾,写着爱日堂三字,也是乾隆所书出得堂来,经赤栏曲桥,天香坞,北转至十二楼边便是母亲的旧居筠香馆。只见馆前也换上了新匾,写着春晖堂三字,也是乾隆御笔。 ”金庸在书剑恩仇录中,借主人公陈家洛的眼光,详细描写了皇帝对海宁大家族的恩宠。这种皇帝题匾、题诗,在金庸旧居中随处可见,正是査氏家族曾亲身享受过的荣耀。“査”姓来源于春秋时期。公元前 676 年,鲁庄公之子姬延被封为子爵, “食采于査邑”,便姓了“査” ,在山东一带繁衍生

6、息。五代十国时期,査氏出现了第一位名人,南唐军事将领查文徽。其弟查文徵一家迁徙到安徽婺源(今江西婺源 )定居,直到元末天下大乱,后人査瑜带着妻儿老小,沿新安江、富春江、钱塘江,坐船躲到嘉兴。经朋友介绍,査瑜到海宁袁花镇一户人家当家庭教师。他欣喜地发现,袁花镇依山面水,土地肥沃,民风淳厚,跟婺源很像。更巧的是,婺源有个凤山岗,海宁有座龙山,合起来便是“龙凤呈祥” ,正是吉兆。于是,査瑜举家定居这片“福地” ,一边“勤恳耕作,敦睦乡里” ,一边“以儒为业,诗礼传家” 。从迁居海宁的第二代开始,査家便成为有名的“文宦之家” 。 第一位显达之人是查瑜之子查恕。他一心一意钻研医术,外号“査一帖” ,只要

7、一帖药就可治好病,且医德很高,为穷人免费治病,闻名江南。他深得明太祖朱元璋赞赏,被任命为太医院国医,获赏一品冠服。大约过了 100 年,弘治三年(1490 年) ,第五代查焕考中进士,成为查家登科甲的第一人。明朝一代,查家中进士 6 人,其中查秉彝、查志立、查允元祖孙三代连中进士,在当地传为盛事。到清朝康熙年间,査氏家族人丁超过 300 人,进入全盛时期。十余人考取进士,5 人进入翰林院,其中查慎行(原名査嗣琏 )、查嗣瑮、查嗣庭更是亲兄弟三人同为翰林院编修。査家因此有了“一门十进士,兄弟五翰林”之誉。查舁(音同 “鱼”) 陪皇帝在南书房念书,成为康熙近侍,康熙亲笔题写了“澹远堂”的匾额赐予他

8、,并赐予一副楹联“唐宋以来巨族,江南有数人家” 。寥寥十余字,勾勒出康熙对査家的盛赞。此外,康熙还陆续为査家题写了“敬业堂” 、 “嘉瑞堂”的匾额,恩宠冠绝一时。可惜的是,康熙御笔的匾额和楹联,已经毁于战乱。如今悬挂于旧居的是复制件。两场文字狱的折磨“黄宗羲神色惨淡,摇了摇头。顾炎武却自斟自饮,一口气连干了六七杯。吕留良道:二位此来,可是和明史一案有关吗?黄宗羲道:我二人来此,乃是为了伊璜先生。小弟和顾兄前日得到讯息,原来这场明史大案,竟将伊璜先生也牵连在内。我二人前日晚上匆匆赶到海宁袁花镇,伊璜先生并不在家,说是出外访友去了。炎武兄眼见事势紧急,忙嘱伊璜先生家人连夜躲避。 顾炎武道:这次明史

9、一案如此大张旗鼓,雷厉风行,当是鳌拜意欲挫折我江南士人之气。 ”这是金庸鹿鼎记开头一段文字。其中提到的伊璜先生,正是金庸先祖査继佐。善于科考的査家子弟靠八股文章走向了家族兴盛,然而同样是文字,给他们带来了不祥之兆:“明史案”牵连到了他们。明末清初,浙江一户姓庄的大户人家编了本明史辑略 ,请了 16 位名士帮忙修订。査继佐也收到了邀请,但他生性谨慎,并未答应。书成之后,为了扩大名气,庄家自作主张,将査继佐的名字列在修订者之中。此书大量刊印,流传甚广。清初权臣鳌拜以书中有“讽刺朝廷”的内容为由,下令彻查,杀戮上百人,査继佐以“大逆罪”被判腰斩。幸好之前査继佐早早地就上书浙江官员,声明自己并不知情,

10、再加上与康熙关系密切,几经周折,他才被放出来,海宁査家侥幸免罪。几十年后,康熙去世,雍正即位,査家再也没有这样的好运气了。1726 年, “科场案”爆发。礼部侍郎査嗣庭在江西主持乡试,出的考题中有一个“止”字, “止” ,正是去掉了“雍正”之首,犯了“砍皇头”的大忌。査嗣庭入狱,査家 300 余名男丁被杀、被流放,女人全部罚为奴仆。比扼杀生命更狠辣的,是扼杀査家的科考机会。雍正以“出了査嗣庭这样的士林败类”为由,下令浙江 6 年之内不许进行会试。诗文尽毁,书生无路,这才是査家真正的灭顶之灾。这场文字狱的背后,还有更深的政治恩怨。査嗣庭的才华,深受雍正舅舅隆科多的赏识。隆科多因为在雍正争夺皇位的

11、过程中立下汗马功劳,一直居功自傲。雍正坐稳皇位后,对这个跋扈的舅舅不能忍受,开始清算隆科多一党,受到隆科多赏识的査嗣庭自然在劫难逃。“科场案”夺走了査家数人的生命,据说最后活着回到海宁的,只有査嗣庭哥哥查慎行一家 4 口,但它没有摧毁查氏的文气。査慎行从此不再入朝为官,一是醉心写诗,培育出一个新的査氏家族诗人群体,这批人出了 100 多部著作,到乾隆年间,其中一部分被收入四库全书 。二是醉心藏书,査慎行建起的“得树楼” ,加上査家历代传下来的“澹远堂” 、 “双遂堂” 、 “查浦书屋”等,组成了一个庞大的家族图书馆。这也算因祸得福,査家不再把重心放在科举上,而是专注于文学,终于泽被后人。金庸就

12、说过:“家中藏书很多,幼时虽然看不懂,但找书很方便,不仅有古书,还有新书。家人间的活动也很文雅,闲来多是下棋、看书。 ”如今有文人,也有实业家到了近现代,査家全面复兴,呈现出多姿多彩的面貌,既有诗人查良铮(穆旦) ,也有教育家查良钊、查良鉴,还有“纺织大王”查济民。第十九代的查济民出生于 1914 年,少年时就对纺织工业有浓厚兴趣。他认为,在中国这样一个人口众多、物产丰富的泱泱大国,纺织工业是大有出路的。他从第三中山大学(浙江大学前身)染织科毕业,历任常州、重庆、上海等地纺织染厂的工程师、厂长、经理。1947 年秋在香港创办“中国染厂” 。查济民不仅是一名实业家,也是知名的“政治智囊” 。19

13、92 年,他担任首届国务院香港事务顾问,在基本法草案出台、香港回归等众多历史性事件中,都发挥了重要作用,因此荣获了香港特别行政区政府颁发的“大紫荆勋章” 。更难能可贵的是,査氏的家族亲情在查济民心中烙下了深深的印记。改革开放以后,查济民不顾古稀高龄,满腔热血,奔走于祖国各地,投资办厂。他在海宁筹建纺织企业,建起一系列具有国际水准的工厂。记者在海宁采访时,随便问一位乡亲,都能说出查济民名下的几家公司。查济民 90 岁高龄时,还主持重修査氏家谱,连接起了断裂百年的家族史。2007 年 3 月,查济民辞世,家谱主编者之一吴德建对记者说:“他对家乡的感情可谓至诚至深。 ”比查济民小 4 岁的晚辈查良铮

14、 (穆旦)是一位著名诗人,在大陆名气很大。他属于从海宁分衍出去的“北査” 。明朝中期,海宁査氏第三代中有一支迁往北京、天津一带,经营盐业发家致富,成为有名的商人,被称为“北査” 。这一支多以经商为主,很少涉足官场,因此在海宁査氏的两场文字狱案中得以幸免。查良铮正是“北査”的后代。他中学时开始写诗,翻译了普希金、雪莱、拜伦等文学巨匠的作品,被许多现代文学专家推为“现代诗歌第一人” 。因为南北两地,查良铮和查良镛一辈子都没见过面,但两人的生命中有着惊人的巧合。查良铮是把姓“査”拆开成“木” 、 “旦” ,然后用“穆旦”做了笔名;而查良镛则是将名“镛”拆成“金”和“庸” ,用“金庸”做了笔名。在近代

15、文坛,金庸还有一位近亲徐志摩。海宁徐家也是望族,和査家结为姻亲,金庸母亲徐禄是徐志摩的堂姑妈,金庸唤徐志摩表哥。小时候,金庸跟母亲回徐家,见过这位才华横溢的表哥。当时徐志摩已从英国留学回来,在剑桥大学写的再别康桥一诗已脍炙人口。70 多年后,金庸以 81 岁高龄赴剑桥大学攻读硕士、博士,续写了家族文人的名校缘分。靠文化延续了 600 年孟子中说, “君子之泽,五世而斩” 。然而定居海宁 600 年来,査氏家族传承二十几代,历经时代变迁,却一直名人辈出,至今仍是江南望族。这个家族为何有着源源不绝的涵养与力量,获得如此傲人的成就?环球人物杂志记者采访了海宁名人研究会会长章景曙。环球人物杂志:海宁查

16、氏家族有什么特点?章景曙:查氏迁到海宁时,就是从事教书工作的。家里就两件事:读书、耕种,从中归结出了“耕读为务”的家训,这是他们家族最鲜明的特点。环球人物杂志:是什么支撑这个家族在后来的 600 年里几乎代代出名人?章景曙:钱穆先生(历史学家 )说过,如果以孔子的儒家思想为立家根本,就建立了“家风” 。明朝海宁查氏第七代开始修订家谱,按照“秉志允大继嗣克昌,奕世有人济美忠良,传家孝友华国文章,宗英绍起祖德载光”作为字辈取名。这首八言诗,包含着浓重的儒家思想,从书面上确立了海宁查氏的家风。立了“家风”就有凝聚力。查氏每一代都坚定不移地考科举,对文学和史学素有研究传统,形成了“家学” 。一个家族有了“家风”和“家学” ,就能立于不败之地。环球人物杂志:查家的文学和史学成就到底有多大?章景曙:我举个例子吧。中国社会科学院的资料显示, 查氏海昌诗集中,收入了200 多名査姓诗人的诗。其中最有代表性的,一个查继佐,一个查慎行,他们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其它办公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