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第25课《河中石兽》教案

上传人:丰*** 文档编号:181280604 上传时间:2021-04-29 格式:DOCX 页数:7 大小:348.5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第25课《河中石兽》教案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第25课《河中石兽》教案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第25课《河中石兽》教案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第25课《河中石兽》教案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第25课《河中石兽》教案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第25课《河中石兽》教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第25课《河中石兽》教案(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25 河中石兽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借助注释和工具书阅读课文,理解文章内容。能够用自己的话讲述寻找石兽的故事。2.积累文言词汇,理解课文中心内容,把握课文所阐述的事理。3.理解实践出真知的道理。【教学重点】1.借助注释和工具书阅读课文,理解文章内容。能够用自己的话讲述寻找石兽的故事。2.理解实践出真知的道理。【教学难点】积累文言词汇,理解课文中心内容,把握课文所阐述的事理。【课文导入】老师先请问大家一个问题,假如将相同量的一杯冷水和一杯热水同时放入冰箱中冷冻,你觉得哪杯水会先结冰?有人说是冷水,有人说是热水,也有人说是一起结冰,其实有实验证明是热水先结冰。发现这个现象的是非洲坦桑尼亚的一所中

2、学的初三学生姆潘巴,所以世界上将这一奇特的现象称为姆潘巴效应。其实,生活当中还有很多让我们意想不到的事情发生。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清代大才子纪昀带给我们的故事河中石兽,看看发生了什么意想不到的事情。【教学过程】一、出示目标1.借助注释和工具书阅读课文,理解文章内容。能够用自己的话讲述寻找石兽的故事。2.积累文言词汇,理解课文中心内容,把握课文所阐述的事理。3.理解实践出真知的道理。二、资料链接1.作者简介:纪昀(17241805),字晓岚,直隶献县(今河北献县)人,清代学者、文学家,著有阅微草堂笔记等。阅微草堂笔记是纪昀晚年所作的一部文言笔记小说集,取法六朝笔记小说而又有所发展变化。他主持编

3、纂的四库全书被称为文化史上的“万里长城”,对保存中国文化有很大贡献。2.背景透视:纪晓岚作为盛清时期的饱学之士、一代文学宗师、四库全书的总编辑,却没有为后人留下一篇有哲学思想内涵的著作。作为为满清皇朝服务的汉人,他没有成为顾炎武、王夫之、黄宗羲等哲学家的条件,特别在动辄用“文字狱”“伺候”汉人知识分子的乾隆朝,纪晓岚的处境就像伺候猫的老鼠,不能有丝毫差错,特别是言论。作为饱学之儒,他又不想把他的深刻思想永远带入坟墓。于是,他最终采取了“测鬼神之情状,发人间之幽微,托狐鬼以抒己见”的方式来表达他观察当时社会的思想。故在生命的最后十年间,他完成了一部志怪小说式的著作阅微草堂笔记。3.文体知识:笔记

4、小说古代笔记小说是泛指一切用文言写的志怪、传奇、杂录、琐闻、传记、随笔之类的著作,内容广泛驳杂,涉及天文地理、朝章典制、草木虫鱼、风俗民情、学术考证、鬼怪神仙、艳情传奇、笑话奇谈、逸事琐闻等等。中国古代的笔记小说,截至清末,大约不下于3000种,具有极高的史料价值,是一笔巨大的文化遗产。4.相关资料:阅微草堂笔记阅微草堂笔记是清代著名学者纪昀流放乌鲁木齐期间所作的笔记小说集,全书主要记述狐鬼神怪的故事,意在劝善惩恶,内容记述若真若假,通过种种描写,折射出封建社会末世的腐朽和黑暗。对处于社会下层的广大人民,纪昀在作品中表达出同情与悲悯。鲁迅对阅微草堂笔记有很高的评价:“惟纪昀本长文笔故凡测鬼神之

5、情状,发人间之幽微,托狐鬼以抒己见者,隽思妙语,时足解颐叙述复雍容淡雅,天趣盎然,故后来无人能夺其席。”三、预习反馈1.读一读字音,注意读准字音。2.写一写字形,指导学生识记生字。3.文言知识积累。四、初读感知(一)带着问题读课文。(二)听读课文。请同学们朗读课文,并在课本上及时做好旁批和圈点。体会作者感情,感受文章的风格。 圈点要求:1.划分文章部分、层次分别用双竖线、单竖线。2.认为用得好的词语用方框。3.关键语句(或写得好的语句)用波浪线。4.有疑问的地方,用问号标注。(三)翻译课文1.第一段(1)原文:沧州南一寺临河干,山门圮于河,二石兽并沉焉。阅十余岁,僧募金重修,求二石兽于水中,竟

6、不可得,以为顺流下矣。棹数小舟,曳铁钯,寻十余里无迹。(2)注释:临:靠近。圮(p):倒塌。焉:于此,在那里。棹(zho):划(船)。曳(y):拖。(3)译文:沧州的南面有一座寺庙靠近河岸,佛寺的外门倒塌在了河水里,两个石兽一起沉没在这条河里。经过十多年,和尚们募集金钱重修寺庙,在河中寻找两个石兽,最后没找到。(和尚们)认为石兽顺着水流到了下游。划着几只小船,拖着铁钯,寻找了十多里,没有任何石兽的踪迹。 2.第二段(1)原文:一讲学家设帐寺中,闻之笑曰:“尔辈不能究物理。是非木杮,岂能为暴涨携之去?乃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湮于沙上,渐沉渐深耳。沿河求之,不亦颠乎?”众服为确论。(2)注释:设帐:

7、设馆教书。尔辈:你们这些人。物理:事物的道理、规律。是:这。木杮:削下来的木片。暴涨:指洪水。暴,突然。湮:埋没。耳:语气词,相当于“罢了”。(3)译文:一位学者在寺庙里设馆教书,听了这件事嘲笑说:“你们这些人不能探求事物的道理。这不是木片,怎么能被洪水带走呢?石头的性质坚硬沉重,沙的性质松软浮动,石兽埋没于沙上,越沉越深罢了。顺着河流寻找石兽,不是精神失常吗?”大家很信服,认为是正确的言论。3.第三段(1)原文:一老河兵闻之,又笑曰:“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流。 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掷坎穴中。如是再啮,石又再转。转

8、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求之下流,固颠;求之地中,不更颠乎?”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2)注释:河兵:巡河、护河的士兵。盖:因为。啮:咬,这里是冲刷的意思。坎穴:坑洞。已:停止。溯流:逆流。求:寻找。如:按照。(3)译文:一个巡河、护河的老士兵听说了这件事,又嘲笑说:“凡是丢失在河里的石头,都应当到河的上游寻找。因为石头的性质坚硬沉重,沙的性质松软浮动,水流不能冲走石头,河水的反冲力,一定会在石头下面迎水的地方冲刷沙子形成坑洞,越冲越深,冲到石头底部的一半时,石头必定倒在坑洞里。像这样又冲刷,石头又会再次转动。这样不停地转动,于是反而逆着河

9、水朝相反方向移到上游去了。到河的下游寻找石兽,本来就精神失常了;在原地深处寻找石兽,不是更精神失常吗?按照他的话去寻找,果然在上游的几里外寻找到了石兽。既然这样,那么天下的事,只知其一不知其二的情况是很多的,可以凭借常理而主观推测吗?五、精读品味1.讲学家有怎样的性格特点?讲学家,一知半解而好为人师,自视甚高而骄傲自满,轻视他人。2.讲学家和老河兵的“笑”分别有什么表达效果?【讲学家的“笑”包含了对寺僧的嘲讽与自以为是,表现出讲学家自恃博才的心理;老河兵的“笑”流露出对讲学家自恃博才的一种否定,也表现出老河兵的自信。3.为什么按照老河兵的方法最后找到了石兽?老河兵考虑到流水的影响,也考虑到石兽

10、和泥沙的关系,充分把握了三者的性质及相互关系。所以根据他的判断准确找到了石兽。4.第3段最后一句话采用了哪种表达方式?有什么作用?议论,结尾通过议论揭示文章主旨,总结全文。告诉我们任何事物都不可只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更不可主观判断。只有经得起实践检验的才是正确的。六、研读探究老河兵的判断看起来不合常理,可为什么是正确的?寺僧按照常理去找,结果找不到;讲学家按照石重沙松的特点,主张到沙下去找,肯定也找不到;老河兵根据他几十年的实际经验,主张到上游找,结果找到了。这说明主观推理是靠不住的,实践出真知。老河兵常年镇守河防,了解水、沙、石的特性,他是把理论知识和多年经验结合起来分析的,所以是正确的。

11、七、归纳总结1.课文结构出示本课结构图示,帮助学生再次梳理文意。2.课文主旨本文通过写寻找沉落在河里的石兽的故事,告诉我们许多事情的发生往往有着复杂的原因,我们不能仅仅根据自己的一知半解就做出推想,说明了仅有主观推理是靠不住的,实践出真知。3.本课突出艺术特色归纳逐层深入,叙议结合。本文脉络分明,逐层深入。文章分四个层次。第一个层次,和尚在石兽沉落处没有找到石兽,又根据物体被水冲向下游的规律,判断石兽已被冲走,驾船往下游寻觅,结果也无所获。紧接着展开第二个层次,设帐讲学的讲学家以博学自夸,嘲笑和尚不懂事物的特性。他分析了石与泥沙的不同特性后,得出石兽深陷在原处的结论。言之凿凿,使听的人“服为确

12、论”。这时,作者笔锋一转,叙述老河兵的分析,使本文深入到第三个层次。老河兵凭他多年治河的实践经验,分析了石头、泥沙和流水的物理属性以及三者之间的关系,得出了应向上游寻找石兽的结论。这结论一般人想不到,但它是合乎科学的。作者在以上三个层次的基础上,水到渠成,画龙点睛般地议论一句,立刻收尾,戛然而止,揭示了文章主旨。全文故事曲折,脉络分明,层层深入,结构严密,余味无穷。八、拓展延伸国学经典诵读(1)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陆游冬夜读书示子聿【译文】从书本上得到的知识终归是浅显的,如果想要深入理解其中的道理,必须要亲自实践才行。(2)暗潮已到无人会,只有篙师识水痕。杨万里过沙头【译文】暗潮已经来到却没人懂得,只有篙师懂得识别水痕。九、课后作业布置作业:完成教材上的课后习题板书设计: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小学教育 > 小学学案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