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九年级物理 第六章热和能第三节比热容课件 人教新课标版 课件

上传人:pm****9 文档编号:181043960 上传时间:2021-04-28 格式:PPT 页数:41 大小:1,001.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最新】九年级物理 第六章热和能第三节比热容课件 人教新课标版 课件_第1页
第1页 / 共41页
【最新】九年级物理 第六章热和能第三节比热容课件 人教新课标版 课件_第2页
第2页 / 共41页
亲,该文档总共41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最新】九年级物理 第六章热和能第三节比热容课件 人教新课标版 课件》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最新】九年级物理 第六章热和能第三节比热容课件 人教新课标版 课件(4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复习,1、什么是热量?热量的单位是什么,在热传递过程中,传递内能的多少叫热量, 单位:焦(J,2、热量总是由_物体传向_物体, 直到温度_为止,高温,低温,相等,3、改变物体内能的方法,热传递,做功,热,凉快,情境引入: 1. 白天在游泳池,凉快,热,晚上到游泳池,2.中午,沙子很烫而海水很凉,傍晚,沙子变凉了而海水却还很温暖,为什么海水和沙子在同一时刻的温度不一样,猜想: 可能是沙子吸热升温或放热降温都比水快的缘故,物体吸收热量的多少跟哪些因素有关? 1、用同样的炉火分别烧一大锅水和一小杯水,加热到相同的温度,谁吸热的时间长?谁吸收的热量多? 2、把一壶水烧热和烧开,哪种情况需要吸收更多的热

2、? 说明:物体吸收的热量与质量、温度变化有关,问题与思考,1。质量分别为50克和100克的两杯水,温度 都升高30,吸收的热量相同吗,2。质量都为50克的两杯水,温度分别升高20 和50,吸收的热量相同吗,质量,升高的温度,这种情况下吸收的热量 ,结果表明物质吸收的热量与物质的 有关,这种情况下吸收的热量 ,结果表明物质吸收的热量与物质的 有关,不相同,不相同,物体吸收热量的多少除了与物体的质量、物体升高的温度有关外,还可能与其他的什么因素有关? 不同物质,当它们质量相同、让它们升高相同的温度时,它们吸收的热量,怎么验证你的想法?利用提供的器材说一说你的设计思路,1、要研究这个问题,必须保持_

3、和_ 相同, _不同,2、取两个_的烧杯盛放质量相同的两种液体(水和煤油), 用_的两个电热器给它们加热使它们升高相同的温度,看它们所用时间的长短,质量,升高的温度,物质种类,相同,相同,30,30,10,10,2,4,结论: 1、吸收相同的热量,煤油升高的温度比水的高。 2、升高相同的温度,吸收的热量不等,水吸收的热量多,实验后的思考,1、水和煤油谁的吸热能力强,2、如何科学地比较不同物质的这种特性,实验后的思考,往往比实验本身更重要牛顿,其实很简单,就是采用比较单位质量、升高1的水和煤油吸热的多少来比较它们的吸热能力,实验结论:不同物质,在质量相等、升高(或降低)相同的温度时,吸收(或放出

4、)的热量是不相等的,物质吸收(或放出)的热量除了与物质的质量、升高(或降低)的温度有关外,还与物质的 有关,结论表明,某种特性,为了说明质量相等的不同物质,升高(或降低)相同的温度,吸收(或放出)的热量是不相等的这种性质,我们需要引入一个新的物理量,比热容,比热容,一.比热容,单位质量的某种物质温度升高(降低)1所吸收(放出)的热量,叫做这种物质的比热容,1.定义,2.表示符号,用符号 c 表示,3.单位: 焦每千克摄氏度 J/(Kg,含义:质量为1Kg的水,温度升高1 所吸收的热量为4.2103 J,4.水的比热容:4.2103 J(kg,1、物质的比热容跟密度相似,也是物质的特性之一. 2

5、、对某种确定的物质来讲,比热容是一个确定的数值,跟物体质量的大小,温度改变的多少,物体的形状、体积、位置等无关,它仅与物质的种类和状态有关。 3、可以用比热容来鉴别物质的种类,水的比热容最大:4.2 103焦/(千克); 液体的比热容较大,固体、金属的比热容较小,三.比热容的物理意义,例如:水的比热容是:4.2 103焦/(千克,它表示质量为1千克的水,温度每升高 ( 或降低)1 ,吸收(或放出)的热量是 4.2 103焦,练习 : 煤油的比热容是2.1 103焦/(千克), 它表示,质量为1千克的煤油,温度每升高(或降低)1 ,吸收(或放出)的热量 是2 .1 103焦,新疆有句谚语: “早

6、穿皮袄午穿纱 围着火炉吃西瓜” 你能说出它的道理吗,答:这是因为在同样受热和冷却,即吸热或放热相同时,水的比热容大,温度变化小;砂石的比热容小,温度变化大,沿海地区及我国东南部白天和晚上的气温变化_,而在沙漠地区及我国西北部昼夜气温变化_.为什么,不大,较大,1、水的比热容为4.2103 J/(Kg),它表示的物理含义是什么,质量为千克的水在温度升高 (或降低) 时吸收(或放出)的热量是4.210J,吸热计算公式:Q吸=cm(t-t0,2、10千克的水在温度升高1摄氏度时所吸收的热量为_焦。 3、10千克的水在温度升高10摄氏度时所吸收的热量为_焦,4.2104,4.2105,例1、质量为10

7、kg的水的温度从25升高到65,水吸收了多少热量,解析:Q吸=cm(t-t0) 4.2 103J/(kg) 10kg (65-25) 1.68 106J 答案:水吸收了1.68 106J热量,1、1千克的水在温度降低1摄氏度时所放出的热量为_焦。 2、10千克的水在温度降低1摄氏度时所放出的热量为_焦。 3、1千克的水在温度降低10摄氏度时所放出的热量为_焦。 4、10千克的水在温度降低10摄氏度时所放出的热量为_焦,放热的计算公式:Q放=cm(t0-t,4.2104,4.2105,4.2104,4.2103,例2、质量为2kg的沸水(100),温度降低了60,水放出了多少热量,解析:Q放=c

8、m(t0-t) 4.2 103J/(kg) 2kg 60 5.04 105J 答案:水放出了5.04 105J热量,29,热量的计算,如果,某种物质的比热容为C,质量为m,温度的变化为t,则它吸收或放出的热量Q的计算方法为,公式:Q=Cmt,注意:统一单位,1.关于比热容,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物体的比热容跟温度有关 B.物体的比热容跟物体吸收和放出的热量有关 C.物体的比热容是物质本身的一种特性 D.物体的质量越大它的比热容越大,C,2.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一杯煤油用去一半,它的比热容减为原来的二分之一 B.吸收热量多的物质,比热容一定大 C.高温物体放出的热量一定多 D.质量

9、相等的水和煤油,吸收了相同的热量,煤油升高的温度大于水升高的温度,D,3.在农业生产中,为了保护秧苗夜间不致受冻,傍晚时要向秧田里多灌些水,这是因为水的( ) A.密度大 B.比热容大 C.温度高 D.热膨胀大,B,课堂练习,1。在相同的日光照射下,沙地比水田的温度升高的快, 主要是因为( ) A。沙地吸收的热量多; B。水田不容易吸收热量; C。水的比热容大,在吸收相等的热量 后,升高的温度比沙地小,所以水田的温度升高得慢; D。沙地和水田的质量不一样,C,2。关于比热容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A。50的水比20的水的比热容大; B。50克的水比20克的水的比热容大; C。由 c=Q/mt

10、可知,比热容与热量成 正比,与质量、温度的变化量成反比; D。铁块被压成铁饼,其比热容不变,D,结论: 物质的比热容是物质的特性之一, 与物质的 质量、温度变化、吸收或放出热量以及体积和形状无关,3.沙漠地区为什么会有早穿皮袄午穿纱的奇特 现象?沿海地区可能出现这种现象吗,答 沙漠地区多砂石,砂石比热小,夜间砂石散热, 温度降低较多,因而出现早晨气温较低。午间在阳 光照射下,砂石吸热后温度升高较快,气温迅速上 升,因而出现早、午气温差别较大的奇特现象。沿 海地区多水,水的比热较大,夜间海洋与沙漠地区 同样散热,海洋的温度降低不多,早晨气温就不太 低;同理,白天气温也不会升高得太快,所以沿海 地

11、区不会出现早穿棉袄午穿纱的现象,4.判断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物质吸收的热量越多,它的比热就越大 B物质的温度变化越小,它的比热就越大 C把一个铁块分开,用其中一块测铁的比热,因为质量小了,所以测得的比热值就大了 D 单位质量的某种物质温度升高1吸 收的热量越少,比热就越小,D,为什么海水和沙子在同一时刻的温度不一样,因为海水与沙子受光照的时间完全相同,所以它们吸收的热量相同,但是海水的比热比沙子的比热大,所以海水升温比沙子慢;没有日照时,海水降温比沙子慢,想一想,水稻是喜温作物,在每年三四月份育秧时,为了防止霜冻,傍晚常常在秧田里灌一些水过夜,第二天太阳升起后,再把秧田里的水放掉,你能解释原

12、因吗,想一想,6、问题与思考,地球表面大部分为海水所覆盖,海洋对地球环境的影响至关重要,请依据相关的一些知识,考虑以下的问题,1) 、内陆型气候与沿海型气候有很大差异的主要原因是什么,2)、设想如果水的比热容较小,那么在地球上将会有什么后果?水具有很大的比热容对地球的生态环境有什么样的重大意义,3).阅读:P:133 气候与热污染,小结,一、比热容,1、定义:单位质量的某种物质,温度升高1所吸收的热量,2、单位:焦每千克摄氏度 J(kg,3、比热容是物质的一种属性,二、热量的计算,1、吸热,Q吸=cmt=cm(t-t0,2、放热,Q放=cmt=cm(t0-t,贵有恒何必三更眠五更起,最无益只怕一日曝十日寒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初中教育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