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七年级语文上册 第5课《古代寓言二则》课件 苏教版-苏教版初中七年级上册语文课件

上传人:pm****9 文档编号:181036759 上传时间:2021-04-27 格式:PPT 页数:20 大小:2.29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最新】七年级语文上册 第5课《古代寓言二则》课件 苏教版-苏教版初中七年级上册语文课件_第1页
第1页 / 共20页
【最新】七年级语文上册 第5课《古代寓言二则》课件 苏教版-苏教版初中七年级上册语文课件_第2页
第2页 / 共20页
亲,该文档总共20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最新】七年级语文上册 第5课《古代寓言二则》课件 苏教版-苏教版初中七年级上册语文课件》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最新】七年级语文上册 第5课《古代寓言二则》课件 苏教版-苏教版初中七年级上册语文课件(2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根据意思写出成语: 没有真实本领在里面凑数,或比喻以次充好。 滥竽充数 比喻自己的言行前后互相抵触。 自相矛盾 画蛇时给蛇添上脚,比喻多此一举,不但无益,反面有害。 画蛇添足 塞住耳朵去偷铃,比喻不能欺骗别人只能欺骗自己。 掩耳盗铃,寓言,寓言是一种历史悠久的文学体裁,它通常是通过短小精悍而又富于风趣的动物故事或人物故事,采用象征、拟人等修辞手法寄寓一种思想、哲理或经验教训,给人以劝戒作用,郑 人 买 履,韩非:战国末年哲学家,法家的主要代表人物,出身于韩国贵族家庭。在政治主张变法图强,积极向韩国君主献计献策,却不被采用,于是他转而埋头著述之中。在这些作品中他把法、术、势思想熔为一体,从而大大

2、丰富了法家学说的思想内涵。这些作品传到秦国后,受到了秦王的高度重视。受到秦王的重用。本篇出自韩非子.外储说左上,作者简介,检查字词,履 遂 先自度其足 吾忘持度 宁信度,l su du,d nng d,郑人买履,郑人有欲买履者,先自度其足而置之其坐,至之市而忘操之。已得履,乃曰:“吾忘持度。”反归取之。及反,市罢,遂不得履。 人曰:“何不试之以足?” 曰:“宁信度,无自信也。,楚人有涉江者,其剑自舟中坠于水,遽(j)契(q)其舟,曰:“是吾剑之所从坠。”舟止,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舟已行矣,而剑不行,求剑若此,不亦惑乎,请指出“之”在下列词语中的意思,1) 至之市 (2)而忘操之 (3)何不试之

3、以足,代词,量好的尺码,动词,到,代词,代指“鞋”,翻译复述故事内容,并思考讨论,1、买鞋者是一个什么样的形象,寓言是怎样刻画这一形象的。(提示:抓住动作和语言) 郑人买履中的买履者是一个十分死板,固执的又愚蠢的人,2、说出寓言故事的寓意,并谈谈它的现实意义。 寓意:讽刺那些做事不注意从实际出发,教条主义的人。现实意义:我们在处理实际问题时,不能盲目照搬照抄现成的东西,而要注意一切从实际出发,以免出现不应该的失误,刻舟求剑,吕不韦,吕不韦,战国末期政治家。秦庄襄王及秦王嬴政时,为丞相,封文信侯,门下有宾客三千,涉 遽 契 矣,sh,j,q,y,楚人有涉江者,其剑自舟中坠于水,遽(j)契(q)其

4、舟,曰:“是吾剑之所从坠。”舟止,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舟已行矣,而剑不行,求剑若此,不亦惑乎,特殊句式,A、楚人有涉江者 有渡江的楚人 定语后置句 B、是吾剑之所从坠 这儿是我的剑掉下去的地方。 判断句 C、求剑若此,不亦惑乎 像这样找剑,不是很糊涂吗? 反问句 D、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 (涉江者)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 省略句,阅读讨论,1、刻舟求剑的故事为什么要详写“刻记号”这一细节? “刻舟”时把握十足的神态和“求剑”时的茫然没有结果的无奈相映成趣“,这一细节生动刻画出了这个愚蠢不知变通的楚人,阅读讨论,这个寓言的寓意是什么,有什么现实意义呢? 寓意:世界上事物,总是在不断地发展变化,人们

5、想问题、办事情,都应当考虑到这种变化,适合于这种变化的需要。 现实意义:当今社会是一个改革开放的新时代,我们在改革进程中,一定会碰到许多新的问题,但我们面对现实,思想不能僵化,而要善于变通,阅读讨论,你有什么办法可以找到刻舟求剑中楚人丢失的那把剑,阅读讨论,1、 两则寓言有什么共同的寓意? 共同的寓意:讽刺了那些因循守旧、固执己见,不知变通,不懂得根据客观实际采取灵活对策的人。 2、在揭示寓意的方法上有何不同? 郑人买履通过人物对话,使故事的讽刺效果大大增强。刻舟求剑对比、反问揭示错误实质,对比议论发人深省,乌龟与鹰,乌龟看见鹰在空中飞翔,便请求鹰教他飞行。鹰劝告他,说他不能飞行。可乌龟再三恳求,鹰便抓住他,飞到高空,然后将他松开。乌龟落在岩石上,被摔得粉身碎骨。 这故事说明,那些好高鹜远,不切实际的人必将失败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初中教育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