椎管内肿瘤健康宣教

上传人:学*** 文档编号:180839504 上传时间:2021-04-26 格式:DOCX 页数:4 大小:111.0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椎管内肿瘤健康宣教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椎管内肿瘤健康宣教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椎管内肿瘤健康宣教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椎管内肿瘤健康宣教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椎管内肿瘤健康宣教》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椎管内肿瘤健康宣教(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椎管内肿瘤健康宣教一、疾病特点 椎管内肿瘤也称为脊髓肿瘤,包括发生在椎管内各种组织,如神经根、硬脊膜、血管、脊髓及脂肪的原发性和继发性肿瘤。椎管内肿瘤可发生于任何年龄,发病高峰年龄为2050岁之间。主要表现为:1、刺激期:此期最常见症状是神经根痛,随着牵张或压迫的加重,疼痛可逐渐加剧。当咳嗽、用力、屏气、大便时加重。部分病人可出现“夜间疼痛”或“平卧痛”,此为椎管内肿瘤特征性表现之2、脊髓部分受压期:脊髓受到挤压而逐渐出现脊髓传导束受压的症状。受压平面以下肢体运动和感觉障碍。3、脊髓瘫痪期:逐渐加重,最终至完全性瘫痪。二、检查与治疗1、检查:CT或MRI(核磁共振)。2、治疗原则(1)手术治疗

2、手术切除椎管内肿瘤是唯一有效的手段。(2)放射治疗:恶性椎管内肿瘤经手术大部分切除并作充分减压后辅以放疗,可使病情得到一定程度的缓解。(3)免疫治疗和中药治疗。三、常见并发症1、术区血肿或水肿:麻醉清醒后注意观察四肢感觉功能及活动情况,若出现后背部及四肢疼痛难忍、烦躁,双下肢瘫痪加重,及时汇报医生。颈段手术患者尤应注意呼吸节律的变化,如发现呼吸节律不规则或者呼吸困难等异常及时汇报医生。2、脑脊液漏:创口敷料有渗血、渗液及脱落:患者头痛、恶心、呕吐、面色苍白,考虑为脑脊液漏导致颅内低压。发生脑脊液漏,患者应平卧位,保持伤口区域清洁,医生会根据患者情况做相应的处理。3、切口感染:保持手术部位和切口

3、數料清洁、干燥,保持引流管通畅。若发现切口有红、肿、热、痛等情况,应考虑切口感染,须及时告知医生。4、压力性损伤:术后患者往往因为疼痛而不敢活动,长时间同一体位导致局部皮肤受压而形成压疮,因此应配合护士定时翻身,减少骨突处受压。5、尿路感染:胸腰椎阶段肿瘤术后可能伴有自主神经功能障碍而导致尿潴留情况,术后应指导患者多饮水,保持会阴部清洁,定时进行导尿管夹管训练,尽早拔管。6、下肢深静脉血栓:如发生患肢肿胀,不明原因发热,考虑是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形成。应立即给予肢体制动,以免栓子游离到脑、肺导致严重的后果,因此应进行早期的功能锻炼,如肢体的活动。目前临床使用气压泵治疗预防下肢静脉血栓形成。四、手术

4、前指导1、手术前配合医护人员完成相关检査,如血化验、尿常规、粪常规,核磁共振,心电图,胸片等。2、术前功能训练:学会使用便器床上大小便、有效咳嗽排痰、腰背肌训练等方法,为预防术后卧床尿潴留、肺部感染等做准备。五、手术后体位及活动1、若出现后背部及四肢疼痛难忍、烦躁,感觉障碍平面上升,双下肢瘫痪加重,及时汇报医生。2、术后六小时后可每2小时翻身一次,有效咳嗽,防止坠积性肺炎。翻身时注意轴式翻身,保持脊柱稳定;颈段手术患者头部两侧可放置沙袋或自制米袋固定制动。3、有肢体功能障碍者,尽早进行功能锻炼,防止废用综合征的发生。4、早期以床上活动为主,护士同时根据患者手术部位、节段数量、骨质切除范围等情况

5、指导患者下床活动的时间,颈椎手术后的患者可用颈托保护,胸、腰椎术后患者可用腰围保护。一个月内避免弯腰、提取重物、四肢过伸等活动,以免影响伤口愈合及脊柱稳定性。5、若存在肢体麻木或感觉减退的患者应禁忌使用过热或过冷刺激,如热水袋,洗脚水应温凉,避免烫伤。六、饮食指导1、胸腰段椎管内肿瘤患者术后容易出现腹胀,因此术后1-2天应避免产气食物,如豆制品、洋葱等,待肛门排气后或无明显腹胀患者早期可进食清淡含维生素丰富、无辛辣的高能量流质或半流质,如米汤、稀饭、水蒸蛋、面条等;多进新鲜蔬菜水果,出现便秘者,可増加粗纤维食物的摄入,必要时使用药物辅助治疗2、胸腰骶尾节段手术患者术后留置导尿时间相对较长,留置导尿期间应多饮水,每日1500-2000m1,以预防尿路感染。七、康复指导1、保持乐观的心态和愉悦的心情,避免情绪激动,树立信心。2、活动应循序渐进,避免过度劳累:肢体偏瘫或截瘫者要坚持功能锻炼3、遵照医嘱配合卧床时间,下床活动时注意安全,一个月内避免弯腰提取重物、四肢过伸等活动,以免影响伤口愈合及脊柱稳定性。4、出院后仍应注意伤口情况,若有渗液、发热等异常及时就诊。5、定时复诊。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医学/心理学 > 基础医学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