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省秦皇岛市山海关桥梁中学八年级物理 第四章第五节《凸透镜成像》教案

上传人:lsj5****2131 文档编号:180459392 上传时间:2021-04-21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280.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河北省秦皇岛市山海关桥梁中学八年级物理 第四章第五节《凸透镜成像》教案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河北省秦皇岛市山海关桥梁中学八年级物理 第四章第五节《凸透镜成像》教案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河北省秦皇岛市山海关桥梁中学八年级物理 第四章第五节《凸透镜成像》教案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河北省秦皇岛市山海关桥梁中学八年级物理 第四章第五节《凸透镜成像》教案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河北省秦皇岛市山海关桥梁中学八年级物理 第四章第五节《凸透镜成像》教案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亲,该文档总共7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河北省秦皇岛市山海关桥梁中学八年级物理 第四章第五节《凸透镜成像》教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河北省秦皇岛市山海关桥梁中学八年级物理 第四章第五节《凸透镜成像》教案(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教学基本信息课题凸透镜成像教科版 八年级物理第四章第五节第二部分教师姓名所在年级指导思想与理论依据 将自己在本节课教学中的亮点设计所依据的指导思想或者核心教育教学理论简述即可,指导思想和依据的教育理论应该在后面的教学过程中明确体现出来。本部分内容必须和实际的教学内容紧密联系,避免出现照搬课标中整个模块的教学指导思想等情况关于凸透镜的成像规律,既有过程性的要求,又有终结性的要求,即学生要经历实验探究的学习过程,同时也要知道这个规律,并了解这个规律在实际的应用。所以本节课采用教师引导,学生自主探究的方式进行教学。教材分析(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阐述,不必面面俱到)l 课标中对本节内容的要求;本节内

2、容的知识体系;本节内容在教材中的地位,前后教材内容的逻辑关系。l 本节核心内容的功能和价值(为什么学本节内容),不仅要思考其他内容对本节内容学习的帮助,本节内容的学习对学科体系的建立、其他学科内容学习的帮助;还应该思考通过本节内容的学习,对学生学科能力甚至综合素质的帮助,以及思维方式的变化影响等。本节课选自教科版八年级物理第一册第四章第五节第二部分内容。是在学生了解了两种透镜的特点之后,安排的一节探究凸透镜成像特点的探究课,这节课在安排上是对凸透镜对光线作用的深层次的理解,又是培养学生探究能力的很好素材,同时也为下一节“神奇的眼睛”打下伏笔.因此,即有培养学生科学素养作用,也有承上启下作用。学

3、情分析(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阐述,但不需要格式化,不必面面俱到)教师主观分析、师生访谈、学生作业或试题分析反馈、问卷调查等是比较有效的学习者分析的测量手段。l 学生认知发展分析:主要分析学生现在的认知基础(包括知识基础和能力基础),要形成本节内容应该要走的认知发展线,即从学生现有的认知基础,经过哪几个环节,最终形成本节课要达到的知识。l 学生认知障碍点:学生形成本节课知识时最主要的障碍点,可能是知识基础不足、旧的概念或者能力方法不够、思维方式变化等。初二学生思维活跃,很容易对周围事物的表象产生浓厚的兴趣,也乐于探究其中的奥秘,但探究素养还很差,需要教师的进一步适当引导与提示。再加上学生认知能

4、力还比较低,对知识的归纳概括以及迁移能力还不强。所以要把折射规律和凸透镜成像联系起来还比较困难。对于凸透镜也仅仅知道它叫放大镜,能把物体放大,但对凸透镜能成缩小实像和放大实像他们是知之甚少的。 教学目标(教学目标的确定应注意按照新课程的三维目标体系进行分析) 根据全面提高学生素质的总体目标与课程标准的要求以及学生已有的认识基础,我确定了本节的教学目标如下:(1)、知识与技能知道凸透镜成像的规律;了解凸透镜成像在实际中的应用(2)、过程与方法通过学生在教师的适当引导下自主探究,得到凸透镜成像的规律;通过学生观察实物动画,结合生活经验,理解幻灯机、照相机、放大镜的工作原理和一般性的使用方法。(3)

5、、情感与价值观通过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初步形成辩证唯物主义观点;通过实际的操作、探究、应用,感受物理魅力所在。教学重点和难点关于凸透镜的成像规律,既有过程性的要求,又有终结性的要求,即学生要经历实验探究的学习过程,同时也要知道这个规律,并了解这个规律在实际的应用。而学生探究能力尚需培养,因此:我确立本节课的教学重点为凸透镜成像规律,教学难点是成像规律的探究。教学流程示意(按课时设计教学流程,教学流程应能清晰准确的表述本节课的教学环节,以及教学环节的核心活动内容。因此既要避免只有简单的环节,而没有环节实施的具体内容;还要避免把环节细化,一般来说,一节课的主要环节最好控制在46个之间,这样比

6、较有利于教学环节的实施。)一、问题:凸透镜成像的规律二、猜想:物到凸透镜的距离三、设计:焦距(f)、物距(u)、焦距(v)、实像、虚像四、实验:三心同高五、分析论证:教学过程(教学过程的表述不必详细到将教师、学生的所有对话、活动逐字记录,但是应该把主要环节的实施过程很清楚地再现。)教学环节教师活动预设学生行为设计意图一、创设情景,提出问题创设情景,提出问题: 拿凸透镜看近处书上的字:观察到的像与字比较有什么变化?接下来用凸透镜看远处的人:看到人的像与人比较有什么变化?问题:出现了两种不同的现象,你有什么疑问吗?教师总结:凸透镜成像跟哪些因素有关呢? 学生积极的动手做实验,并对实验现象表现出极大

7、的乐趣和疑问.1.正立放大的像和倒立缩小的像对比鲜明,能很快激起学生思维,在最短的时间把 学生带进实验课堂. 2.别人提出来的问题,你不一定有兴趣“帮”他解决,但是如果是你自己提出来的问题,你肯定会有兴趣、而且会想方设法来解决,人在生活中是这样,在学习知识上也是这样。二、猜想与假设问题:根据刚才的实验你能对凸透镜成像的规律给出自己的猜想吗? 学生发现凸透镜能成像,成像特点不只一种,可能跟物体到凸透镜的距离有关。 大胆而合理的推理猜想能力是完成探究性实验的关键。三、设计实验问题:根据猜想,选用器材并设计实验方案。请同学们看实验桌上的器材,都有哪些?介绍器材:问题:怎么用他们做实验呢?实验时需注意

8、观察像的那些情况?在介绍像距时,结合演示,说明光屏到透镜的距离并不一定等于像距,只有光屏接收到清晰的像时,光屏到透镜的距离才等于像距。并且澄清何为像:必须清晰时,不清晰的为光斑。 学生能给出初步方案即可。 有了前面的两个简单实验,学生很容易设计出相应的方案。但是方案中一定会有刻度尺,这时教师在适时向学生介绍光具座、像距和物距。教师可以演示一下如何去做。这样可以避免实验的盲目性。 1.学生自己能够解决的问题教师不一定要帮他们解决,因为他们最需要的不仅仅是结果,而是过程 . 2.发展学生设计实验能力的同时,保证实验的顺利进行。 四、进行实验,收集证据请同学看下发的表格,既然猜想与物距有关,用焦距为

9、10cm的透镜做实验。问题(1):按照实验设计组装实验器材,移动蜡烛逐渐靠近凸透镜并移动光屏,直到在光屏上看到清晰的像,观察像的情况:倒立或正立,放大或缩小,实像或虚像。教师巡回指导分析总结有三种情况:倒立缩小的实像,倒立缩小的实像,正立放大的实像。问题(2):移动蜡烛和光屏,对每种成像情况采集三组实验数据。记录蜡烛的位置和像的位置。 学生动手实验,观察像的情况,实验气氛浓烈。1.这里不提“三心同高”的问题,在学生做实验的过程中,教师巡查指导。从经验上讲,会有因为三心不同高而得不到像的,再面向全体提示,要三心同高。2.在做u2f fv2f 成倒立、缩小、实像u = 2f v=2f 成倒立、等大

10、、实像fu2f 成倒立、放大、实像u=f 不成像uu 成正立、放大、虚像教学反思(教学反思的撰写应避免对教学设计思路、指导思想的再次重复。教学反思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思考,不必面面俱到):l 反思在备课过程中对教材内容、教学理论、学习方法的认知变化。l 反思教学设计的落实情况,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问题,出现问题的原因是什么,如何解决等,避免空谈出现的问题而不思考出现的原因,也不思考解决方案。l 对教学设计中精心设计的教学环节,尤其是对以前教学方式进行的改进,通过设计教学反馈,实际的改进效果如何。l 如果让你重新上这节课,你会怎样上?有什么新想法吗?或当时听课的老师或者专家对你这节课有什么评价?对你

11、有什么启发?本节课是光学中的重点内容,关于凸透镜的成像规律,既有过程性的要求,又有终结性的要求,即学生要经历实验探究的学习过程,同时也要知道这个规律,并了解这个规律在实际的应用。实验的数据表格由教师设计好直接下发,因为初二的学生还不具有设计表格的能力。通过学生的讨论,教师要密切关注他们的思维方向,适时参与,及时纠正方向,绝大多数的学生都能够总结出三个规律。接下来在配以逐层深入的问题,让学生又发现另两个规律。这样学生就对凸透镜成像规律都自主地获得了。为了更好地让学生理解“倒立”的含义,又创设一个问题:即向不同方向移动蜡烛,观察像的移动方向。由于物理是以运动和能量两大主题展开的,因此,涉及倒能量问题时教师应该及时引领,这里像的亮与暗是与能量有关的,通过创设问题,使学生理会其中的含义。最后的动态演示是很必要的,能够在学生思维中留下深刻烙印。新教材验面向学生认知背景,体现了教学生活化的特点。本节课中所选器材具有个性化、简单易于取材的特点,但与人教版相比,原教材中实验设计对于学生来说能更容易获取数据(毕竟学生获取数据能力还是尚需培养的),且多数学校都有光具座,所以在本节课中我仍然沿用人教版教具。这样处理,在实践教学中,学生操作起来很方便效果还是不错的。因此,教学决不是教教材,任何一种优秀教材,都不是绝对的,要因地制宜。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初中教育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