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八年级上册 第2课 边疆危机与甲午中日战争教案 (华东师大版)

上传人:lsj5****2131 文档编号:180368539 上传时间:2021-04-20 格式:DOC 页数:3 大小:220.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历史:八年级上册 第2课 边疆危机与甲午中日战争教案 (华东师大版)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历史:八年级上册 第2课 边疆危机与甲午中日战争教案 (华东师大版)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历史:八年级上册 第2课 边疆危机与甲午中日战争教案 (华东师大版)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历史:八年级上册 第2课 边疆危机与甲午中日战争教案 (华东师大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历史:八年级上册 第2课 边疆危机与甲午中日战争教案 (华东师大版)(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2课 边疆危机与甲午中日战争课 题第2课 边疆危机与甲午中日战争明确本课的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自主学习,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阅读教材,找出答案,对于学生无法得得出答案的问题师生进行共同探究,学生讲述邓世昌为国捐躯的故事。(含时、地、人、时、评五要素:结合历史背景来分析看书 理解绘制表格 对比分析 得出结论授 课类 型新 授教 学目 标知识能力 1. 左宗棠收复新疆 中俄伊犁条约 甲午战争爆发 黄海海战与邓世昌殉国 北洋舰队覆灭 中日马关条约 三国干涉还辽 2.马关条约的主要内容和影响 3.19世纪70年代边疆危机的变化 过程方法 以讲述法为主,辅以课堂讨论 情感价值观 1.通过左宗棠收复新疆和

2、甲午战争中邓世昌等爱国将士为捍卫国家主权英勇不屈,以身殉国的事迹,体会国家利益高于一切的民族气节和斗争精神,继承中华 民族保家卫国的优良传统。 2.通过甲午中日战争以“泱泱大国”自居的清王朝败给“弥睨岛国”日本的史实,增强忧患意识,明了“落后就要思进”、“落后就要思变”的道理。教 学重难点教学重点1.马关条约对中国社会的影响 教学难点 1.19世纪70年代边疆危机的背景 2.马关条约的签订使中国的半殖民地化程度大大 教 学方 法教学目标导学法、读书指导法、讨论法、谈话法、图示法等多法结合教 学手 段多媒体课件课 时安 排1课时教 学过 程【导入新课】 “同学们,随着19世纪帝国主义侵略的加深,

3、中国边疆狼烟四起,危机四伏,不屈的中国人掀起了波澜壮阔的反抗运动,左宗棠、邓世昌等的名字还久久在中国大地上回响,黄遵宪的台湾行更是描绘了台湾人民誓死保卫台湾的勇气和行动,今天,就让我们再次回到那段血与火的历史,去体味民族的血泪与兴衰,去回顾惨痛的教训和经验。”一、左宗棠收复新疆请同学们阅读教材1415页,回答下列问题:(多媒体展示)1、有人说阿古柏“一仆二主”,请问他的“二主”是哪两个?2、英国和俄国为什么要承认支持阿古柏伪政权?其实质和目的是什么?3、对于西北边疆出现的危机,清朝政府内部有哪些不同意见?你赞成哪一种主张?4、如果你是左宗棠,你将如何打败阿古柏收复新疆?二、黄海海战中的邓世昌1

4、、记忆甲午中日战争爆发的时间。课件展示甲午中日战争形势示意图,依图指出日本借口朝鲜问题而侵略我国的方向和重要战场,2、讲述黄海海战中邓世昌为国捐躯的故事。播放甲午风云中黄海海战片段,3、我们应该从邓世昌身上学到哪些精神?注意:个别学生认为邓世昌本来可以不牺牲最后却选择了牺牲,太不值得,不知道变通,失去了卷土重来的机会,这种观点要注意引导,要让学生认识到邓世昌所处的时代和接受的忠君爱国的教育与我们现代有一定的区别4、黄海海战的结果如何?三、马关条约内容和危害1、马关条约签定的时间、地点、中日的代表人物2、分析马关条约的主要内容以及对中国的影响3、分析:为什么说马关条约是继南京条约以来所签定的最不

5、平等的卖国条约?四、引导学生绘制表格,对比马关条约和南京条约的共同点和不同之出,认识马关条约是继南京条约以来中国所签定的最不平等的卖国条约。教学反思:1、关注学生的思维过程。在这节课当中体现了老师新课程理念,比如说马关条约内容这部分不仅让学生知道条约有哪些内容,老师还引导学生利用图表的方式与南京条约对比分析,让学生在对比分析的过程中,深刻认识马关条约给中国带来了哪些严重的危害,教师还引导学生分析认识马关条约给日本带来的一些影响,这样的做法,培养和训练了学生从多角度思考问题和理解问题,老师在引导学生探究问题的时候,是从问题入手,环环相扣,然后是层层深入。在一个接一个的问题探究中,使学生思维活动始终在进行着,并且在思维活动中得出自己的认识。2、教师不是教教材,而是用教材教。本课点睛之笔是对马关条约的教学,教师打破了传统模式的束缚,对马关条约的内容和影响进行重新设计,让学生认识到马关条约的签定,中国失去的不仅仅是物质,还有精神层面的,那就是尊严,通过让学生感悟到通过本课学习,我们不要积聚仇恨,而是自我反思和警示,要以史为鉴,面向未来。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初中教育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