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古诗词鉴赏讲义

上传人:binzh****nxia 文档编号:180340242 上传时间:2021-04-20 格式:PDF 页数:25 大小:1.25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初中语文古诗词鉴赏讲义_第1页
第1页 / 共25页
初中语文古诗词鉴赏讲义_第2页
第2页 / 共25页
初中语文古诗词鉴赏讲义_第3页
第3页 / 共25页
初中语文古诗词鉴赏讲义_第4页
第4页 / 共25页
初中语文古诗词鉴赏讲义_第5页
第5页 / 共2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初中语文古诗词鉴赏讲义》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初中语文古诗词鉴赏讲义(2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古诗词曲鉴赏技巧(上)+(下) 1 古诗词曲鉴赏技巧(上)+(下) 1 诗歌的内容、主旨、情感+诗句的理解与赏析 例例 1.1. 使至塞上使至塞上 王 维 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真题演练真题演练】 1.1.诗的首联, 交代了作者出使塞上时的轻车简从、 路途遥远以及出使的目 的;颔联睹物生情,以景喻人,把自己比作“”和“”,含蓄地 表达了诗人被排挤出朝廷后幽微难言的情感。 思路点拨思路点拨: 本题考查的是对诗歌内容的把握(理解)能力。 根据 “颔联睹物生情, 以景喻人” 的提示, 可知第一空需要填写作方法;根据“交代

2、了作者出使塞上出使的目的”,可知首联是叙 事。第二、三空比作的对象出自诗歌原句,解题时需要回归诗歌本身找寻答案。 参考答案参考答案:叙事 征蓬 归雁。 考点一考点一 把握诗歌的内容、主旨、情感把握诗歌的内容、主旨、情感 知识点一:把握诗歌的内容知识点一:把握诗歌的内容 方法指导方法指导 理解诗歌的内容可以从以下几个角度入手: 1.1.看题材。看题材。题材往往决定诗歌的主要内容和主题。 题材题材类别类别特点特点举例举例 边塞征战 对祖国美丽壮阔的边塞风光的热爱与赞美;抒发渴望建 功立业、报效国家的豪情壮志;写戍边将士的乡愁、家中 思妇的愁怨。 山水田园 表达对归隐生活、闲适恬淡的田园生活的喜爱、

3、向往; 赞扬乡民淳朴、好客,表达对田园生活的向往;表达对官 场仕途的厌倦,对现实的不满甚至愤怒。 赠友送别 离别时的不舍和伤感;别后的孤寂和思念;对友人的 劝勉和安慰;借送别表达自己的志向或抱负 思乡怀人羁旅愁思,思亲念友;边关思乡,闺中怀人。 咏史怀古 表达像古人那样建功立业的志向, 抒发对古人的缅怀之情; 抒发昔盛今衰的感慨,暗含对现实的不满甚至批判,多借 古讽今;忧国伤时,揭露统治者的昏庸腐朽,同情下层人 民的疾苦,担忧国家民族的前途命运;悲叹年华消逝,壮 志难酬。 爱国忧民 山河沦丧、归家无望,对国家、民族命运的担忧;忧国 之痛,以死明志,为国捐躯的豪情;不畏挫折,为国效力 的奉献精神

4、。 即景抒情 对大自然的热爱和赞美; 青春易逝的感伤; 年华消逝, 壮志难酬的悲哀。 古诗词曲鉴赏技巧(上)+(下) 2 2.2.抓题目。抓题目。诗歌的题目往往是诗歌内容的高度概括。 3.3.析词义析词义。 因为诗歌都是用文言文写成的, 所以必须调动文言文以及相关历史知识的积 累,逐步揣摩关键词语的含意,扫清诗歌阅读中的障碍,断不能一知半解,否则无从把握内 容,更谈不上分析技巧和情感了。 4.4.联背景联背景。有些诗歌,仅仅从字面意思去理解还难以真正把握其内容,这时,便要借助 对背景的分析来整体把握诗歌的内容。 1 1(20202020绍兴)古诗阅读。绍兴)古诗阅读。 月下演东坡语 (其一)

5、清汪琬 自入秋来景物新,拖筇 放脚任天真。 江山风月无常主,但是闲人即主人。 【注释【注释】东坡语:苏轼曾说“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认为自然景物,人人得以享用, 人人都是大自然的主人。筇(qing):竹制的手杖。 (1)古人常以“秋”入诗,如马致远的“枯藤老树昏鸦”,杜甫的“八月秋高风怒号” 本诗同样以“秋”入诗却新意频出,请结合诗歌内容,具体分析。 【分析】诗的前两句述出游的情事,后两句抒出游的感想。前两句实写,是对“东坡语”的实践,清风明月 悠然入怀,物我合一,携杖信步,其乐融融;后两句虚写,是对“东坡语”的发挥。苏轼只是泛说“天地之间, 物各有主”,具体到自然景物,则认为人人得以享用,人

6、人都是大自然的主人。 答案:答案:此诗一改古诗中的“悲秋”常态,令“乐秋”“喜秋”之情跃然纸上,写得情趣盎然,颇有新 意:首句一个“新”字,一改秋景萧瑟与肃杀的老印象,透露出秋景的清新可人,别有一番情状;“拖筇 放脚任天真”表现诗人虽已年迈,但依旧率真洒脱的个性;三四两句,颇有理趣,江山风月并无“常主”, 只要保持内心闲适,不为俗世所累,改“闲愁”为“闲乐”,就能悠然拥有风月江山,成为江山的主人, 达到物我合一的境界。 2.2.(20172017湖州)阅读古诗,完成问题。湖州)阅读古诗,完成问题。 从军行 唐陈羽 海 畔风吹冻泥裂,枯桐叶落枝梢折。 横笛闻声不见人,红旗直上天山雪。 【注】海:

7、湖泊 (1)请从内容、情感角度,在下面三首诗中选择与从军行相近的一首,并简述你 选择的理由。 A AB BC C 山中杂诗 南朝吴均 山际见来烟, 竹中窥落日。 鸟向檐上飞, 云从窗里出。 归园田居(其三) 东晋陶渊明 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 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 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 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 塞下曲六首(其三) 唐卢纶 月黑雁飞高, 单于夜遁逃。 欲将轻骑逐, 大雪满弓刀。 古诗词曲鉴赏技巧(上)+(下) 3 【分析】这是一首写风雪行军的仄韵绝句,全诗写得十分壮美。一、二句写从军将士面对的环境极为严酷: 天山脚下寒风劲吹,湖边(“海畔”)冻泥纷纷裂开,梧桐树上的叶

8、子已经刮光,枝梢被狂风折断。就在这一严 酷的背景上,映出皑皑雪山,传出高亢嘹亮的笛声。诗人以这一笛声,使人产生这里有人的联想,同时又将人隐 去,以“不见人”造成悬念那风里传来的笛声究竟来自何处呢?从而自然转出末句:寻声望去,只见在天山 白雪的映衬下,一行红旗正在向峰巅移动。风雪中红旗不乱,已足见出从军将士的精神,“直上”的动态描写, 更使画面生机勃然,高昂的士气、一往无前的精神,尽在这“直上”二字中溢出。 答案:答案:C(A 蕴含着作者的感情。热爱自然、闲适恬淡、超然物外。B 暗含了作者对田园生活的热爱和 对官场黑暗社会污浊的批判。因此“愿”具体指诗人向往田园生活,不愿与世俗同流合污的意愿。C

9、 作者 他只描绘一个准备追击的场面,就把当时的气氛情绪有力地烘托出来了。“欲将轻骑逐,大雪满弓刀”, 这并不是战斗的高潮,而是迫近高潮的时刻。) 译文:译文:夜静月黑雁群飞得很高,单于趁黑夜悄悄地逃窜。 正要带领轻骑兵去追赶,大雪纷飞落满了身上的弓刀 天山脚下寒风劲吹,湖边冻泥纷纷裂开,梧桐树上的叶子已经刮光,枝梢被狂风折断。皑皑雪山,传 出高亢嘹亮的笛声却看不见人,寻声望去,只见在天山白雪的映衬下,一行红旗正在向峰巅移动。 知识点二:把握诗歌的主旨、情感知识点二:把握诗歌的主旨、情感 方法指导方法指导 1.1.结合背景,把握诗歌的主旨、情感。结合背景,把握诗歌的主旨、情感。这里的背景,一指诗

10、歌反映的广阔社会现实, 二指作者的人生经历。 2.2.分析诗分析诗( (词词) )眼,透视诗歌的主旨、情感。眼,透视诗歌的主旨、情感。诗眼是解读诗歌主旨的一把钥匙。阅读诗 歌,如果能抓住诗(词)眼,就容易体会作者的情感。如从马致远天净沙秋思中的“断 肠”一词,就能体会到词人思念家乡、寂寞悲苦的情感。 3.3.解读意象,挖掘诗歌的主旨、情感。解读意象,挖掘诗歌的主旨、情感。诗人总是把自已的思想感情寄托在自然山川、 风花雪月等意象中。诗歌中常见意象的喻义详见考点三“体会诗歌的意境、意象”中的“知 识速递” 4.4.借助典故,探寻诗歌的主旨、情感。借助典故,探寻诗歌的主旨、情感。用典就是运用古籍中的

11、轶事、趣闻、寓言、传 说人物或有出处的句子来以古比今, 借古抒怀等。 诗歌中常见的思想感情: 国破家亡之痛楚、 报国无门之激愤、建功立业之豪迈、忧国忧民之感慨、征夫思妇之幽怨、游子迁客之凄凉、 黑暗官场之苦、贬官谪居之恨、怀才不遇之寂寞、自由悠闲之恬淡、秀美山川之热爱、友情 之真挚、归耕隐居之乐、离别思念之愁、时光易逝韶华不再之感慨等。 一般答题格式一般答题格式 (1)抒发情感:通过(内容)+抒发(寄寓)了作者的情感。 (2)概括主旨:通过描绘的景物,抒发了作者的情感,歌颂了品质,批判 了观点。 古诗词曲鉴赏技巧(上)+(下) 4 真题演练真题演练 2.2.这首诗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12、思路点拨思路点拨 本题考查对诗歌主旨情感的把握。根据右栏的“方法指导”可知,要把握诗歌的主旨情感,可以从四 个角度入手,选择其中的一个或几个角度分析即可。首先,要清楚诗歌的题材,题材往往决定诗歌的内容 和主旨。本诗是一首典型的边塞诗。其次,抓关键词句,“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两句表现了诗人被排 挤出朝廷后的寂寞、飘零之感,“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两句又表现了诗人看到壮丽的大漠景色后产 生的慷慨、悲壮之情。 答案答案:被排挤出朝廷而产生的孤独、寂寞、悲伤、飘零的心情;看到壮丽的大漠景色后产生的慷慨、 悲壮之情。 3 3(20202020金华)古诗阅读。金华)古诗阅读。 辋口 遇雨忆终南山因献

13、王维 唐裴迪 积雨晦空曲 ,平沙灭浮彩。 辋水去悠悠,南山复何在? 答裴迪 唐王维 淼淼寒流广,苍苍秋雨晦。 君问终南山,心知白云外。 【注释】辋口:辋谷口终南山辋川是王维的居住地。空曲:高峻险要的山峰。 (1)这是一组赠答诗,裴诗中的“积雨晦空曲”与王诗中的“”相应和。 (2)裴迪问“南山复何在”,王维答“心知白云外”。这一问一答传达出彼此怎样的情谊? 请简要分析。 【分析】辋口遇雨忆终南山因献王维秋雨潺潺,山间昏暗,写出了秋雨的厚重,为下文“南山复 何在”表达了他对王维的思念与牵挂之情渲染了氛围。 答裴迪诗歌写出秋雨笼罩天地,江河水满的景色,表现出诗人对终南山的向往和欲归之情。“白 云外”

14、暗示终南山将与此地霪水遍流的景象一定是大不相同的,那里才是作者的归心之处。 答案:答案:(1)苍苍秋雨晦 (2)裴迪以“南山复何在”问候,表达对王维的思念与牵挂;王维以“心知白云外”应答,表达自己 懂裴迪,装迪也懂自己,都不为外物所扰。可见两人情谊深厚,彼此是知音。 译文:辋口遇雨忆终南山因献王维秋雨绵绵,高峻险要的山峰中因厚重的雨势而显得昏暗,广阔 的沙地失去了光彩。辋川的水流向远方,南山又在哪里呢? 答裴迪深秋,天色苍暗,秋雨连绵,河水浩大,水势缓慢。君若问终南山在什么地方?该在那白 云翻滚的天外。 古诗词曲鉴赏技巧(上)+(下) 5 4 4(20202020台州)古诗阅读,完成下列各题。

15、台州)古诗阅读,完成下列各题。 梅 宋王淇 不受尘埃半点侵,竹篱茅舍自甘心。 只因误识林和靖 ,惹得诗人说到今。 早梅 南北朝谢燮 迎春故早发,独自不疑寒。 畏落众花后,无人别意看。 注释林和靖:即林逋,以种梅养鹤自娱,人称“梅妻鹤子”。 两首诗都写“梅花”,但表达的情感不同。请结合诗歌内容简要分析。 答案答案:第一首诗描绘梅花“不染尘埃”和身处“竹篱茅舍”却“自甘心”的形象,表达诗人淡泊名利的志趣(写清 高自守、不与世俗同流合污、洁身自好、与世无争等亦可)。第二首诗描绘梅花“故早发”“不疑寒”“畏落众花后” 的形象,表达诗人对梅花不畏严寒、不甘落后的精神品质的赞美(写渴望被人欣赏或怀才不遇亦

16、可)。 译文:梅高洁的梅花,不受尘埃半点 侵蚀,甘心淡泊地生长在竹篱边、茅舍旁。只 因错误地认识了酷爱梅花的林和靖,惹得诗人 谈笑至今。 早梅 梅花早先开放, 是因为它要迎接春天的来临。 尽管冬季天气非常寒冷,但它还是傲然独立,毫不畏惧。 它只是怕开花落在群芳众花之后,那时人们游春的意兴索 然,再没有人会特别注意地观赏它了。 5 5(20202020湖州湖州)下面是杜甫的两首诗歌下面是杜甫的两首诗歌,一位同学想知道它们哪首先写哪首后写一位同学想知道它们哪首先写哪首后写。请你作请你作 出判断,并从内容、情感等角度阐述理由。出判断,并从内容、情感等角度阐述理由。 望岳江汉 作者:唐杜甫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江汉思归客,乾坤一腐儒。 片云天共远,永夜月同孤。 落日心犹壮,秋风病欲苏。 古来存老马,不必取长途。 【分析】望岳是唐代诗人杜甫创作的五言古诗。这首诗通过描绘泰山雄伟磅礴的景象,热情赞美 了泰山高大巍峨的气势和神奇秀丽的景色,流露出了对祖国山河的热爱之情,表达了诗人不怕困难、敢攀 顶峰、俯视一切的雄心和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教学课件 > 高中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