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北师版四年级数学下册教案

上传人:小** 文档编号:180292742 上传时间:2021-04-19 格式:DOC 页数:27 大小:47.2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21北师版四年级数学下册教案_第1页
第1页 / 共27页
2021北师版四年级数学下册教案_第2页
第2页 / 共27页
2021北师版四年级数学下册教案_第3页
第3页 / 共27页
2021北师版四年级数学下册教案_第4页
第4页 / 共27页
2021北师版四年级数学下册教案_第5页
第5页 / 共2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21北师版四年级数学下册教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1北师版四年级数学下册教案(2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精品范文模板,值得参考借鉴!2021北师版四年级数学下册教案2021北师版四年级数学下册教案 为了更有效地帮助广大教师撰写出更为出色的教学设计,我们将从结构、内容和策略三个方面逐一向老师们做详细的介绍,让大家对教学设计有一个全面、深入的认识。今天在这里整理了一些2021北师版四年级数学下册教案范文,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2021北师版四年级数学下册教案范文1 教学目标: 1.通过复习,牢记所有公式。 2.通过复习,发现学生以前知识中的问题,及时改正。 3.通过复习,建立知识之间的联系和区别,形成知识网络。 重点难点: 通过复习发现学生以前知识中的问题,及时帮助学生纠正,加深记忆教学目标 一、复习

2、公式。 师:想一想你都学习过哪些运算定律和性质? 1.加法交换律:a+b=b+a 两个加数交换位置,和不变,这叫做加法交换律。 2.加法结合律;(a+b)+c=a+(b+c) 先把前两个数相加或者先把后两个数相加,和不变,这叫做加法结合律。 3.乘法交换律:ab=ba 交换两个因数的位置,积不变,这叫做乘法交换律。 4.乘法结合律:(ab)c=a(bc)或abc=a(bc) 先把前两个数相乘或者先把后两个数相乘,积不变,这叫做和乘法结合律。 5.乘法分配律:(a+b)c=ac+bc或(a-b)c=ac-bc 乘法分配律的逆运用:ac+ab=(a+b)c或ac-bc=(a-b)c 两个数的和与一

3、个数相乘,可以先把它们与这个数分别相乘,再相加,这叫做乘法分配律。 6.减法不变性质 :一个数减去两个数,等于第一个数减去后两个数的和。 a-b-c=a-(b+c) 7.商不变性质:被除数和除数同时乘或除以相同的倍数(零除外),商不变。ab=(ac)(bc)=(ac)(bc)(c0)(b0) 8.一个数减去两个数的差,等于先减去第一个数,再加上第二数,即:a-(b-c)=a-b+c 9.某个数先减去第一个数,再加上第二个数,等于某数减去这两个数的差:a-b+c=a-(b-c) 二、总结 这些定律和性质,大都可以推广, 加法交换律结合律:推广到多个数相加。 乘法交换律结合律:推广到多个数相乘。

4、乘法分配律:推广到几个数的和或差乘以(或除以)一个数。 请同学们再记一下公式。 三、解题思路。 公式记熟了,遇到简算题,选择合适的方法是关键。(板书:方法是关键) 一般来说,连加算式中,应用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连乘算式中;应用乘法交换律和结合津;在除法算式中,应用商不变性质;连减或加减混合算式中,应用减法的性质。 四、巩固练习 1.判断下面简算各题是否正确。 (1)994.4 (2)452.5 =(100+1)4.4 =(454)(2.54) =1004.4+14.4 =18010 =440+4.4 =1800 =444.4 (3)25(0.49) =250.4+259 =10+225 =23

5、5 2.用简便方法计算下面各题。 (1)132.5 (2)3.212.525 (3)(444)25 (4)9999 教学反思: 这堂课我设计以学生的自主学习为主,放手给学生,鼓励学生大胆猜想,相互探讨。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完全是学习的主人,而教师只是辅助性的导,包括后面例题的教学都充分体现了这一理念。本堂课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自信都充分地得到了激发。 2021北师版四年级数学下册教案范文2 教材分析: “近似数”是北师大版小学数学第七册第一单元“认识更大的数”中的第五课。这部分内容既丰富了对大数的认识,又是对后续学习除法“试商”的基础。另外,近似数在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当很难得到或不需要得到精

6、确数,或是用大数描述事物时,人们经常会选择近似数。因此,无论在生活中还是在知识的衔接上近似数都显得至关重要。 学生收到前面计算教学中估算的影响,以及学生自身的经验积累,很多学生在课前已经可以凭借数感找出万以内数的近似数,也有一部分学生了解甚至可以用“四舍五入”法来求大数的近似数。但是大部分学生对“四舍五入”法只是一个模糊的认识,对于“四舍五入”法具体是什么,它的道理是什么,什么情况下运用“四舍五入”法都不是十分清楚。 四年级的学生已经进入了小学中年级段,具有一定的学习经验和合作学习的能力。 教学目标: 1. 通过阅读与分析,了解近似数和精确数的意义,感受近似数和精确数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 2.

7、 借助数线,较直观地感知“四舍五入”法求近似数的道理,知道近似数的书写格式,培养学生的推理能力。 3. 经历探索求近似数的过程,会用“四舍五入”法求一个数的近似数,培养数感。 教学重点: 经历探索求近似数的过程,会用“四舍五入”法求一个数的近似数。 教学难点: 经历探索求近似数的过程。 教学方法: 合作学习法 分析归纳法 教学策略: 小组合作 情境创设 教学过程: 一、情境创设,分类感受精确数和近似数。 1.观看一段国庆60周年阅兵视频,说一说有什么感受? 师:这么大的场面中一定蕴涵着许多数学问题,今天我们就一起研究这些数学问题。 2. 课件出示整理的一段文字,让学生默读其中的数字两遍,初步感

8、知数据。 3. 仔细观察这些数,有没有什么共同特点,能不能把它们分一分类? 组织学生讨论,学生可能会按数据的大小来分,一些按单位分,如60,169,56,66都是以个为单位的,20万、2万是以万为单位的。或者学生将60、169、56分为一类,66、20万、2万分为一类。 师:为什么将60、169、56分为一类,66、20万、2万分为一类呢?它们有什么共同的特点呢? 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说一说。可能会说是准确的数,估出来的数。 师:是的,在数学上,像60、169、56这样准确的数、不多不少正好的数,是精确数;而66、20万、2万是大概的,大约的,差不多的,与实际数接近的数,是近似数。 4. 读一读以

9、下的数据,哪些是精确数,哪些是近似数吗? 小明身高130,2cm,就说约130cm;小红从家里到学校走了395米,就说大约走了400米。 5. 你能说说生活中哪些事物的数量一般用精确数来表示,哪些事物的数量一般用近似数来表示?了解近似数的作用。 师:有些情况下,我们没有必要用准确的数据来描述,只要知道一定的范围就足够了,这时用近似数来表示就比较方便。看来近似数在生活中的应用还是相当广泛的。 【设计意图:新课标指出,数学教学活动必须激发学生兴趣,调动学生积极性,引发学生思考。国庆60周年情境引入,出示一些感性材料,通过分类,帮助学生在比较和辨别中体会哪些是实际的、精确的,哪些数是模糊、大约的,从

10、而认识精确数和近似数;又通过列举活动,深化理解,了解近似数在实际中生活中的广泛应用。】 二、合作学习,自主探究。 (一)借助数线,直观感受“四舍五入”法求近似数的道理。 1.师:巨幅国画江山如此多娇的实际面积是18000平方米,但报道中称“近2万平方米”,这里的“2万”是如何得到的? 同桌交流,指名说说想法,学生可能会说18000接近2万,所以用2万来表示。 2.结合直观的数线图,分析“18000平方米”称为“近2万平方米”的原因。 师:18000介于整万数1万和2万之间,由于18000千位上是“8”,所以可以把千位上8直接去掉变成0后向万位进1,就得到了近似数“2万”。 介绍18000约等于

11、2万,用“”表示,写作:180002万全班读一读。 3.在数线上标出11000,12000,13000,14000,15000,16000,17000,19000这几个数,请学生尝试分别说出它们的近似数及想法。 师:15000这个数约等于多少呢? 学生可能觉得1万可以,2万也可以,因外它刚好在中间。 师:15000离1万和离2万的距离是一样的,但为了方便记录,我们认为规定150002万。 课件上将约等于1万和约等于2万的数进行对比,让学生观察,分析归纳。 师:请同学们对比两组数据,仔细观察,说说你有什么发现,能得到什么结论?请同桌互相讨论,教师巡视指导了解情况。 学生汇报交流,学生可能会发现以

12、15000为分界线,11000,12000,13000,14000接近1万,16000,17000,18000,19000接近2万。 教师引导学生观察千万上的数,当千位上的数是1、2、3、4时,近似数是1万,当千位上的数是5、6、7、8、9时,近似数是2万。 教师借机在黑板上板书:0、1、2、3、4 舍;5、6、7、8、9 入,介绍“四舍五入”法。 【设计意图:结合数线图,分析“18000平方米”称为“近2万平方米”的原因。数与形结合,将四舍五入的本质清晰地展现出来,培养学生的数感。】 (二)合作学习,探究“四舍五入”法求一个数的近似数。 1.参加国庆阅兵的精确人数是233482人,在下图中找

13、到这个数的大致位置,说一说“约20万人”,这个数是怎样得到的? 合作要求:1.同桌2人一起学习,共同完成学习任务。2.学习时,每人都要说一说自己的想法,并将讨论的结果填在学习卡上。3.组织简单、清晰的语言准备全班汇报。 教师巡视,了解小组讨论的情况,并对有困难的小组给予指导。 2.全班交流。生可能想法:在数线图上标出,发现233482接近20万,;或者233482比25000小,所以近似于20万;直接用四舍五入法,看万位上的数是3,小于5,所以直接把十万后面的尾数“33482”舍去变成5个0,得到近似数20万。 请多组的学生表达自己的想法,只要说得有道理,给予鼓励。 3. 教师小结:四舍五入到

14、十万位,关键看万位。 4. 如果将233482四舍五人到万位、千位、百位、十位,近似数分别是多少,怎样得到的?小组内讨论,再全班交流,帮助直观感知求近似数的方法。 5. 引导学生初步概括方法,用自己的语言说说:怎样用四舍五入法求近似数? 【设计意图:新课标指出,学生应当有足够的时间与空间经历探索的过程,引导学生独立思考、主动探索、合作交流,使学生掌握求近似数的方法,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发展学生的思维。】 三、 巩固练习 1. 读一读下面的数据,哪些是精确数,哪些是近似数?(教材第11页练一练第一题) 鼓励学生通过自主阅读与分析,找出精确数和近似数,加深认识,并感受到近似数在现实生活中的广泛应用。 2. 华山是我国的五岳之一,海拔约2155米,在下图上标一标,四舍五入到百位大约是多少米? 学生独立完成,有些学生在数线上找点时会遇到困难,教师适时指导,帮助学生通过数线进一步感受四舍五入到百位,要看十位上的数。 3. 按要求填表。 提醒学生认真看要求,仔细数数位。特别对29957四舍五入到百位、千位、万位重点指导。 【设计意图:巩固练习是帮助学生掌握新知、形成技能、发展智力培养能力的重要手段。通过三道练习题,加深对近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教学课件 > 初中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