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高三地理气候与自然带-专题复习5页

上传人:文库****9 文档编号:180019154 上传时间:2021-04-15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1.42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4年高三地理气候与自然带-专题复习5页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2014年高三地理气候与自然带-专题复习5页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2014年高三地理气候与自然带-专题复习5页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2014年高三地理气候与自然带-专题复习5页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2014年高三地理气候与自然带-专题复习5页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2014年高三地理气候与自然带-专题复习5页》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4年高三地理气候与自然带-专题复习5页(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专题四气候与自然带【考试要求】1.图示热力环流、三圈环流和季风环流的形成过程。2.阅读并绘制全球气压带、风带分布及其季节移动示意图,准确说明全球气压带及风带的分布、移动规律及其对气候的影响。3.正确分析海陆分布对气压带分布的影响及季风环流的形成。4.画出气候分布模式图,会对照气候类型模式图,判断特殊地区气候类型;会依据图表数字资料判断气候类型;表述常见气候类型的分布规律、特点、成因;特殊热带雨林、草原、沙漠气候的分布及成因。5.对照气候分布模式图,画出自然带分布模式图,能依图判断自然带的分异规律及影响因素。6.正确分析气候变化及其对人类活动的影响。【基础梳理】活动一:1.大气对太阳辐射削弱作用

2、主要表现为吸收、反射、散射(晴天大气分子)等形式,最终到达地面的为可见光。因此某白天气温高低(纬度数相同)主要考虑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情况。气温从低纬度向高纬度递减。晚上气温高低主要考虑保温作用的强弱。2.太阳辐射最强,地面辐射其次,大气辐射最弱。温度越高,辐射越强。太阳暖大地,大地暖大气,大气晤地面。地面辐射是大气的直接能量来源,太阳辐射是大气能量的根本来源。离地面越远,到达的地面辐射越少,气温越低。3.热力环流的形成是由于近地面受热不均引起的。4.三圈环流中热力因素引起的气压带是赤道低压带极地高压带,由动力因素引起的是副热带高气压带和副极地低压带。5.季风环流是由于海陆热力性质差异引起的(

3、根本上还是一种热力环流)。夏季陆地低压切断副高,冬季陆地的冷高压切断副极地低压带。活动二:6.热带草原气候:南、北纬1020左右,由于赤道低压带和信风带的南北移动、交替影响,一年之中干、湿季分明。当受赤道低压带控制时,形成湿季;当受信风影响时,形成干季。自然带为热带草原带。7.热带沙漠气候:南、北纬2030之间的大陆西部。常年处在副热带高气压和信风的控制下,炎热、干燥是其主要特征,自然带为热带荒漠带。 8.热带季风气候。分布于北纬10-25的大陆东部和南部,主要分布在南亚、东南亚及我国部分地区,全年高温旱雨季分明。是由海陆热力性质差异(冬季风)和气压带、风带季节移动(夏季风)交替控制造成的。冬

4、季风控制为旱季、夏季风控制时为雨季。自然带为热带季雨林带。9.亚热带季风气候。分布于北纬2535亚热带大陆东岸,由于海陆热力性质差异造成的。我国东部秦岭-淮河以南,以及日本南部和朝鲜半岛南部等地。冬季微寒少雨、夏季高温多雨、雨热同期。自然带为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 10.地中海式气候:分布于南北纬3040之间的大陆西岸,夏季受副热带高气压控制,高温少雨,冬季受西风影响温和湿润,冬雨夏干,雨热不同期。自然带为亚热带常绿硬叶林带。11.温带季风气候:分布于北纬3555左右的亚欧大陆东岸,受海陆热力性质差异影响,夏季高温多雨、冬季寒冷干燥,四季分明,自然带为温带落叶阔叶林带。12.温带海洋性气候:分布

5、于南北纬40-60的大陆西岸,全年受西风影响温和湿润。自然带为温带落叶阔叶林带。活动三:13.从赤道向两极的分异规律,以热量为基础,在低纬、高纬最为明显。如我国从海南岛到黑龙江,自然带由热带季雨林带、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温带落叶阔叶林带的变化规律。14.从沿海到内陆的分异规律,以水分为基础,在中纬明显。如从北京到乌鲁木齐,自然景观呈现森林-草原-荒漠的变化规律15.山地的垂直地域分异规律,受水热状况影响。不同坡向自然带谱数量差异是因相对高度差异不同;不同坡向同一自然带分布高度差异是由坡向不同,要么阴阳坡间热量差异(北半球北回归线以北南坡是阳坡,南半球南回归线以南北坡是阳坡)、要么东西坡间水分差

6、异。16.自然地理环境地域非规律分异现象非地带性现象,其影响因素有海陆分布南半球亚寒带针叶林带缺失;地形美洲西岸自然带呈南北延伸,南北更替;洋流影响南美洲热带荒漠带延伸到赤道附近受秘鲁寒流影响;水分温带荒漠带中的绿洲。17注意:地中海气候下形成亚热带常绿硬叶林带,分布在南北纬30-40大陆西岸温带落叶阔叶林带的气候类型有:温带海洋性气候和温带季风气候,分布在温带大陆的东西岸。积雪冰川带下限(即雪线)高度副热带地区最高,纬度高则雪线低;迎风坡低于背风坡;阴坡低于阳坡。【典型例题】(2013年江苏高考)图1-1是、两种气候类型的气温与降水量图,图1-2是2013年5月15日14:00欧洲部分地区海

7、平面等压线分布图。读图回答26题。26图15所示、气候类型与图14中甲、乙、丙、丁四地气候类型相符的有A甲 B丙 C乙 D丁图1-1【答案】26AD【当堂训练】 下图是某小岛示意图,读图完成1-2题。1.A根据图中岛屿的地理位置和河流分布特点分析,降水最多的城市是 AA BB CC DD2.A关于a、b 洋流的叙述,说法正确的是 Aa、b均为暖流增温增湿 Ba、b均为寒流降温减湿 C在a、b的影响下,易形成世界性的大渔场 Da、b均为西风带的影响下形成左图为全球气压带随季节移动示意图,右图为甲地各月降水量比值示意图,甲地年降水量670mm。完成3-5题。3.B下列气候类型中,其形成原因与甲气压

8、带有关的是 A热带季风气候 B地中海气候 C热带草原气候 D温带海洋性气候4.B甲地植被类型可能为 A热带草原 B亚热带常绿林 C温带落叶阔叶林 D亚寒带针叶林5.A甲地发展农业的制约因素是 A水源 B土壤 C地形 D热量厄尔尼诺与拉尼娜现象是太平洋赤道附近海气相互作用出现异常的典型代表。读图完成67题。6D厄尔尼诺与拉尼娜现象的发生,说明自然地理环境具有A区域性特征B差异性特征 C开放性特征D整体性特征7D关于图中海气相互作用的结果,叙述正确的是 A表层海水运动方向决定着东南信风的强弱 B厄尔尼诺年份东太平洋海域海水异常降温 C拉尼娜年份西太平洋海域冷海水上泛增强 D厄尔尼诺年份洋流运动方向

9、与拉尼娜年份相反 下图示意陆地(用110E代表)与海洋(用160E代表)气压梯度(大陆气压与海洋气压之差,单位:百帕)的时空分布状况。图甲表示多年平均情况,图乙表示某年情况。读图完成第8-10题。8.B结合图中信息判断,正常年份北半球夏季风最强的地区大致位于() A.赤道附近大陆东岸 B.副热带地区大陆东岸 C.赤道附近大陆西岸 D.副热带地区大陆西岸9.A图乙所在年份的上半年,冬、夏季风势力与多年平均状况相比() A.冬季风偏强,夏季风偏弱 B.冬、夏季风均偏强 C.冬季风偏弱,夏季风偏强 D.冬、夏季风均偏弱10.D图中负值中心形成的主要原因是() A.大洋东、西岸洋流性质的变化 B.气压

10、带、风带的季节移动 C.太阳辐射随纬度的变化 D.海陆热力性质差异 右图为“某区域自然带分布示意图”,读图完成11-12题。11.AB影响、自然带南北延伸、南北更替的主要因素是( ) A地形 B热量 C水分 D洋流12.AB影响气自然带形成的主要因素是( ) A.地形 B热量 C水分 D洋流11根据图回答下列各题:(1)甲的气候类型为_;乙的气候类型为_。(2)以亚欧大陆为例,甲气候分布于该大陆的_沿岸;乙气候分布于我国_。(3)上述两种气候,成因与海陆热力性质差异有关的是_,与气压带和风带位置的季节移动有关的是_。(4)河流补给若以雨水为主,甲气候区的河流汛期发生在_季。原因是_。(5)从降

11、水和气温的配置关系看,利于大多数农作物生长的是_气候(甲或者乙)原因是_。11.(1) 地中海气候 亚热带季风气候(2分) (2)地中海 秦岭-淮河以南(2分) (3) 乙 甲(2分) (4) 冬 冬季温和湿润,降水比夏季多。(2分)(5) 乙 雨热同期(2分) 12下图为“某岛屿沿20纬线的地形剖面图”及“甲、乙两地气候统计图”。读图完成下列问题。(1)写出甲、乙两地的气候类型。(2)与乙地气候类型相同,形成原因也相似的地区有哪些?(3)分析甲、乙两地气候特征的异同点。(4)分析乙地降水较多的原因。答案:(1)甲地:热带草原气候。乙地:热带雨林气候。(2)澳大利亚东北部、巴西东南部、中美洲东部等。(3)两地都是全年高温,降水量乙地大于甲地,甲地降水量有明显的季节变化。(4)乙地受暖流影响,位于南半球东南信风的迎风坡。12.读“世界陆地自然带分布示意图”(图12)和图13, 回答下列问题。(1)图中自然带是,在50N的高山上开始出现该自然带的高度约为米,根据图示,该自然带分布下限最高的山地的纬度大致是。(2)图中自然带是,该自然带的气候类型主要是 。(3)图自然带在全球最大的分布区是。(4)从高、中、低纬度地带来看,垂直分异规律最明显的纬度地带是。(5)若山地垂直自然带a与图9中的类型一致,则自然带c为,该山地位于半球(填“南”或“北”)。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其它办公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