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伪黎明:全球资本主义的幻象》对自由市场制度的质疑

上传人:I*** 文档编号:179922129 上传时间:2021-04-13 格式:DOCX 页数:5 大小:66.5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伪黎明:全球资本主义的幻象》对自由市场制度的质疑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伪黎明:全球资本主义的幻象》对自由市场制度的质疑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伪黎明:全球资本主义的幻象》对自由市场制度的质疑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伪黎明:全球资本主义的幻象》对自由市场制度的质疑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伪黎明:全球资本主义的幻象》对自由市场制度的质疑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伪黎明:全球资本主义的幻象》对自由市场制度的质疑》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伪黎明:全球资本主义的幻象》对自由市场制度的质疑(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 伪黎明:全球资本主义的幻象对自由市场制度的质疑 英国历史学家、伦敦经济学院欧洲思想史教授约翰格雷的专著伪黎明:全球资本主义的幻象一书,对自由市场制度进行了从宏观到微观的多角度审视,认为自由市场制度是强政府策划的产物,绝不是历史的自然发展结果,更不是人类的天性。全球资本主义,即全球自由市场制度是启蒙范式的乌托邦,如果强行实行,会带来全球性的灾难。该书对自由市场制度提出了全面质疑。约翰格雷认为自由市场体制是在个人主义文化传统的基础上形成的,以自由放任主义经济哲学为指导的,以最大程度追求经济效益却置社会效益于不顾的,由政府强行策划的,使市场运作独立于社会需要之外的一种市场经济体制。这种经济体制在英

2、美等霸权国家推行过,而在战后的墨西哥、俄罗斯、新西兰等国只留下失败的记录,即使在英美等国也只是短暂地推行过,留下的却是深刻的社会分裂和社会创伤。一、对社会市场体制的分析尽管约翰格雷不赞成自由市场经济体制,但他并不反对市场经济体制,恰恰相反,他坚决反对单纯的计划经济体制,捍卫市场经济体制,但他捍卫的是各种具有本土形式的社会市场经济体制,而不是单纯的市场经济体制,即由市场单独、自动发生作用的市场经济体制。作者认为社会市场体制是这样一种市场经济体制:它也和自由市场体制一样是人为建构的,不过,社会与市场是相互协调而不是分裂与对抗的,在一定程度上既满足经济效益又不忽视社会效益,以人的需要而不是市场本身为

3、目的,市场只是满足人的需要的实现手段。社会市场体制在实现经济效益时,既考虑社会成本,又考虑环境成本。决不以牺牲社会凝聚力和人的幸福为代价。“人们对社会凝聚力的需要对经济生活有限制作用”,因而“社会市场是被嵌入社会的,并受制于种类繁多的规定与限制。”二、作者期待的美好愿景作者在全面质疑自由市场制度、期待本土化社会市场体制的分析过程中,对市场经济的发展提出了一些十分有益的见解。第一,市场经济的发展必须同保护环境相结合;第二,市场经济的发展必须与各国的历史文化背景相结合;第三,市场经济的发展要以实现社会凝聚力和人的幸福为目标。可是,作者期待的美好愿景,在资本主义制度范围内是不可能实现的。(一)从环境

4、保护的角度来看最早享受工业文明成果的资本主义发达国家,在尝到了工业化带来的环境污染的恶果之后,也对资本主义的经济增长方式进行过深刻地反思,也在环境保护方面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但从整体上看,资本主义工业化国家并没有从根本上解决发展经济带来的环境恶化问题。1.在发达的资本主义工业大国,资本家出于获得高额利润的动机,花费了大量的资金、技术来处理生态环境问题,在一定程度上使得一度相当严重的生态环境问题有了很大的缓解。2.西方工业文明已经有了几百年的历史并且有过辉煌的历程。工业文明时代孕育的自然观、价值观、思维方式、技术模式和消费方式还有相当大的市场,其核心价值观还有巨大的历史惯性。3.西方资本主义工

5、业大国奉行着“生态殖民主义”、“生态帝国主义”的环境策略,转移了国内的生态危机。由于自己的自然资源无法维系现有的经济规模和生活水准,他们就通过资本全球化悄悄的进行资源掠夺和环境剥削,把发展中国家视为自然资源地原料地和污染物的排放地,不断向落后的国家和地区转移工业产品的生态成本,让发展中国家为他们的资源环境“埋单”,导致了全球范围内的环境污染。4.资本主义制度是造成全球生态危机的根本原因,因为它无限追求利润的生产方式必然导致对自然环境的破坏,内在地决定了它不可能实现真正意义上的生态文明。马恩曾在批判资本主义的同时,揭示了生态文明与社会主义的内在关联性。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资本论、英国工人

6、阶级状况和自然辩证法等经典著作中,马克思恩格斯批判了资本主义制度的反生态本质,揭露了资本主义生态环境恶化的要害,指出了“劳动异化”与“生态恶化”的关系,提到了科学技术的“资本主义应用”导致的生态环境问题。(二)从实现社会凝聚力、促进社会和谐发展的角度来看制度本质上的不公正,其社会矛盾必然是对抗性的、不可调和的,因而,资本主义国家不可能真正实现社会和谐。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由于社会生产力与科学技术发展的强力推动和无产阶级及其政党的长期斗争,资本主义社会发生了许多新的变化。这些变化虽然在一定程度上缓和了阶级对立和矛盾,但资本主义的本质并没有发生根本性改变。(三)从实现人的幸福为目标的角度来看维护资

7、本家少数人的根本利益是资本主义国家最主要的职能。应该承认,资本主义国家在过去几十年中所采取的一系列新政策,对现代资本主义的政治、经济、社会确实产生过巨大的作用,保证了它长时间的稳定和发展。但是,所有这一切,并没有改变资本主义国家作为资产阶级统治工具的实质。当代资本主义国家所推行的公共职能的根本目的和出发点,都是为维护资产阶级的政治统治和经济特权的保命措施。国家对经济的干预和调控,是为避免经济危机对资本主义的打击,保证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不在危机中灭亡;资产阶级国家对工人阶级采取的“怀柔”政策,是为了保证在激烈的阶级对抗中自己不被推翻。“为了有可能压迫一个阶级,就必须保证这个阶级至少有能够维持它的奴

8、隶般的生存的条件。”马克思曾经很清晰地揭露了资产阶级对待无产阶级的态度。所以,在资本主义的国家里,是根本不可能以实现全体人民的幸福为目标的,资本主义国家永远都是为资产阶级服务的,是以实现资产阶级少数人的幸福为目标的。三、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根本区别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有着根本的区别,正如邓小平所讲: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级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保护环境、增强社会凝聚力、促进社会和谐、以实现人的幸福为目标,是社会主义制度的题中应有之义。(一)加强生态文明建设,实现科学发展是我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内容党的十八大,将生态文明建设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

9、设、社会建设提到同等重要的地位,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原有的“四位一体”建设提高到“五位一体”建设。“建设生态文明,是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面对资源日趋紧缩、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的严峻形势,必须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坚持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的方针,着力推进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从源头上扭转生态环境恶化趋势,为人

10、民创造良好生活环境,为全球生态安全作出贡献。”从以上论述可以看出,我们在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同时,对环境从根本上进行治理的决心。保护环境、实现科学发展充分体现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二)建设和谐社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体布局的重要组成部分加强社会建设,是我们党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为更好地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而作出的重大战略举措,是满足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的必然选择,是巩固党执政的社会基础、实现党执政的历史任务的必然要求。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重点,加快推进社会体制改革、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推动实现更高质量的就业、统筹推进城乡社会保障体系建设、提高人民健康水平、加强和创新社

11、会管理,这些都反映了我国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本着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的理念,从维护我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高度,从根本上促进全社会的和谐发展。加强和谐社会建设、增强人民幸福感、以实现全体人民的共同富裕为目标,是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根本体现。(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市场经济本土化的典范在考虑我国国情和历史文化背景的基础上,我们突破了社会主义只能搞计划经济的观念,将市场经济引入社会主义建设当中,以促进我国社会主义国家生产力的发展。改革开放三十多年的成功实践表明,市场经济对我国的经济发展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市场在我国经济发展中的作用已经从基础性作用跃升为决定性作用。市场经

12、济也许会因为社会主义的介入而达到一个更高形态,社会主义也许会利用市场经济实现对资本主义的赶超。市场经济与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相结合,成为市场经济本土化的典范,也体现了社会主义制度对西方文明优秀成果的成功继承与发展,再次证明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综上所述,通过阅读该书,作者的许多有益观点对我触动很深,使我对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产生了进一步认识。尤其是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再认识。我国改革三十多年在实践中的最大突破是把建立市场经济体制作为社会主义的改革方向,然而,我国改革三十多年留下的最大难题却是怎样将市场经济与社会主义制度有效结合。这是需要我们深入思考的问题。参考文献:1解保军.建设生态文明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内容N.哈工大报,2008-11-02.2管文虎.共建和谐世界与两种社会制度和谐相处J.天府新论,2006,(06).3孙迪亮.正确评判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理应依循的三个维度J.河北科技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01).4刘甜甜.坚持走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中国的历史选择J.黑龙江科技信息,2009,(26).5王亚筑.社会主义本质及其优越性J.人民论坛,2010,(14).-全文完-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总结/报告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