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水淼防治老年病的思想——五脏之精

上传人:I*** 文档编号:179920262 上传时间:2021-04-13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72.5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林水淼防治老年病的思想——五脏之精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林水淼防治老年病的思想——五脏之精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林水淼防治老年病的思想——五脏之精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林水淼防治老年病的思想——五脏之精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林水淼防治老年病的思想——五脏之精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林水淼防治老年病的思想——五脏之精》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林水淼防治老年病的思想——五脏之精(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 林水淼防治老年病的思想五脏之精 五脏之精虽然自古有其名,却少有专篇1-2进行表述。跟师学习十余年来,对名中医、上海中医药大学终身教授林水淼老师的“还精”学术思想进行了理论、临床和实验方面的研究,本文将我的学习心得结合老师的学术思想,对“五脏之精”进行探讨。1 五脏之精的表述始于 黄帝内经内经3-4作为中医经典论著之首,受到历代中医的推崇,其中对“精”的表述就有“精”、“精气”、“精神”、“精液”、“精微”、“阴精”、“阳精”、“专精”、“心精”、“肝精”、“脾精”、“五脏之精”和“五脏六腑之精”等多种表述。而“先天之精”、“后天之精”、“水谷之精”、“脏腑之精”则是后世医家对 内经 思想的推

2、衍和发挥。内经 中对“五脏之精”和“五脏六腑之精”的直接描述有以下三条: 素问上古天真论 曰:“肾者主水,受五脏六腑之精而藏之,故五脏盛,乃能泻”. 灵枢大惑论 :“岐伯对曰:五脏六腑之精气,皆上注于目而为之精。目者,五脏六腑之精也,营卫魂魄之所常营也,神气之所生也”. 灵枢根结:“一日一夜五十营,以营五脏之精,不应数者,名曰狂生”.但对五脏之精的功能及构成, 内经 中还有以下描述, 灵枢本神篇 云:“五脏主藏精者也。”素问五脏别论 曰:“五脏者,藏精气而不泻也”.素问金匮真言论 曰:“东方青色藏精于肝”;“南方赤色藏精于心”;“中央黄色藏精于脾”;“西方白色藏精于肺”;“北方黑色藏精于肾”.

3、从 内经 的记载可见古人对“精”的重视,认为生命的起源来自精。中医学是研究人的生命“生长壮老已”发生发展的奥秘,而从精为生命之本的角度看,生长壮老已的过程实质就是精由生至盛,由盛至衰,直至消亡的过程。五脏之精是精在人体的体现,是构成五脏形质、维系器官功能的重要组成部分。五脏的主要生理功能就是藏“精”,且五脏皆有其精,五脏之精应该是“肝精、心精、脾精、肺精和肾精”的合称。2 五脏之精的阐释丰富于 黄帝内经集注后世医家中尽管也对“五脏之精”有过解释,但都没有进行详尽的论述,相比较而言,清代张志聪所著的的 黄帝内经集注 对此的描述更进一步5.2.1 五脏之精的生成 集注 注释“五入”时曰:“水谷皆入

4、胃,五脏六腑皆禀气于胃,五味各走其所喜,酸先走肝,苦先走心,甘先走脾,辛先走肺,咸先走肾,谷气津液已行,荣卫大通,乃化糟粕,以次传下”. 集注 注释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 条文“精不足者,补之以味”时,称此处之精为五脏之精,“五脏主藏精者也,五味入口,各归其喜,津液各走其道,故五味以补五脏之精。” 说明五脏之精来源于水谷精微,于五谷中的五味经由胃而被身体所吸收,而后又根据其“酸、苦、甘、辛、咸”五味的特性而分流,并以有形的津液形式与相关之脏相应,再转化成为五脏之精,使得五脏的形态和功能不断得到补充和生化,最终相合化生成后天之精,所以后天之精来源于五脏之精。而当五脏之精受损时,可以通过在饮食和药物中

5、补益其“味”,达到滋补相对应的脏。集注 曰:“天之五方气色,入通于脏,以养五脏之精”.说明天人相通,天之五方所代表的气色:青、赤、黄、白、黑,皆可入通于脏,以养五脏之精,而五脏之精皆藏于其本脏。营气注入于脉,而气血是后天之精的主要组成。由此可见,五脏之精主要来源于水谷之精微,经本脏的生化转为本脏之精,五脏之精充盛后又通过化生血液、由经脉遍布全身。五脏皆藏有其本脏之精,藏精不泻是五脏共同的生理特点。五脏主藏精气,生理特点就是使得五脏各自的精气充盛而不至外泻耗损,精气满才能濡养其脏。五脏与相应之五腑,对应的五官、五体、五窍、五液等构成相对独立的子网络,而维系这些子网络的协调及运转的物质基础就是五脏

6、之精。2.2 五脏之精的功能 集注:“五脏之精,奉心神化赤而为血”.张志聪注释 素问玉机真脏论 时言:“脏气者,五脏之精气也。五脏之气必因于胃气,乃至于手太阴也,又非惟微和之为胃气也,即五脏之弦钩毛石,各自其象,而至于手太阴者,皆胃气之所滋生”. 集注 曰:“夫脏真藏于内,而五脏之气发于外,见于色,是以五方之色入通于脏,以养五脏之精,而脏气复外通于九窍,其真精藏于内也。”说明血液是五脏之精的存在形式之一,血液是否充盛、流动是否滑利,能体现五脏之精的充盛程度。五脏之精通过心神化而成血,使之通行九窍,并可以通过寸口脉,而表现出弦、钩、代、毛、石的脉象变化,这些变化亦是五脏应于四季变化而展现出来的。

7、五脏之精藏于本身之脏中,可以通过相对应的五色表现于外。素问上古天真论 曰:“肾者主水,受五脏六腑之精而藏之,故五脏盛而能泻”. 集注 在注释中强调此处为先天之癸水。先天癸水即为先天之精,天乙生水化为精,先天之精是人生命起源的开始,胎儿成形完全依靠先天之精的变化。而出生后水谷入胃,传于五脏,脉道方通,五脏之精得以形成,在维系本脏和整体的形体稳定和生理功能中,发挥其各自应有的作用。由于肾与五化 (生、长、化、收、藏)中的“藏”相应,又符合“天一生水”的原则,所以构成机体之后的所余的先天之精也被储藏在肾中。五脏之精充盛后,化成血液流转于全身,并形成后天之精,与先天之精一起同藏于肾中。可见五脏之精既是

8、五脏运行的原动力,也能通过脉象、五液、五并而反映于外,展现出相关的机能。五脏之精各有不同,所表现的形式,产生的功能也都各有不同,每个脏都有其所对应的腑、志、液、体、窍等构成网络化的结构,并主喜、怒、哀、思、悲、恐、惊的情志变化,同时参与到人体精神活动等高级生命形式之中。五脏之精相合而形成的后天之精,对先天之精可以起到资益充养的作用,护卫人体的先天之精。2.3 五脏之精的虚衰 随着机体的衰老,五脏功能也日渐减退, 集注 关于五脏之精虚衰做了以下描述:“消瘅者,五脏之精气皆虚,转而为热,热则消肌肉,故为消瘅也。脉实大者,精血尚盛,故为可治。脉悬小者,精气渐衰,故为难治”.“神气生于精,故五脏之精不

9、可伤,伤则失守而阴虚,阴虚则神气绝而死矣”.“故邪气胜者,五脏之精气已衰,而不能为弦钩毛石之象矣。”说明五脏之精虚衰时,则会出现消瘅,且多有内热阴虚的表现。五脏虚衰亦可出现内热耗伤其精,不能濡养骨肉而成痿证。由于五脏之精来源于胃腑的水谷之精,所以不论是何脏受损而成的痿证,但补益生化之源的原则不变,这也是 “治痿独取阳明”的原因。五脏之精的进一步衰弱还会影响情志,进而耗伤先天之精。当五脏之精衰竭后,从寸口脉象上来看,已经不可能出现脉象的细微变化,而是出现了“真脏脉”,失去了弦、钩、代、毛、石的脉象变化时,表明人的胃气已绝,五脏之精尽衰。3 补益五脏之精是 “还精” 延年的主要途径林 水淼教授从事

10、数十年的老年病防治研究,认为中年之后,还精固柢是延缓衰老的首要。而具体到老年医学来讲,衰老的过程正是由于精气和精血的衰少,总称为“精”之损耗,所以抗衰老应以“还精”为根据和基础6-7.五脏具有各自之精,具体而言即是五脏有独自的精血与精气,此两者正是由先天之精所化生而成;精血主要形成器官的形质,精气则主要指功能活动。这些精气和精血的来源是一致的,但在各个脏器中形成形质和功能的特点则各有不同的特点。故曰“五脏皆有精,非独肾也”.一旦有形质的器官形成,才能发展自身的功能;而通过功能活动的运转,方使得脏腑的自身构造日益完整与强大,所以,“精气”与“精血”之间是相互依存的关系。先天之精受之父母,其多寡在

11、出生之时已有定论,但通过后天充养的五脏之精,通过“还精”之法进而补益机体,以后天之精的方式使得筋骨强健、强神促智,并保护先天之精不致过早耗损,从而达到深根固柢、益寿延年的最终目的。在精微物质的化生、输布、流行过程中,五脏均参与其中,发挥不同作用。从“还精”学说角度来看,五脏六腑乃至皮肤肢体,皆有自身的“精血”和“精气”,并发挥各自的作用,具体来讲就是五脏之“精气”和“精血”发挥的功能各异。而从临床用药的立法角度,则可依五脏之精的特性来区别用药,具体五脏“还精”方法,可立为:补肾填精法、健脾化精法、调心强精法、疏肝畅精法、壮肺布精法。当然,肝、肺也有自身之精,同样是先天之精化生的一部分,随着衰老

12、进程也需要“还精”.但林老师临床上还特意提出“畅精”、“布精”,是强调其在精的输布过程中所具有的与他脏不同的特殊作用。4 讨论人的生命起源于先天之精,正如 素问金匮真言论 所谓“夫精者,身之本也”,而正是先天之精的存在,才使得机体生长、分化、发育,进一步化生出人体脏腑、组织的物质基础和功能作用,形成了后天的五脏六腑、四肢百骸,所以说后天之精实乃来源于先天之精。在后天,五脏之精由水谷精微所化生,经胃受纳后,根据五味特性分走五脏,并充养其本脏,同时发挥各自的生理功用,同时演化出五志参与到整体的情志活动中,发挥其各自的高级机能,这也使得五脏形成了各自的形质、具有了各自不同的功能。五脏之精1神化而为血

13、,并被转输形成后天之精,营养全身,最终输送到肾中,进一步充养先天之精。在老年病的中医药防治上要注意守护五脏之精,即通过补肾填精法、健脾化精法、调心强精法、疏肝畅精法、壮肺布精法等方法使得五脏安泰,这样才能使得肾中所藏先天之精不致过早损耗,以达到却病延年,颐养天年的目的,这也是林老师“还精”学术思想的重要体现。参考文献1孙广仁。简论五脏精气阴阳J.中医研究,1998,11(1):1-4.2王小平。论气血与五脏精气阴阳的关系J.山东中医药大学学报。2002,26(2):90-92.3黄帝内经素问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2.4灵枢经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2.5张志聪。黄帝内经集注M.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2002.6林水淼,赵伟康,徐品初,等“.精血虚衰”理论在中医延缓衰老研究中的地位与作用J.上海中医药杂志,2000,(4):8-11.7陈川。林水淼“还精”学术思想初探J.中医文献杂志,2012,(3):30-32.-全文完-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工作范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