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值分析超前疏排桩锚组合支护体系承载机理及变形特性

上传人:I*** 文档编号:179919949 上传时间:2021-04-13 格式:DOCX 页数:4 大小:74.7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数值分析超前疏排桩锚组合支护体系承载机理及变形特性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数值分析超前疏排桩锚组合支护体系承载机理及变形特性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数值分析超前疏排桩锚组合支护体系承载机理及变形特性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数值分析超前疏排桩锚组合支护体系承载机理及变形特性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数值分析超前疏排桩锚组合支护体系承载机理及变形特性》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数值分析超前疏排桩锚组合支护体系承载机理及变形特性(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 数值分析超前疏排桩锚组合支护体系承载机理及变形特性 超前疏排桩锚组合支护体系是在桩锚支护结构基础上进一步优化的一种支护方式,将桩体和锚杆锚索结合形成的拉锚体系,具体做法是:在边坡或基坑开挖前在地面上以人工挖孔或机械形成桩孔,下钢筋笼并浇注混凝土形成桩身,然后开挖基坑到预应力锚杆或锚索位置时,制作锚杆或锚索。应用于土岩组合场地时,超前制作的桩体长度小于基坑深度,略大于土层厚度,当开挖到桩底完全出露后,桩也可称为柱,发挥着与肋梁大致相同的作用。文献研究了超前疏排桩(柱)锚组合支护体系的应用及其技术难点等问题,为进一步探索其承载特性及变形机理,依托某城市大型深基坑工程的实时监测数据,对该支护体系的

2、构成、工作机理及其稳定性进行了探讨,通过数值分析,得到超前疏排桩锚支护体系的变形取决于桩的嵌岩深度、持力层岩体特性及其前侧岩土体宽度,研究结论为类似重要工程具有借鉴和参考作用。1 前疏排桩的破坏特点超前疏排桩应用在岩质基坑或土岩组合边坡地层的情况较多,制作时桩底只嵌入岩石一定深度,当上部锚索尚未完全发挥作用时,支护体系发挥作用的仅仅是桩身的抗力,此时整个体系的稳定性与桩的可靠度息息相关。由于采用逆作法施工,当基坑开挖至桩身全部出露后超前桩只发挥肋柱的作用,此时靠近坡顶的锚索已参与受力,开始发挥一部分作用。一般来说,桩的破坏分为桩体本身的剪断破坏和推到、倾覆破坏,其破坏形式如图1.【图1】2.1

3、 工程地质与水文地质条件基坑场地内有第四系覆盖层(Qml、Qdl+el)和三叠系安顺组(T1a1),第四系覆盖层主要为杂填土(Qml)和褐黄色残积红粘土(Qdl+el),三叠系安顺组(T1a1)主要为浅灰、灰白、紫红色白云岩及泥质白云岩。2.2 支护体系构成该基坑支护体系在土层采用1.0m的钢筋混凝土桩,桩底嵌入中风化白云岩3.0m,岩层部分采用明肋与桩底相接,在土层部分每排锚索位置设置400400mm的横梁,当开挖到桩底全部出露时,横梁与桩组成井字形格构体系。在岩层部分只设置竖向的肋梁,起到对锚索受力的分配调整作用。土层部分采用10束15.2预应力钢绞线锚索,自由段穿过岩土结合面进入中风化白

4、云岩锚固,岩层部分采用8束15.2预应力钢绞线锚索,超前疏排桩(柱)锚组合支护体系断面图和立面图如图3和图4所示。【图3.图4】4 数值分析本基坑平面尺寸为174m68m,开挖深度2.58m30.0m(其中仅基坑南侧开挖深度为30.0m).建立模型时,基坑外侧和内侧土体宽度均取60m,基坑深度取60m.基坑支护结构:超前疏排桩为圆形截面,直径1.0m,长11.0m,按开挖进度分段施工;预应力锚索为9束15.2钢绞线,锚固体直径150mm,长8.0m,锚固于中风化岩层中。采用MI-DAS/GTS有限元软件建立模型,模型中岩土体为四边形平面应变单元,网格大小按15m线性梯度划分;超前疏排桩为线性梁

5、单元,预应力锚索为植入式桁架单元,根据现场施工顺序,定义施工阶段:计算初始地应力浇筑超前肋柱(位移清零)开挖第一阶施工第一排锚索开挖第二阶施工第二排锚索开挖第三阶施工第三排锚索开挖第四阶施工第一段明肋及第四排锚索开挖第五阶施工第二段明肋及第五排锚索开挖第八阶施工第五段明肋及第八排锚索。监测数据与数值计算结果对比如表1所示。【表1】上图形中可以看出,数值模拟计算得到的水平位移和竖向位移的发展趋势与现场实测数据所反映的趋势一致,且位移量较为接近,数值模拟较为真实地反映了东侧边坡在基坑开挖过程中的变形规律,模拟计算结果可靠。5 结论超前疏排桩锚支护体系用于高速公路边坡与城市基坑工程中,从应用于工程实

6、际监测数据和数值计算结果分析得出其承载特性和变形机理,有如下结论:(1)在对土岩结合边坡或基坑开挖09m阶段,超前疏排桩的受力特征类似于桩锚体系,支护结构顶部的水平位移和竖向位移均较小;在开挖大约12m以后,超前疏排桩底部部分岩体被挖除,端部约束作用显着降低,在预应力锚索竖向分力作用下,支护结构水平位移和竖向位移骤增,引起支护结构产生较大的次生应力。(2)在基坑开挖过程中,支护结构顶部水平位移和竖向位移最大值均出现在开挖段的中部附近,往两端位移值逐渐减小,位移分布呈抛物线状。(3)监测数据和数值模拟分析均表明,超前疏排桩端部约束作用过弱是产生过大位移的主要因素之一,超前疏排桩端部约束作用的强弱

7、与其桩嵌岩深度、持力层岩体性质、桩前侧岩体宽度等因素密切相关。(4)数值模拟分析表明:随着超前疏排桩端部约束的增强,其水平位移和竖向位移均逐渐减小,其中,持力层岩性的影响尤为明显;适当增加疏排桩嵌岩深度和前侧岩体宽度,可以有效地减小疏排桩顶的水平位移。参考文献:1廖瑛.基坑支护结构的稳定可靠度研究.工业建筑,2004,34(1):54-56.2吴恒,周东,李陶深。深基坑桩锚支护协同演化优化设计。岩土工程学报,2002,24(4):465-470.3贾金青。深基坑预应力锚杆柔性支护法的理论及实践。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6.4银西达。某土岩组合深基坑支护工程监测与分析。贵州大学,2011-6.5银西达,黄质宏,常娟娟。超前肋柱支护土岩组合深基坑施工中常见问题分析。贵州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6):118-120.-全文完-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总结/报告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