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省2020年中考生物试题(解析版)

上传人:各****题 文档编号:179894420 上传时间:2021-04-13 格式:DOC 页数:15 大小:765.6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江西省2020年中考生物试题(解析版)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江西省2020年中考生物试题(解析版)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江西省2020年中考生物试题(解析版)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江西省2020年中考生物试题(解析版)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江西省2020年中考生物试题(解析版)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江西省2020年中考生物试题(解析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江西省2020年中考生物试题(解析版)(1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 生物部分一、单项选择题1. 下列能当做检测空气污染程度指示植物的是( )A. 海带B. 葫芦藓C. 松树D. 油菜【答案】B【解析】【分析】植物根据生殖细胞的不同可分为孢子植物和种子植物,孢子植物用孢子来繁殖后代,包括藻类植物、苔藓植物和蕨类植物;种子植物用种子来繁殖后代,种子植物又包括裸子植物和被子植物。【详解】A海带属于藻类植物,结构简单,无根、茎、叶的分化,故A不符合题意。B葫芦藓属于苔藓植物,苔藓植物的叶只有一层细胞构成,二氧化硫等有毒气体很容易从背腹两面侵入叶细胞,使苔藓植物的生存受到威胁,人们通常把苔藓植物当做监测空气污染程度的指示植物,故B符合题意。C松树属于祼子植物,有根、茎

2、、叶、种子四种器官,无花,种子裸露,不能形成果实,故C不符合题意。D油菜属于被子植物,具有根、茎、叶、花、果实和种子六大器官,种子外面有果皮包被,形成果实,故D不符合题意。故选B。【点睛】解题的关键是理解苔藓植物的特征与人类的关系。2. 昆虫适应陆地生活防止体内水分蒸发的结构是( )A. 外骨骼B. 皮肤C. 角质层D. 鳞片或甲【答案】A【解析】【分析】昆虫属于陆生动物,陆生动物一般具有防止体内水分蒸发的结构,如外骨骼等,以便适应陆地环境。【详解】昆虫属于节肢动物,陆生,体表有外骨骼,可以起到保护和支撑体内柔软器官的作用,也可以减少体内水分的散失,以适应陆地气候相对干燥的环境,这是适应陆地生

3、活的特点之一。故选A。【点睛】关键知道动物体表可以防止体内水分的散失的结构,如:甲、外骨骼和细鳞等。3. 在使用显微镜的过程中,下列操作不能改变视野亮度的是( )A. 更换物镜B. 调解光圈大小C. 移动玻片D. 翻转反光镜【答案】C【解析】【分析】显微镜视野亮度的调节:光线强时,用小光圈、平面镜调节;光线弱时,用大光圈、凹面镜调节,小光圈通过的光线少视野暗,平面镜只能反射光线不能改变光线强弱,因此用小光圈、平面镜调节会使视野变暗;大光圈通过的光线多视野亮,凹面镜使光线汇聚,视野亮度增强,据此回答。【详解】A放大倍数小的物镜能够使较多的光线进入,更换物镜可以改变视野亮度,A不符合题意。B大光圈

4、能够使较多的光线进入,调解光圈大小可以改变视野亮度,B不符合题意。C移动装片可以改变物像的位置,不能改变视野亮度,C符合题意。D翻转反光镜使用凹面镜,能够汇集较多的光线,可以改变视野亮度,D不符合题意。【点睛】掌握显微镜的结构及功能是解题的关键。4. 下列关于生物的生殖和发育相关搭配不正确的是( )A. 孔雀繁殖有性繁殖B. 甘蔗扦插无性繁殖C. 人的受精场所子宫D. 青蛙抱对体外受精【答案】C【解析】【分析】(1)由亲本产生有性生殖细胞,经过两性生殖细胞(例如精子和卵细胞)的结合,成为受精卵,再由受精卵发育成为新的个体的生殖方式,叫做有性生殖;无性生殖指的是不经过两性生殖细胞结合,由母体直接

5、产生新个体的生殖方式。(2)精子和卵细胞在输卵管内完成受精,并进行发育,先分裂形成胚泡,胚泡种植在子宫内膜上,即怀孕开始,再发育成胚胎,进一步发育成胎儿。(3)青蛙属于两栖动物,雌雄异体,生殖和发育都在水中完成,雌雄蛙抱对后,将精子和卵子产在水中,体外受精,幼体在水中发育,抱对可以增加精子和卵细胞的结合率.。【详解】A孔雀繁殖经过经过两性生殖细胞(例如精子和卵细胞)的结合,属于有性繁殖,A正确。B甘蔗扦插没有经过两性细胞的结合,由母体直接产生新个体的的生殖方式属于无性生殖,B正确。C精子和卵细胞在输卵管完成受精,并进行发育,C错误。D青蛙是雌雄异体,体外受精,精子和卵细胞在水里完成受精,D正确

6、。【点睛】解答此题的关键是熟练掌握无性繁殖的特点及青蛙生殖发育的特点。5. 图表示蜻蜓的发育过程,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 为受精卵,是蜻蜓发育的起点B. 据图可知蜻蜓为完全变态发育C. 是蜻蜓成虫,身体分为头、胸、腹三部分D. 蜻蜓的生殖方式是体内受精、卵生【答案】B【解析】【分析】昆虫在个体发育中,经过受精卵、幼虫、蛹和成虫等4个时期的属于完全变态发育。完全变态发育的幼虫与成虫在形态构造和生活习性上明显不同,差异很大;不完全变态发育:幼体与成体的形态结构和生活习性非常相似,但各方面未发育成熟,发育经历受精卵、若虫、成虫三个时期。【详解】AB昆虫在个体发育中,发育经历受精卵、若虫、成虫等3

7、个时期属于不完全变态发育。据图可知蜻蜓为不完全变态发育,受精卵是蜻蜓发育的起点,A正确;B错误。C蜻蜓属于昆虫,是蜻蜓的成虫,身体分为头、胸、腹三部分,有三对足,两对翅,C正确。D蜻蜓是雌雄异体,生殖方式是体内受精、卵生,D正确。【点睛】掌握昆虫的生殖发育特征是解题的关键。6. 下列能正确表示大熊猫的结构层次的组合是( )血液神经元肝脏大熊猫泌尿系统A. B. C. D. 【答案】A【解析】【分析】动物体的结构层次由小到大依次是:细胞组织器官系统动物体。【详解】动物体的结构层次由小到大依次是:细胞组织器官系统动物体,血液属于组织,神经元属于细胞,肝脏属于器官,大熊猫属于动物体,泌尿系统属于系统

8、,所以能正确表示大熊猫的结构层次的组合是:神经元,血液,肝脏,泌尿系统,大熊猫。故选A。【点睛】解题关键是理解动物体的结构层次。7. “海岸卫士”红树林能在海水环境中生长,又能保护海岸免受风浪的侵蚀,这体现了生物与环境的关系( )A. 生物适应环境B. 生物影响环境C. 环境影响生物D. 生物既能适应环境,又能影响环境【答案】D【解析】【分析】在自然界中,生物受到许多生态因素的影响,因此生物必须适应环境才能生存下去,生物在适应环境的同时,也影响和改变着环境。【详解】红树林能在海水环境中生长,体现了生物能适应环境;红树林能保护海岸免受风浪的侵蚀,体现了生物能影响环境,ABC不符合题意,D符合题意

9、。故选D。【点睛】本题的重点是了解生物与环境之间的关系。8. 下列选项不能依次对应图A、B、C的是( )A. 胃腺、胃液、蛋白质B. 胰岛、胰岛素、血糖C. 青霉菌、青霉素、细菌D. 神经中枢、神经冲动、感受器【答案】D【解析】【分析】由图可知,A可以产生B,B可以对C产生某种作用,我们可以逐项代入判断对错。【详解】A. 胃腺可以产生胃液,胃液中含有胃蛋白酶、盐酸等,而胃蛋白酶可以消化蛋白质,所以A正确。B. 胰岛可以分泌胰岛素,胰岛素可以降低血糖,所以B正确。C. 青霉菌可以分泌出青霉素,青霉素可以杀灭细菌,所以C正确。D.神经中枢是控制反射的中枢部分,感受器可以产生神经冲动,并通过传入神经

10、传到神经中枢进行分析和综合;而神经冲动的传导方向为: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效应器,所以感受器产生的神经冲动不能反作用于感受器,D错误。【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是能够理解图中所示含义,并结合所学知识解答。9. 成语“闻鸡起舞”蕴含丰富的生物学知识,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 打鸣公鸡体温恒定,有气囊辅助肺呼吸B. “闻鸡起舞”从获得途径判断属于先天性行为C. “闻鸡”的听觉是在大脑皮层中形成的D. “起舞”需要骨、关节和肌肉协调配合【答案】B【解析】【分析】鸟的主要特征是:身体呈流线型,大多数飞翔生活。体表被覆羽毛,一般前肢变成翼(有的种类翼退化);胸肌发达;直肠短;心脏有两心房和两心室

11、;体温恒定。先天性行为是指动物生来就有的,由动物体内的遗传物质所决定的行为,是动物的一种本能行为,不会丧失;学习行为是动物出生后在成长的过程中通过环境因素的影响,由生活经验和“学习”逐渐建立起来的。外界的声波经过外耳道传到鼓膜,引起鼓膜的振动;振动通过听小骨传到内耳,刺激耳蜗内的听觉感受器,产生神经冲动;神经冲动通过与听觉有关的神经传递到大脑皮层的听觉中枢,就形成了听觉。运动完成的过程:肌肉接受到神经传来的兴奋能够收缩,肌肉收缩就会牵引着骨绕关节活动,于是就产生了运动。【详解】A公鸡属于鸟类,体温恒定,气体交换的器官是肺,还在发达的气囊辅助呼吸,这样鸟类的呼吸是双重呼吸,大大提高供氧的能力,故

12、A不符合题意。B“闻鸡起舞”从获得途径判断属于学习行为,是动物出生后在成长的过程中通过环境因素的影响,由生活经验和“学习”逐渐建立起来的,故B符合题意。C外界的声波经过外耳道传到鼓膜,引起鼓膜的振动;振动通过听小骨传到内耳,刺激耳蜗内的听觉感受器,产生神经冲动;神经冲动通过与听觉有关的神经传递到大脑皮层的听觉中枢,就形成了听觉,所以“闻鸡”的听觉是在大脑皮层中形成的,故C不符合题意。D骨骼肌有受刺激而收缩的特性,当骨骼肌受神经传来的刺激收缩时,就会牵动着它所附着的骨,绕着关节活动,于是躯体就产生了运动。但骨骼肌只能收缩牵拉骨而不能将骨推开,一个动作的完成总是由两组肌肉相互配合活动,共同完成的,

13、所以“起舞”需要骨、关节和肌肉协调配合,故D不符合题意。故选B。【点睛】解题的关键是理解躯体运动的形成过程,听觉的形成,学习行为和先天性为的特点比较,鸟类的特征。10. 图为心脏工作示意图,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 为肺动脉,流的是静脉血B. 为左心室,心肌壁最厚C. 为右心室,是体循环的起点D. 图中房室瓣关闭,血液从心室流向动脉【答案】C【解析】【分析】图片表示心脏工作示意图,其中表示主动脉,表示肺动脉,表示左心室,表示右心室。【详解】A为肺动脉,静脉血一般指体循环的静脉中流动的血液以及在肺循环中右心室到肺动脉中的血液。因此肺动脉内流的是静脉血,A正确。B心脏由心肌构成,左心房、左心室、

14、右心房、右心室四个腔组成,其中左心室内壁是最厚的,因此的心肌壁最厚,为左心室,B正确。C是左心室,是右心室。在体循环中,血液由左心室进入主动脉,再经过全身各级动脉、毛细血管网、各级静脉,最后汇集到上腔、下腔静脉,流回右心房;在肺循环中,血液从右心室进入肺动脉,经过肺部毛细血管网,再经肺静脉回流到左心房。因此左心室是体循环的起点,右心室是肺循环的起点,C错误。D图中的心室收缩,心房与心室之间的房室瓣关闭,左心室的血液从主动脉泵出流向全身各处,右心室的血液从肺动脉泵出流向肺部,D错误。故选C。【点睛】本题的重点是了解心脏的结构及其功能和心脏的工作的原理。11. 下列关于血液流经各器官后物质发生变化

15、的叙述,错误的是( )A. 流经肾脏尿素增加B. 流经肺部含氧量增加C. 流经小肠营养物质增加D. 流经大脑含氧量减少【答案】A【解析】【分析】肾脏是形成尿液的器官;肺是气体交换的主要场所; 人体的消化和吸收的主要器官是小肠;组织细胞利用氧气进行呼吸作用释放二氧化碳。【详解】A.流入肾脏的血液,通过肾小球的滤过作用和肾小管的重吸收作用,血液中的部分尿素等废物随尿液排出,因此血液流经肾脏后尿素含量减少,A符合题意。B.人体通过呼吸系统从外界获得氧气,外界空气通过呼吸道,到达人体的肺,进入肺泡,肺泡外缠绕着丰富的毛细血管,通过气体交换,毛细血管内的二氧化碳交换到肺泡内,呼出体外,肺泡内的氧气交换到毛细血管的血液中,因此血液流经肺部后含氧量增加,B不符合题意。C.葡萄糖、氨基酸以及大量的水和无机盐等营养物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 初中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