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生物 必修一疑点问题汇总

上传人:世*** 文档编号:178989909 上传时间:2021-04-06 格式:DOC 页数:49 大小:1.94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中生物 必修一疑点问题汇总_第1页
第1页 / 共49页
高中生物 必修一疑点问题汇总_第2页
第2页 / 共49页
高中生物 必修一疑点问题汇总_第3页
第3页 / 共49页
高中生物 必修一疑点问题汇总_第4页
第4页 / 共49页
高中生物 必修一疑点问题汇总_第5页
第5页 / 共4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高中生物 必修一疑点问题汇总》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中生物 必修一疑点问题汇总(4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1、导管是一种死亡了的,只有细胞壁的细胞而且上下两个细胞是贯通的,位于维管束的木质部。它的功能很简单,就是把从根部吸收的水和无机盐输送到植株身体各处。植物体木质部内运输水和无机盐的管道,由很多横壁消失的筒状细胞上下相连而成,液体可以在管内流动。根、茎、叶都有导管,并且是相通的。一般是从下往上运输水份和无机盐以及溶解在水中的其他物质。 筛管位于维管束的韧皮部,也是纵向排列的细胞,不过组成它的细胞是活的.每个细胞还有一个伴胞,上下两个细胞的细胞壁没有贯通,但它们之间的细胞壁特化了,适合有机物的运输.筛管就是把合成的有机物运输到各处的。植物体韧皮部内运输有机养料的管道,是由许多筒状细胞上下连接而成。

2、上下相邻的细胞横壁有许多小孔,叫做筛孔。根、茎、叶都有筛管,并且是相通的。可以双向运输物质,一般运输有机物为主。2、存在位置:筛管位于韧皮部,导管位于木质部3、生理功能:筛管主要运输有机物,导管运输水分和无机盐。矿质元素又叫灰分元素,是指把植物烘烤燃烧之后留在灰烬中的元素。这些元素以氧化物的形式存在于灰分中。在燃烧过程中,植物体内的C、H、O、N四种元素以CO2、H2O、氮氧化物的形式进入了空气,所以这4种元素都不属于矿质元素。但考虑到N同其他矿质元素一样,都是植物通过根系从土壤中吸收的,所以一般的文献中把N当作矿质元素处理1 什么是双缩脲?将尿素加热到稍高于它的熔点时,则发生双分子缩合,两分

3、子尿素脱去一分子氨而生成的化合物称为双缩脲(缩二脲,H2N-CO-NH-CO-NH2)。2 双缩脲试剂中含有双缩脲吗?高中生物实验中需要用到双缩脲试剂,这种试剂用来检测生物组织中的蛋白质。双缩脲试剂是由双缩脲试剂A和双缩脲试剂B两种试剂组成。双缩脲试剂A是质量浓度为0.1g/mL的NaOH溶液,双缩脲试剂B是质量浓度为0.01g/mL的CuSO4溶液。可见这种试剂中并不含有双缩脲。3 为什么检测蛋白质的试剂称为双缩脲试剂?双缩脲与上述试剂作用,即在碱性溶液中与少量的硫酸铜(CuSO4)溶液作用显紫红色,其原因是在碱性溶液中双缩脲与铜离子结合形成复杂的紫红色复合物。这个颜色反应叫做双缩脲反应(缩

4、二脲反应),因此把这种试剂称为双缩脲试剂。4 双缩脲试剂能用于检测氨基酸、二肽和多肽吗?凡分子中含有两个或两个以上酰胺键(肽键)的化合物如多肽、蛋白质等都能与双缩脲剂发生紫色反应。这是因为蛋白质及多肽的肽键与双缩脲的结构类似,也能与Cu2+形成紫红色络合物。氨基酸分子中没有肽键,二肽分子中只有一个肽键,所以双缩脲试剂可以用于检测蛋白质和多肽,但不能用于检测二肽和氨基酸。附:铜-蛋白质络合物的分子式蛋白质能被蛋白酶水解成氨基酸吗?胃蛋白酶催化具有苯丙氨酸、酪氨酸、色氨酸以及亮氨酸、谷氨酸、谷氨酰胺等肽键的断裂,使大分子的蛋白质变为较小分子的多肽。胰蛋白酶可以水解赖氨酸、精氨酸的羧基形成的肽键。糜

5、蛋白酶水解含有苯丙氨酸、酪氨酸、色氨酸等残基的肽键。弹性蛋白酶水解缬氨酸、亮氨酸、丝氨酸、丙氨酸等各种脂肪族氨基酸形成的肽键。经过胃蛋白酶、胰蛋白酶、糜蛋白酶、弹性蛋白酶作用后的蛋白质,已经变成短链的肽和部分游离氨基酸。短肽又经羧肽酶和氨肽酶的作用,分别从肽段的C-端和N-端水解下氨基酸残基。羧肽酶有A、B两种,分别称为羧肽酶A和羧肽酶B,前者主要水解由各种中性氨基酸为羧基末端构成的肽键。后者主要水解由赖氨酸、精氨酸等碱性氨基酸为羧基末端构成的肽键。氨肽酶则水解氨基末端的肽键。 蛋白质水解是否需要能量最初的一些研究发现,蛋白质的降解不需要能量,这如同一幢大楼自然倒塌一样,并不需要炸药来爆破。科

6、学家发现,同样的蛋白质在细胞外降解不需要能量,而在细胞内降解却需要能量。这成为困惑科学家很长时间的一个谜。70年代未80年代初,2004年诺贝尔化学奖得主阿龙切哈诺沃、阿夫拉姆赫什科和欧文罗斯进行了一系列研究,终于揭开了这一谜底。原来,生物体内存在着两类蛋白质降解过程,一种是不需要能量的,比如发生在消化道中的降解,这一过程只需要蛋白质降解酶参与;另一种则需要能量,它是一种高效率、指向性很强的降解过程。这如同拆楼一样,如果大楼自然倒塌,并不需要能量,但如果要定时、定点、定向地拆除一幢大楼,则需要炸药进行爆破。 这三位科学家发现,一种被称为泛素的多肽在需要能量的蛋白质降解过程中扮演着重要角色。这种

7、多肽由76个氨基酸组成,它最初是从小牛的胰脏中分离出来的。它就像标签一样,被贴上标签的蛋白质就会被运送到细胞内的“垃圾处理厂”,在那里被降解。 这三位科学家进一步发现了这种蛋白质降解过程的机理。原来细胞中存在着E1、E2和E3三种酶,它们各有分工。E1负责激活泛素分子。泛素分子被激活后就被运送到E2上,E2负责把泛素分子绑在需要降解的蛋白质上。但E2并不认识指定的蛋白质,这就需要E3帮助。E3具有辨认指定蛋白质的功能。当E2携带着泛素分子在E3的指引下接近指定蛋白质时,E2就把泛素分子绑在指定蛋白质上。这一过程不断重复,指定蛋白质上就被绑了一批泛素分子。被绑的泛素分子达到一定数量后,指定蛋白质

8、就被运送到细胞内的一种称为蛋白酶体的结构中。这种结构实际上是一种“垃圾处理厂”,它根据绑在指定蛋白质上的泛素分子这种标签决定接受并降解这种蛋白质。蛋白酶体是一个桶状结构,通常一个人体细胞中含有3万个蛋白酶体,经过它的处理,蛋白质就被切成由7至9个氨基酸组成的短链。这一过程如此复杂,自然需要消耗能量。 组成蛋白质的氨基酸都符合结构通式(脯氨酸是一个例外),但符合结构通式的物质并不一定就是组成蛋白质的氨基酸!如鸟氨酸可溶性还原糖的鉴定,可用酒精灯直接加热产生砖红色沉淀果糖和半乳糖分别是植物和动物特有的单糖吗?对动植物细胞而言,淀粉、纤维素是植物特有的多糖,糖原是动物特有的多糖;麦芽糖、蔗糖是植物特

9、有的二糖,乳糖是动物特有的二糖。可能是出于动植物也应有自己特有的单糖的思维惯性,有的教辅资料说:果糖是植物特有的单糖,半乳糖是动物特有的单糖。事实上,无论动植物细胞,糖酵解过程中都有磷酸化果糖的出现1,蜂蜜和人精液中都含有果糖2 3。植物细胞壁的半纤维素成分中含有半乳糖4 5。王镜岩、朱圣庚、徐长法主编的生物化学(第三版,上册)P37明确指出:“乳糖也存在于连翘属花的雄性器官中,并已从人心果树的成熟果实中获得。”心肌呈固态的原因不是因为结合水多? (资料来源:2003年生物学教学第9期,心肌固态是因为结合水多吗?文章作者:胡元俊,雷德春) 应该从它们的组织结构特点来分析回答。心肌是一种肌肉组织

10、,血液是一种结缔组织。心肌这种肌肉组织主要由高度分化的心肌细胞构成,心肌细胞之间有少量的结缔组织、血管和神经纤维等。心肌细胞呈短柱状,且有分支,它们彼此相连而成网。心肌肌肉组织的细胞间质较少且相对固定。因此,心肌虽然含有较多的自由水,但这些自由水却主要只能在细胞中“流”,而在心肌组织中却不能“流”。这应该就是心肌呈固态的原因。血液这种结缔组织的细胞(血细胞)较少,细胞间质(血浆)特别发达,约占血液体积的55%。血浆的成分中约90%是水。因此少量的血细胞处在可以流动的血浆中,当然仍会呈液态而川流不息地流动。摘要:细胞膜探索历程在各类书籍中描述有的不很详细,时间上不连续,这不仅给人们学习和了解前人

11、的成就造成了很大的不便,也不便于很好地了解人类在认知事物上的一般性历程。本文在参阅许多书籍后对此进行了整理,以便大家的学习研究。 关键词:单位膜 流动镶嵌模型 板块镶嵌模型 脂筏模型细胞膜的探索历程在不同书籍中描述不很一致,时间上也不连续,这就给人们学习和了解前人的业绩方面造成了很大的不便,同时也不便于很好地了解人类在认知事物上的一般性历程。为此本人参阅了许多书籍对此进行了整理,以便大家的学习研究。1855年,耐格里(KWMageli)发现色素透入已损伤和未损伤的植物细胞的情况并不相同。他便通过细胞的渗透特性去研究它的“边界”(他首次把细胞“边界”称为“质膜”)。耐格里和克拉默(Cramer)

12、一起进行实验,通过实验发现细胞具有敏感的渗透特性,它的体积可以随着周围介质的不同渗透强度而改变。当细胞外面的溶质渗透强度大时,细胞就变小;溶质渗透强度小时,细胞就变大。耐格里提出,细胞与环境之间正是通过这种“边界”发生关系的。耐格里在试验中还发现这样的情况:把丽藻属(Nitella)长导管细胞的一端放入水溶液内,另一端放进糖溶液,细胞内含物发生了传动障碍。在水中一端的细胞汁液流向糖溶液中的一端,并带着所有可移动的粒子。可是,原先已知的事实表明,蒸腾作用和渗透压加在一起也不足以将液体压到植物的上部,这两种力无法解释植物汁液流动的方向。因而耐格里认为,不得不假设有一股其他的力量,它们在纵壁,更可能

13、在横壁上。这种力量加大了细胞溶液从下往上的流向。1897年,Crijins和赫定(Hedin)用红细胞做实验,同样也证明分子的通透性与其在脂质中的溶解度有关,且溶解度越大越容易通过此外,德国植物生理学家普费弗(WPfeffer)对植物细胞的渗透行为进行了大量的试验,并于1897年提出了两个重要的结论:第一,细胞是被质膜包被着的;第二,这层质膜是水和溶质通过的普遍障碍。同时,很快又发现,细胞膜这个屏障具有明显的选择性,一些物质可通过它,而另一些物质几乎完全不能通过。1899年,英国细胞生理学家奥弗顿(COverton)发表一系列关于化合物进入细胞的观察结果,他发现分子的极性越大,进入细胞的速度越

14、小,当增加非极性基团(如烷基链)时,化合物进入的速度便增加。奥弗顿的结论是,控制物质进入细胞的速度的细胞膜是脂肪性物质,其中含有固醇和其他脂类。因此,当时确立了有一层脂质的膜围绕着细胞的认识。1917年,朗姆瓦(Langmuir)将磷脂溶于苯和水中,当苯挥发完以后,磷脂分子分布散乱,经过推挤,磷脂分子排列成了单层,而且每个分子的一端浸入水中,另一端浮于水面。成功将一层磷脂分子铺在了水面上!朗姆瓦水盘如下图:1925年,戈特(EGorter)和格伦德尔(FGrendel)用丙酮(一种有机溶剂,可以溶解脂质)提取了人类红细胞质膜的脂类成分,将其铺展在水面,测出膜脂展开的面积二倍于细胞表面积,因而推

15、测细胞膜由双层脂分子组成。成立前提:a红细胞的全部脂质都在膜上;b丙酮法抽提完全;cRBC平均表面积估算正确。(70%80%偏低);40年后Bar重复这一试验发现红细胞膜平铺面积应不是70%80%,而是15倍还有蛋白质表面,同时干膜面积是99m2,湿膜面积则为145m2。两项误差相抵,结果基本正确。根据细胞的生理生化特征,曾先后推测质膜是一种脂肪栅、脂类双分子层和由蛋白质-磷脂-蛋白质构成的三夹板结构。2O世纪初,科学家将细胞膜从哺乳动物的红细胞中分离出来,发现细胞膜不但会被溶解脂质的物质溶解,也会被蛋白酶分解。1935年英国丹尼利(J Danielli)和戴维森( H Davson)发现质膜

16、的表面张力比油水界面的张力低得多,推测膜中含有蛋白质,从而提出了”蛋白质-脂类-蛋白质”的三明治模型。认为质膜由双层脂类分子及其内外表面附着的蛋白质构成的。1959年在上述基础上提出了修正模型,认为膜上还具有贯穿脂双层的蛋白质通道,供亲水物质通过。1959年罗伯特森(J D Robertson)用锇酸处理了细胞膜(蛋白质经锇酸作用后形成高电子密度的锇黑,在电镜下呈黑色),用超薄切片技术获得了清晰的红细胞细胞膜照片,显示暗-明-暗三层结构,厚约75nm。这就是所谓的“单位膜”模型。它由厚约35nm的双层脂分子和内外表面各厚约2nm的蛋白质构成。单位膜模型的不足之处在于把膜的动态结构描写成静止的不变的。20世纪五六十年代冰冻电镜技术应用于细胞膜的研究,它使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教学/培训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