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经济周期阅读资料2010

上传人:20****03 文档编号:178696117 上传时间:2021-04-04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2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三章 经济周期阅读资料2010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第三章 经济周期阅读资料2010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第三章 经济周期阅读资料2010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第三章 经济周期阅读资料2010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第三章 经济周期阅读资料2010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第三章 经济周期阅读资料2010》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三章 经济周期阅读资料2010(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三章 经济周期阅读资料2010从全球通胀到美国金融危机2009年03月07日 09:53 中国经济时报这一轮世界经济周期的发展逻辑学者论坛 夏斌2008年是世界经济剧烈动荡的一年。上半年全世界还在担心物价上涨,下半年却是华尔街金融风暴席卷全球,世界经济出现严重下滑。为什么局势变化如此之快?本文拟从世界经济内在的发展逻辑来回答这一问题。一、全球化红利和人口红利高回报出现转折近五年来,经济全球化进程的不断加快,是我们理解国际经济形势变化的出发点。近140年来的经济全球化可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18701913年,在这40多年中,世界经济全球化势头汹涌澎湃,全球贸易年均增长4,全球贸易平均增长占

2、全球产出增长的比例,从1870年的10上升到1913年的20。第二阶段是从二战后的1950年开始,但发展速度较快的是从1980年到现在。1973年以来,全球贸易年均以11的速度在增长,占全球产出的比例由22上升到1998年的42左右。伴随着全球贸易的快速增长,全球经济增长也相当快,从1870年到1913年,年均增长率是21,19501998年是39。全球化动力来自何方?上次全球化的动力主要是工业革命和技术创新。这次全球化的主要动力有两个:一是以技术和通信技术为代表的技术创新,使地球变小,使各国经济进一步紧密联系,孕育了生产供应链的大变革。二是社会制度的重大变革。1980年前,中国、苏联和原东欧

3、一批社会主义国家,其经济基本与资本主义经济体系隔绝。进入上世纪最后20年,这些国家纷纷走上市场经济的道路,同时,一批新兴国家也开始融入市场经济的快车道。这意味着世界上一大批原来较封闭的国家纷纷打开国门,欢迎外国资本与技术。仅中国加上印度等亚洲国家,就拥有全球人口约二分之一的30亿人口,大量便宜的劳动力开始寻找资本与先进技术。同时,发达国家成熟经济体的资本回报率逐渐下降,开始寻找高回报区域,主动推行全球化战略。双方一拍即合,全球生产供应链和生产分工格局发生了巨大变化,提高了劳动生产率,必然生产出大量便宜的商品。特别是在美国次贷危机爆发的前五年内,全球化速度进一步加快,出现了全球经济的高增长和低物

4、价。19982002年,全球平均增长34,物价平均增长44,到了20032007年,全球增长达到49,经济增长快了,物价反而低了,全球平均增长率是36。随着全球化经济的持续高增长,全球几十亿人民生活水平的快速提高,必然慢慢出现劳动力成本的提高和对资源需求的压力,全球化红利和人口红利回报逐渐下降。在这种背景下,如果全球需求过旺,但控制住全球货币供应,物价是涨不起来的。为什么物价在2007年年底开始飞涨,继而又在2008年引发美国金融危机?这需要从商品的另一端货币说起。二、全球物价上涨和美国金融危机背后的美元化现象在这轮全球性物价上涨和后继的美国金融危机中,货币自然起了决定性作用。占世界货币中约6

5、5的美元又是主要国际结算货币,因此讲货币自然要从美元说起。先以静态的角度分析美元需求。如前所述,推动这轮经济增长的主要力量是亚洲国家及一些新兴国家,20022007年,亚洲经济平均增长8,世界其他地区只增长3,前者是后者的27倍。其快速增长基本呈现以下特点:一是出口导向。过去的“四小龙”、“四小虎”国家,现在的中国、印度、越南等国,都是出口导向的增长模式。二是这些国家为了扶持出口行业,促进本国增长,都不同程度地采取了相对固定的汇率制度,或者说是盯住美元的制度。三是吸取亚洲金融危机教训,这些国家主动积累大量外汇,目前亚洲国家在全球官方外汇储备中是积存最多的。因此,一方面随着经济高增长,积存大量外

6、汇,同时需要寻找出路;另一方面,出口多、外汇多,经央行结汇后本国货币供应也多,对投资需求、物价及资产价格上升形成很大的压力。再以静态角度分析美元供给。美元又是怎么供应出来的?2001年美国网络股泡沫破灭之后,美国政府为了本国利益,刺激经济增长,连续降息13次。在降息过程中,华尔街又受各种利益诱惑,进行了大量的金融创新,创生了五花八门的金融衍生品,其实质是扩大信用。简单地说,先是银行改变过去谨慎放贷的传统,开始对没有还款能力的人发放不需要首付的房屋按揭贷款。放款额由2000年的2000亿美元,迅速增加到2006年的15万亿美元左右。接着,发放次级贷款的银行把这些贷款作为抵押,打包发行房贷抵押债券

7、(),进一步筹资发放按揭贷款。在此基础上,一些机构又对不同的进行信用评估,分等级后再发行各种新的证券以筹资,也就是再一次进行抵押。至此,华尔街还不罢休,又创设了各种信用违约互换产品(),对债务可能的违约进行保险。理论上是再一次转移风险与控制风险,说穿了是投机,而且是柜台交易,信用链极其复杂。该产品2006年膨胀到60多亿美元。不要忘记,构成这些衍生品的最基础的次级贷款只有15万亿美元。期间的2004年,美国监管部门又主动放松对高杠杆率的限制,进一步纵容放大信用倍数。这样,在一系列金融创新和放松监管的同时,降低利率,拼命扩张信用,刺激房价不断上升。按揭贷款人拿了涨价的房子再去抵押、借款进行消费。

8、由于美国中70是消费,消费的增长自然推动了美国经济的增长。也就是说,美国消费是如何推动的?是靠房产增值产生的财富效应。而房价泡沫是怎么吹大的?是靠美国政府的不断降息、刺激信用扩大的。这也就是通俗讲的美元化现象。中国等国是美元需求方,美国是美元供给方,这仅是孤立、静态的分析。如何把供给需求从动态角度结合起来?作为结论,是美国政府有意地无意地利用了国际货币体系的矛盾和亚洲国家经济结构没有调整到位前的空子,主动采取扩张性货币政策,刺激美国经济增长,同时也推动了这一轮世界经济的高增长。在连续多年的高增长中,随着劳动成本的逐步提高和全球需求的日益旺盛,先是暴露了物价问题,后是引发了金融危机。说美国是“有

9、意无意”,也可说是美国掌握了世界货币的发行权,但对这轮全球化没有做好充分准备,宏观决策失误,弄巧成拙,最后弄成了自己的家园着火,并殃及全球。作为上述这样一种机制的运行结果,全球经济必然呈现出世界经济的不平衡。中国等发展中国家是高储蓄、低消费;美国等发达国家是高消费、低储蓄。美国等富国靠借穷国的钱来过日子,同时在借钱中带动了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增长。因此,全球的供需失衡,是全球化红利和人口红利高回报出现转折和美元过多的共同结果。但是进一步分析其背后深刻的制度原因,是国际货币体系有问题,对美元供给没有约束,或者说这一制度给美国政府发行过多的美元提供了可能。至于说华尔街高管人员薪酬刺激、人性贪婪、高杠杆

10、化等问题,只是浅层次的技术层面原因。以上是这一轮世界经济周期内在的发展逻辑。三、中国经济的压力与机遇美国是世界第一大经济体、第一大出口国,其经济“出事”,其他国家都难以独善其身。多个国际组织预测,2009年发达国家均陷入负增长,世界经济必将陷入低增长区间。对于多年来形成的出口主导的中国经济而言,外需的突然大幅下降,增长和社会稳定压力可想而知。有专家测算,尽管中国政府2009年的经济增长目标定为8,但按目前的政策力度和内容,经济增长也许只能为6左右,因此绝对不能低估危机对中国的负面影响。同时我又认为,只要宏观经济政策调整及时、到位,中国经济仍然有望继续看好。原因在于:一是有较好的农业基础。200

11、8年粮食连续第五年大丰收,创历史纪录。这为我们在反周期、放松银根情况下,保持物价的基本稳定提供了较好的物质基础(我国物价指数中33左右的权重由粮食食品组成)。二是中国财政实力比较雄厚。前几年基本无赤字。财政规模占的比例,1998年为12左右,现在到了20,财政支出对的影响度明显上升。这表明当我国经济需要出台更大力度的刺激政策时,财政是有能力来保增长的。三是我们仍实行资本项下的有限管制。资金没有大进大出,银行体系的流动性充裕。同时还掌握2万亿美元外汇储备。四是2009年全球经济增长肯定放慢,能源、大宗商品价格处于下行趋势,给中国政府在采取宽松政策、保增长中防止物价上涨提供了空间。五是中国仍处于城

12、镇化、工业化过程中,东西部差距大,且存在13亿人口的巨大消费市场,国民消费正处于升级阶段,这是国外羡慕不已的。所以,只要政策调整到位,中国经济增长的空间很大。从中长期看,危机是严峻挑战,但更给中国带来重大的历史机遇。1成为消费大国的重大历史机遇。我国经济结构长期失衡,高储蓄,低消费,这次全球金融危机也许给我们制造了改变这种状况的历史性机遇。30年前刚结束,国民经济处于崩溃边缘,逼着我们解放思想,搞改革开放。这一“逼”,13亿人口的国家连续30年,年均增长达到98,创造了人类经济史上的奇迹,成为世界第三大经济体。现在,面对危机的冲击,中国经济的负面问题全暴露了,出口导向的增长模式走不通了。经济严

13、重下滑,社会矛盾凸现。这是坏事,但也是好事,又一次“逼”着我们要解放思想,必须采取与过去不同的发展方式。在这样一个历史性的压力面前,如果处理得好,会“逼”出一个中国经济增长的新格局,“逼”出一个大国消费市场。长期以来靠下“红头文件”要求做而未做好的事,今天在严酷的现实面前,也许不得不做好了。当然,这需要时间。回顾30年,中国经济发展最快、最好的时期,是亚洲金融危机之后。危机之后中国经济不是脆弱了,反而是更强大了。因此如果我们从现在开始抓紧调整政策,再过五年、八年来回顾美国金融危机对我国的影响,会发现,正是危机给了中国一次重大的历史机遇,逼着我们走上了内需为主的道路,初步形成大国消费市场,基本完

14、善了民生制度框架,使得我国经济结构更趋合理,经济实力更加强大。当然,这一切的前提,是必须抓紧政策的调整。2参与重建国际货币体系的历史性机遇。在建国后的第一个30年中,中国金融是世界金融市场中的孤儿。第二个30年,中国金融可以说是世界金融棋盘上的一只棋子,但是,是在不自觉地下棋。下一个30年中国金融怎么走,我们原来并不清楚,认识是模糊的。今年,以美国金融危机为转折,中国金融开始了又一个30年,正好与世界金融从布雷顿森林体系以来约60年后美元开始走衰的周期相重叠。60多年积累的矛盾和问题到今天已暴露无遗,让全球更多的人懂得了世界经济不太平的制度根源是什么。鉴于中国前30年积累的财富和在世界经济格局

15、中地位的变化,当前世界迫切需要中国参与国际货币体系的重建,而中国经济进一步的发展必然与原来世界经济秩序发生冲突和矛盾,也需要采取与世界上现存秩序和“华盛顿共识”不完全一样的发展策略,因此,同样也需要有重建国际货币体系的话语权。因此,我们政治上可以不当头、不称霸,并不意味经济上无所作为、鼠目寸光,并不意味经济上就不需要培养“世界经济领袖”的意识。从中国今后又一个30年可持续发展的迫切需要出发,我们正遇上了参与国际货币体系重建的重大历史机遇。当然,冷静分析,重大的历史机遇目前还只是刚刚开始。仔细分析2008年11月15日华盛顿金融峰会上的各项提议,都是浅层次的改革问题。因此,我们要做好长期准备。要

16、向世界呼吁,用中国改革的思维来思考世界改革,思考国际经济秩序和国际货币体系的改革。中国30年的改革有许多经验可以让世界借鉴,那就是要渐进,要先易后难,要考虑将上述改革的力度和各个主要国家经济社会可接受的程度结合起来,以争取尽可能长的时间,确保中国经济持续稳定增长所需的外部环境。中国经济复苏后的走向与选择当前比较突出的宏观层面的问题是:出口增长形势依然严重。外贸出口继续下降,月的出口都是两位数以上的负增长,、三个月的同比增长分别是、。同期的进口也一直是两位数以上的负增长。由于全球经济全面回升尚早,短期内很难指望恢复危机前的出口增长。工业增长基础并不稳定。企业效益下降,亏损比较严重,不良资产的压力增加。当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教学/培训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