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词三首——《泊船瓜州》

上传人:q****9 文档编号:178442048 上传时间:2021-04-03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22.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古诗词三首——《泊船瓜州》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古诗词三首——《泊船瓜州》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古诗词三首——《泊船瓜州》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古诗词三首——《泊船瓜州》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古诗词三首——《泊船瓜州》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古诗词三首——《泊船瓜州》》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古诗词三首——《泊船瓜州》(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5 古诗词三首泊船瓜洲学习目标:1.通过自学,大体理解诗意;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古诗,并能默写。3.使学生受到热爱家乡的教育。4.感受诗句的优美,品味诗人用词的精妙,进一步培养学生的语感。学习重、难点:重点应放在品位诗句,背诵、积累语言上。在学习语言的过程中,体会诗人的思乡怀亲的思想感情,领悟作者的表达方法教学过程:(课前准备:调查本班学生能背几首古诗,最喜欢那首古诗,有几位同学能背泊船瓜洲。)一、设景激情:(幻灯片1)1.师导:同学们,课前老师做了一项小调查,发现我们班的同学真了不起,XX同学,现在已经能背?首古诗,能背几首以上的同学有?个。古人曾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

2、诗也会吟。”相信大家只要坚持下去,也会成为一个个小诗人的。2.(过渡)今天老师要同大家共同来学习一首新诗-泊船瓜洲。(幻灯片2)(板书课题)齐读诗题。3.解题:谁能来说说“泊船瓜洲”是什么意思?(注意:泊是什么意思)。4.介绍作者:师问:这首诗的作者是谁?课前老师已经布置大家收集有关资料,现在谁来简单介绍一下王安石?(幻灯片3)(师过渡)看来同学们都准备得很充分,(幻灯片4)王安石是唐宋八大家之一, 北宋杰出的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改革家。泊船瓜洲一诗,据说是诗人被罢官后回到故乡钟山,应召再次赴京任翰林学士,途径瓜洲泊船时而作。(古诗课件:幻灯片5)5.同桌互读: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诗,读给同

3、桌听,注意读准多音字、诗句读通顺。6.指名读:谁愿意来读一读这首诗?(你预习得真充分。诗中的多音字,你都读对了。第一句诗中“一水间”的“间”很容易读错,我们一起来读一读。)(幻灯片6:多音字注音)7.真好,谁再来读一读泊船瓜洲。其他同学听,特别注意听词句的中间,她是怎么停顿的,读得是不是有节奏听清楚吗?好,开始。(教师适当讲评)8.!同学们,读诗,我们不但要把它读正确、读得有节奏、而且还要尽可能读出它的味道来。当然要读得好,必须要先理解古诗的意思、蕴含的感情。二、合作汇报:下面请同学们根据课文的注释及你们查找的有关的资料,小组内互相交流,说说诗句的意思。(生交流,师巡视、观察学生的学习方法。)

4、三、深究悟情(一)学习一、二句1.师总结过渡:刚才同学们讨论得都很热烈,-下面我们就一起来仔细研读这首诗。(幻灯片7:诗一、二句)2.先请一个同学读一、二句诗;谁能用自己的话说说这两句话的意思;想想:京口、瓜洲、钟山在什么地方?教师板书:(师标画瓜洲和钟山的位置),生指出位置。(幻灯片8、9、10)3.提问:王安石的故乡是?4.看板书理解:瓜洲在长江的北岸,京口在长江的南岸,他们两地相距远吗?何以见得?(一水)a.“一水间”一水指?间什么意思?(幻灯片11)谁能用“间”组词。(练习:用间组词。)b. 瓜洲、京口隔江相望,而钟山又与京口隔着什么?“数重山”什么意思?(幻灯片12)表示路途近还是远

5、?从哪里知道?(抠住“只”补充介绍。)(幻灯片13)一道长江水,数重大山,在交通不便的古代,路途遥远。为什么诗人觉得只是“一水”“只隔”呢?(板书:只隔。)5.感情朗读指导:读一读,读出路程近的味道。(“只隔”重读。)(二)学习三、四句:(过渡:诗的第一二句写诗人路经瓜洲,发现天色已晚,泊船在此。在这样静寂的夜晚,他辗转难眠,独自一人走出船舱,仰望夜空中的一轮圆月,那时作者有何感慨呢?)1.请读第三、四句:(幻灯片14)提问:这两句诗那句写景?那个字写出景物特点?“绿”什么意思?(幻灯片15)师导:是啊!春风又绿江南岸,江南多美呀!闭上眼睛想象江南春色是一幅什么样的美景?你仿佛看到了什么?用上

6、“我仿佛看到”(生说话训练,教师激情点评)。2.体味“绿”字。说话训练。师总结导:(出示课件:幻灯片16)是啊,春天的江南,草木绿了,田野绿了,绿满了山岗,绿遍了江河两岸,到处是绿的-?而诗人只用了一个字就表现出来了,那就是?(“绿”),可见诗人用字之精妙。其实,诗人刚写这首诗时,不是用绿字,曾用过十几个字,经过反复推敲,最终定为“绿”。看课文插图,你能猜猜他用过那些字吗?(激情研论)(幻灯片17)比一比,讨论用那个字好?(幻灯片18)指名谈看法。王安石改字的故事,对你有什么启发?教师小结:是啊!一个“绿”字,使王安石炼字成了千古佳话。同时告诉我们写文章要字斟句酌,反复推敲的道理。让我们一起读

7、读这千古名句,读。3.诗导:其实,这句诗精彩是“绿”字,重点却是“又”字,大家想想,这句诗中的“又”字是什么意思,告诉我们什么?(告诉我们在草长莺飞的春天,五十多岁的王安石又要再次离开家乡,春天去了有再来的时候,而诗人赴京城再次为官,什么时候能回来呢?)。请大家读:明月何时照我还。幻灯片19这句诗什么意思,那个词表现出作者的心情?什么意思?表现出作者什么思想感情?(板书:何时。)4.(师设景读):诗人王安石被列宁誉为是“中国十一世纪的改革家”,他主张变法,却屡遭保守派的反对,被免除宰相职务后回到家乡,第二年皇帝又启用他,在赴京路上,思乡情节更浓。想想我们应该怎么读这句诗?此时诗人如此想家,但不

8、得不又要远离家乡了,再读:诗人想着:此去京城可能几年都不能回家了,这是一种思乡的期盼,再读:诗人想着:此去京城可能几十年都不能回家了,这是一种心灵的遗憾,再读:诗人想着:此去京城可能到年老死去都不能回家了,这是一种精神的痛苦,再读:5.说说两句诗的意思。6.说说整首诗的意思。四、通读全诗1.配乐朗读:(过渡)同学们,通过刚才的学习,我们知道了诗人刚刚离开家乡、就想着回来的那种思家非常急切的心情,下面请大家一起随着音乐有感情朗读这首诗。(视频配乐)此时你就是诗人,站立船头,仰望明月,思家心切,只能借诗来抒发自己的思乡之情,请同学们带着这种感情再来读一下这首诗。(生读)2.背诵全诗。师:通过课堂的

9、多次朗读,同学们都会背诵了吗?谁愿意背给大家听呢?3.齐背古诗:配乐感情背诵。五、音乐欣赏:过渡:古诗是中华文明最宝贵的财富之一。它讲究平仄押韵,言语精练,意境深远。学习古诗,在理解诗歌意思的基础上,还可以将古诗与音乐结合起来,用唱的办法来学习。大家想试一试吗?(课件)六、拓展延伸(过渡)同学们,其实从古至今,像王安石这样身在异乡,思家心切的诗人还有很多,也写下了无数感人肺腑的思乡诗。课前,老师收集了十首有关思乡的古诗,送给同学们。回去大家可以按照今天我们学习泊船瓜洲的方法,读读、议议、背背、唱唱,以后有机会我们再一起来赏读。今天的课就上到这里,谢谢大家!教学反思:泊船瓜洲教学反思在五月份全县

10、古诗文教学比武中,我执教了第九册教材泊船瓜洲一课。教学这首学生耳熟能详的诗歌,我从新课标所提出的三个维度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上进行操作。我确立的教学目标是: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诗歌;2、理解诗歌的内容,体会诗歌表达的情感;3、运用所学的方法感受补充作品的情感。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我觉得收获是有的,而不足也是显而易见的。试梳理如下,作今后教学之鉴。一、培养学生独立学习的能力教学时让学生先通过自读自解,整体把握诗意;然后根据查找的资料,小组内交流,用现在的话说说意思;诗歌中凝练、古今差异较大的词语一直是困扰学生阅读诗歌的障碍,如果单单让学生死记硬背,只能是“授之以鱼”;通

11、过古今词语的类比来解决,“授之以渔”,从课内的学习中培养学生课外阅读诗歌的能力,让学生收集、诵读有关思乡的诗歌。二、引入情境,感悟诗情情感总是伴随着认识过程而产生,情感体验同样对认识过程起着很大作用。在本课教学中,我通过图画示意、音乐与图片的渲染、教师的语言描绘,创设多种场景,让学生感受诗人创作的情境,从而更深刻地领悟作品所表达的情感。如:辨别京口、瓜洲、钟山方位时用简笔画的形式;讲解春风又绿江南岸,江南是什么样的时,出示江南春景图片,展现花红柳绿,莺歌燕舞,一派生机勃勃、春意盎然的景象,让学生形象感受;教学完古诗,在学生充分理解的基础上,让学生一边欣赏情境图,一边跟唱歌曲。三、读中求解,读中

12、求悟:“读中求解,读中求悟”,顾名思义,读是解与悟的方法和前提。在教学设计上,我安排了很多的读:一开始让学生自由读、同桌互读,讲解诗句时,又指名读、小组读、男女比赛读、全班齐读。但仍然无法实现读中求解、求悟,只能从解悟入手促读。貌似指导学生“如何读”以促解悟,而细想,确实有些牵强。这也是我在古诗教学中存在的困惑:短短数十字,学生在不解的情况下如何读?这样的读又如何促解促悟?能为大家展示一节课,于我来说,这是不可多得的良机。而从授课过程来看,反映出的问题,造成这样或那样的缺憾,确实值得反思了。在学生感情朗读的过程中,我就感慨:农村学生的朗读能力确实和实小学生的差距很大,连我本身都自愧不如;古诗文看是几句话,其实蕴含的内容丰富,以至于在初设计时想用画画的方法都无法施行,有些字词的挖掘也显得苍白;课外延伸-思乡诗歌的收集也无法在课堂上交流。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工作范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