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诵读经典古诗文与阅读教学的整合研究

上传人:xzh****18 文档编号:178416808 上传时间:2021-04-01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39.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小学语文诵读经典古诗文与阅读教学的整合研究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小学语文诵读经典古诗文与阅读教学的整合研究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小学语文诵读经典古诗文与阅读教学的整合研究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小学语文诵读经典古诗文与阅读教学的整合研究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小学语文诵读经典古诗文与阅读教学的整合研究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小学语文诵读经典古诗文与阅读教学的整合研究》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小学语文诵读经典古诗文与阅读教学的整合研究(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小学语文诵读经典古诗文与阅读教学的整合研究课题实施方案营山县消水小学课题研究组一、课题研究的意义:1、在语文教学中诵读经典是祖国灿烂文化的繁衍。我们中华民族有着五千年悠久的历史,在这历史的长河中,我们的祖先给我们留下了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文化遗产。尤其经典古诗文更是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载体。从古代的诗经到诸子百家的诗文,其知识之广泛,包容之博厚,辞章之精华,内涵之丰富,是任何一个民族都难以望其项背的。2、将语文教学与诵读经典诗文紧密结合是时代赋予的神圣使命。党的十六大报告更强调指出:“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撑。”要建立“与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相承接的社会主义思想道德体系。”3、诵读

2、经典诗文是继承传统文化的有力保障。我国的古典诗文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人文文化资源,有着博大的精神力量。小学生正处在记忆的黄金时期和人格形成时期,加强经典诗文的积累会使其终生受益。它可以让我们的学生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吸收民族文化智慧。4、在语文教学中加强经典诵读是新课改理念的要求。语文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强调在语文教学过程中,要让学生“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吸收民族文化智慧。”语文作为文化载体,决定了语文学科不同于其他物质工具的特殊性。基于以上思考,我们提出了“小学语文诵读经典古诗文与阅读教

3、学的整合研究”这一课题。旨在组织、引导学生通过“直面经典、多吟诵、多积累”的方式,使孩子们从小就获得经典古诗文的基本修养和传统文化的熏陶,提高语文素养。让融汇在经典古诗文中的中华民族的智慧、风骨、胸怀,以及健康的道德准则和积极的人生信念,潜移默化地植根于孩子们的心里。让孩子们在享受“与经典为伴,与圣贤为友”的吟诵乐趣中,受到教育和启迪。提高学生的人文修养,积淀他们的文化功底,为孩子打好人生起步的根基。二、课题提出的理论依据:当今时代,许多教育家和学者通过现代教育、教学科学的研究证明了诵读经典是有其科学依据的,是符合教育规律的,是有其积极意义的。 1、新课标中指出 “语文教学要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

4、和运用祖国语文,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使他们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多种能力。”“语文教学要重视语言积累、感悟、熏陶和培养语感,致力于培养学生语文素养的整体提高。收集积累语言素材。” 2儿童心理学中指出儿童诵读文化经典符合儿童心理发展的特点。儿童在0-13岁,尤其是岁期间的学习能力是很强的,这一时期诵读的文化经典会进入其潜意识,刻在灵魂深处,会伴着其心智一同长大,变成其身心的一部分。所以应趁此时其记忆之强,让其在轻松愉快、不求其解,没有压力的情况下,记下一些文化中的精华作品。 3国家对儿童诵读文化经典有明确要求。中央关于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纲要明确指出:让少年儿童学习中华民族

5、优秀的传统文化是提高其思想道德水平的有效方法。全国少工委、中华民族文化促进会、中国青少年服务中心等单位曾联合发出通知,要求在小学、幼儿园开展儿童诵读文化经典活动。目前全国已有1万多所学校、3000多万儿童诵读经典文化。 4、教育部制订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把“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作为重要目标之一。古代诗文作品在教科书中的比例有所增加,教学要求有所提高,此外,新课程要求阅读必须是为提升学生精神生活的活动,为养成学生终身读书习惯,培养阅读兴趣和终身持续发展奠基。三、课题研究的内容:1、分阶段考核,多形式验收经典诗文的诵读,使学生体验到学习的快乐,让教育真正走进学生心灵。2、将经

6、典诵读与一、二年级课外识字有机结合,增大学生的识字量,培养学生自主识字的能力。3、精选与小学中、高年级语文教材内容相辅的经典古文,并尝试在课堂教学中以合适的方法将古文与现代文融合起来进行教学。4、尝试在双休日和假期中用大量时间让学生诵读、积累经典诗文,利用经典诵读活动丰富学生的课内外学习生活。5、根据学生特点编写适合小学生阅读的诵读教材,把诵读作为校本课程列入课表,活学活用经典诗文。四、课题研究的方法:1、调查法。在研究前、中、后期采用问卷、谈话、比赛等方法进行调查,为研究提供科学依据; 2、文献资料法。广泛搜集和查阅文献资料,吸收全国其它学校在文化经典诵读方面的宝贵经验和研究成果。通过整理、

7、筛选,为课题研究提供科学的论证资料和研究方法,对新教材有关体现古诗文文化的内容进行挖掘、分析和归类,为我所用,使本课题的研究与实践有更高的起点。 3、实践法。针对课题研究不断提出改革意见或方案,并付之于行动,在教学实践基础上验证、修正教学行为充实或修正方案,提出新的具体目标,以提高研究的价值。4、经验总结法。对在实践中搜集的材料全面完整地进行归纳、提炼,进行分析、总结,得出将经典诵读与语文教学有机整合的方法和途径,让其具有推广价值,形成我校语文教学的特色。 5案例研究法。通过实践探索与研究,不断总结通过此次研究学生语文素养提高的典型案例,进行不断的反思、验证,让大部分学生的道德情操、语文素养得

8、以提升。六、课题研究的过程(步骤):1、准备阶段(2012年5月至9月):成立课题组,明确分工职责,完成课题论证,制定实施方案。2、研究实施阶段:(2012年9月至2015年5月)对实验内容进行具体研究论证并分阶段及时总结实验的阶段性成果。3、实验总结阶段:(2015年7月至9月)全面总结实验工作,统计好实验数据,搜集整理实验材料,撰写实验报告,编写适合自己学生实际的经典诵读能力评价工具。准备实验的鉴定、验收。七、课题研究措施:每个实验班级制定切实可行的研究计划并有效地开展实验活动。针对课型不同确定好教学目标,每一单元都应确立相应的诵读目标,在教学活动中逐步实施。除了在课堂上保证诵读与教学水乳

9、相融,还应保证课外与经典同行,不断提高语文素养。()利用晨诵、国学及语文课开始或结束前、自习课等零星时间,有计划地引导学生充分、高效利用时间诵读经典。(2)举行各种诵读竞赛活动(“千古美文”朗读比赛、经典古诗文名句填空比赛、诗词短剧表演赛等)。(3)利用校园广播、墙报、板报、手抄报等多种形式和途径,营造浓郁的校园经典诵读的文化氛围。(4)取得家长的理解和支持,开展“经典诵读亲子一刻钟”活动,将经典诵读向家庭延伸,巩固诵读效果。八、课题研究对象:1至6年级全体教学班。九、课题研究组织1、课题指导(顾问)小组罗恒明:营山县教育局副局长罗明俊:营山县教研室主任罗勇军:营山县教研室副主任谢建国:营山县

10、教研室教研员张永国:消水片区教育督导员翟松柏:消水片区教育督导员2、课题研究人员主研人员:段 春:营山县消水完全小学校长、中学一级教师黄 杰:营山县消水完全小学副校长、小学高级教师王权民:营山县消水完全小学副校长、中学一级教师梁应玲:营山县消水完全小学教导主任、小学高级教师唐晓川:营山县消水完全小学团支部书记、小学一级教师参与人员:消水小学全体语文组教师(罗志华 王红 张琳 伍铁桥 冉文秀 张德琼 欧鹏 郑琳 闵吉君 )十、课题研究的预期结果:通过研究激发学生对祖国经典古诗文的热爱,培养学生对我国传统文化的兴趣,激发学生对传统经典诵读的兴趣,学生能有个性地朗读优秀的传统经典文章或诗词,背诵一定

11、量的经典诗文,积累一定的人文底蕴。1、各年级学生拟完成以下经典诵读:一年级:弟子规 三字经 百家姓 千字文古诗25首二年级:中华成语千句文 古诗25首三年级:论语( 一二 ) 古诗25首四年级:论语(三四)大学 中庸 古诗25首五年级:孟子和古诗60首六年级:世界文学经典作品。2、通过课题的研究、实践,寻求中华传统经典诗文诵读教学的方法,总结出行之有效的中华传统经典诵读教学策略,并在全校进行推广。丰富学校文化内涵,营造国学氛围,创造高雅、和谐、轻松的学习环境。3、通过研究如何把学习传统经典和语文课堂教学相融合,拓宽语文学习的内容、形式与渠道,使学生在更广阔的空间里学语文、用语文、丰富知识、提高

12、能力,为语文素养的提高奠定基础。4、让每个孩子在诵读经典中陶冶情操,培养高尚人格,受到经典诗文的鞭策与鼓励,形成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促进学生身心健康,人格优化。通过经典熏陶,帮助学生明白做人的道理、准则、方法,从中得到做人的乐趣,不断提升精神境界。5、通过经典诵读培养教师对国学经典的由衷热爱,加强教师对国学经典的学习,使之成为一种习惯;提高教师自身的国学功底和文化修养;让教师先成为读书人,再引领学生走进经典阅读的大世界。十一、完成本课题任务的保证措施 1、组建消水小学课题研究小组。 组长:段春 副组长:黄杰 成员:王权民 梁应玲 唐晓川 2、制定切实有效的消水小学课题科研制度。 3、经费保障制度。学校根据课题实验情况,力所能及地加大投入力度(如:活动费、外出参观学习费、参考资料费及其它费用),确保课题实验的正常进行。二0一二年五月二十九日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初中教育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