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公务员面试热点话题及事件解析

上传人:平*** 文档编号:17831319 上传时间:2017-11-12 格式:DOC 页数:31 大小:134.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3年公务员面试热点话题及事件解析_第1页
第1页 / 共31页
2013年公务员面试热点话题及事件解析_第2页
第2页 / 共31页
2013年公务员面试热点话题及事件解析_第3页
第3页 / 共31页
2013年公务员面试热点话题及事件解析_第4页
第4页 / 共31页
2013年公务员面试热点话题及事件解析_第5页
第5页 / 共3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3年公务员面试热点话题及事件解析》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3年公务员面试热点话题及事件解析(3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2013 年公务员面试热点话题及事件解析1、2013 国考面试热点话题:杭州公车改革事件概述从 2009 年起,杭州市开始了大规模的公车改革,所涉 100 多个单位分三批进行车改。所有局级领导干部全部取消专车,自行解决出行问题,市财政给予一定补贴,经过两年多时间,市政府的公车数量从 1200 辆到 400多辆左右,总量减少了三分之二。截至目前,除了市级四套班子领导,公、检、法及 3 个驻外办事处以外,其他党政机关、参工单位、民主党派、群众团体初步完成了车改。杭州公车改革的基本理念是“单轨制、货币化、市场化”。单轨制,即公车上缴统一处理;货币化,即向公务员发放“车贴”;市场化,即成立公车服务中心

2、,将留用车辆进行市场化管理。杭州有关部门对车改前后财务开支进行比较发现,两年节约公务交通费用总计 3442 万元。“杭州车改”在受到舆论肯定的同时,也遭遇了一些质疑,最多的意见集中于“车贴” 。相关评论 北京市委党校党史党建部副教授江伟博士认为,任何改革的成功之处或失败之处都有借鉴价值,杭州的公车改革也不例外。车改是一项复杂的改革工程,不仅仅是人民币的数字问题,而且要更多地考虑到它背后的观念、利益、民众的期待以及工作的需要等,这些要素都要体现在改革方案中。一方面应该看到,杭州在全市范围内推行车改,有敢为的一面。大家有争议,但争议不在要不要改革上,这说明在公车改革上民众是认同的。另一方面还应该看

3、到,杭州的车改争议大,这是人们在呼吁更完善的改革方案出台的表现。希望我们国家在推进公车改革上推出更成熟、更优化、更全面的方案。 杭州市纪委常委方东晓认为,车改是从源头上遏制腐败的一种方式,有利于防止职务消费上的不正之风,减少“官本位”思想。 杭州市监察部门工作人员告诉记者:“ 自车改之后,接到的超标超编配车、公车私用、公车乱停、公车违章等问题举报明显减少。” 浙江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范柏乃指出,公车改革是否有实效,要看三个指标:一是能否真正解决涉及公车腐败的问题,二是能否降低行政成本,三是能否保障行政效率不受影响。从这几个指标来看,杭州车改还是很有成效的。2、 对于杭州公车改革,有人认为有效遏

4、制了腐败,有人有异议,你怎么看?参考解析随着我国综合国力的增强,公车多、财政开支大、滥用公车等现象的存在,公车改革势在必行。为了减少行政费用支出,缓解国家财政负荷过重的状况,杭州适时出台公车改革政策,经过两年多的时间已经初显成效。首先,降低了行政成本。杭州公车改革的两年时间里,公车总量减少了三分之二,节约财政支出 30%以上,两年节约公务交通费用总计三千多万元,节约的财政资金相当可观。其次,遏制了涉及公车腐败的问题。车贴直接打入公务员市民卡,专用交通事务支出,不能取现;对于留用公车统一调配,实行市场化有偿使用等,从源头上遏制了化公为私、专家费用等腐败行为,有利于减少“官本位”思想,防止职务消费

5、的不正之风。而且,车改以后,超标超编配车、公车私用、公车乱停、公车违章等问题举报明显减少。最后,适当保留部分公车并补发车贴,行政效率未受影响。虽然公车改革之后部分公车上缴,但是从最初的不适应到慢慢的适应,公务活动并未受到影响,行政效率没有明显降低。公车改革是缓解目前行政成本过高的一个折中之策,有利于节能减排和节约开支,但是车改政策还有不完美之处,对于实施过程中的问题争议也较多。第一,为公务员发放车贴,且数额较大,群众此难免不理解,有变相增发福利之嫌;第二,按照行政级别发放补贴,可能造成隐形腐败。在实际工作中,并非职位和级别越高,公车开支越高。而不同性质的部门,对公务用车的需求差异也很大。单纯按

6、照职务与级别发放补贴的方式还有欠妥的地方。第三,公车改革与群众利益息息相关,公车改革的方案没有及时对群众公开、透明、公正的体现民意,没有得到群众的普遍理解与认同。所以,公车改革是社会政治文明和经济生活的新气象,然而改革之举还有待完善,呼吁更优化、成熟的改革方案的出台。一方面,公车改革需要在在公开透明、接受监督上做得更好,这样既能有效节约财政开支、减少公车腐败,同时能够赢得公众的理解和支持;另一方面,对于公务卡制度可再提出完善举措,如报销交通费用等方式,就能在一定程度上防止化公为私。当然,作为群众,对于政府有益的改革更应抱以理解和支持,这样才能够使改革者大刀阔斧,使静观者受到鼓励。3、 抢票插件

7、这两天春运抢票已进入白热化,铁路等部门也针对网络、电话、窗口等购票途径采取更严格的监管措施,金山网络公司称因抢票版浏览器被铁道部“约谈”。昨晚,工信部叫停了各互联网公司的抢票插件。(1 月 19 日 新京报)类似于猎豹、Firefox 等浏览器抢票插件,确实为一些人购票提供了便利。由于这种抢票软件有自动刷票的功能,一旦某车次出现退票或后续放出来的票,浏览器都会自动刷新,提示用户抢购车票,这比起盲目地刷屏,当然省力了不少。但一个问题总有其两面,一部分人购票有了“插件”帮忙,抢票的速度更快了,那么对于没有“插件”的人来说,总是被挤在了后面,购票的难度无疑就增加了许多。可以说,“抢票插件”的出现,在

8、帮助了一些人抢票的同时,也侵害了另一部分人公平购票的权利。尤其匪夷所思的是,一些网络公司,竟然还为这种不公平的抢票行为提供技术支持,当“抢票插件”被成批量的用户使用,购票技术上的不公平也就被进一步放大了。原本一视同仁的网络购票,就变成了谁有“抢票插件”谁方便,谁没有则倒霉。当然,“抢票插件”也不会是商家白给的“免费午餐”,网络公司在其中的经济利益更是不容忽视。当有“抢票插件” 的成为购票强势群体,那购票弱势群体的利益谁来保护?毋庸置疑,“抢票插件” 其实是一种摆不上台面的“小聪明” ,钻的是购票平台的技术漏洞,耍这种“小聪明”的人多了,规则就会被肢解、秩序就会被打乱,公平就无从说起。当然,在春

9、运铁路运能仍然有限,春运车票仍然“一票难求”的现实语境下,“抢票”的焦虑折射出来的是民意的渴求,但对于每一个个人来说,满足个人利益不应以践踏规则、伤害公平为前提,这应当成为每一个社会成员的底线。如今,很多人口里总喊着要“公平”,但涉及到自己的小利益,就总爱走旁门左道。如果人人都抱有这样的心态,无视规则秩序,看似好了自己“占了便宜”,实则若人人如此,便人人都将深受其害。一个社会良好秩序的构建,离不开每一个人对规则的遵守。对于企业来说,更应该以身作则,履行社会责任,树立正确的规则意识。对于铁路等部门而言,除了及时叫停“抢票插件”外,更应该正视民众“抢票”背后的焦虑,切实转变工作作风、改进工作方法,

10、为老百姓轻松购票营造良好的外部环境,同时尽可能地挖掘运能,确保在春运高峰期更多的人能买得到票,回得了家,别让“一票难求”总是给春节回家“ 添堵 ”。4、2013 国家公务员考试面试热点:中国大学生就业压力较大热点概述人民网北京 12 月 25 日电 (记者 常红) 由国家信息中心和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联合举办的“中国与世界经济发展报告绿皮书暨 2013 年经济展望发布会”近日在京召开,发布了中国与世界经济发展报告(2013)。报告认为,中国大学生就业压力较大,高级技能人才十分短缺。绿皮书指出,2012 年,受全球经济增长乏力导致外需严重不足,基建等固定资产投资减速,房地产市场调控等

11、因素影响,我国宏观经济运行出现了逐季减速的态势,前三季度 GDP 分别增长 8.1%、7.6% 和 7.4%,下滑至 2009 年初以来的最低点。经济减速对我国就业造成了一定压力。绿皮书指出,从求职人员学历看,由于中国当前特殊的产业结构和层次制约,以及大规模的高校毕业生压力,目前不同学历的求职人员就业形势分化较为明显。第三季度,初中及以下文化程度求人倍率为 1.08,高中为1.09,职高、技校和中专为 1.34,大专为 0.96,大学为 1.04,同时第三季度新成长失业青年中应届高校毕业生占51.4%,这反映出大专院校毕业生就业仍然有较大压力。同时,绿皮书也指出,从劳动者技能等级看,第三季度,

12、对技术等级有明确要求的占总需求人数的 52.7%,主要集中在初级技能人员、中级技能人员和技术员、工程师,其所占比重为 45.1%。从求职看,51.7% 的求职者都具有某种技术等级,主要集中在初级技能人员、中级技能人员和技术员、工程师,其所占比重为 46.5%,技能人才的供求主要集中在初级、中级技术人员。总体来看,技能人才的需求旺盛,总体出现短缺的情况,第三季度,初级、中级和高级技术职务人才求人倍率分别为 1.5 倍、1.7 倍和 2.37 倍,高级技能人才短缺情况较为严重。5、2013 国家公务员考试面试热点:被就业根源体制缺陷热点概述据新京报报道,针对某高校为提高就业率而产生的“被就业”现象

13、,教育部新闻发言人续梅 7 月 27 日回应说,教育部对高校出现就业率统计误差实行一票否决制。她表示,绝大多数高校的就业率统计数据是认真准确的,据教育部的了解,“被就业”的问题只是极个别情况。7 月 8 日,教育部发布消息称,截至 7 月 1 日统计,今年已有 415 万高校毕业生落实去向,高校毕业生就业率达到 68%,同比基本持平。 7 月 12 日,有毕业生在网络发帖称在自己不知情的情况下,学校与一工业公司签订了自己的就业协议书,“被就业“迅速成为了网络流行语。在严峻的就业形势之下,这样的信息关联不仅使高校在就业率上的各种造假行为引发了社会普遍愤怒,也加深了公众对教育部发布的高校毕业生就业

14、率真实性的怀疑。尽管我们还无法从已有的信息中获知,在短短的十几天内,教育部是否经过了严格的调查从而得出了“极个别情况”的结论,但无论是“ 个别情况” 还是“普遍情况”,作为社会最光明和高尚的事业,教育上的造假尤其不能被社会所容忍和原谅,更不能被教育管理部门忽略。但问题显然不能就此止步。我们必须追问,高校就业率的造假冲动从何而来?回溯就业率在我国的产生可以看到,教育部从 1999 年开始对高校毕业生就业率进行统计和公布,于 2003 年 4 月又出台了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若干意见。意见规定,将年度招生计划安排与毕业生就业率适度挂钩,对就业率明显偏低的地方和高校,原则上要减少招生、控制招生或调

15、减增幅。这就意味着,在现行的高等教育管理体制之下,就业率不仅是衡量一个学校毕业生就业状况的指标,还直接与招生指标、专业设置、高校评估、经费核拨、新增学位点审核等方面直接挂钩,而这些决定高校生存和发展的资源又紧紧的握在教育行政部门手中。这也意味着,在这样的压力之下,无论社会就业形势是冷是热,高校都有可能通过各种手段上报更高的就业率来争取资源分配,并且造假很容易引起连锁反应,别人造假你不造假就吃亏,这是明摆着的事实。尽管教育部对高校出现就业率统计误差实行一票否决制,对造假当不会比对统计误差更加仁慈,尽管对高校就业率的怀疑并非始于今年,某些高校就业率造假的传闻也非此一起,但目前为止,尚没有报道称教育

16、部处理过一起就业率统计误差或造假。我们并非是要否认就业率统计的必要性,更不是要否认高等教育适应劳动力市场来避免“结构性失业”的必要性。但从根本上说,高校适应劳动力市场的过程是一个复杂的过程,不可避免的具有一定的时滞性。高校同劳动力市场需求之间的良性关系,就在于它必须要通过社会的评判,根据市场的反馈来自主调整招生数量和专业设置。目前的现实是,高等教育的各种有形和无形的资源掌控在教育主管部门手里,完全依赖行政下达的计划来完成,对高校的评判也基本由教育行政部门完成,社会很难对高校进行科学有效的评估,也难以对高校进行全面监督。这样一来,高校必然只以行政主管部门为迎合对象,不仅丧失了自身的主动性和灵活性,也会磨损了应有的道德感和责任感。而行政主管部门毕竟人力有限,加之行政部门不举报则不追查的天然消极性,很难对每所高校的数据真实性一一鉴别,这也在客观上为高校造假留下了空间。6、2013 国家公务员考试面试热点:“被就业”欺骗了谁热点概述大学生毕业季来临,多个网络论坛近期频现高校毕业生“被就业”问题的曝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