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高考语文试题诗歌鉴赏解析

上传人:平*** 文档编号:17827248 上传时间:2017-11-12 格式:DOC 页数:20 大小:101.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2高考语文试题诗歌鉴赏解析_第1页
第1页 / 共20页
2012高考语文试题诗歌鉴赏解析_第2页
第2页 / 共20页
2012高考语文试题诗歌鉴赏解析_第3页
第3页 / 共20页
2012高考语文试题诗歌鉴赏解析_第4页
第4页 / 共20页
2012高考语文试题诗歌鉴赏解析_第5页
第5页 / 共2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2高考语文试题诗歌鉴赏解析》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2高考语文试题诗歌鉴赏解析(2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2012 高考语文试题诗歌鉴赏解析 (精校完整版) 【说明】 这已是连续第六年编写“高考语文试题诗歌鉴赏解析”了从 2007 年开始,每年高考结束,我都要试着编写这份资料,不为别的,目的是能为广大备考的师生提供一点有用的资料而已上传网络后,许多网站无偿转载使用,未获任何报酬但愿使用时请注明出处,仅此而已 特别说明:诗歌的解析,有来自网络的资料,有的选自一些辞典,还有个别诗歌无任何资料可供参考,只是本人的个人解析(均已署名) ,时间关系及个人学识所限,谈不上成熟,仅供参考,不宜苛求,谢谢!(黄平科) 一、全国卷(广西、贵州、甘肃、青海、西藏)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落叶 修 睦 注

2、 雨过闲田地,重重落叶红 翻思向春日,肯信有秋风 几处随流水,河边乱暮空 只应松自立,二不与君同 注修睦:晚唐诗人 ()从写落叶的角度看,第二联与一、三两联的不同是如何体现出来的?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答 ()本诗最后一联为什么要写松?请简要分析 答: 【参考答案】12 ()答案:“翻思”由实写到虚写,从眼前景写到春日景,体现了不同的季节作用:对比表强烈的感受 ()答案:对比,突出 对落叶的感叹 【简析】 “落叶”是古诗中常常吟咏的意象老杜“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是流传千古的名句而修睦的落叶托物寄思,表达了对落叶的感慨和思考 开篇从“雨过”着笔,转向“重重落叶” ,以“重重”言落叶

3、之多,给人以“无边萧萧下”的强烈感受;“红” ,突出其色彩之艳丽但在秋雨潇潇,秋风渐紧的背景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的木叶,其命运令人担忧是为实写 颔联从眼前景,转向写“虚” ,回想春日之际,绿叶吐翠,葱茏蓬勃,那时哪里想到会有秋风会降临,让叶子飘零,惹人伤怀?由实而虚,有转折,有对比,笔法腾挪,拓宽了描写的视野,引人遐想 颈联继续回到写落叶:落叶或随流水而逝,或在暮色苍茫中在河边的上空飘零,一个“乱”字耐人寻味秋风中“乱”舞于空中的落叶,岂能不让人心情也“乱”?世事变迁,人生无常,有时和“落叶”何异! 尾联诗人再次转折,将“落叶”和“松”对比,落叶飘零,而青松挺且直,面对秋风甚至寒冬,而依然翠

4、绿如常! 诗歌写物图貌,用笔灵活多变一、三两联从旁观者的视角写秋雨之后的落叶,为实写;第二联从“落叶”的视角着笔,有浓郁的主观色彩, “翻思” 、 “肯信”及“只应”二句的议论抒情,均为虚笔视角、笔法的变化,使诗歌变化多姿,增强了诗歌的艺术魅力,值得借鉴(黄平科) 二、全国新课标卷 (黑龙江、吉林、河北、河南、内蒙古、山西、云南、宁夏、新疆、海南)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 89 题 思远人 晏几道 红叶黄花秋意晚,千里念行客飞云过尽,归鸿无信,何处寄书得泪弹不尽临窗滴,就砚旋研墨渐写到别来,此情深处,红笺为无色 8.这首词表达了什么样的感情?“红叶黄花秋意晚”一句对表达这种感情有什么作用?(5

5、 分) 9.“就砚旋研墨”与“临窗滴”有什么关系?“红笺为无色”的原因是什么?请简要分析(6分) 【参考答案】 8.这首词表达了对远方行人的深切思念首句起兴,以红叶黄花染绘出深秋的特殊色调,渲染离别的悲凉气氛,增添对远方行人绵绵不尽的思念情怀 9.关系是:“就砚旋研墨”暗指以临窗滴下的泪水研墨,和泪作书原因是:红笺被泪水浸湿由于情到深处,词中主人公在作书时不停流泪,泪水落到纸上,红笺因而褪去了颜色 【作品赏析】 思远人&8226;红叶黄花秋意晚就“寄书”二字发挥,写以泪研墨,泪滴红笺,情愈悲而泪愈多,竟至笺上的红字褪尽用夸张的手法表情达意,写出感情发展的历程,是此词艺术上的突出特点 起首两句,

6、写女主人公因悲秋而怀远,既点明时令、环境,又点染烘托主题一“晚”字,暗示别离之久, “千里” ,点明相隔之远两句交代了时间和空间,给下文留了铺展的余地“飞云过尽,归鸿无信”两句是客;“何处寄书得”一句是主鸿雁,随着天际的浮云,自北向南飞去闺中人遥望渺渺长空,盼望归鸿带来游子的音信“过尽” ,已极写其失望之意了,由于“无信” ,便不知游子而今所在,自己纵欲寄书也无从寄与 过片词意陡转:弹洒不尽的那两行珠泪,还当窗滴下来,并滴进了砚台中,就用它来研磨香墨下片出人意表,另开思路正因无处寄书,更增悲感而弹泪,泪弹不尽,而临窗滴下,有砚承泪,遂以研墨作书故而虽为转折,却也顺理成章了明知书不得寄,仍是要写

7、,一片痴情,惘惘不甘,用意尤其深厚语本孟郊归信吟 “泪墨洒为书”一句,而情真意足,写出小儿女的情态,巧而不纤,较诸“和泪濡墨”的套语自有深浅真伪之别“渐写到别来,此情深处,红笺为无色”收语写闺人此时作书,纯是自我遣怀,她把自己全部的内心本质力量投进其中,感情也升华到物我两忘的境界对此,陈匪石宋词举有一段极为透辟的分析:“渐字极宛转,却激切写到别来、此情深处 ,墨中纸上,情与泪粘合为一,不辨何者为泪,何者为情故不谓笺色之红因泪而淡,却谓红笺之色因情深而无”无论是泪、墨、红笺,都融进闺人的深情之中,物与情已浑然一体这首词与小晏惯常的“情溢词外,未能意蕴其中”这一风格不同全词用笔甚曲,下字甚丽,宛转

8、入微,味深意厚,堪称小晏词中别出机杼的异调1 【附】本人 2009 年设计的题目(已刊用) 14. 阅读下面的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思 远 人 晏几道 红叶黄花秋意晚,千里念行客飞云过尽,归鸿无信,何处寄书得? 泪弹不尽临窗滴,就砚旋研墨渐写到别来,此情深处,红笺为无色 (1)词的上片是如何借景抒情的?请加以简要分析 (2) “泪弹不尽临窗滴,就砚旋研墨”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有什么作用? 【参考答案】 (1)首句以“红叶黄花”起兴,蕴含别离之意和别绪之深;“飞云”三句,写云飞雁过,云雁无踪,流露出托云雁传书落空的失望惆怅之感 (2) “滴泪”还要临窗,且眼泪和墨而研,作书遥寄千里之外词人化用

9、孟郊诗意,通过动作(细节)描写,刻画了一个情感为思念折磨而泪流不止的闺中女子形象,有力地表现了念远怀人之情 三、北京卷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 10、11 题 柳 堤 春江水正平,密树听啼莺 十里笼晴苑,千条锁故营 雨香飞燕促,风暖落花轻 更欲劳攀折,年年还自生 10.(7 分) 下列对本诗的赏析,不正确的是(3 分) A.一二句点题,写“春江”暗含江边之 “堤” ,写“密树”点出堤上之“柳” B.三四句承题, “十里”承“ 春江” ,写长堤;“千条”承“密树” ,状柳茂 C.三四句写柳堤晴日的静景,五六句写雨天的动景,以静写动,借静衬动 D.“啼莺” “飞燕” “风暖” “落花” ,具体生动的

10、描写出暮春时节的美丽景色 雨本无香,但诗人在“雨香飞燕促”中却说雨“香” ,这是用嗅觉来变大触觉和视觉的修辞方法下列诗句中“香”字的运用和本诗类似的两项是(4 分) A.花经宿雨香难拾,莺在豪家语更娇(唐 郑谷阙下春日 ) B.蒹葭影里和烟卧,菡萏香中带雨披(宋 杨朴莎衣 ) C.几经夜雨香犹在,染尽胭脂画不错(宋 刘子翚海棠花 ) D.暖日暖云流似水,浥尘香雨润如膏(明 邱睿都城春日 ) 11、这首诗运用了由景及理的写法,这种写法在王之涣登鹳雀楼 (白日依山尽) 、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 (离离原上草) 、苏轼题西林壁 (横看成林侧成峰)等诗中也有体现入选上述诗中的一首,也可选取其他诗作,具体

11、说明诗中景和理的内容,并分析景理之间的关系(不少于 150 字) 【参考答案】 10、 【答案】C 【解析】三四两句并非纯写晴天景色,十里笼晴苑是化用“台城柳”典故,千条锁故营则是暗指“细柳营” ,这两句主要目的是为了扣住“柳”这一吟咏的对象写重点五六两句也不仅是雨天景色, “风暖落花轻”应是晴天更重要的问题是三四五六四句的手法绝非以静衬动,因为其中动景是飞燕落花,但本诗的核心书写对象则是柳,如果说成是以静衬动,则是以柳树去衬托飞燕落花,主次完全颠倒了相反,此处应是以动衬静 【答案】DE 【解析】读题干可知,本题需要选出的是用“嗅觉”表达“触觉”和“视觉” ,因此即使考生不了解“通感移觉”的概

12、念,也应该知道此“香”绝非嗅觉上的香味选项 ABC 写的都是真实的花香,因此全部排除 11、 【答案】略 【解析】本题在题干要求里需要答出两层次要点:1,任选上文一首诗或自选另一首诗,归纳概括出诗中的“景”和“理”分别是什么内容;2,在此基础上分析“景”与“理”之间的逻辑联系,为什么从这部分内容可以过渡到下一层意思考生须答全两个层次,并且注意语言文字的流畅表述和层次感字数需要达到要求 【参考示例】 用诗来说理的例子,比较著名的是苏轼的题西林壁: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是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这诗说明陷在里面不能跳出来,往往被各种现象所迷惑,看不到事件的真相虽是说理的诗歌但是写出自

13、己在庐山中的感受, 惠崇中的“春江水暖鸭先知”一句是富有哲理的名言它不仅写出了诗情画意的早春景色,而且给人以启迪:鸭之所以先知春江水暖是因为他们长年生活在水中,春江水暖的变化,首先知道的当然是它,这句话在赞美先知的鸭子中,蕴涵着对人生哲理的思索这种把艺术的美感和人生哲理融合成一体的写法,不但扩大了诗的境界,而且还引起人们对人生的探索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中的“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一句,由自然界月亮的变化,推广到人事之理,给人以无比的慰藉,令人唏嘘不已再像朱熹的观书有感:“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陆游的“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有一村”都是富有哲理的名句一般来说宋诗是讲究理趣

14、的,但在唐人诗歌中也不乏理趣之诗如:杜甫的春夜喜雨中的“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一句本是写春雨在夜里随风而至,滋润着万物而现在表达出思想工作者做思想教育工作要循循善诱李白的宣州谢眺楼饯别校书叔云中“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销愁愁更愁”白居易的赋得古草原送别中“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叶绍翁的游园不值中的“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王之涣的登鹳雀楼中的“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都是含有哲理的名句由于诗歌的理总是与情交融在一起的,因而它的呈示必然模糊而多义,只能意会不可言传以上蕴涵在诗歌中的哲理,常常只是一种寓意,一种暗示,一种象征,一种符号,读者只能在反复体味中悟而得之 【附注】 本题中的“燕

15、子来时春雨香,燕子去时秋雨凉” ,命题人注作者、出处为“宋&8226; 杨维桢燕子辞 ”不确作者杨维桢(12961370)应为元末明初诗人,注为元或明都未为不可,但是怎么也算不得宋人其诗作燕子辞绝句共 4 首,这两句是第三首中的两句整组诗如下: 宜男草生春又归,美人春病减腰围 何如使君堂前燕,将得春雏入幕飞 燕子将雏春又深,不堪春思似秋心 东郊春入车前景,荡子马蹄何处寻? 燕子来时春雨香,燕子去时秋雨凉 鸳鸯一生不作客,夜夜不离双井塘 燕子楼头是妾家,燕来燕去入容华 只应韩重相思骨,化作潮中并蒂花 【参考资料】 金銮(明) (1506?1595?)字在衡,号白屿,陇西人,侨居建康生卒年均不详,约明武宗正德初前后在世明代散曲家,性任侠,喜交游往来淮扬两浙,与盛时泰、吴怀梅诸人交谊颇笃銮工诗,风流婉转,得江左清华之致, (钱谦益语)有徙倚轩集又解音律,善填词,好作嘲调小曲,有箫爽斋乐府二卷又尝取古词,辩其字句清浊为一书,为后人所宗 金銮 人物简介 金銮(1506?1595?) ,明代散曲家字在衡,号白屿陇西(今属甘肃)人正德嘉靖年间随父侨寓南京淡泊名利,结交四方豪士游吴楚淮阳之间,与金陵盛时秦、吴怀梅诸人相交颇笃工诗,钱谦益说他“诗不操秦声,风流宛转,得江左清华之致” (列朝诗集 )所作散曲,名重一时 金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