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阅读教学中如何凸显“语文味”

上传人:平*** 文档编号:17826398 上传时间:2017-11-12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39.5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浅谈阅读教学中如何凸显“语文味”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浅谈阅读教学中如何凸显“语文味”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浅谈阅读教学中如何凸显“语文味”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浅谈阅读教学中如何凸显“语文味”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浅谈阅读教学中如何凸显“语文味”》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浅谈阅读教学中如何凸显“语文味”(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浅谈阅读教学中如何凸显“语文味”经常在一些语文教育杂志上看到专家们的精辟论道“语文课姓语,语文课堂呼唤语文味”我的思绪也不由自主地徜徉在这其间。究竟何谓“语文味”?依特级教师王崧舟先生的话来诠释:“语文味”就是守住语文本体的一亩三分地:即“写什么”,“怎么写”。具体地说,“语文味”表现在“读味”,“写味”,“品味”。 细读了关于 “语文味”的阐述,我又不由地对比起语文课堂中的两种形势。以往听语文课让人感觉课堂上多媒体画面的设计是精彩纷呈,老师频频预设启发,学生频频合作、讨论、读了又读,课堂气氛好不热闹。然而繁华散尽,学生在这浮躁的课堂上究竟学到了多少语文知识和方法?只要你有心关注一下他们平时的

2、练习就不难发现大部分学生一旦落实到写时,冥思苦想却仍不知如何下手,或者一到下笔时别字连篇,所写内容或偏离重点,或文不从字不顺,可见其语文双基没能得到提高。另一种课堂情形是:教师引导学生对字词句品读进行扎扎实实地读、悟、再读;对文本空白处的补充训练不流于形式,注重实效,举一反三,融会贯通,在反复呈现中加强对语言的记忆积累;对学生写字能力的培养也予以技术的指导和时间的保证;对于写作方法的渗透、引导更是有的放矢,一步一个脚印。学生的语文基础知识和能力得到了发展,课后的练习也能游刃有余。不难看出这就是在声声“还我语文味”的呼唤下语文课堂发生着的变化吧!那么我们怎样使课堂飘逸“语文味”呢?依照王崧舟老师

3、指教,结合教学实践谈谈我的所为:一、营造氛围,凸显“读”位若干年来老百姓都把孩子上学叫作“上学读书”,它强调的是“读”,因此语文课中要让 “读”贯穿教学整体,给学生营造一个多读书、读好书的氛围,它确实是学习语文的好方法。当然“读”是一门艺术,语文教学中对文章的感知靠读,品悟靠读,理解靠读,情感的熏陶也靠读。“语文味”是读出来的,反复地读、思考着读、美美地读。让学生通过听范读、默读、大声朗读等途径,从整体上品味语言,在读的过程中逐步感知与理解文章,从而形成正确的语感,积累丰富的语言,提高语言表达能力。如我在教学春笋这一课时先请学生自由读第1自然段,边读边想从中知道了什么?进而继续引导“春笋的力量

4、大不大?你是从哪些词语中读出来的?” 学生交流后,我借助图引述“瞧,春笋在雷爷爷的呼唤下醒来,冲破覆盖在他们身上厚厚的泥土,掀翻了重重的石块,一个接一个往上长,冒出地面。 ”在这感悟、体会、赏图的基础上指导朗读,学生个个热情洋溢,读后我评价“春笋的生命力真强大,老师也想读一读, ”范读之后我又话锋一转“谁能超过老师?”学生通过互读,赛读的形式重温了课文,积累了语言,感知了春笋那顽强向上的精神,学习就变得水到渠成,学生的积极性也被极大的调动起来。又如在教学真想变成大大的荷叶第自然段时老师先范读,问:“小朋友你知道他现在想变成什么吗?”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接着请小组合作学习这一自然段,互相读通顺这

5、一部分,再把自己喜欢的语句多读几遍,不懂的问题提出来,而后引导学生走进小荷塘,通过指名朗读,小组共读,全班齐读等方式反复朗读,随着朗读地深入学生自然理解了书中的语言文字:荷叶就像一柄大伞,静静地举着,为小鱼遮挡了炎炎的烈日,让它在下面嬉戏,让雨点在这个宽大的绿色舞台上尽情歌唱,还引来蜻蜓在飞舞,青蛙在跳跃,这不仅使自己快乐,同时也给别人带来快乐,难怪“我”真想变成大大的荷叶。最后抓住发现学生脸上露出的甜甜笑容,鼓励他们再次通过朗读表达内心的喜悦,其间为之配上美妙的音乐,让课堂更富有诗意,富有韵味。二 、走进文本,凸显“品”味我们清醒地意识到在阅读教学中“语文味”就蕴藏在文本之中,会读书的人能读

6、出文字本身的意思,读出文字背后的含义,读出作者的爱与憎、悲与喜。因此课堂上教师要引领学生拨云去雾,体会作者巧妙含蓄的文字表达,就得凸显对文本的品味、感悟的指导,让“语文味”变得纯正浓郁而又深入人心。如我校老师执教台湾的蝴蝶谷第二自然段时和老师和孩子们一起走进文本,跟随蝴蝶融入山谷之中,引导学生紧紧抓“飞过” 、 “穿过” 、 “越过” 、 “赶到”这些动词来体会蝴蝶飞得轻盈快捷,乐此不疲;通过一系列填上合适的词的训练让学生明确动词的准确、恰当使用,可以使句子更加生动;再通过对文中比喻句的解读、分析提高了学生的阅读能力。又如学第三自然段时她先请学生自读,找出这一段的中心句,然后围绕“蝴蝶谷里的景

7、象非常迷人”一句引导学生抓住关键词句细细品味,适当借助多彩的画面,让学生在反复品位文字与适时观赏、想象画面的过程中体会到黄蝶谷、彩蝶谷的壮观景象,感悟的过程中老师还进行了扎实训练:“你还记得哪些表示多种色彩的词语?”学生如数家珍地说着:万紫千红、争奇斗艳、色色俱全、姹紫嫣红而后让学生回到文中再次感悟蝴蝶谷之美,孩子们对作者所表达情感的把握也就更到位了。这两个教学片段在培养了学生观察、比较、朗读等能力的同时十分注重引导学生对文本的精心解读,相信经常这般的引领,低年级孩子的语文阅读能力会逐渐得以提高。咬文嚼字,抓住细节,品味朗读,“语文味”就在一词、一句甚至一个标点中,真是精妙!三、吸收内化,凸显

8、“写” 味怎样让学生在课堂上树立语文意识,少一些直白,多几分含蓄,巧妙使用曾经所学的语言文字,需要教师用足、用精文本这个载体,在此基础上教师要凭借课堂这个主阵地,时时设计一些词、句训练,让学生收获点点滴滴的语言,词语也好,句子也好,都是丰厚的“财富”, 拥有了这些“财富”并把他们存贮在自己的记忆宝库中,日后提起笔来才能做到文思如泉,妙笔生花,才能最大限度地彰显语言的韵味写味。如我在教学会走路的树一文时就结合课堂教学帮助学生积累好词。小鹿和小鸟刚认识就相处得十分友好,真是“一见如故”;小鹿天天陪着小鸟,带他去了好多有趣的地方,他们真是“形影不离”;小鸟长大了,要飞向远方,但是他们都很舍不得离开对

9、方,真是“依依不舍”;第二年,通过与小鹿的谈话,知道他们经常彼此挂念,真是“友谊深厚”啊伴随着文本的朗读、感悟,我给孩子们送出了一个个与文本紧密相连的好词,对孩子们的日后说、写能力可说起到了“润物细无声”的效果了。从词语到句段再到篇章是语言文字训练的基本流程,在这个流程中,任何一个环节都起着不小的作用,我们都需准确把握时机,把握训练内容,合理选择训练方式,尽可能的全面提高学生听说读写的水平。如我在教学会走路的树第三自然段时,在充分体会了“小鸟与小树”之间的友好与快乐之后我利用文本中的空白安排了一个说话训练, “小鸟跟着小树来到( ) ,看到( ) 。 ”在学生没有一下子说到位时我又层层引导“小

10、鸟跟着小树来到( )的( ) ,看到( )的( ) 。 ”旨在让学生利用脑中已有的佳词妙句把句子说具体,讲生动,一来再次感受“小树”和小鸟之间相处得十分快乐、融洽之情,感受到动物与动物之间的友谊,二来为课后完成文后的续写“小鸟来到小驯鹿的家”作好伏笔,让学生到时有所言,有所写。事实证明课后的续写练习学生完成效果较理想。可见学生在学习中不仅正确解读了文本的内容,更重要的体会到了汉语文字的神奇魅力,知道了“生动具体”是怎么来的,并付诸实践详实地写出了自己的故事,这就是语文的“韵味”啊!诚然,“语文味”是语文课堂的魂,而提高教师素质则是语文课是否具有“语文味儿”的关键,一个具有涵养的教师能引导学生凭

11、借自己的经历和积累去体味、感悟作品,能引导学生在充分的思维空间中,多层面去鉴赏作品,产生对语言美和情感美的认同,并产生强烈的阅读欲、创作欲,潜移默化中学生的语文能力、素养和文化品味势必会得以滋长,得以提升。那么作为一名奋战在一线语文教师,我理应通过多种途径努力提高自己的文化修养,提高自己的业务能力,同时在日常教学中不断反思:这一节课,我是否注重了语文学科与其他学科的区别,是否激发起学生对学语文的兴趣?是否运用巧妙的预设?句式的训练、品悟,词语的辨析是否让学生的知识和能力得以扎实训练?我想随着观念的更新,随着自身涵养的日益修炼,随着实践的不断摸索,我执教的语文课堂会散发出越来越纯的“语文味”。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