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渗透德育教育

上传人:平*** 文档编号:17825404 上传时间:2017-11-12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45.0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浅谈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渗透德育教育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浅谈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渗透德育教育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浅谈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渗透德育教育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浅谈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渗透德育教育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浅谈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渗透德育教育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浅谈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渗透德育教育》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浅谈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渗透德育教育(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浅谈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渗透德育教育德育是学校教育工作的重中之重,我们为 21 世纪培养的新学生首先应该是富有民族气节,遵纪守法,热爱自己祖国的爱国主义者。近几年来,中学生、大学生崇洋媚外,伟法乱纪屡见不鲜,这正说明小学阶段的德育教育基础薄弱。因此,从小学开始加强这方面的教育,打好思想政基础是新世纪的需要,也是新世纪赋予我们教育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责任。在小学阶段对学生进行教育,凭借教材进行应该是主渠道。语文,渗透德育教育重要学科,小学语文教学大纲要求:语文教学要在进行语言训练的同时,使学生潜移默化政治思想教育,让学生从小受到爱祖国、爱人民、爱科学、尊敬守法,做新世纪有用人才的教育。根据小学语学科的

2、性质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谈几点粗浅的见解:一、 明确内容的广泛性教材中,德育教育的内容上多方面的,如日月潭、黄山奇石、我们的祖国多么广大等反映我们祖国山河壮丽、物产丰富、幅员辽阔;雷锋叔叔和我们在一起是反映新世纪祖国崭新的社会新风尚;英雄王二小、珍贵的教科书等反映祖国人民遭受帝国主义侵略时英勇反抗的民族精神。这一篇篇教材构成了一个个德育教育的整体。在教学中教师要根据不同的教材从从不同的角度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让学生通过祖国的山、水、物等一个个事例,逐步加深对我们伟大祖国和人民的了解,深化对祖国人民的认识,以增强学生民族自尊心、自豪感,激发他们的爱国热情,培养他们的爱国情操。二、 语文科的特殊性

3、语文科的重要特点是语言文字训练和思想政治教育的辨证统一。因此,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要潜移默化,要在渗透上下功夫,要在语言文字训练过程中使学生的思想政治受到洗礼。学生在理解语言文字的过程中就会受到爱国激情的感染,从中接受教育。三、 德育教育要注意阶段性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要分年段,因人而异。对不同年龄段的学生,提出不同的要求,突出德育教育的阶段性。认真做到德育教育要有阶段、有顺序。根据小学生知识差距,心理差异,年龄跨度,一般分为低、中、高三个阶段。低年级通过入学教育中“升国旗”、看图学词学句中“北京天安门”等教材,让学生明白国旗代表我们国家,升旗时行注目礼,是对国家的尊重,对祖国的热爱。中年级,要加

4、强对他们的德育教育工作,激发他们的爱热情,如:通过。美丽的小兴安岭、林海等教学,使学生了解祖国的美丽,以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民族自尊心。高年级,除教材中的课文外,还要通过一些课外阅读、习作、时事政治等加强对他们的德育教育,体现了循序渐进的原则,符合学生的认识规律。四 、德育教育要讲求实效性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既要挖掘教材德育教育内容的同时,又要延伸好教材内容,鼓励学生重在实践,培养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还要开展好课外活动,让学生从活动中接受教育,从活动中树立优秀的思想。要对学生树立德育榜样,积极鼓励学生要向榜样学习,从小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一代新人。浅谈如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

5、思想道德教育无论对一个生命个体还是对一个民族整体而言,德育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从战略全局的需要出发,近几年来我们努力推行的素质教育,积极进行新课程改革,对德育教育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国家也不断发布加强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的意见和通知。网络游戏使学生迷失自我,跳楼殒命;或是为了金钱,或是不堪外界压力,青少年对父母亲人屠刀相向;羡慕物质浮华,崇拜丑陋低俗,是非观念、美丑意识混乱颠倒这一系列现象为我们教育工作者敲响警钟,从反面提醒我们:学校德育工作的强化已到了刻不容缓的时候了。那么在这项重要的工作中,小学语文教学应担当什么样的角色呢?这是小学语文的学科性质和特点所决定的。一、语文的人文性。文以载道,任

6、何语言文字都蕴含着一定的思想,并与语言文字紧密结合,不可分割。现行小学语文教材以义务教育小学语文教学标准为依据,以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和科学文化素质,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为指导思想。小学语文教材具有极强的人文性,并且形式生动、具体、形象。语言教学的重要任务之一,就是通过语言的学习,使学生受到热爱祖国,热爱中国共产党,热爱社会主义的教育,受到中华民族优良传统文化和思想道德的教育,受到辩证唯物主义的启蒙教育和社会主义道德品质教育,受到现代社会环保精神、开放意识、创新精神和团队精神的教育,为培养和谐社会的一代新人打下基础,为孩子的幸福人生打下基础。二、语言所蕴含思想道德素材的广泛性。现行小学语

7、文教材中蕴含着丰富的内容,大到爱国、爱党、爱社会主义、爱人民、热爱和平、保护生态环境,小到孝敬父母、尊重别人、坚强勇敢、团结向上,语言文字像无数条长长的敏感触角,涉及到思想道德修养的方方面面。修身治国平天下,任何德育教育的内容都可以从小学语文教材中找到相应的载体,可谓五彩缤纷,包罗万象。三、语文的生动性、具体性和形象性。语文教材所蕴涵的思想道德内容对学生的影响不是直白的,它把丰富的思想蕴藏于一个个生动活泼的故事中,溶化于一篇篇优美形象的文章里。丰富的思想结合着丰富的情感,通过浅显易懂、生动活泼的文字呈现在学生面前,既易于学生理解接受,又能给其留下深刻的印象。这一特点是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所拥

8、有的得天独厚的优势。以上小学语文的三个学科特点,决定了小学语文教学应该在德育工作中分担更多的任务,决定了小学语文教学应该在德育教育中发挥巨大的作用,决定了小学语文教学应该在德育工作中担当起极其重要的角色。 可以这样说,一本本语文教材,就是蕴含着丰富思想教育材料的宝库。然而,现在教学中却存有两个误区,影响了对这一宝贵资源的开发利用,造成了巨大的资源浪费。误区之一,忽视学生的心理认知特点和语文的学科特点,教学中进行思想道德教育过多、过滥、过于直白,对文章内容不做深入理解,如走马观花、蜻蜓点水,脱离具体的语言文字训练,而流于空洞说教,把语文课上成思想品德课,课堂气氛沉闷,使学生感到索然无味,自然不会

9、受到刻骨铭心的教育。误区之二,忽视语文教材中所蕴含的丰富思想,忽视学生追求人格升华,人性完美的内心渴求,教学中不能有意识地渗透德育教育。只顾寻章摘句、断章取义地进行所谓的语言文字训练和写作技巧的培养,教学进行得支离破碎。这样学生不但不能受到思想道德的熏陶,而且也不会真正提高语文素养和能力。文如其人,很难想象一个道德感、责任感淡薄的人,一个人性残缺的人,一个心理不健全的人,会怎样写出感人的篇章。产生这两种误区的根源,在于教学中没有把语文看成是语言文字与思想精神的有机结合体,而是把两者机械地、野蛮地割裂开,致使文道分离。那么怎样根据小学语文的学科特点,发挥具学科优势,在教学中有效地进行思想道德教育

10、呢?我们在这方面也进行了积极探索,开展了丰富多彩的专题教研活动,形成一套行之有效的做法,可以概括为“小学语文教学渗透思想道德教育五结合”。一、渗透思想道德教育,注意与语言文字的训练相结合。文章是作者思想感情的外在物化,情动辞发;欣赏文章时,应该有文入情,观于目动于心。教学中,抓住字、词、句,结合听说读写的训练,对学生进行扎扎实实地语言文字训练,引导学生进入作者的内心世界,与作者同喜同悲,同爱同恨,产生情感上的亲近感和认同感。这样他们就乐于接受作者所讲的道理,就自然地受到文章主题思想的影响。例如教学十里长街送总理,读到满头银发的老奶奶焦急而又耐心等待灵车那一段,引导学生:“焦急”是什么意思?“耐

11、心”什么意思?这两个词同时用在这里是不是矛盾?为什么?学生通过深入思考,逐渐体会到老奶奶对总理的深厚感情,从而受到热爱领袖的感染。草船借箭讲读结束后,我提出:题目中的“借”字,可否换成“骗”?学生积极思维,通过辩论明白“借”本身暗含“还”的意思,体味到作者用词的精妙,而且知道了战争有正义、非正义之分,人物有美、丑不同。读是阅读教学中最经常最重要的训练,教学中我通过灵活多样的形式指导学生读,使他们读中明情,读中悟理。梅花魂讲述一位身在异国的老华侨对梅花的喜爱,反映了他对祖国的深深眷恋。其中他送“我”墨梅图时说的一段话是文章重点。在朗读前,先播放我的中国心录音,然后再让学生读,学生很快进入情境,读

12、得很有感情,在这过程中自然受到爱国主义教育的熏陶。在指导学生诵读观潮时,我播放录相,然后引导学生转换心理角色:假如你是当时在场的作者,看到这雄奇、壮观的钱塘江大潮,你心里会怎么想,怎么说?在学生充分与作者感情契合后,我指导他们反复诵读,从容回味,使学生头脑中浮现出优美景物,读出自己由衷的喜爱,倾诉对祖国河山的赞美之情。这时想叫他不喜欢自己的祖国的山河都难。这种影响是潜移默化的,虽不直露张扬,却更持久有效,如春雨无声无息,深入孩子们的心田,滋润他们幼小纯洁的心灵。二、渗透思想道德教育,注意与学生的情感体验相结合。小学生的认知以感性认识为出发点,小学语文教材中则蕴含着真挚丰富的情感。教学中注意创设

13、情境,以情引人,以情动人,以情感人,让每节课堂教学都成为学生的一次情感体验过程。而有情就会触动学生的心灵,促使其产生学习的内驱力,去寻根求源,探索情感产生的原因,由情悟理,由情明理,情感体验的过程进而也成为学生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认知过程。例如教学难忘的一课,我在初步感知时让学生注意“我是中国人,我爱中国”这句话在文中出现几次,并划下来,为整篇文章的学习定下了感情基调。然后在以“我是中国人,我爱中国”三次出现给“我”的感受为主线,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台湾教师的爱国之情,最后再结合“这里原来画的是日本的伟人,现在“光复”了,画上了我们中国自己的伟人”这句话,介绍日本以前对台湾的奴化教育。使学生明白

14、了台湾教师产生这种强烈感情的根源。这样教学,课堂自始至终充满动人的情感,使学生情趣盎然地经历阅读过程,在强烈的感染中产生情感共鸣,感动于热爱祖国和崇尚民族精神的情境之中。这种经历情感体验而受到的思想道德方面的影响,学生会终生难忘。三、渗透思想道德教育,注意与学生的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相结合。公民意识、爱国意识等思想政治教育是德育的非常重要的内容,但决不是它的全部内容,德育教育还有一个必不可少的内容学生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小学阶段,特别是低年级是对一个人行为习惯影响最大的一个时期。而一个人行为习惯的养成取决于其本身的道德素质和心理素质。教学中,我充分发挥小学语文教材所负载的德育功能,抓住教学中的一占

15、一滴,抓住学生的一言一行,加强对学生的道德素质教育和心理素质教育,进行全方位的德育渗透。一次看图写话训练,画面上是一个男孩正在给小树苗浇水,我预先想的答案是“哥哥在浇水”,可有一位学生说“哥哥在种树”,我刚想否定他的答案,说出自己的标准答案。可看看画面感觉这样说也不能算错。我想不能用自己的思维影响孩子的思维,就肯定了他的答案。然后鼓励学生还可以怎样叙述图意。学生思维活跃,有的说“小树长高了”,有的说“小树长大了”,还有的说“我和小树一起长”。我很高兴,不仅是因为学生说出了许多与图意相符的答案,更是因为他们具备了一种求异思维的勇气。还有一次在教低年级看图拼音识字“进”“出”“开”“关”时,在学生

16、基本读懂字意之后,我请两个学生表演出门、进门、随手关门等,再请学生说说哪些场所还有出口、入口,教育他们要按规定有秩序走。学生表演时还用上“您好、再见、谢谢”等礼貌用语,这样学生既加深对字词意思的理解,又受到了遵守纪律、文明礼貌的行为规范教育。四、渗透思想道德教育,注意与学生实际情况相结合。 现在的小学生大多为独生子女,一方面他们拥有优越的物质条件,知识丰富,富有想象力,思维活跃;另一方面,由于他们全家宠爱集于一身。长于温家暖房,少经风吹雨打,又大多比较自私,依赖性强,意志不坚强,心理承受能力差,不会与人交往相处。教学中我结合这种情况,增强渗透思想道德教育的针对性和目的性。结合学生实际,有两个层面的意思:一是结合学生实际理解内容,并围绕学生实际情况确定渗透德育教育的侧重点;二是结合实际,引导学生自觉用受到的思想道德教育指导自己的行为,把德育落实到实处。教学杨桃一课,我让每个学生都从作者的角度观察杨桃,引导他们弄清这个角度看清杨桃的形状与一般的情况下看到的杨桃的样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