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频考点十一近代中国经济答案

上传人:平*** 文档编号:17826319 上传时间:2017-11-12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151.5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频考点十一近代中国经济答案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高频考点十一近代中国经济答案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高频考点十一近代中国经济答案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高频考点十一近代中国经济答案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高频考点十一近代中国经济答案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高频考点十一近代中国经济答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频考点十一近代中国经济答案(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高频考点十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 (材料)1.答案 (1)集中主要力量发展重工业,建立国家工业化和国防现代化的初步基础;有步骤地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 (4 分)改变我国工业落后面貌,奠定工业化的基础。 (2 分) (2)史实:政治制度建立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多党合作的政治协商制度、民主区域自治制度,初步构建起社会主义民主政治。 (2 分)经济建设恢复和发展国民经济,实现社会主义三大改造,完成一五计划,初步建立起社会主义计划经济体系。 (2 分)外交成就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第一次以五大国的分身参加日内瓦国际会议、参加万隆会议发挥重要作用等) (2 分)(3) “大跃

2、进”违背了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 “左”倾错误严重泛滥,造成社会生产力的极大破坏。(4) “一五”计划制订的社会主义工业化方针;“八大”坚持在综合平衡中稳步前进的经济建设方针。1960 年对国民经济实行“调整、巩固、充实、提高”方针。(5)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增加企业活力,把企业搞活。 (2 分)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沿海经济开放区-内地的对外开放格局(2 分)(6)从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转变。成为我国改革开放进入新阶段的标志。(2 分)(7)天时: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流;全球化趋势的加强;两极格局的解体;第三次科学技术革命兴起和扩展;亚太经合组织代表的经济区域集团化趋势。 (任答

3、 3 点即可,3 分)(8)政治:停止以“阶级斗争为纲”,拨乱反正, 加强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经济:实行经济体制改革,对外开放。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思想:重新确立了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形成邓小平理论。(9)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1 分) (10)B(11)启示:社会主义建设必须从国情出发,量力两行,循序渐进,实事求是;必须遵循客观规律;生产关系的变革必须与生产力水平相适应。 (任答一点即可得 2 分) ( 2 分)(12)事件:人民公社化运动。 (1 分)影响:它挫伤了农民的积极性,对农业造成了破坏。 (1 分)事件: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1 分)影响:这是农村

4、经济体制的一次重大变革,它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从根本上改变了农村的经济形势和社会面貌。(1 分)(13)汕头、厦门、海南岛福州开辟沿海经济开放区。 (3 分)(14)造纸术促进欧洲文化的发展;印刷术为文艺复兴运动的兴起和欧洲走出黑暗的中世纪准备了条件;火药和火药武器帮助欧洲资产阶级战胜封建贵族;指南针的使用,为新航路的开辟提供了技术保障,迎来了地理大发现时代。 (其它言之成理,皆可得分) (4 分)(15)戊戌变法、辛亥革命和新文化运动。 (3 分)(16)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求同存异”的方针(2 分)明确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2 分)高频考点十一:近代中

5、国经济结构的变动与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材料)1.【答案】:(1)现象:列强商品倾销;家庭纺织业破产;丝、茶等农产品商品化。 (2 分)政治因素:鸦片战争后,西方列强侵略,清政府被迫签订南京条约一系列不平等条约而开埠通商;(2 分)经济因素:外国资本主义的冲击,商品输出,倾销商品,掠夺原材料;中国在经济上落后于西方。 (扩展:洋务企业的兴起,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 (2 分)影响:中国传统的农业与家庭手工业相结合的自然经济开始解体;逐步沦为资本主义国家的商品倾销市场和原料产地;客观上有利于商品经济的发展和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 (3 分)(2)(10 分 )原因:洋务派解决军事工业资金、燃料等困

6、难的需要 ;洋务派认识到自开煤矿的重要性 ;清政府政策转变,允许试办机器采煤业;工业革命发展的影响。(6 分)状况:由官方主导,多数经费不足 ,经营不善,存在时间短。(4 分)(3)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国近代新兴城市的特点和影响。 (12 分)特点:主要集中在东部地区;近代工商业的推动;铁路等新式交通的影响;带有殖民地、半殖地色彩(6 分,任答三点即可) 。影响:改变城市布局;成为列强商品、资本输出的基地;加速自然经济的瓦解;引起生活方式和思想观念的转变(6 分,任答三点即可) 。【解析】:地理分布、生产力、交通、政治色彩等角度分析中国近代城市的特点;从城市布局、列强经济利益、中国

7、经济结构的变化、生活和观念的变化等角度分析其影响。(4)根据材料三、四分析近代中国城市化发展的原因。 (4 分)答案 (2)西方列强侵略下,通商口岸被迫开放;洋务运动和民族资本主义的推动;小农经济日益破产,农村人口城市流动。 (4 分)2.【答案】:(1)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概述 19 世纪末以来民族工业发展的状况。 (6 分)状况:19 世纪末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企业数量增加,规模扩大,资本额增加(2 分) ;19121919 年出现短暂的春天,发展速度、规模空前;轻工业有显著发展,面粉和纺织发展最快。 (2 分)一战以后,列强卷土重来,民族工业迅速萧条。 (2 分)(2)根据材料五并结合

8、所学知识,分析 1912 至 1919 年“8 年超过了过去的 40 多年”的主要原因。 (4 分)辛亥革命推翻清政府,建立中华民国,为民资发展扫清障碍。政府实行有利于发展经济的政策,奖励实业,倡导使用国货;资产阶级振兴实业的热情激发,实业救国思潮兴起;一战期间,欧洲各国对华的商品输出减少;群众性的反帝爱国斗争,有力地促进了民族工业的发展。 (5 分) (2)结合材料二和所学知识,概括 1927-1937 年中国发展民族工业发展态势,并分析1929-1933 年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对中国民族工业的影响。 (9 分)态势:曲折而艰难地发展(3 分) 。影响:各资本主义国家为转嫁危机,对华倾销商品

9、,日本加剧侵华,冲击了中国民族工业的发展;中国人民的反帝爱国运动,国民政府采取的一系列促进经济发展的措施,使民族工业在 1929 年后仍能坚持下去(6 分) 。材料三(3)1945-1949 年中国民族工业发展处于怎样的境地?参考资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从国民政府政策措施的角度,简述导致民族工业处于这一境地的原因。 (9 分)境地:处于困境(3 分) 。原因:国民党发动内战,使社会动荡;签订中美友好通商航海条约 ,利于美国经济侵略;依靠国家权力,扩张官僚资本;实行恶性通货膨胀政策和繁重的税收政策(或增加苛捐杂税,滥发纸币导致通货膨胀。 ) (任答三点 6 分) 。【解析】:(1)通过材料中的核心

10、信息“黄金时期”可联系到民国初期的民族工业的发展出现短暂春天。具体状况主要依据重工业和轻工业的发展、分布、地位等进行分析。(2)本题时间是“19271937 年” ,联系到这一时期的国内、国际重大事件进行分析,包括世界性经济危机、日本加剧侵华、国民政府的一些促进经济发展的措施等。(3)本题时间是 19451949 年,主要从国民政府的反动政策、官僚资本的掠夺和美国的侵略等分析。(4)材料二中,19 世纪末 20 世纪初中国各类商品出口比重出现了怎样的变化?(3 分)结合所学知识,分别说明这些变化与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之间的关系。 (6 分)变化:原料出口比重增加;手工制品出口比重减少;机器产品

11、出口比重增加。关系:中国进一步成为资本主义世界的原料产地;中国手工业受到外国资本主义经济入侵的进一步冲击;中国近代工业在外来技术的影响和海外市场的刺激下进一步发展。【解析】:先准确归纳题中表格所述中国原料出口、手工制品出口和机器出口的变化情况。在从中国近代经济与资本主义世界市场联系的角度寻找这些变化现象的历史原因:原料出口上升是因为中国沦为外国的原料产地,手工制品下降是由于列强侵华导致传统手工业纷纷破产,机器出口上升是由于外来技术和海外市场刺激。3.(1)据材料一,比较并指出 A、B、C 三个时段中国与西欧人均 GDP 水平的走势。 (8 分)(2)分析影响 B 段中国与西欧人均 GDP 走势

12、变化的主要原因(不考虑人口因素) 。 (12 分)(3)据材料二、三,指出民国成立至抗战爆发前中国工业发展的特点。据统计该时期中国人口总数相对稳定,但工业的发展未能改变中国人均 GDP 下滑的走势,结合材料四及所学知识解释这一历史现象的原因。 (12 分)(4)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总结 20 世纪 80 年代以来中国与西欧人均 GDP 强劲上扬的共同经验。 (5 分)(1) 【答案】A 段:中西大致保持一致,走势相对平稳,中国略高于西欧。 B 段:中国稳定不前,西欧超过中国并持续上升。 C 段:中国总体下降,西欧加速上升。(2) 【答案】中国:自然经济为主;君主专制统治强化;重农抑商、闭关

13、锁国政策;思想文化专制。西欧:商品经济发展,工业革命与科技进步;资本主义制度逐步确立;海外贸易、殖民扩张与掠夺;民主思想发展。(3) 【答案】特点:中国工业得到较大发展;增长速度超过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原因:近代中国工业产值基数低,在工农业总产值中所占比重小;落后的社会制度;动荡的社会环境;资本主义列强的掠夺和压制 (4) 【答案】走适合本国国情的发展道路;加强区域合作,顺应全球化潮流;重视科技创新、理论创新;重视教育,提高国民素质等。4.(1)材料二反映的经济形式在 19 世纪末 20 世纪初获得初步发展,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后又迎来了“短暂的春天” 。试归纳其在上述两个阶段发展的共同原因。 (6

14、 分)中国社会的自然经济逐步解体;民族资产阶级倡导实业救国:群众性反帝爱国斗争的推动;政府对兴办实业的政策发生变化。 (6 分) (只要答出其中 3 点即给 6 分) (2)材料三图 1 和图 3 反映了中国近代历史上哪两次重大运动?材料二、三之间有何内在联系?(6 分)运动:戊戌变法、新文化运动。 (2 分)联系:随着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资产阶级力量壮大并在政治上、思想上要求民主;政治上和思想上的民主又进一步推动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4 分) (3)概括材料四中邓小平讲话的基本思想并指出当时的主要影响。 (6 分)基本思想: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不是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2

15、 分)提出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观点。 (2 分)影响:南方谈话是又一个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宣言书,把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事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推进到一个新的阶段。 (2 分)5.(1)透过材料一,你获得哪些有关明清时期近代文明萌发的历史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明清时期没有实现社会转型的原因。 (4 分)信息:产生资本主义萌芽(出现劳动力市场) ;批判君主专制,出现早期反封建民主思想(2 分)原因:政治上强化君主专制;经济上推行重农抑商政策;文化上实行文化专制;对外实行闭关政策。 (2 分)(2)一战期间,民族资本主义有了进一步发展。结合材料二和所学知识,说明这一时期出现了

16、哪些发展实业的有识之士?(2 分)简要评价他们的救国主张。 (3 分)实业家:张謇、周学熙、荣德生、荣宗敬;(2 分)评从:他们主张“实业救国” 。“实业救国”与“民主共和”成为当时的两大思潮, “实业救国”在当时具有爱国的进步意义,促进了资本主义发展,无产阶级随之壮大起来,同时对外国资本主义经济入侵起到了一定的抵制作用。但是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里“实业”不能救国,只有完成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任务,才能挽救民族危亡;(3 分)(3)建国后,国家对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所体现的伟大创举的是什么?并阐述其理由。 (3 分)在改革开放以后中国大批吸引外资的目的是什么?起到了什么作用?(3 分)创举:赎买政策:(1)原因:民族资产阶级为中国革命和建设作出了贡献,民族资产阶级愿意接受改造;(2 分)目的:发展社会主义经济;(1 分)作用:补充社会主义经济发展所需的资金,从而促进了经济的发展,改革开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 (2 分)(4)材料三反映的是哪一时期出现的交通工具?该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