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南传统建筑概论论文

上传人:宝路 文档编号:17804269 上传时间:2017-11-12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1.07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江南传统建筑概论论文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江南传统建筑概论论文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江南传统建筑概论论文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江南传统建筑概论论文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江南传统建筑概论论文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江南传统建筑概论论文》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江南传统建筑概论论文(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苏州科技学院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江南传统建筑概论课程论文姓名:张丹班级:建筑 0911学号:0920101121日期:2013 年 6 月读缪朴传统的本质中国传统建筑的十三个特点的理解摘要:文章通过阅读和分析缪朴先生的传统的本质,结合缪先生提出的中国传统的十三个特点对“传统”进行了思考。结合具体江南传统建筑实例进行分析比较。关键字:建筑特点 观点分析 区别与比较 案例正文:读缪朴先生的传统的本质,思考很多,受益匪浅。这种感受来自于原文的精彩和精辟,它引发思考,教会观察。更多观点能让人产生共鸣。这篇读后感中,大部分是我理解的作者的观点,我把它们整理简化出来,并加上自己的感言。缪朴先生的传统的本质中

2、国传统建筑的十三个特点全文共分为六个部分。第一部分表明写这篇文章的目的。作者认为,只有认清传统建筑的真面目,才有可能讨论要不要以及怎样继承传统。第二部分界定作者要给传统建筑确定的特点。作者的这个出发点是很合乎中国传统建筑的特点的。“中国建筑一开始就不是以单一的独立个别建筑物为目标,而是以空间规模巨大、平面铺开、相互连接和配合的群体建筑为特征的。”第三部分作者介绍他的研究方法。 “如果一个调查者在一个四合院中有某种逸然自得的感受,通过观察和反省,他会发现这种感受的本质是极大的私密感和舒适感,而这些体验来源于周围的围墙,墙上实体与开洞部分的比例,围墙及房屋的高度与院子尺寸的比例,院子中的绿化等物质

3、形式。”第四部分阐述十三个特点之间的结构关系, 而它们作为一个整体便能勾画出中国传统建筑的轮廓。第五部分详细分析中国传统建筑的十三个特点。1分隔“中国传统建筑给人的首要感觉是那种一重又一重的分隔。”因此居所、园林都用围墙加以界定,尤其是皇宫更是被围墙重重围起。传统空间中很少有一览无余的景象。一道道的 “墙”和“门”分隔,不同的人生活在不同的区域内。有不少人强调中国传统建筑中的“通透”感,尤其是园林中“月洞门”、“花窗”的运用,但他们忽视了小范围内的通透是以大环境的分隔为前提的。由此我想到了作为研究者,不能单单从“观赏”、 “游览”的角度去体会传统空间,我们应该假想“居住”时的体验。案例:周庄沈

4、厅譬如周庄沈厅,我在分析时提出了一条长达 100 米的轴线,沿着这条轴线,院落和室内空间互相穿插,空间体验有一种内一外一内一外一内的感受。沈厅位于周庄富安桥东堍南侧的南市街上,坐北朝南,七进五门楼,大小房屋共有一百多间房屋,分布在一百米长的中轴线两旁,占地两千多平方米,为江苏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沈厅原名敬业堂,清末改为松茂堂,由沈万三后裔沈本仁于清乾隆七年(公元1742 年)建成。 但实际上,作为居住者,这样连续的体验少之又少,闺中小姐,常年出不得闺门,一直生活在绣楼里,她又怎样有那样的感受?而这种现象,与作者提到的“按人分区”、“微型宇宙”有关。2按人分区3微型宇宙“在过去时代的城镇或建筑群

5、中,一个人一年到头通常只在一个特定的胡同或院落中生活。” “分区”的同时,每一个区域都是一个小而全的世界,都可以比较全面地满足该集团地各种日常需要而不假外求,像一个“微型宇宙”横向的流动性被降到最低限度。4室内外合作作者在这一节里强调,中国传统空间,院落在日常生活的活动中发挥着很大的作用。体现出来的建筑形态就是:围墙界定出的每个小单元内,几乎都有一小块室外空间与室内结合。“中国传统室内空间的尺度较小,从而使人易于接近室外。”每个单元内,室内外的隔断很微弱,也有利于室内外之间的活动。5主从单元的串联作者认为“中国传统环境是由许多互相隔绝的单元所组成”,那么这些单元怎样组织在一起呢?文章是这样描述

6、的:“各种单元经常被串联在一条主要交通流线上”,“流线通常总是穿越基地上平坦部分的中间部位,而主要单元通常被安置在整个流线后一半的某处,次要单元则罗列在主要单元之间。6线型公共空间这是很多人都很感兴趣的话题,为什么中国城市不像西方城市那样,有较大的公共活动场所。人们的交流活动大都集中在街道、弄堂等狭长的空间里,沿着这个狭长空间,有一些节点:桥头、城门口、水井周围、寺庙或衙门前等。与西方大的广场相比,中国传统的公共空间是线型而不是向心的。作者认为,这种缺乏广场的现象与下面一些社会文化背景有关:首先,中国传统社会中公众对地方政治的参与是不被鼓励的甚至是静止的,所以不需要大的公共聚会场所。其次,“中

7、国人对商业的传统轻视使得一个集中的,预留的市场没有被正统的城市规划思想所接受”。其实,第二个解释是有问题的,传统的商业交换通常都依靠“街”来实现,大的市场是近代才产生的,西方传统的大公共场所很少作为商业用。案例:平江路平江路是苏州的一条历史老街,是一条沿河的小路,其河名为平江河。却说宋元时候苏州又名平江,以此名路。河路都不阔,河上行走的是摇橹船,路上仅可过黄包车而已。故有同一路上,“水陆并行,河街相邻”,这是很典型的水乡特色。平江路实在是非常美好的一条古道,在苏州最古老的城市地图宋代平江图上,就有平江路这条街道,是当时苏州东半城的主干道,800 多年来,平江路依然在原址保留了它河路并行的格局、

8、肌理和长度,小桥流水、粉墙黛瓦,房屋的体量、街道的宽度和河道,比例恰当,显示出疏朗淡雅的风格;平江路两边小巷特别是东边,还较好地保留了多条水巷,是今天苏州古城最有水城原味的一处古街区。平江路是一条傍河的小路,北接拙政园,南眺双塔,全长 1606 米,是苏州一条历史攸久的经典水巷。早在南宋的苏州地图平江图上,平江路即清晰可辨,是当时苏州东半城的主干道。800 多年来,不但平江路的河流形态、街道建制与原先基本相仿,而且还分明地保留着“水路并行,河街相邻”的水乡格局。平江路算是苏州保存得最完好的古街了,与观前街一巷之隔,但其清静古朴的生活气息与咫尺外的鼎沸喧哗迥然两个世界。7接合而非转化作者认为,中

9、国传统建筑“热衷于保持各个部件的个性,热衷于使部件之间的结构关系明了易懂”。我的观察是,中国传统建筑往往结构就是形式,很少将结构用表皮掩藏,从而显得特别真实,或称为“建构”。8正格与多格并存文中正格构图指的是“由直线正交的形状,如矩形或方形组成,整体构图是对称的,并有一条可以循序渐进的笔直轴线”的形式,变格构图是“以各种曲线及斜交直线构成的形状为主,单体之间的组合自由多变”的形式。“变格在一定程度上保存了正格构图的拓扑学特点。”最典型的例子就是江南一带民居与园林之间的关系。传统民居通常都是轴线对称的,这是一脉相承,并已形成体制的系统;园林的形成源于封建后期文人士大夫们更为自由的艺术观念和审美理

10、想,其整体布局仍然是有机的。从文化意义上讲,园林“是以玩赏的自由园林(道)来补足居住的整齐屋宇(儒)”。9人工与自然分离欧洲人习惯将人工的理性和秩序强加于自然上,他们把植物修剪成各种几何形状,把自然建筑化。中国人则不一样,他们迷恋外面的景色,便想方设法把景色搬到自家院子来,用石来模拟山,用水来模拟川,用尽“借景”、“虚实”的种种方式模拟自然。中国人欣赏自然往往是保持一定距离的。自然是美的,但它又必须是遥远的。“不知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说得就是这个道理。10室内的两套尺度中国传统建筑,地位越高,尺度就越大,离人舒适生活所需要的尺度差别就越大,但中国传统的家具设计补充了这一不足。这就是作者

11、所谓的“室内的两套尺度”。11简单的背境传统建筑的形式是丰富和富于变化的,但很少有人感到繁琐或不和谐,这是为什么呢?作者分析道,是因为在小面积的丰富变化的背后是大面积的平淡简单。中国传统建筑里有很大一部分是非常简洁的。在一个建筑物中,房屋的屋脊梁角、额枋门窗、以及室内的书画家具成为重点,而大片的内外墙面,屋顶,地墙等则是烘托重点的背景。在一个建筑群中,主要的厅堂扮演重点的角色。案例:拙政园拙政园是中国四大名园之一,坐落于中国著名的历史文化名城的江苏省苏州市平江区,苏州四大古名园之一,也是苏州园林中最大、最著名的一座,被誉为“中国园林之母”,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堪称中国私家园林经典。拙政园的

12、建园艺术以水见长,自然典雅,庭院错落,花木为胜,是苏州园林中面积最大的古典山水园林。位于苏州市东北街一百七十八号,始建于明朝正德年间。今园辖地面积约八十三点五亩,开放面积约七十三亩,其中园林中部、西部及晚清张之万住宅(今苏州园林博物馆旧馆)为晚清建筑园林遗产,约三十八亩。拙政园是江南园林的代表,全园以水为中心,山水萦绕,厅榭精美,花木繁茂,充满诗情画意,具有浓郁的江南水乡特色。拙政园(建于明代正德四年(1509 年),是中国四大名园之一,占地 5.2 公顷。500 多年来,拙政园屡换园主,曾异,或为私园,或为官府,或散为民居,直到上个世纪 50 年代,才完璧合一,恢复初名“拙政园”。拙政园全园

13、占地 78 亩(52000 平方米),分为东、中、西和住宅四个部分。住宅是典型的苏州民居。拙政园,这一大观园式的古典豪华园林,以其布局的山岛、竹坞、松岗、曲水之趣,被胜誉为“天下园林之典范”。 与承德避暑山庄、留园、北京颐和园齐名,该园是中国四大名园之首。 拙政园中现有的建筑,大多是清咸丰九年(1850 年)拙政园成为太平天国忠王府花园时重建,至清末形成东、中、西三个相对独立的小园。中部是拙政园的主景区,为精华所在。面积约 18.5 亩。其总体布局 中园以水池为中心,亭台楼榭皆临水而建,有的亭榭则直出水中,具有江南水乡的特色。池广树茂,景色自然,临水布置了形体不一、高低错落的建筑,主次分明。总

14、的格局仍保持明代园林浑厚、质朴、疏朗的艺术风格。以荷香喻人品的“远香堂”为中部拙政园主景区的主体建筑,位于水池南岸,隔池与东西两山岛相望,池水清澈广阔,遍植荷花,山岛上林荫匝地,水岸藤萝粉披,两山溪谷间架有小桥,山岛上各建一亭,西为“雪香云蔚亭”,东为“待霜亭”,四季景色因时而异。远香堂之西的“倚玉轩”与其西船舫形的“香洲” (“香洲”名取以香草喻性情高傲之意)遥遥相对,两者与其北面的西园“荷风四面亭”成三足鼎立之势,都可随势赏荷。倚玉轩之西有一曲水湾深入南部居宅,这里有三间水阁“小沧浪”,它以北面的廊桥“小飞虹”分隔空间,构成一个幽静的水院。西部原为“补园”,面积约 12.5 亩,其水面迂回

15、,布局紧凑,依山傍水建以亭阁,西部主要建筑为靠近住宅一侧的三十六鸳鸯馆,是当时园主人宴请宾客和听曲的场所,厅内陈设考究。西部另一主要建筑“与谁同坐轩”乃为扇亭,扇面两侧实墙上开着两个扇形空窗,一个对着“倒影楼”,另一个对着“三十六鸳鸯馆”,而后面的窗中又正好映入山上的笠亭,而笠亭的顶盖又恰好配成一个完整的扇子。西部其它建筑还有留听阁、宜两亭、倒影楼、水廊等。拙政园的布局疏密自然,其特点是以水为主,水面广阔,景色平淡天真、疏朗自然。它以池水为中心,楼阁轩榭建在池的周围,其间有漏窗、回廊相连,园内的山石、古木、绿竹、花卉,构成了一幅幽远宁静的画面,代表了明代园林建筑风格。拙政园形成的湖、池、涧等不

16、同的景区,把风景诗、山水画的意境和自然环境的实境再现于园中,富有诗情画意。淼淼池水以闲适、旷远、雅逸和平静氛围见长,曲岸湾头,来去无尽的流水,蜿蜒曲折、深容藏幽而引人入胜;通过平桥小径为其脉络,长廊逶迤填虚空,岛屿山石映其左右,使貌若松散的园林建筑各具神韵。整个园林建筑仿佛浮于水面,加上木映花承,在不同境界中产生不同的艺术情趣,如春日繁花丽日,夏日蕉廊,秋日红蓼芦塘,冬日梅影雪月,无不四时宜人,创造出处处有情,面面生诗,含蓄曲折,余味无尽,不愧为江南园林的典型代表。 112二维的线条构图线的因素体现着中国民族的审美特征。中国传统绘画中没有出现过透视,古人感性地表达一切,绘画一般也是写意的。:中国传统环境中“常见的立面构图”,“多半由线型的部件在二维的平面上构成”;传统的装饰也以线条为主体的平面构图。作者是这样解释这个现象的:首先因为中国传统建筑大多采用木构;还有就是“可能与传统的中国人对事物的本质的执着追求有关”。13带故事的形式“传统的中国人在使用一个环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毕业论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