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届高考专题练习:古代诗歌鉴赏——诗

上传人:平*** 文档编号:17804200 上传时间:2017-11-12 格式:DOC 页数:16 大小:63.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1届高考专题练习:古代诗歌鉴赏——诗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2011届高考专题练习:古代诗歌鉴赏——诗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2011届高考专题练习:古代诗歌鉴赏——诗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2011届高考专题练习:古代诗歌鉴赏——诗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2011届高考专题练习:古代诗歌鉴赏——诗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1届高考专题练习:古代诗歌鉴赏——诗》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1届高考专题练习:古代诗歌鉴赏——诗(1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2011 届高考专题练习:古代诗歌鉴赏(一)诗1.阅读下面这首明诗,然后回答问题。白雁 顾文昱万里西风吹羽仪 ,独传霜翰 向南飞。芦花映月迷清影,江水含秋点素辉。锦瑟夜调冰作柱,玉关晨度雪沾衣。天涯兄弟离群久,皓首江湖犹未归。注 羽 仪:仪仗队 列中用羽毛装饰的旌旗类。霜翰:翰,本指鸟羽,此处指白雁。相传白雁每逢秋深则南飞,白雁至则霜降,故谓之霜信,亦称霜翰。(1)结合全诗说说诗歌首联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答: (2) 颔联的 “迷” “点”两字表现了景物的什么特征?请作简要分析。答: 答案:(1)诗歌首联描绘了一幅慷慨悲凉的行军图:西风尽扫、旌旗猎猎、白雁南飞。表达了诗人对家乡和亲人的深深眷

2、恋之情。(2)“迷”字传神地描绘出芦花摇曳不定及其倒映在水中的影子和水中的月亮交融幻化的动态美景;“点”字巧妙地展示出皎洁的月亮在被风吹皱了的江面上留下无数跳跃闪动的光点,扑朔迷离,令人心醉。这两个字刻画了记忆中的家乡美景,与下联的荒凉之景作对比,表现作者对家乡的思念之情。2.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暮春归故山草堂钱 起谷口 春残黄鸟稀,辛夷 花尽杏花 飞。始怜幽竹山窗下,不改清阴待我归。注 谷口:指 蓝 田县辋川谷口,钱起筑别墅于此,名之曰“故山草堂” 。辛 夷:木兰树的花。(1)前两句写出了谷口怎样的景象?写这样的景象,在全篇中起到怎样的作用?答: (2)简要分析“幽竹 ”这一形象

3、在本诗中的作用。答: 解析:(1)以“谷口 ”开篇点明故山草堂的所在。 “春残”紧扣诗题“暮春” ,也为下面的叙写打下铺垫。黄莺鸟声稀、辛夷花飞尽、杏花乱纷纷,虽都是在写春残景色,但又是在为后二句的出场作陪衬。正是在暮春时节,鸟语已稀、花香将尽的时候,才会突然间感觉到幽竹以及清阴迎我归来的可爱。 这里诗人用了对比与拟人两种手法来突出幽竹的使人怜爱。 (2)“幽竹” “清阴”与“待我”都写出了尚有幽清之境迎我的欣喜。拟人则是诗人赋予幽竹以人的品格和情感,“不改清阴”是说幽竹具备始终如一忠于朋友与主人的品性。 “待我归”是说幽竹保持着一竿绿阴等待我归来的亲情,“不改”与“待我”四字让人顿感一股真气

4、扑面而来。在这个物我相亲的意境之中,寄寓了诗人对幽竹的赞美,对那种不畏春残、不畏秋寒、不为俗屈的高尚节操的礼赞。答案:(1) 写出了谷口暮春之景:黄鸟的鸣唱已稀,辛夷杏花已谢。说春色固然美好,但毕竟短暂易改,以此来反衬不改清阴、待“我”始终如一的窗下幽竹。(2)诗中的 “幽竹”不慕浮华,不改气节。朴实而庄重,执著而超拔;深情待“我” , 令“我”怜爱,它实际上是诗人厌弃浮华、崇尚气节的心志的写照。3.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题龙阳县青草湖 唐温如西风吹老洞庭波,一夜湘君 白发多。醉后不知天在水,满船清梦压星河。注 青草湖:位于洞庭湖的东南部,因湖的南面有青草山而得名。 “青草湖”与洞庭

5、湖一脉相连,所以,诗中又写成了“洞庭湖” 。湘君:尧的女儿,舜的妃子,死后化为湘水女神。(1)请对首句中的“老 ”字进行赏析。答: (2)后人评说这首诗极有“太白遗风” 。请指出唐温如这首诗的风格特征,并作简要分析。答: 解析:(1) “西风吹老洞庭波 ”,诗一开头,呈现在读者眼前的就是洞庭湖渺渺茫茫的画面,飒飒的秋风,强劲地吹拂在水面上,水面上的波纹便荡漾而来,又急遽而去。诗中的“老”字,更是极耐人寻味, “老”了的是秋风, “老”了的还是洞庭湖水?“一夜湘君白发多” ,紧接着诗人将虚幻的神话,与眼前的自然景观的描绘结合了起来。(2)这 首诗极有 “太白 遗风” ,是说这首诗具有李白的风格特

6、征,从诗句“西风吹老洞庭波” “一夜湘君白发多” “满船清梦压星河”中的“湘君” “清梦” “星河”可以体现出来。答案:(1) 运用拟人的手法,融情于景,生动传神。不仅是洞庭湖被西风吹老,诗人自己也被无情的时光吹老,一夜发白,写出了诗人因秋风而生发的悲秋之意,迟暮之感。(2)风格特征:想象奇特,缥缈奇幻,具有浪漫色彩。运用拟人和夸张的手法,如“西风吹老洞庭波” “一夜湘君白发多” “满船清梦压星河” 。意象奇特。将神话传说、梦境与自然景象组合起来构成一幅缥缈奇幻的画面。如“湘君”“清梦” “星河” 。4.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夜泊牛渚 怀古李 白牛渚西江 夜,青天无片云。登舟望秋月,

7、空忆谢将军 。余亦能高咏,斯人不可闻。明朝挂帆席,枫叶落纷纷。注 牛渚:山名,在今安徽省当涂县西北。西江:今长江自南京到江西一段。谢将军:东晋谢尚,官镇西将军。他镇守牛渚时,秋夜泛舟赏月,遇袁宏诵诗,听后大加赞赏,并邀其登舟长谈至天明,袁宏从此声名大振。(1)颔联中 “空忆谢将军 ”一句用典,简要分析其用意。答: (2)尾联 “明朝挂帆席,枫叶落纷纷 ”是想象中的情景,请简要赏析。答: 解析:(1) 本 题考查对诗 歌表现手法的鉴赏能力。命题者已指明所用手法是用典,考生回答时,只需认真阅读典故内容,并结合课本介绍的李白的生平,就可以得出李白运用此典故的用意,从而得出答案。关键是要结合李白的生平

8、来分析。(2)本 题考查对诗 句的 赏析能力。解答此题,要回答三个问题:一是诗句写了什么内容;二是怎样写的,三是这样写有何作用。答案:(1) 以古人自况,袁宏能得到谢将军的赏识,而“我”虽然也有袁的文才却不能得到像谢将军那样的人的信赖,寓含着世无知音、怀才不遇的深沉感喟。(2)尾联想象明朝挂帆离去的情景:在飒飒秋风中,片帆高挂,客舟即将离开牛渚;枫叶纷纷飘落,像是无言地送着寂寞离去的行舟。寓情于景,情景交融,进一步烘托出作者因不遇知音而引起的寂寞凄清的情怀。5.阅读下面的唐诗,然后回答问题。绝句漫兴九首(其七)杜甫糁径杨花铺白毡,点溪荷叶叠青钱。笋根雉子无人见,沙上凫雏傍母眠。(1)用简洁的语

9、言概括该诗描写的是一幅怎样的图景?答: (2) 第二句中的 “点 ”、 “叠”二字,在诗中有什么作用?答: (3) 根据诗歌内容,说说作者通过细致的观察描绘,透露出自己怎样的心情。答: 答案:(1)描写的是初夏郊野的自然景观。(2)把荷叶在溪水中的状态写得十分生动传神,使全句活了起来。(3)透露出作者漫步林溪间时对初夏美妙自然景物的流连欣赏的心情。6.阅读下面一首宋诗,完成后面的题目。午枕王安石午枕花前簟欲流,日催红影上帘钩。窥人鸟唤悠扬梦,隔水山供宛转愁。(1)诗歌第二句点明了梦醒的时间,请说说“催”字表现诗人什么感受?答: (2)有人说三四两句很有艺术表现力,请你说说诗人运用了哪些表达技巧

10、。答: 解析:诗歌描写了午梦初醒的一瞬间的情景。首句概写,季节是在交代地点时暗示出的, “花”就是春天的具体形象。 “簟欲流”暗含着“簟纹如水”的比喻,说它光滑透明,如同清澈的水,仿佛就要流动。比得很准却又出之以动态的描写,形象生动鲜明。三、四两句在艺术表现上很值得注意。其一,突出了“鸟唤梦” “山供愁”的两种景物。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方法,使鸟和山都人性化,恰好传达出了诗人缠绵不绝的内心感触。其二,对仗工整,鸟唤而梦醒,梦醒而见山,见山而人愁。答案:(1) 他完全没有想到一觉睡了那么长时间,表达了诗人惊异之情;感觉到时间流逝得很快,表明诗人睡得很香很甜。(2)诗人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方法,使鸟和山都

11、人性化,表达了作者的忧愁。采用了对比和反衬的手法,以窥人鸟的无情来反衬隔水山的有情。“悠扬” “宛转” ,前者是双声,后者是叠韵,因声见情委婉地表达了诗人内心的缠绵不绝的情愫。三四两句对仗工整,语意连贯:诗人因鸟唤而梦醒,梦醒而见山,见山而人愁,展现了一个相当复杂的心理过程。7.阅读下面一首金代诗歌,然后回答问题。牧牛图 田 锡干戈扰扰遍中州,挽粟车 行似水流。何日承平如画里,短蓑长笛一川秋。注 这 是一首题 画诗。挽粟车:送军粮的牛车。(1)第二句诗中的“似水流 ”值得玩味,请结合全诗试作分析。答: (2)试简要赏析本诗最后一句的意境。答: 解析:(1) 此 题考查鉴赏诗 歌的语言和表达技巧

12、的能力。解答此题,要抓住两点,首先,要充分利用注释,注释给我们提供了诗人的写作背景,其次,要抓住关键词语,比如“干戈”“扰扰” “何日”等词语。(2)解答此 题 ,第一步,要找出本 诗中的主要意象,如长笛等;第二步,要展开联 想,用自己的语言再现画面;第三步,分析这些意象所营造的氛围(或效果) 特点;第四步,描述诗歌表达的思想感情或给人的启示。答案:(1) “似水流” 运用比喻的修辞方法,写出送军粮的牛车之多,突出战乱给人民带来的沉重负担,表达了对战乱现实的厌恶,对太平社会的向往。(2)描述了一幅秋天原野上牧童吹笛放牧的闲适平和的美丽画面,与“干戈扰扰”的社会现实形成对比,表达了诗人对社会安定的向往之情。8.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杂诗三首(其三) 沈佺期闻道黄龙戍 ,频年不解兵。可怜闺里月,长在汉家营。少妇今春意,良人昨夜情。谁能将旗鼓,一为取龙城 。注 黄龙戍:即黄龙,在今辽宁开原县 西北,此指边地。龙城:在今蒙古境内,这里借指敌方要地。(1)请分析颔联中“月 ”的意象在表达上的作用。答: (2)综观全诗,简要概括这首诗表达了作者对战争怎样的态度。答: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