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修一完整版.27页

上传人:文库****9 文档编号:177645235 上传时间:2021-03-31 格式:DOC 页数:27 大小:180.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必修一完整版.27页_第1页
第1页 / 共27页
必修一完整版.27页_第2页
第2页 / 共27页
必修一完整版.27页_第3页
第3页 / 共27页
必修一完整版.27页_第4页
第4页 / 共27页
必修一完整版.27页_第5页
第5页 / 共2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必修一完整版.27页》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必修一完整版.27页(2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1.1夏商西周的政治制度一、夏商政治形式1、夏朝建立: 约前2070约前1600,禹启。 制度:禅让制和王位世袭制禅让制:原始社会后期部落联盟民主选举首领的制度 舜禹 传贤 天下为公 “大同” 王位世袭制:禹传子启 传子 家天下 “小康” 父死子继,兄终弟及 世袭制代替禅让制是历史的进步,因为这是生产力发展的结果,是历史的必然。2、商朝建立:约前1600约前1046年 商汤统治特点:(1)商朝因袭了夏朝的一些制度;(2)人牲人殉和甲骨文,说明商朝神权与王权的密切结合。(3)实行内服与外服制度,但对外服的控制力有限。内服是商王畿,即商王直接统治的地区;外服是附属国管辖的区域。二、西周1、分封制

2、目的:封建亲戚,以蕃屏周 (巩固统治) 对象:王族(燕、鲁、卫、晋、吴)、功臣(齐)、先代贵族(杞、宋、许、陈、楚) 分封内容:王畿以外的土地和人民 特点:以血缘为纽带,层层分封,等级森严(天子诸侯卿大夫士) 诸侯义务:朝觐述职、交纳贡赋、镇守疆土、随从作战 诸侯权力:设置官员、建立武装、征收赋税 作用:积极:有血缘关系且明确了臣属关系,古扩大了统治范围,加强了统治效果 消极:诸侯独立性大,随着血缘关系疏远威胁王权 破坏:西周后期,王权衰弱,分封制受破坏2、宗法制 定义:用父系血缘关系的亲疏来维系政治等级,巩固国家统治的制度。 目的:加强分封制形成的统治秩序,解决贵族在权力、财产和土地继承上的

3、矛盾 特点:嫡长子继承制 作用:有利于凝聚宗族,防止内部纷争,强化王权,把“国”和“家”紧密地结合在一起,并强化了以大宗为代表的贵族特权地位。分封制和宗法制的关系:二者是互为表里的具有政治性质的制度;宗法制在政治制度方面的体现就是分封制。分封制是权力的分配,宗法制是分配的原则。朝代歌:夏商与西周,东周分两段。春秋与战国,一统秦两汉。三分魏蜀吴,二晋前后延。南北朝对立,隋唐五代传。宋元明清后,皇朝至此完。西周:约前1046前771年 春秋:前770前476年 战国:前475前2211.2秦朝中央集权制的形成秦朝:前221前207年一、秦的统一 背景:春秋战国诸侯争霸,周天子大权旁落,分封制和宗法

4、制遭到破坏。 条件:人民渴望结束分裂,实现统一;商鞅变法,秦国日强;诸侯争霸使天下走向区域统一。 经过:前230前221 先后灭东方六国:韩赵魏楚燕齐 建立:前221年 嬴政 咸阳 疆域300多万平方千米 意义:结束长期诸侯割据;利于人民生活安定和社会生产发展;顺应历史发展二、中央集权制1、皇帝制度:内容:号曰皇帝自称曰 朕、尊为“陛下”。命令称“制”或“诏”,独用玉玺,除谥法。 特征:皇帝独尊、皇权至上、皇位终身与世袭2、中央官制三公九卿制 结构: 丞相:协助皇帝处理政事 统率九卿(掌具体事务) 皇帝 御史大夫:丞相助手,副丞相;监察百官 太尉:掌军事(虚设) 特点:分工明确;君主专制(三公

5、互不相属,互相牵制);家国共治 朝议:大臣集体议政的方式,可减少政策失误3、郡县制 结构:皇帝中央郡(长官:郡守、郡尉、监御史;中央任命,督责属县)县(县令或县长;中央任命)乡里(十里一亭) 特点:中央集权,分工明确 意义:中央集权形成过程中得重要环节;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的标志 西汉中央集权的加强:削弱王国势力(汉武帝推恩令)设十三部刺史和司隶校尉三、中央集权制的影响积极:使秦朝强大起来,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 奠定了中国封建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 有利于封建经济文化发展消极:容易形成专制,导致暴政。制约地方的发展专制主义:是一种决策方式,主要特征是皇帝个人专断独裁,集国家最

6、高权利于一身,从决策到行使权力具有独断性和随意性。 体现君臣关系 中央集权:是相对与地方分权而言,特点是地方政府没有独立性,必须严格服从中央政府的命令,一切受控于中央。 体现中央与地方关系 四、秦巩固统一的措施1、颁布秦律;2、统一度量衡(长度、体积、重量)、货币(半两钱);3、统一文字(小篆)、车轨;4、修直道(攻打匈奴)、五尺道(西南夷地区),开灵渠(岭南,沟通湘水和离水也就是长江水系和珠江水系),筑长城(西起临洮,东到辽东)13从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一、君主专制的演进(君权与相权)1、汉代:初年,丞相位高权重 汉武帝,建立“内外朝制度”:重用身边亲信为“内朝”,作为决策机构,九卿将事务上

7、报内朝。架空了三公为首的外朝,成为执行机关。2、隋唐:三省六部制 结构: 中书省:决策 皇帝 尚书省:执行 尚书省下设六部:吏户礼兵刑工 门下省:审议(下设政事堂) (三省的长官和政事堂官员都是宰相) 特点:三省分工明确,互相制衡,集体行使宰相职权。 作用:分散、削弱了相权,保证了皇权的独尊。减少决策失误,提高办事效率。3、宋:二府三司制 行政:参知政事(副宰相) 中书门下(宰相)(同平章事)(掌握实权) 皇帝 军事:枢密院 (与中书门下合称二府) 财政:盐铁、度支、户部(三司)4、元:中书省为最高行政机关,长官为宰相。宰相权力大。二、中央集权的发展(中央与地方)1、地方行政区划的变化秦汉:郡

8、、县两级制 魏晋南北朝:州郡县三级制 唐代:道、州、县三级制 宋代:路、州、县2、元朝的行省制度结构:十大行省腹里(中书省):河北、山东、山西、内蒙、河南 宣政院:管理西藏、四川、青海级别:行中书省(行省)、路、府、州、县与中央关系:民政报中书省,军政报枢密院;向皇帝朝见述职;中央监督,省官互迁;行省官员不能更改赋税或调军意义:便利中央对地方的管理;为后世继承,影响于今。三、 中国古代王朝的监察体制1,设立的目的: 监督各级官员,维护君主专制、中央集权2,历史变迁秦汉(御史大夫和监御史、十三部刺史和司隶校尉)、东汉唐(御史台)、宋(提点刑狱司)、元(御史台)3、评价:防止官员腐败和地方割据,加

9、强君主专制统治有一定的作用。专制制度的本质决定其实际效能有限。四、 选官制度1,制定选官制度的目的: 通过吸收人才进入专制政府,提高行政效能,维护专制统治。2,变迁(1)先秦时代世官制 官员从贵族当中提拔,根据血缘出身,而非才干。(2)两汉魏晋南北朝察举制含义:以德才为标准,由地方官员举荐发展:魏晋南北朝发展为九品中正制(看门第)评价: 比较完备,为专制政府提供了行政人才,有利于维护专制统治。带有封闭性,以官举士,权操于上,百姓不得参与,民意无从体现(3)隋唐至明清科举制含义:国家通过分科考试,以考试成绩选拔官吏变迁历程: 建立于隋唐,完善于宋,极盛于明清八股评价:由于其将教育考试和选官结合在

10、一起,所以有利于提高官员的文化素质由于其以考试录取的公正性,所以打击了世家大族对官职的垄断;扩大了专制政府的社会基础,有利于稳固统治。束缚了知识分子的思想,造成他们知识狭窄,缺乏创新;重视书本、不注重实用。是造成近代中国科技落后的重要原因1.4明清专制集权的加强一、明朝君主专制的加强1、废除丞相 原因:担心相权过大威胁皇权 结果:达到高度集权的目的;极大地加重了皇帝的负担2、设置内阁过程:奠定基础:明太祖设殿阁大学士作为侍从顾问。 正式确立:明成祖选文渊阁大学士参与机务 发展:明宣帝时内阁大学士有票拟权。 全盛:内阁首辅侵夺六部职权性质:无法定地位,不是中央级别的正式行政机构,职权不明朗对内阁

11、的制约:司礼太监二、清朝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加强1、军机处 设置原因:适应西北军务需要; 清初的议政王大臣会议凌驾六部之上且制约皇权 特点:辅助皇帝的重要机构;机构精简,办事效率高,保密性好(简速密); 跪受笔录,上传下达 作用:提高政府行政效率;加强了君主专制制度,君主专制达到顶峰2、密折制度3、边疆政策 基本原则:尊重各民族的社会习俗和宗教信仰,笼络各民族的上层分子;大事集权,小事放权,应地制宜的进行行政管理主要措施:设理藩院,管理蒙古、新疆、西藏事务; 重视边疆交通建设和军事防卫。改土归流:废除原来在西南的土司制度改为流官(封建王朝派遣的流动官员)统治的办法作用:强化了中央政府对边疆地区的

12、管辖;巩固了统一的多民族国家21&2.2列强入侵与民族危机一、战前的中英双方 中国 英国政治:封建专制,日益腐败 资本主义民主政治经济:自然经济,入不敷出 完成工业革命,商品经济发达军事:装备陈旧,营务废弛 船坚炮利外交:闭关自守,愚昧无知 殖民扩张二、入侵原因 根本原因:19世纪上半期西方资本主义经济迅速发展,急需销售市场和原料产地客观原因:中国地大物博、人口众多,成为西方侵略目标。中国处于封建社会末期,国力衰弱,内部危机重重。导火索:禁烟运动 ( 鸦片走私英国入超)三、第一阶段:两次鸦片战争(18401860) 经过:鸦片战争(18401842)南京条约商品在中国滞销,要求修约清政府拒绝英

13、法第二次鸦片战争(18561860)天津条约1858年、北京条约1860年 条约:南京条约:割香港岛;赔款2100万银元;五口通商(广夏福宁上);协定关税 南京条约附件:领事裁判权(治外法权);片面最惠国待遇(一体均沾)居住及租地权 中法黄埔条约中美望厦条约:军舰巡查贸易权;传教士传教权 俄国在期间及之后侵占我国北方150多万平方公里土地 天津条约开放口岸:营口、烟台、镇江、南京、汉口、九江、汕头、琼州、淡水、台湾(台南) 北京条约增开天津;割九龙司地方一区给英国四、第二阶段:中法、中日甲午战争(18831895)1、总背景:资本主义发展至帝国主义阶段:资本输出与瓜分世界2、中日甲午战争(18941895) 背景:日本:蓄谋已久,明治维新后制定大陆政策(根本原因)。 列强:互相利用,默许或纵容支持。 朝鲜1894年东学党起义(导火线) 中国清政府避战求和经过:爆发丰岛战役 平壤战役清军失利,退回国内 黄海战役北洋水师主力尚存,但失去黄海制海权 辽东战役占领旅顺、大连进行大屠杀 威海战役北洋舰队全军覆没马关条约:割地:辽东半岛、台湾及其附属岛屿、澎湖列岛(三国干涉还辽) 赔款:白银2亿两(另加赎辽费3000万两); 开埠:沙市、重庆、苏州、杭州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其它办公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