霍尔姆斯的比较教育思想研究2

上传人:宝路 文档编号:17759763 上传时间:2017-11-12 格式:DOCX 页数:15 大小:48.6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霍尔姆斯的比较教育思想研究2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霍尔姆斯的比较教育思想研究2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霍尔姆斯的比较教育思想研究2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霍尔姆斯的比较教育思想研究2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霍尔姆斯的比较教育思想研究2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霍尔姆斯的比较教育思想研究2》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霍尔姆斯的比较教育思想研究2(1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霍尔姆斯的比较教育思想研究摘要:霍尔姆斯是当代较有影响的比较教育学家,他在继承波普尔的演绎法和批判二元论、杜威的实用主义思想和反思性思维理论、韦伯的“理想模型”以及对前人思想的反思和批判基础上,提出了自己独特的比较教育理论与方法,其比较教育方法论在比较教育领域具有重要的地位和深远的影响。本文主要以霍尔姆斯在1981年出版的比较教育:关于方法的思考的第三章:比较教育的正面争论盎格鲁.撒克逊的观点和第四章:批判二元论与问题分析框架为研究内容。本论文内容分为三大部分:第一部分,探讨比较教育领域的思想争论,继而分析霍尔姆斯比较教育思想形成的理论基础,以及他对比较教育研究中主流思想的反思和批判。第二部分

2、,阐述霍尔姆斯比较教育思想的主要内容:资料收集和分类理论;问题解决法理论;教育规划理论。第三部分,结语。主要对霍尔姆斯的比较教育方法论思想作出总结与评价。关键词:霍尔姆斯 ;比较教育思想 ;理论基础和反思 ;主要内容 ;贡献和局限性一、比较教育领域的思想争论回顾比较教育的发展史,大多数学者都发现比较教育的根在哲学。许多的比较教育研究思想都源于或受到不同哲学思想的影响。因此,在比较教育领域,许多研究方法论、研究范式的争论实际上都是隐含于其中的哲学思想的争论。而哲学领域的争论在很大程度上也反映在当时的教育、比较教育研究中,并引发了教育、比较较理论与实践中的巨大变化。具体来说,比较教育领域的争论主要

3、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1、证实原则与证伪原则证实原则与证伪原则是两个对立的概念。证实是实证主义的一个基本理论原则,代表人物是休谟和穆勒。根据证实原则,一个命题只有当它在经验上可证实时,即通过经验观察可判断其真假时,这个命题才有意义,否则就是假命题。比较教育的实证主义者,如康德尔、汉斯和贝雷迪等认为,人们通过观察个别教育现象的发展与演进,归纳出教育现象的共性规律,并提出命题或假设,进而通过更严格的观察来验证这些命题。被证实的命题就可以上升为科学普遍的理论或一般规律来指导人们的教育决策与实践。 而证伪是批判理性主义的基本理论原则,是波普尔针对实证主义的经验实证提出来的。证伪原则认为,经验所观察到的仅

4、是具体事物,经验所能证实的只是单称陈述,因此个别不能通过证实上升为一般。不过,经验虽然不能通过证实个别命题而证实科学的普遍理论,但却可以通过证伪个别命题而证伪科学的普遍理论。深受波普尔思想影响的霍尔姆斯认为,教育决策者应该坚持通过证伪原则来甄别诸多备选的教育政策,排除那些最不能实现预期结果的政策。2、归纳法与演绎法在比较教育研究中,许多都是以穆勒的逻辑系统中制定的归纳原则来进行的;其方法的核心是一种因果理论,即每一事件有其前提“原因”,从客观观察到的事实中归纳的假设是“因果”陈述,当被别的经验主义证据(观察到的规律、情况)肯定,便获得了科学法则。因此,像施奈德、康德尔、汉斯等历史学派的比较教育

5、家,从先前的各种影响教育的因素中寻求决定当今教育政策及状况的因果关系这类方法,归根到底是一种归纳法;这种方法在相当程度上就是为了满足穆勒设计的研究规则。 而霍尔姆斯为代表的比较教育学者站在波普尔的反归纳法的立场,他们指出归纳法不能给人必然的结论,否认普遍法则的存在。霍姆斯倡导波普尔的假设演绎法。在他看来,“假设演绎法的某些特征在比较教育研究中是极为贴切的”;比较教育学家的任务是运用假设演绎法,建构可供选择的政策,仔细分析问题以消除那些最不可行或不太会成功的问题解决方法(或教育政策)。3、比较教育中的观察与理论关系问题在比较教育研究中,许多人特别是归纳认识论者认为,研究应“先有观察,后有理论”。

6、如贝雷迪主张研究者首先观察、收集和整理客观的教育事实,然后再归纳出尝试性的假设。而霍尔姆斯为代表的学者就不认同这一观点。他认为,假设应当先于观察等行为提出,这样才有助于研究者选择资料并操作它们。为此,他明确表示,“我拒绝关于比较教育研究第一阶段应当是事实的客观收集这一假设。”他的观点与贝雷迪有着根本的不同。霍姆尔斯赞同波普尔的观点,认为科学理论不是来自经验事实的归纳而是来自科学家的猜测或假设,提出了一个著名的命题:“理论先于观察”。(一)霍尔姆斯比较教育思想的理论基础与其他比较教育理论相比,霍尔姆斯的比较教育理论有个鲜明的特点,即其比较教育理论具有深厚的哲学思想作为理论基础。阅读其著作和论文,

7、不难发现波普尔的哲学思想和杜威的哲学思想贯穿于其比较理论的始终,使得其理论具有强烈的批判性。此外,韦伯的“理想-典型模型”理论也对其产生了重要的影响。1、波普尔的假设-演绎法和杜威的反省思维过程的影响正如上文所述,霍尔姆斯的比较教育思想深受波普尔的哲学思想的影响。波普尔反对传统科学观,反对证实原则,主张通过猜想与反驳的方式获得知识。波普尔提出了关于科学知识增长程序的独特见解:确定问题;为解决问题提出猜测和假说;对各种假说和理论加以比较和批判,通过观察和实验的检验对理论进行证伪和完善;新理论被科学与生活的发展证伪并出现新的问题。杜威的反省思维是其实用主义哲学思想的体现,它从来不先验地承认任何既定

8、理论的价值,而以能否解决问题作为判断理论效用的标准。反省思维实际上是一个连续不断无终无止的过程。杜威的反省思维过程可以分为五个步骤:分析疑难情境使问题明确化;形成解决方案;详尽描述问题情境与解决方案;解决方案的逻辑演绎与预测可能结果;比较假设事件与观察事件并选定问题解决方式。 霍尔姆斯发现,波普尔描述的假设演绎法的要素和杜威讲到的反省思维的阶段十分合拍, 即都是先从问题出发, 然后提出假设性的解决办法, 再对具体环境中解决办法的结果进行逻辑推断和预测, 最后将预测和可观察到的事实进行比较, 以便验证解决办法是否有用, 因此, 两者可以有机地结合起来。霍尔姆斯还指出,尽管波普和杜威对验证目的的看

9、法不同, 波普尔强调证伪, 杜威着重证实, 但在比较教育者身上便可统一。因为, 比较教育学者身兼两任:“作为纯粹科学家或政策顾问, 应该批判地考虑各种政策, 有意说出哪项政策在某个特定环境中不起作用”,而“作为应用科学家或技术指导, 应该表明一项已采用的政策如何能有效地引进某个特定环境” 。 霍尔姆斯的问题解决法的五要素或五步骤便是假设演绎法和反省思维阶段互相结合的形态: 分析问题, 即使问题理智化; 提出假设, 即解决问题的政策; 详细说明初始条件, 即背景;从已采纳的假设中合乎逻辑地预测可能的结果; 将合乎逻辑的预测结果和可观察到的事实进行比较。2、波普尔的批判二元论(批判因袭主义)的影响

10、批判二元论的要点是: 人类环境不仅存在“人力所不及的自然规律” 和通过决策或习惯“人们能够制定和更改的规范和规范法则”, 而且存在着与社会各种制度的功能紧密联系的社会学法则。社会学法则在社会生活中起的作用类似自然法则在工程学中所起的作用, 所以,“ 如果我们能够提出社会学法则, 并在此基础上构思各种制度, 我们就能建立和管理将会增加我们从善作恶的力量的组织制度” 。不过, 社会学法则并非一成不变, 还需证伪和反驳。照霍尔姆斯看来, 正是这些见解使波普宣称:虽然体现决定论的长期全面的社会规划在理论上站不住脚, 在实践中导致极权主义, 但渐进的社会工程却却是人力所能及的。霍尔姆斯对于比较教育的认识

11、正是基于波普尔的上述“批判二元论”。在此基础上,霍尔姆斯反对实证主义对普遍规律的追求,反对忽略具体的条件而仅仅根据普遍规律进行预测的做法。在霍尔姆斯的比较教育理论中,他尤其重视对初始条件的描述,为准确界定初始条件,霍尔姆斯提出了社会资料分类系统的四种模式:规范模式、制度模式、自然环境模式和精神状态模式。3、韦伯的“理想-典型模式”理论的影响理想模型是一种社会观念,而不是社会现实。依据理想模型,研究者就可以发现社会现实与理想模式的偏离程度究竟如何以及哪些因素导致了这种偏离。霍姆斯认为,在比较教育研究中,要比较极为复杂的情境,尤其是当涉及不同社会的个人和群体的目的、希望和态度时,理想类型是必要的。

12、霍尔姆斯认为,传统的规范陈述一般内化在人的心中,对此建构的“派生于传统根源的理想类型规范模式可以告诉我们一些有关复杂的精神状态模式的东西”。 在设计出社会资料分类的四个模式后,还要在此基础上形成“理想模型”,尤其是“理想规范模型”。根据霍姆斯的观点,通过社会现实与理想典型规范模式的偏差程度就可以识别教育问题,从偏差程度能够了解一国的“精神状态”对教育政策的影响,并预测一个国家基于“精神状态”对特定教育政策措施的反应从而预测政策的可能结果。(二) 霍尔姆斯对传统比较教育研究主流思想的反思霍尔姆斯的比较教育理论的哲学基础主要是波普尔的批判理性主义和杜威哲学思想中的反思性思维理论,而此前的比较教育研

13、究却多以实证主义哲学为指导。霍尔姆斯以批判理性主义为工具对传统的比较教育主流思想进行了深刻反思,并通过分析比较这些研究方法的不同性,为自身独特的研究方法的提出奠定基础。主要集中在反思他们收集和分类资料的方法、解释研究的方法以及归纳和比较验证方法。1、前人收集和分类资料的方法及霍尔姆斯的批判资料的收集和分类是比较教育历史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在比较教育发展的早期,“比较教育之父”朱利安提出了资料收集和分类的方法种类,并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收集国别教育信息的方法,但是在当时,比较教育学者却忽视了观察和分类教育现象时出现的问题。 尽管这样,早期关于教育资料的收集和分类的规则已经慢慢建立起来了。如库森

14、在他的一篇关于普鲁士教育的报告中,就明确地阐明了他所收集的教育资料的种类。他遵循这样一个过程:首先通过收集,获得教育的法律和法规;然后通过完善自己的知识以掌握和理解这些法律、法规;最后通过精确的、仔细的观察来验证这些法律法规。而库森的观察非常深入,包括对家长及社区责任的观察和对正规教育及特殊教育(残疾儿童的教育)的管理内容的观察。 美国的贺拉斯.曼,他对欧洲十二个国家的小学教师的教学方法进行了研究。他按照自己制定的教学质量标准对这些国家进行排列,但是他这种比较教育研究方法缺乏系统性。 与贺拉斯曼同期的,还有美国的亨利巴纳德,他是美国教育委员会第一任会长。他通过查看美国教育期刊中来自外国的教育报

15、告和文章,收集到了影响不同国家的教育发展的历史因素。在任期间,他在美国政府的要求下,开始系统地收集全国性的教育资料收集。而完整不缺地去收集全国每个州和每个城市的教育信息,这是一项非常艰巨和复杂的任务。但在他的继任者约翰.伊顿的努力下,每年的收集得到的报告和系统的数据的数量规模不断增多。随着收集的数据不断增多,对数据统计的要求也不断提高,这会促进教育的科学实证发展。 19世纪前期,出于建立现代教育制度的需要,欧美各国都希望能从他国吸收有益于本国教育的东西。这个时期,借鉴目的在比较教育中尤为明显。所以,可以看到上述的比较教育家都试图想通过收集别国的教育信息和现象,推断和归纳出一个普遍适用的教育模式

16、,以推动本国的教育改革。而到了20世纪初,比较教育家摆脱直接借鉴的做法,转而寻求存在于各国教育之中的共同因素,寻求教育内部、教育与社会各方面之间的关系。他们尝试以不同的社会科学的角度分析不同因素对教育发展的作用,归纳出普遍的教育发展规律,以促进本国的教育改革发展。如萨德勒和哈瑞斯,他们反对以往借鉴阶段盲目地移植别国的教育经验的行为。他们主张要以社会学的角度去研究比较教育,因为教育系统只有与其他社会系统相联系,才能更清楚、更深入地被认识。这就意味着对教育资料的分类必须考虑到教育的社会经济和政治因素。他们的思想随后得到所有比较教育家的认可。 这些比较教育家认为像自然科学家能得出自然法规一样,社会科学家也能通过努力,得到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而教育作为社会发展的一部分,也可以通过比较研究,推断或归纳出普遍的教育规律或理论,而且这些规律或理论是有预测作用的。贝雷迪认为比较教育的目的是描述和解释不同教育系统的差异性,并且从中归纳出普遍的教育规律。贝雷迪的思想反映了二战后社会学家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其它行业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