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铜陵经济的绿色转型与可持续发展

上传人:宝路 文档编号:17731399 上传时间:2017-11-12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35.7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论铜陵经济的绿色转型与可持续发展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论铜陵经济的绿色转型与可持续发展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论铜陵经济的绿色转型与可持续发展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论铜陵经济的绿色转型与可持续发展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论铜陵经济的绿色转型与可持续发展》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论铜陵经济的绿色转型与可持续发展(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论铜陵经济的绿色转型与可持续发展摘 要:铜陵市是我国最小的地级市,也是我国重要的有色金属工业基地,50 多年来,矿业为国家和铜陵市的经济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在铜矿资源日趋枯竭的同时,生态环境也遭到严重的污染和破坏。本文概述了铜陵市铜矿资源及开发利用情况;分析了生态环境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原因;提出了调整优化产业结构,发展低碳经济,减少环境污染,发展循环经济,实现资源的再利用,实现经济的绿色转型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关键词:低碳经济,循环经济,可持续发展,产权制度一、 铜陵铜矿资源利用情况和经济发展现状铜陵有悠久的铜采冶历史,改革开放二十年来, 铜陵积极发挥资源优势,大力发展资源的综合利用和延伸加工,

2、彻底改革了过去单一生产粗铜的工业格局,逐渐形成以有色金属、硫磷化工、建材、电子、纺织等为骨干,拥有多行业、多门类、多产品群体的综合工业体系,初步形成了在全国有一定地位的有色金属基地、硫磷化工基地、电子基础材料基地和长江流域建材基地,涌现出有色集团、铜化集团、铜陵海螺水泥集团、铜峰集团等一批大型企业集团。1998 年全市工业增加值实现 29.89 亿元,产业结构调整、产品结构调整及全市工业经济呈现出积极的发展势头。 二、铜陵主要的生态环境问题和原因简析改革开放以来铜陵经济发展迅速,但作为矿产资源型工业带动的城市,环境方面的问题非常严峻。1、矿山开采造成的生态破坏严重,治理任务艰巨。长期的矿山开采

3、严重破坏了地质地貌,地表塌陷、山体滑坡、水土流失、矿山开发破坏了很大面积的土地,社会经济的发展受到严重制约。2、结构性污染严重,污染物排放强度大。铜陵作为一个重化工业城市,由于其工业结构不太合理,为了片面发展经济,对污染物的排放没有做好管制,导致大量的污染物排放,严重污染了环境。3、工业废气排放量大,大气环境质量很差,有色金属业在生产过程中会排放大量的废气,加上汽车尾气和其他一些废气,空气受到严重污染,使得铜陵成为了国家酸雨控制区。4、固体废弃物不断增加,固体污染问题突出,随着经济的发展,铜陵固体废弃物排放量日益增加,工业固体废弃物占据绝大多数,另外还有生活垃圾,医疗废弃物等等。5、工业废水排

4、放量大,水污染严重。铜陵市是工矿城市,工业废水排放量很大,成为水污染的最主要的原因,此外还有生活污水,地表径流和其他的水污染,治理水污染成为刻不容缓的大事。三、生态环境的治理和对策(一)、要大力发展低碳经济,实现节能减排从长期看,低碳经济符合全球环境利益和人类可持续发展的要求,这也与我国的可持续发展的目标是一致的。低碳经济倡导以较少的温室气体排放实现经济发展目标,强调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相协调,这是可持续发展的要求。铜陵经济在快速发展的同时也排放了大量的温室气体,为了可持续发展有必要大力发展低碳经济实现节能减排。1、加大政府扶持力度,支持低碳经济快速发展。政府应调整支出结构,增加对环境和资源方面

5、的支出,加大对节能改造和淘汰落后产能的政策支持力度。政府应该改进资金投入方式,采取政府采购、建立基金、贷款贴息等办法不断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率。可以通过税收政策实行有奖有惩、奖惩并用的政策,对高污染、高排放、高耗能的产品加大征税范围,加大这类企业的生产成本,迫使这些企业改进技术,节能减排。2、调整产业产能结构,搞好节能减排。通过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从粗放型向节约型转变,政府应利用经济手段和行政手段限制高碳产业发展,控制高耗能工业生产,限制落后产能开发。要大力推进废弃物的资源化、再利用和可再生能源利用,实现可持续发展。3、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发展循环经济,实现经济社会低碳发展。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

6、展观,坚持资源开发与节约并重,把节约放在首位,紧紧围绕实现经济增长方式的根本性转变,以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为核心加快结构调整,推进技术进步,促进资源的高效利用和循环利用。4、引导健康消费方式,抑制生活能耗快速扩张。节能减排不完全是工厂企业的事,也是我们大家共同的任务,我们要改变浪费资源、增排污染的消费模式和生活方式,要倡导低碳消费全民养成低碳生活的好习惯。5、完善技术创新激励政策,健全法制保障机制。加大奖励力度,让在低碳技术创新方面有突出贡献的科技人员和参加者获得更多的优惠。另外要建立发展低碳经济的法制保障机制,形成具有法律效力的低碳体制强化清洁能源、低碳能源开发和利用的鼓励政策,引导企业走发展低

7、碳经济的道路。(二)、要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实现资源的再利用循环经济是一种最大限度地利用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经济发展模式。它主要是通过对传统行业的技术改造,最大限度地减少资源消耗和废物排放。发展循环经济是推进结构调整,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建立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重要手段和途径,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具体实践。1、加快制定循环经济的发展战略,采用系统工程的思想和方法,提出循环经济发展的思路、目标、步骤和政策措施等,指导循环经济的健康发展。发展循环经济要紧紧围绕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要求,以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保护环境为目标,依靠技术进步,加强科学管理,建立完善与社会主义市场

8、经济体制相适应的循环经济宏观管理体系,促进经济与资源、环境的协调发展。 2、建立促进循环经济发展的法律法规体系,依法推动循环经济发展。加强循环经济法律法规体系的研究,抓紧制定相关法规和规章。3、加强资源综合利用,最大程度地利用生产和消费中产生的各种废物。加强资源开采管理,提高矿产资源回采率和综合回收率,加强煤层气等共伴生矿的综合开发利用,推进矿产资源深加工。4、全面推行清洁生产,从生产和服务的源头减少污染物的产生和排放。要重点抓好高耗能、重污染行业及重点流域、重大工程污染预防;支持企业实施清洁生产技术改造,逐步实现由末端治理向污染预防的转变。5、强化政策导向,坚持鼓励与限制相结合,形成循环经济

9、发展的激励机制。用好政府对资源综合利用的优惠政策,充分发挥优惠政策的鼓励、引导和扶持的作用。6、要依靠科技进步,为循环经济发展提供有力的技术支撑,要加快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提升循环经济发展的技术水平,组织重大示范项目选择具有标志性目标和有广泛推广前景的先进适用技术,在重点行业、重点企业组织实施一批重大示范工程,加快先进适用技术的推广。7、加强宣传和培训,提高全民发展循环经济的意识,提高公众参与水平。运用各种手段和舆论传媒加强对循环经济的宣传,以提高全民对实现低排放甚至“零排放”循环型社会的意识。(三)、要协调经济发展与环境资源的关系,实现可持续发展可持续发展就是要实现环境资源的合理利用和优

10、化配置,如今它已成为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正确协调人口、资源、环境与经济间相互关系的共同发展战略。当然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现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如何才能实现可持续发展,可持续发展的措施有哪些,这是关键所在。1、要将资源、环境价值纳入国民经济核算体系。传统的国民经济核算体系虽然对社会经济的发展起着重大作用,但其有很大缺陷,没有包括自然资源与环境的核算,不利于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目标。为了纯粹的 GDP 而忽视环境与资源,造成了环境严重污染和自然资源濒临枯竭,为了可持续发展,必须用“绿色 GDP”作为最主要指标。2、推行可持续发展的产业政策,将传统国民经济体系转变为一种新行的符合可持续发展的国民经济体系。要

11、优化产业结构,建立生态农业体系,建立清洁生产、低碳生产的工业生产体系,通过科技进步和创新利用各种高新技术实现低污染、低消耗、节能和资源的再利用,最终实现可持续发展。3、加强主要自然资源产权制度的建设,通过明晰产权关系,社实现资源尤其是可再生资源的持续利用。要明确主要资源如土地、树木、矿产等的产权主体,并将这些主体人格化和实在化,从而避免重要资源成为共享资源而被过度利用和破坏。可以制定一系列的地方法规维护这种共有资源集体产权和可持续利用,避免由于几个产权主体的同时存在而引起的资源共享所产生的资源破坏。4、改进社会发展模式和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和消费方式。实现经济增长方式从粗放型向集约型的转变,是保障

12、经济与资源环境协调发展,实现可持续发展战略目标的关键。在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同时也要转变消费方式,引导人们适度消费,既不要一味的节约吝啬物质财富,更不能毫无节制的挥霍物质财富,这样才可以实现资源的合理有效利用,与可持续发展的战略的目标是一致的。5、实现自然资源保护和可持续利用,防止对自然资源的无限制的开发和利用。很多的自然资源都是稀缺的、不可再生的,我们必须要节约利用自然资源,当然也不能禁止利用,要适度的开采和利用,可以利用高新技术开发清洁的新能源如风能,太阳能、地热能,核能等等和资源的循环利用来增加资源的有效供给,这才是合理利用自然资源,实现可持续发展的要求。6、调整经济政策,建立可持续发展的

13、宏观调控体系,使经济政策符合可持续发展的目标。要综合利用财政政策、金融政策、税收政策、价格政策和污染物许可证制度及交易政策等经济杠杆来调节社会生产、分配、流通、消费,限制破坏环境的活动,促进合理开发利用环境资源,实现可持续发展。可持续发展不是某一个人或谁的事,它的实现要靠我们整个全社会各种群体的努力,总之,要充分利用各种条件、调动各群体的主动性、发挥各方面的作用,实现可持续发展。可持续发展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需要我们及子孙后代的坚持不懈的努力。参考文献:1、李峰 吕业清著经济转型与低碳经济崛起 国家行政学院出版社 2011年2、崔兆杰 张凯著循环经济理论与方法 科学出版社 2008 年 3 月3、金涌著资源能源环境社会 化学工业出版社 2009 年 4 月4、曲福田著可持续发展的理论与政策选择 中国经济出版社 2000 年 1 月5、刘思华著企业经济可持续发展论 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 2002 年 2 月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其它行业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