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兴来《答司马谏议书》

上传人:xzh****18 文档编号:177064414 上传时间:2021-03-29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37.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徐兴来《答司马谏议书》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徐兴来《答司马谏议书》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徐兴来《答司马谏议书》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徐兴来《答司马谏议书》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徐兴来《答司马谏议书》》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徐兴来《答司马谏议书》(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白湖中学骨干教师评选教案课题: 答司马谏议书执教人 徐兴来 时间:2010.7.10上午答司马谏议书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了解作者及时代背景。2.了解古今汉语语序的不同,积累常用文言文词语的意义和用法。3.掌握阅读浅显文言文的一些规律。过程与方法:阅读全文,疏通文意,理清结构,掌握论证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作者坚定的立场,对理想的不懈追求,并从中受到教益。教学重点、难点:重点:掌握文言常识,积累文言知识。难点:把握文章所论述的观点,探究文章中所包含的信息。课时安排:1课时。第一课时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王安石不仅是政治家,也是思想家,他的名言:“天变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

2、。为改变北宋“积贫积弱”的政治局面,王安石不顾守旧势力的反对和阻挠,发动和领导了一场以“理财”、“整军”为中心,以“富国强民”为目的的改革。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这位杰出政治家积极进取的改革精神。二、解说文题。“书”是古代的一种文体,就是书信的意思。古人写信,多有题目,说明是写给谁的。答:答复。“司马”是古代官名,掌管天下军事。“谏议”即谏议大夫,是司马光当时的官职,尊称。三、走近作者:(多媒体展示背景资料)王安石(10211086),字介甫,号半山,封荆国公,宋抚州临川人,是北宋一位杰出的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他从北宋熙宁二年(公元1069)开始进行了历史上赫赫有名的变法运动,史称“王安石

3、变法”。四、自读感知(事例把握)。1.字词积累:怨谤(bng)难壬人(nn)胥怨(x)盘庚(gng)会晤(w)2.词义:蒙教:承蒙赐教。窃:私下。强聒:强作解说。卤莽:粗疏草率,冒失无礼。胥怨:互相怨恨。膏泽:给以好处。五、教师范读全文,学生体会文情。研读积累:1.小组学习课文第13段,疏通文意,圈点疑难字句。2.学生质疑,师生合作解疑。3.翻译接龙。(教师读一句,学生举手翻译一句,翻译恰当,给予鼓励。翻译欠妥,师生评议后,请该学生再翻译一次。)4.点出重要词让学生掌握积累:通假字:具道所以。“具”通“俱”:详细(j)。词类活用:同俗自媚于众为善。善:形容词作名词,上策。古今异义:非特朝廷士大

4、夫而已。大夫:古义:对朝廷官员通称。今义:医生。今具道所以,所以:古义:原因。今义:因果连词。于反复不宜卤莽。反复:古义:书信往来。今义:重复。不任区区向往之至。区区:古义:诚挚的感情。今义:数量很少。六、品读文章,深入探究。1.从文中看,王安石为什么要进行这场变法?(学生讨论)归纳:人“习于苟且”士大夫“不恤国事”“同俗自媚于众”上“欲变化”2.实施变法时,出现了怎样的情形?司马光认为出现这种情形的原因是什么?(学生讨论)归纳:天下“怨谤”众“汹汹然”他们认为是王安石在变法中,“侵官、生事、征利、拒谏”造成的。3. “侵官、生事、征利、拒谏”在文中具体指什么?侵官:受命于人主,议法度而修于朝

5、廷,以授之于有司。生事:举先王之政,以兴利弊。征利:为天下理财拒谏:辟邪说,难壬人。4.王安石认为出现这种情形的原因是什么?点拨:“上乃欲变化,而某不量敌之众寡,欲出力助上以抗之”。5.在如此严峻的情势面前,王安石是如何反驳司马光信中给他及其新法的五大罪状的?(互相讨论)。点拨:针对司马光的指责,王安石首先提出辨明“名实”。即弄清楚这五个罪名是否合乎实际。接着,针对“侵官”“生事”“征利”“拒谏”四项罪名逐一反驳。(每项驳斥,只用一句话)旗帜鲜明地表明自己的态度,颇具气势。对“怨谤之多”,在第3段中集中批驳,既简明扼要地说明了“怨谤之多”的原因,又表明了自己不惧阻力推行新法的决心。七、课堂小结:在这封回信中,王安石对司马光在来信中的指责、要求,逐一进行辩驳,毫不含糊,并且表明了自己不畏阻力进一步推行新法的决心,可谓义正词严,掷地有声,充分展现了王安石无所畏惧的政治家胆略。八、布置作业:1.诵读课文,积累文中字词。2.查阅王安石变法内容。板书设计:答司马谏议书司马光:侵官、生事、征利、拒谏天下怨谤、众人汹汹然王安石:上乃欲变化,而某不量敌之众寡,欲出力助上以抗之3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初中教育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