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清朝状元看古代科举考试制度

上传人:平*** 文档编号:17637626 上传时间:2017-11-11 格式:DOC 页数:16 大小:81.8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从清朝状元看古代科举考试制度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从清朝状元看古代科举考试制度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从清朝状元看古代科举考试制度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从清朝状元看古代科举考试制度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从清朝状元看古代科举考试制度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从清朝状元看古代科举考试制度》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从清朝状元看古代科举考试制度(1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1赵朴初与中国的人间佛教正 澄内容提要:本文指出了人间佛教是近现代中国佛教回归佛陀本怀、回归人间、 兴利除弊复兴运动的必由之路,对原中国佛教 协会会长赵朴初居士与佛教的因 缘进行了考察,揭示了他人间佛教思想形成与倡导的过程, 论述了他在上承佛陀和太虚大 师遗绪、下 应时代要求的人间佛教的理论架构与多个方面的具体实践及给中国大陆佛教带来的健康稳定发展的局面。关键词:人间佛教 赵朴初 中国佛教 中国佛教协会 适应作者正澄法师,中国佛学院讲师 、法源学报责任编辑。一、引言人间佛教在近代中国的明确提出,是对佛教人间性回归的强调,是中国佛教适应时代、关注世间、服务社会、纠治传统佛教中“非人间”种种偏弊的

2、郑重宣言。人间佛教的理念中既存在佛教固有的内容,又是佛教根本教理契应时代的具体指向,是印度佛教中国化、入世化倾向的进一步展现;是对大乘佛教的进一步发扬;是对中国本土的人文精神、伦理精神的撷取。 1它的理论架构与实践体系,既关涉到对佛学整体的准确把握和对佛教传播历史、佛教现状的自觉审视,又关连到所处社会的客观环境、时势走向及人心与佛教关系的深切洞察,涵及面广,内容繁杂。人间佛教在中国经过近一个世纪的探讨、实践和弘扬,已经逐渐为海峡两岸众多的佛教徒所普遍认同,并受到社会广泛的赞许,正展现出其蓬勃朝气。在台湾,印顺、星云、圣严、证严等均以自己的方式大力宣扬和践行着人间佛教的理念。在大陆,中国佛教协会

3、成立后,赵朴初居士一直是该会的主要领导人之一,在以他为主要负责人的中国佛教协会的带领下,人间佛教思想在上世纪八十年代以来得以大力提倡和推行。关于人间佛教理论的研究,在两岸教内外的学者中持续不断,也已取得了不少成果。本文揭示了人间佛教是近现代中国佛教复兴的必由之路,试图在此基础上探讨考察赵朴初居士人间佛教的思想内容和具体实践,谬漏之处,祈诸贤德方家批评指正。二、人间佛教近现代中国佛教纠偏除弊的复兴之路(一)佛教本具的人间性作为世界三大宗教之一的佛教,是由出生于二千五百多年前的古印度伟大历史人物释迦牟尼佛创立的,佛陀出生在人间、出家在人间、修道在人间、成佛在人间、说法在人间、最后的涅槃也是在人间。

4、佛陀还告诉我们:“(诸)佛世尊,皆出人间,非由天而得也。 ”2佛1 可参见邓子美论人间佛教的现代品格 , 中国禅学第一卷,8586 页,中华书局, 2002 年,北京。2陀在诸多经典中曾多次提醒我们,六道众生之中,人生最堪以修行办道成就道果。如长阿含经中云:佛告比丘:“阎浮提人 有三事胜拘耶尼人。何等为三?一者勇猛强记,能造业行;二者勇猛强记,勤修梵行;三者勇猛 强记,佛出其土。以此三事胜弗于逮,胜郁单曰,胜饿鬼趣,胜龙、金翅鸟, 胜阿须伦, 胜四天王, 胜忉利天、焰摩天、兜率天、化自在天、他化自在天。 ”3佛陀还说:“人是福田,能生一切诸善果故如是一切贤圣道果,皆依于人而能修证。 ”4可见,

5、佛教本来就应该是人间的、人本的,佛教的出世间修证是不离人间的。也就是说,佛教只有立足于人间社会,发挥其积极的社会功能,才能实现其价值的最大化,才能真正实现其超越人间了脱生死、再回到生死度脱生死的宏伟使命。佛教要保持对真理独到觉悟与体证的特质,才能成其为佛教;而佛教要延续传承,又必须与承载它的时空环境相谐调、必须与它所处的人间社会相适应、必须与它所面对的时代和其时代人们的机宜相契合。这就是佛陀垂化布教最为根本的原则契理契机。佛陀常常将自己喻为大医王,将契理契机、应机说法比喻为“应病与药” ,如他在维摩诘经中说:“佛为大医王,以慧以善救众生病,应病与药令得服行” 5;在大乘本生心地观经说:“诸如来

6、转于,远离四失说相应法, 应病与药令得覆除。 ”6契理应机,总起来说,就是在传法布教时要把握住佛法的根本精神,依据当时当地的国情民情、文化习俗,设计确定弘法的内容、形式、策略、方法,因应时代思潮与时势人心,使佛法为更多的人更好地接纳,而不致于与国情民意、传统习俗和时代思潮相违背而受到抵触和抗拒,并且使得弘法对于该地区该社会而言起到改善人生,促进社会道德、文化、教育、慈善等方面建设的积极效果。(二)近代中国佛教的危机与拯救人类社会在不停地发展进步,时代大潮在持续向前滚滚奔流,世道人心在不断地发生变化,佛教的弘扬要契理并契机就不能不时刻关注着自己所面对的新情况,如果它冷漠于时代和现实,那么它必将落

7、后于时代、被时代所疏远甚至抛弃。从两汉之交传入中国的佛教,在近二十个世纪的时间里,已经成长为中华民族自己的宗教,形成了三大语系并存、大乘八大宗派林立尉为壮观独具特色的中国佛教,与中国传统文化和民风习俗水乳交融,俨然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中华民族的历史和文化作出了卓越贡献。但是,由于中国佛教长期流传于超稳定的、漫长的中国封建社会,在其儒释道三足鼎立的文化格局中,佛教被定位于专务出世,最终导致了即不契理、又不契机,脱离现实、漠视世间、畸重出世间错误倾向的漫延以至成为主流。清朝中叶以后,随着中国封建社会晚期的衰迈不堪,积弊丛生的中国佛教也随之颓废萎靡。清朝末年,中国佛教严重偏离佛教根本精

8、神、重“死”轻“生” 、消极避世的局面,在西方列强入侵、民族危亡的时局面前,在奋发图强、救亡图存、振兴华夏的革命、民主、科学的社会主流思潮面前,更加显示出其极不合拍与2增一阿含经卷二十六等见品 , 大正藏卷 2,694 页上。3长阿含经卷二十世记经 , 大正藏卷 1,135 页中下。阎浮提,也译为南赡部洲,即人类所居住的地球;拘耶尼,即西牛货洲;弗于逮,即东胜神洲;郁单曰,即北俱卢洲;此四洲为须弥山外咸海中的四大洲。阿须伦,也译阿修罗。4四十华严卷十二, 大正藏卷 10,719 页上。5佛说维摩诘经卷上, 大正藏卷 14,519 页上中。6大乘本生心地观经卷二, 大正藏卷 3,296 页下。3

9、羸弱无力;其存在的价值也受到广泛的质疑,以至 “庙产兴学”风波的出现;与迅速传播的洋教相比,中国佛教正呈现出奄奄一息的垂亡征兆。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正值国势危急的时候,一批深谙中国传统文化、熟知佛学的社会改革者和政治家,慧眼独具,在中国佛教传统中重新翻捡出应有的精神力量作为其政治改良斗争的武器和依托。如康有为著大同书 ,谭嗣同作仁学 ,梁启超撰论佛教与群治的关系 ,章太炎作告佛子书 、 告白衣书等等,对大乘佛教大力推崇并作出极具时代特色的阐发。几乎与此同时,佛教界的一些有识之士,如杨仁山、寄禅、文希、虚云、太虚、印光、弘一、圆瑛、欧阳竟无、常惺、曼殊、顾净缘、陈耀智等具有相当影响力的大德,他

10、们或对中国佛教的积弊进行反省揭批,或力倡尽人之责、热心赈灾、济贫、印经、办佛教刊物、办佛教学校、集会结社等,以各自的行动探索着佛教的改革和复兴方案,佛教的活力被重新释放。太虚大师(18901947)是这场佛教革新运动中最为著名的人物。他先后创中国佛教协进会,创设觉社,创办武昌佛学院,发起召开世界佛教联合会,担任南普陀寺住持兼闽南佛学院院长,创设中国佛学会,创办汉藏教理院,组织中国宗教徒联谊会,前往日本、欧美、东南亚等国家和地区传播佛教,好评如潮,影响巨大。大师视野开阔、学贯中西、思想深邃,一生致力于佛教的改革和振兴,发表和撰写了大量的佛学及相关文章,内树佛学真义,外融新学思潮,提出了一系列复兴

11、佛教的口号和理论,如教理、教制、教产革命等,号召把佛教从“鬼教” 、 “死教”中解放出来,重视现世人生,发扬大乘佛教在利他中实现自利的精神,以“五戒十善”为人生的道德基础,并为达成此目标作了人才、制度和物质等保障上的设计。太虚大师 1933 年 10 月在汉口商会发表名为怎样来建设人间佛教的演讲。他在其中说道:“人间佛教,是表明并非教人离开人类去做神做鬼、或皆出家到寺院山林里去做和尚的佛教,乃是以佛教的道理来改良社会,使人类进步,把世界改善的佛教。 ”7就是说,人间佛教必须革除当时的佛教专务死后与鬼神、远离现实的种种弊端,以佛教的智慧来改善人生,造福社会。太虚大师依据大乘佛教的基本精神,考察两

12、千年来中国佛教发展进程的得失,根据当时佛教的现状和时代发展潮流,掷地有声地提出了人间佛教的响亮口号。“人间佛教”作为专有名词被大师明确提出后,在二十世纪 30、40 年代,大师的弟子大醒、慈航等也曾分别在自己主持的刊物中出版过人间佛教专号 ,但在大师生平的演讲和著述中,主要还是使用的“人生佛教”一词,内容时有增添,与后来提倡的人间佛教具有极大的同质性,在根本理念上更是一致的。太虚大师“人生佛教”的取向,诚如邓子美教授所指出的“就个人言是人生的 ,就社会言是“人间的 。 ”81944 年,太虚大师汇总多年来他有关人生佛教与人间佛教的言论,并新作了代序及人生佛教的层次 ,编成人生佛教一书,系统地阐

13、发了进行人间佛教建设的方式、次第、终极目标,也就是对个人来说由奉行五戒十善开始,渐而四摄六度、信解行证而成佛果;同时每个人都要去服务社会,替社会谋利益;一方面以个人人格影响社会,一方面努力净化社会,达成建设人间净土的目标。综合 1922 至 1946 年太虚大师发表的许多演讲和文章,足见他已初步建构起了博大全面、包容性强的人间佛教理论体系,内涵十分丰富,有专家将之归纳为:判教,根源性的依据,入世化的论证,建设人间佛教的出发点、具体方法、步骤、目标,防范佛教入世化难免的偏差等几大要点。 9虽然,太虚大师的佛教革新理想,因为种种原因,在当时没有得以实现,但他人间佛教理论建构的开创性业已为世所公认,

14、对近现代中国佛教的发展与走向产生了极为深刻的7怎样来建设人间佛教 , 太虚大师全书第 25 册,354 页,宗教文化出版社、国家图书馆文献缩微复制中心,2005 年,北京。8 邓子美人间佛教释疑 , 法音2007 年第 12 期,13 页,中国佛教协会,2007 年 12 月,北京。9 详见陈兵、邓子美合著二十世纪中国佛教198203 页,民族出版社,2000 年,北京。4影响。太虚大师之后的中国佛教正是一步步走上了人间佛教的道路。上世纪六十年代以后,台港纷纷兴起的佛教团体与佛教文教事业,都是以紧跟时代、关注人生、造福社会为基本特征而展现出勃勃生机的;中国大陆上世纪八十年代以后,在赵朴初居士为

15、会长的中国佛教协会的领导下,人间佛教得到明确的倡导和发展,取得了可喜的成果,正在显示出其越来越大的优越性。三、赵朴初人间佛教思想的形成与倡导(一)赵朴初的佛教因缘赵朴初(19072000)生于安徽省太湖县一个四代翰林的书香门第,幼年就读于家塾,青年时代就学于苏州东吴大学。他从小受母亲和家庭的影响,开始信仰佛教。1927 年夏,因病入住上海觉园其表舅关絅之家。关絅之(18791942)1901 年中庚子辛丑并科举人,是当时上海著名的佛教居士,曾秘救二次革命失败的孙中山,并于 1922 年发起成立全国第一个佛教居士团体佛教居士林,同年创立上海佛教净业社,施省之任董事长,自任副会长。赵朴初一边养病一

16、边在关絅之的指导下帮忙做一些与佛教相关的文字工作和研读佛经,在关絅之的影响和介绍下,赵朴初开始投身于佛教工作,从此他以后的人生便与佛教事业分不开来。1928 年后,赵朴初担任上海江浙佛教联合会秘书,上海佛教协会秘书,“佛教净业社”社长,积极从事大量的佛教弘法利生和社会慈善事业。1929 年,中国佛教会成立,圆瑛大师被选举为会长,太虚大师、关絅之等九人任常务委员,赵朴初先后出任秘书、主任秘书。入住关絅之家之后的赵朴初逐渐结识和交往了许多佛教界的高僧大德,更深入地探索佛法义理,对中国佛教的历史和现状也有了深刻的理解和认识。1935 年赵朴初正式皈依于圆瑛大师座下。1937 年上海“八一三”抗战爆发后,他本着佛教“报国土恩”的思想,积极进行抗日救亡宣传活动,组织妇女支前,动员和掩护青壮年奔赴前线;并组织中国佛教徒发表致日本佛教徒书,要求他们反对日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