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礼仪课程伦理内涵之探讨

上传人:宝路 文档编号:17616994 上传时间:2017-11-11 格式:DOC 页数:14 大小:53.9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生活礼仪课程伦理内涵之探讨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生活礼仪课程伦理内涵之探讨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生活礼仪课程伦理内涵之探讨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生活礼仪课程伦理内涵之探讨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生活礼仪课程伦理内涵之探讨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生活礼仪课程伦理内涵之探讨》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生活礼仪课程伦理内涵之探讨(1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1生活禮儀課程倫理內涵之探討國立聯合大學共同教學中心 周德榮摘 要生活禮儀課程是一門通識課,它之設立頗符合哲學家杜威所言教育即生活的宗旨,有很多時候一邊上著課,一邊就示範講解,如果教學者誤解這是一種生活教條,把所有的言談舉止都畫上僵化的框框,學習者不但覺得無趣,也會排斥一切的禮儀,認為只要是禮儀就一定是束縛,完全失去課程的目的。正確的說,生活禮儀是生活智慧、生活哲學與生活藝術,一方面靠著它去與人溝通,另一方面則因溝通順暢而得到生活情趣,故其倫理內涵至為明顯,大多時候未必能夠放諸四海而皆準,更需要以細膩的心思入境問俗和入境隨俗,合乎人性才謂發之中節,吾人宜正視它、發揚它,先由積極樂觀、認真努力的

2、生活態度做起,藉由它作橋樑,使生活行動充滿光明面,到了從心所欲不逾矩的境界,斯時便成為生活達人,全人(整全的人)教育的脈絡方可順利開展。關鍵詞:生活禮儀、通識教育、倫理內涵 壹、探討緣起筆者自 95 學年(2006 年 9 月起)開始擔任聯合大學生活禮儀導師,由剛開始的摸索到現今的熟稔,一方面肯定了此門課程的重要性,但另一方面也發現了若干問題需要釐清,否則容易流於形式主義,而大大削減其教育的價值與意義。如果要找出其核心精神,覺得倫理內涵是最值得探討的,尤其在與學習2者互動的過程中,發現生活禮儀課程最直接貼近教育學者杜威所謂生活即教育的教育哲學意涵。不過,生活禮儀課程並非普及於大專院校,且其實施

3、方式各有不同,大多只開設於商業或管理學院的科系,以國際禮儀課名之。由課程出發點看,應是立基於專業需求之考量,因為商業職場上的應對進退明顯比其他行業注重國際禮儀,做這樣特殊化的區隔有些奇怪,然反映在現實情況確實如此。聯合大學的生活禮儀課程規定所有大一學生必修,每週二小時,上下學期各上課六週,零學分,每學期將上課班級分為三個梯次,每梯次約二或三個班,於國際會議廳施行,故擔任課程老師仍然上滿一學期十八週的課,雖名之為生活禮儀導師 ,定位屬性卻是一門通識課。生活禮儀課程是否應該被訂為必修課,或許是一個見仁見智的問題,卻無法迴避教育最初衷的目的是讓人學會生活,生活之中需要禮儀,是因為人的社會是一個人際網

4、絡,需要讓大家都安適自在,這樣的意義連結,生活禮儀課程的目標便非常明朗,至於它為什麼定位在通識課,它的倫理內含有哪些,以及它的倫理內涵之具體例證等,將在以下一一探討。貳、生活禮儀課程、通識教育與倫理的關係一、何謂生活禮儀課程?生活禮儀如何定義?生活,當然不外乎吃、喝、拉、撒、睡或行、住、坐、臥等,禮則為核心,孔子說:禮者何?即事之治也。君子有其事,必有其治。又說:非禮勿視,非禮勿聽,非禮勿言,非禮勿動。 ,管子說:禮者,因人之情,象義之理,而為之節樂者也。 ,儀者為外顯的樣貌相態,所以生活禮儀何起來說,就是生活中林林種種都要盡量合乎節度,使人安祥莊重,彼此相處愉快。何謂生活禮儀課程?如果以生活

5、對應的層面看,不外於衣、食、住、Comment T1: 頁: 3:Newman,John Henry(1959)The Idea of a University New York:Image Books3行、育、樂等。以衣而言,衣的禮儀並不在於研究衣著的質料、樣式、色澤,但是這些皆會影響因衣而有的外在行為表現,那麼在選擇時就應該慎重;以食而言,食的禮儀並不在於講究食品營養成分和烹飪技巧,但是這些也同樣會影響因食而有的外在行為表現。如若選擇衣鞋不當,輕則後悔浪費錢財,重則失去保暖吸汗功能或是壓迫足部造成疼痛,一定會影響穿著者的心情和態度,使得應對進退出現不自然;同樣的,吃了壞的或口感太差的食物,

6、輕則失去食慾,重則弄壞身體,還談得上什麼食的禮儀?所以生活禮儀課程仍然要貫通這些生活上的常識,在課程中適時提醒學習者,且常常要用實例說明,就像一幕幕的現實情境可以演練及體會一般,而非只是像教小學生那樣說碗筷要怎麼拿,衣鞋打扮又是如何等等,這樣的課程必須與通識教育的宗旨相符合。二、生活禮儀課程和通識教育的關係通識教育雖沒有一個完全統一的見解,不過大體上可以歸納為博雅教育、全人教育和生命教育:1、博雅教育:依紐曼(Newman,John Henry )之意,博雅教育之目的是對於心靈之訓練,經由這種教育的訓練,可以養成一種心靈的習慣(a habit of mind ) ,這種心靈習慣貫穿了生活,而其

7、屬性則為自由、公平、沉著、穩健與智慧。 (註 1:Newman,John Henry1959The Idea of a University New York:Image Books)亦即在這樣的教育下能培養出通達而有修養與識見之文化人。 (註 2:孟樊、鄭祥福後現代學科與理論 ,台北,生智文化公司,頁 248)以這個角度切入,通達、修養、識見若能在優先觀照生活禮儀的方式去知行合一,不失為好的可行途徑,因為這種訓練使自由、公平、沉著、穩健、智慧經由生活而出現了博雅之美。2、全人教育:全人二字來源於儒家定義下整全的人 ,詳細解釋,則是在多層次、多面向之間完成動態的連續體,他既是身心連續體 ,又是

8、4個人社會連續體 ,更是天人同構之連續體 。 (註 3:黃俊傑全人教育對二十世紀技職教育的意義 ,苗栗,育達技術學院,全國全人技職教育理論與實務研討會,2001 年 6 月 29 日,頁 5)這種儒家意義下整全的人 ,是一個身心融合、內外交輝的人,更是一個有本有源而與宇宙大化之流在精神上相往來的人。 (註 4:黃俊傑全人教育與大專通識課程 ,台北,中國海事商業專科學校,通識教育研討會,2002 年 1 月 10 日,頁 13)如果生活禮儀讓人能貫通內在自我與外在環境,而能悠然自得,當然也可以說就是一種全人教育了。3、生命教育:所謂的生命教育,其目標在啟發生命智慧、深化價值反省、整合知情意行,它

9、所包括的範圍應籠罩人生整體及其全部歷程,以幫助學習者建立完整的人生觀與價值觀,並內化陶冶其人格情操。依此,生命教育在內涵上應力求深度與廣度上的周延,避免各種片面與狹隘。 (註 5:孫效智生命教育的內涵與哲學基礎 ,摘自林思伶主編生命教育的理論與實務 ,台北,寰宇出版公司,2000 年 11 月版,頁 3)因此,應重新檢審近三百年來,人類錯誤的思維、價值符號和行為,並直探生命的本源,向人性內核開啟消除無明的天光。 (註 6:劉易齋生命學簡綱初探 ,台北,高立圖書公司;2001 年 3 月版,頁 65)生活禮儀課程既然不是僵化的生活教條,是要深化反省禮儀之道存在生命脈絡的意義,為人能弘道,非道弘人

10、 ,我們不是禮儀的工具,更不是它的奴僕,生活禮儀從來就不是框限自我生命開展的,反之,是要借助它作為生命對話間溝通的橋樑。由此看來,生活禮儀課程是要讓學習者從生活習慣中得到生活情趣,它要建立起每個人自己的生活哲學和生活藝術,而非只是一種外在形式的樣貌,如果以此激發起堅韌的生活自信,也可以體悟出克服生活困境的生活智慧,使你好,我也好,大家都好的理想實現。那麼生活禮儀課程不止是通識教育,它還是通識教育中相當核心的部分,其重要性不言可喻。5三、生活禮儀課程和倫理的關係:所謂倫理,就是人類社會生活關係中規範行為之道德法則。人類以合乎行為規範之適當行為,來追求最高善之實現、以及人格之完美。所以倫理是實現人

11、生理想生命活動所必須。倫理之涵義,依倫理學者劉申叔的見解:倫字之本意訓為輩,而其字從人從侖,蓋人與人接,倫理始生。理字本訓為治玉,引伸之則為區分之義。凡事物之可區別者是謂倫理,而人心所以能區分事物者是心理。所以學科之以理字標目者,皆含有條理秩序之義。倫理者猶言人人當守其為人之規則,而各遵守其秩序耳。 (註 7:李石岑人生哲學 ,台北,地平線出版社,1972 年 1 月版,頁 5)生活禮儀是一種人的規則與秩序,但不免有時空文化脈絡的影子,置於倫理之中,則難以放諸四海而皆準。例如現代人總該有女士優先的習慣,在馬路上行走時,男士須走在靠近車輛之側,而讓女士走在近牆壁或商店之內側,這一點是源自古老時代

12、,當馬路還是真的馬路時,每當雨天必定滿地泥濘,過往馬匹車輛奔馳而過,常會激起污水及污泥,男士則剛好以身護花,充當女士之擋箭牌。現代雖然這種道路已很罕見,但男士走在外側的習慣則已經根深扺固傳了下來。 (註 8:朱立安國際禮儀 ,台北,揚智圖書公司,2004 年 9 月版;頁 22)然則在回教的清真寺,朝拜時男人在最前面,中間是兒童,婦女則排在最後面,這是為了避免男人再拜神時看見前面有女人,心中可能會有不當雜念,對真主阿拉不敬,所以就成了男前女後。 (註 9:同註 8;頁292)男女之間倫理不同,生活禮儀就相異,西方世界是女士優先 ,回教世界卻認為女人會引誘男人,價值預設不同軌,結果變大相逕庭。但

13、是不能以自己的標準批判對方,而要學習入境問俗的虛心,也要培養入境隨俗的胸襟,否則堅持了各自的倫理和禮儀,卻造成人與人之間的摩擦和衝突,豈不是缺乏生活智慧?6從通識教育的角度看,生命禮儀課程不但擴大了學習者的視野,也帶領學習者從做中學 ,在每時每刻與人互動的當下,一邊思考這般的儀表、言談和舉止是否恰當,同時以自我的生命內涵去體現誠於衷,形於外 ,而非只是一個符應膚淺的表象對付人際關係。而從倫理的角度去看,區分不同的人、事、時、地、物,使狀況達到和諧秩序的適應程度,不能是僵化刻板的,是要能靈活運用的,所以綜合起來,便可以說吾人所要的生活禮儀絕對不是生活教條,而是生活情趣、生活哲學、生活藝術、生活智

14、慧。參、生活禮儀課程的倫理內涵一、傳統社會的五倫在生活禮儀中所對應者:華人社會傳統的五倫是指父子(可包含母子、母女、父女) 、兄弟(可包含姊妹、姊弟、兄姊、兄妹、弟妹) 、夫婦、朋友、君臣(民主社會可引申為長官與部屬之間) ,由於華人社會(不包括少數民族)的傳統是父權體系,雖然也有權利義務的對等關係存在,但仍然隱含著相當多的男女或上下位階的不平等,與現代生活禮儀講究女士優先 、 職務高低不影響會議中的平起平坐 、親子關係如朋友等等的原則是有衝突或矛盾的。此時我們不能再食古不化的一味遵循傳統五倫去實行生活禮儀,當然在新舊雜陳之中,許多生活禮儀也是大家正在摸索形成,並沒有標準答案。比方說西方文化沒

15、有什麼婆媳問題,就不需要去談婆媳的生活禮儀,華人的婆媳情結是由孝道和父權文化衍生而來,處在夾縫中的人要給予一個調適的緩衝,是在新舊價值觀中協調,而不是媳婦批評婆婆老古板 、婆婆指責媳婦新潮的叛逆 。如果在生活禮儀上對應著五倫,基本上它也隱含了彼此的權利義務關係,否則只有單向的付出,就沒有理由說服誰在用餐或乘車的時候還分尊卑要坐什麼位子,或者有事弟子服其勞 。無可否認,華人的社會倫理與儒家思想有不可分割的關係,孔子的時代,正是一個中國社會有急劇改變的時局,當時,社7會群體單位,正由封建部眾,轉為鄰里親族,孔子與孟、荀先後提出的仁、義和禮,本來就是將封建貴族的禮義行為,轉化為一般性的德目,將特定的

16、行為準則,轉化為社會有成員共同遵守的社會倫理理想。本來五倫也的確要強調彼此的對應關係,但是到了元明以後,君主權力高涨, 三綱五常才逐漸成為尊卑的不平等。 (註 10:許倬雲社會倫理的崩壞與重建 ,收錄於劇變與調適論文集,台北,敦理出版社;1986 年 9 月,頁 67)到了民主時代,我們並不是把有關五倫的生活禮儀完全拋棄,而是要以新時代的自由平等精神詮釋它。例如我開車載母親,她坐駕駛座旁邊的位置,身為女兒的我沒有理由不和母親說話,然而乘車的生活禮儀是切忌與司機不停的交談,以免妨礙安全。 (註11:林慶弧國際禮儀 ,台北,新文京開發出版公司,2006 年 11 月,頁 131) ,我應該叮嚀及幫助母親將安全帶繫好,還得告訴她不停交談會讓我對路況的注意分心,容易造成危險,藉此母親也學到了這方面的生活禮儀,不是一味的順從她。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