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史思考题整理

上传人:平*** 文档编号:17591745 上传时间:2017-11-11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50.5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国古代史思考题整理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中国古代史思考题整理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中国古代史思考题整理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中国古代史思考题整理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中国古代史思考题整理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中国古代史思考题整理》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国古代史思考题整理(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思考题一、 名词解释甲骨四堂、卜辞、周公制礼作乐、井田制、工商食官、弭兵运动、春秋与春秋 、六艺、九流十家、稷下学宫二、 简答及论述题1、商周国家结构的特点及异同。国家机构特点:是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居住在一起的大大小小的宗族集团相同点:王位继承原则为父系继承;建立隶属于中央王朝的地方政权;不同点:王位继承方式:商代兄终弟及和父子相继并存,实行的是幼子继承制;周代奉行嫡长子继承制,实行宗法制。中央与地方的管理:商代实行内外服制;周朝实行分封制。内外服是一种征服与被征服的关系,内外服没有结成紧密联盟,外服常常起兵反抗;分封是周天子将土地分封给同姓贵族姻亲等,以血缘为纽带,周天子处于天下共主的地位,各

2、诸侯国与王畿的关系更为紧密。内服是商人本族的活动区域,外服是商族以外的方国,商王通过两种不同的管理制度来处理本族和臣服的外族的事务。由此,商王控制着联盟的实际权力,与各方国形成了支配与被支配的关系。但是商王对参加联盟的方国的控制力是有限的。各方国基本保持原有的社会结构,除对商王承担应尽的义务外,有很大的自主权。有的方国还经常与商处于战争状态.就是说,商代中央与地方的关系不是通过中央对地方的直接性人事控制方式,而是靠商强大军事威力下的地方部落方国与中央建立盟约的方式来维系的,也就是钱穆所说的“诸侯承认天子式”的政治联系方式。 西周的分封制就完全不同了,是通过直派人事,建立军事据点,用“天子封立诸

3、侯”式来对地方进行直接统治。这当然是对国家统治方式的一种根本性改变。封制以都城为中心的地域特征,以亲族为主体的人事特征,以周族血缘打破商代旧有方国血缘界限,从分散血缘走向统一血缘的血缘政治特征,从而形成更为密切,更加明确的中央与地方的政治关系。商朝的统治 (1)内服与外服制度:内服是商人本族的活动区域,外服是商族以外的附属国,商王通过两种不同的管理制度来处理本族和臣服的外族的事务。由此,商王控制着联盟的实际权力,与各附属国形成了支配与被支配的关系。 要点点拨 “外服制度”和中央与地方关系的不同:二者有类似之处,但又有所不同。臣服于商族的部族,大都是迫于武力征服才承认商王的中心地位。臣服只是在商

4、王强大的军事征服下才结成的一种臣属关系,接受封号,表示对商王承担义务,商王则承认附属国所拥有的土地和臣民。这种臣服关系的维持,是以中央力量的强弱为转移的。殷商一代五次治乱周期的出现,就反映了这种臣服关系的演变。 (2)中央政权与各附属国之间的联系较为松散:商王对参加联盟的附属国的控制力是有限的。各附属国基本保持原有的社会结构,除对商承担应尽的义务外,有很大的自主权。有的附属国还经常与商处于战争状态。 要点点拨 商朝时,国王并不能决对支配各附属国,各附属国基本上是各自为政,有很大的自主权。商朝中央政权对商族地区的管理相当严密,对各附属国的控制力度相对薄弱。商代的国王与后世的君主有着较大的差别,商

5、王事实上是内外服联盟的首领。 (3)充满神权色彩:商朝是个弥漫着神权色彩的王朝。商王每日必定要占卜,遇事也必定占卜,并以人作为祭品,以敬酬鬼神。商王通过垄断神权以强化王权。 阅读提示 注意教材小字部分关于商朝有对鬼神的认识,商代神职人员的地位的介绍,通过分析、体会这些内容,加深对商朝政权神权色彩的认识。 封邦建国 (一)周族的兴起 周族是以农耕著称的古老部族,起初生活在关中地区,于商朝后期兴起。 (二)西周的建立与稳定 1公元前 1046 年,周武王东征,灭商建国,定都镐京,史称西周。 2西周建立后,经历了短期的社会动荡,执政的周公修改了商朝的内外服制度,大举实行分封,西周的政局稳定下来。 热

6、点链接 周公辅政:周武王去世后,幼子成王继位,周公旦辅政。周公辅政期间,一是及时率兵东征平定武庚叛乱;二是为稳定东方局势,营建了东都洛邑;三是周公东征后,为了加强对全国的控制,总结商代的教训,修改了传统的内外服制度,进行了大规模的分封, “封建亲戚,以蕃屏周” 。周公摄政七年后还政于成王。传说周公勤于政事,礼贤下士,有“一沐三握发,一饭三吐哺”的佳话。周公辅政期间采取的措施为以后西周的稳定发展奠定了基础。 (三)西周的分封制 1概念:分封制又称封邦建国,是在保证王室强大的条件下,将宗族姻亲等分派到各地,广建子国,用以巩固其统治的一种统治制度。 要点点拨 周王与诸侯的关系:周王把土地人民封授给诸

7、侯,建立诸侯国。各诸侯国必须服从周王的命令,重要官职的任免要呈报周王批准。有的国君还兼任周王的卿士,以示臣服关系。各封国必须对周王室承担各种军事义务,如派兵戍守王畿或随王出征;定期觐见和交纳各种贡赋,包括当地特产、人口等,还要派劳役为王室服务。 2内容 (1)周王是国家的最高统治者。以都城为中心的附近地区被称为王畿,由周王直接统治。 问题探究 西周新建封国与商代的附属国有何不同? 提示:商代的附属国是聚族而居,以血缘关系为纽带;西周新兴封国已开始打破商代附属国的血缘界限,人口结构复杂,由周人、土著居民、外迁殷人以及其它附属国的部族混合而成。商代的附属国居于边地;西周主要的新兴封国地处要冲,与保

8、持原有状态的血缘方国相比具有明显的优势。商代附属国的统治者是商族以外的部族首领;西周新兴封国的统治者主要是西周的王族、功臣和姻亲等,与王室有着密切的联系。 (2)王畿以外的地区,周王分封王族、功臣、姻亲、先代的贵族建立诸侯国,进行治理。 同姓亲族是分封的主体。他们的封地或居于富庶之处,或处在战略要地。这些亲族在分封时除土地外,还得到大量的物资、武装和人口等。 功臣、姻亲封国的待遇与亲族类似。 概念解析 姻亲:指通过婚姻关系产生的亲属(配偶本身除外) 。可分为三类:一是血亲的配偶;二是配偶的血亲;三是配偶的血亲的配偶。 把一些殷商旧族强制迁徙到姬姓封国区域内,实行监督。 也分封了一些殷商降族。

9、还恢复了一些被商灭掉的古国,利用他们对付商人。 热点链接 周初主要的诸侯国:鲁国:是周公旦之长子伯禽的封国,建都曲阜。齐国:是辅佐武王灭商的功臣吕尚(姜太公) 的封国,建都营丘(今山东昌乐),后迁临( 今山东临淄)。是当时比较强大的诸侯国之一。卫国:是武王之弟康叔的封国,建都朝歌,主要统治商的遗民。晋国:是成王之弟叔虞的封国。这里原是夏人的主要居住地之一,戎人也很多。燕国:是周的同姓召(sho)公的封国。宋国:是纣王之兄微子启的封国,建都商丘 (今河南商丘)。周武王利用他以统治商的部分遗民。 3影响 (1)在分封中,周的亲族、姻亲的功臣以周王的名义“授土” “授民” ,在新占领的土地上建立了一

10、批新兴国家。通过分封,周人的势力范围不断扩大。 要点点拨 周的统治区域除包括商朝原控制区以外,还不断向外扩展疆土,形成一个疆域空前广扩的奴隶制国家。 (2)西周各封国与王室的关系比商代的附属国密切,臣属关系更加明确。各封国必须承认周王的权威,并承担各种义务。周王确立了天下共主的地位,统治效果得到加强。 要点点拨 对比夏、商、西周三代统治的特点,认识中国古代国家政权不断完善的过程。 (3)诸侯还要对下属进行分封。分封制使西周贵族集团形成了“周王诸侯卿、大夫士”的等级序列。 热点链接 “诸侯卿、大夫士”的关系:按照西周法制规定, “诸侯卿、大夫士”三个塔级有着极其鲜明的上下等级区别,下一级必须服从

11、上一级,士听命于卿和大夫,卿和大夫听命于诸侯,诸侯听命于天子。自周天子以达于士,上下级关系主要依靠宗法制度来维系。 三、以嫡长子继承制为核心的宗法制度 (一)宗法制 1目的:巩固分封制形成的统治秩序,解决贵族之间的权力、财产和土地继承上的矛盾。 2特点:分封与宗法制相结合,把血缘纽带同政治关系结合起来的一种措施。 要点点拨 周王的同姓亲族是分封的主体。 “(周公)兼制天下,立七十一国,姬姓独居五十三” 。血缘纽带是西周王朝维护其统治的重要工具。 3内容 确立严格的大宗、小宗体系。 无论周王、诸侯,还是卿、大夫和士,都实行嫡长子继承制度。嫡长子是土地、财产和权力的继承者,有主祭祖先的特权,地位最

12、尊贵,故嫡长子也被称为宗子。由嫡长子传宗继统的这个系统称为大宗。 嫡长子的同母弟和庶母兄弟为小宗。 大宗和小宗是相对的。 热点链接 天子世世相传,每世天子都是嫡长子继承父位而为下一代天子,奉戴始祖,是为“大宗” 。其同母弟与庶母兄弟封为诸侯,是为“小宗” 。每世的诸侯也是由嫡长子继父位为下一代诸侯的,奉始祖为“大宗” 。他的诸弟封为卿大夫,是为“小宗” 。每世的卿大夫也是嫡长子继父位为第二代卿大夫,奉始祖为“大宗” ,他的诸弟为“士” ,是“小宗” 。士的嫡长子仍为士,其余诸子为庶人。诸侯对天子为小宗。但在其本国为大宗。卿大夫对诸侯为小宗,但在其本族为大宗。例如:文王的嫡长子武王是大宗,被封为

13、诸侯的文王其他的儿子如周公,就是小宗。武王和周公的关系,从血统上来说,虽是兄弟,但从政治上来说已变成君臣关系,因此,只有武王才有祭祀文王的特权,周公是没有这种资格的。周公只有在武王的统率之下,才能参加文王的祭典。这是因为武王是周公的大宗。所谓“庶子不祭祖者,明其宗也” ,就是这个意思。周公被封到鲁国后,他是鲁国的始祖,也就是所谓别子。周公的儿子伯禽及其嫡系后裔,对周天子来说,是小宗。但在鲁国内,他是继承其始祖周公的,也就是继承“别子”的。按照“别子为祖,继别为宗”的规定,伯禽又是大宗。被分封为卿大夫的周公的其他儿子,即伯禽的诸弟,对于伯禽来说,又变成了小宗。同样道理,在鲁国,只有伯禽及其嫡系子

14、孙才有祭祀周公的特权,伯禽的诸弟只有在他的率领之下,才能参加祭祀周公的祭典。卿大夫和士的关系,也是如此,卿大夫是大宗,士是小宗。阅读提示 阅读大宗、小宗示意图 ,直观形象地认识大宗、小宗的关系。 4作用与影响 大宗与小宗关系不仅是家族等级关系,也是政治隶属关系。宗法制度通过血缘的亲疏,确立起一整套土地、财产和政治地位的分配与继承制度,保障各级贵族能够享受“世卿世禄”的特权。宗法关系有利于凝聚宗族,防止内部纷争,强化王权,把“国”和“家”密切地结合在一起。 要点点拨 西周的封国与商代附属国的显著不同在于,西周的大部分封国处于宗法的网络之中。在政治上,周王是最高的统治者和天下的共主;在宗法关系中,

15、他又是大宗。根据同姓不通婚的原则,王族又与异姓诸侯互为通婚,政治关系渗透到血缘关系之中。在这是,周王的权威得到极大的增强。 概念解析 “世卿世禄”制度:出现于夏朝,盛行于商、周。从最高统治者到各级贵族的权位都是由自己的后代当然地世袭继承。他们世世代代把持着自己的职位和权力,世世代代享受各种经济特权。世卿,即父死子继,世代为卿(官) ;世禄,即指世代享受俸禄(采邑) 。王位世袭成为制度,巫、史等官职亦多世代相传。西周王室及诸侯国执政之卿相,由宗族担任,经天子册命而世代家传,天子不能随意变动,诸侯更无权撤换。世卿世禄制在一定的历史时期对稳定统治秩序发挥过积极作用,但是最初天子册命的卿、相等伴随着宗

16、亲关系的疏远,与周王或诸侯越来越离心,并且使政府机构越来越失去活力。 (二)礼乐制度 周朝制定各种礼乐制度,作为各级贵族的生活准则。礼乐制度是维护宗法分封制度必不可少的工具。 概念解析 礼乐制度:礼,泛指宗法等级制度的各种典章、规则、礼节、仪式;乐,指音乐、舞蹈、歌咏等。前者的意义与作用在于使贵贱有序,各安其分;后者的作用在于“和同” 。不同等级、身份要遵循不同的礼乐规定。如使用乐队、歌舞的规模等。但欣赏则无法限制上下,在上一等级举行的仪式中,下一等级自然可以参加。 热点链接 周礼的内容应该包括礼义、礼仪或礼节、礼俗三个层面。礼义是抽象的礼的道德准则;礼仪或礼节是具体的礼乐制度,可大致分为吉、凶、军、宾、嘉 5 大方面。细分之,有所谓“经礼三百,曲礼三千”之说,真可谓“繁文缛礼” ,大而至于政治、军事,小而至于衣冠、陈设,无不有义。这些礼仪都是本着忠、孝、信、义等准则推衍而来,目的是为了“明贵贱,辨等列,顺少长” ;礼俗即周人的社会风俗与道德习惯,它较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