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主要分为三个部分

上传人:宝路 文档编号:17586381 上传时间:2017-11-11 格式:DOC 页数:11 大小:99.4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文章主要分为三个部分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文章主要分为三个部分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文章主要分为三个部分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文章主要分为三个部分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文章主要分为三个部分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文章主要分为三个部分》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文章主要分为三个部分(1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文章主要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先对宋前记体文的发展概况作了一个大致的梳理,接着对记体文的内容、题材及其特点作了定义,然后对记体文在北宋发展的深层原因进行了必要的探讨。按照目前学术界多数人的观点,记体文在唐代元结笔下才具有了完整的文体意义,入宋以后则蔚为大观,欧、苏、曾、王四大家的出现,更是极大地拓宽了“记”的题材范围,丰富了“记”的内容。内容上。记体文包括了一切记事、记物之文,是古代以应用为主散文中文学性较高的作品。在宋代散文的诸多体裁样式中,宋入对于“记”体的发展、改造和创新最为引人注目,成为文学散文的一种重要形式。第二部分,论述曾巩记体文的艺术风格。相比较而言,在曾巩的散文中记体文的成就

2、最高。大致说来,曾巩的记体文文风经历了由奔放到徐缓,由粗囊至缜密的演变轨迹。文章在这一部分对曾巩风格转变期的记体文和曾巩 JxL 格成熟期的记体文分别进行了探讨。第三部分,从曾巩记体文中的思想内容探究曾巩文风形成的原因。曾巩散文风格形成的原因是多方面的。除了与当时的学风、文风以及师承有关外,还与当时的文学潮流以及作者的个性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简单点说,曾巩在这类文章中,以高度的理性自觉控制言行举止,让处世和为文始终限定在自己所设定的模式之中。一定程度上来说,曾巩把唐代文人与宋代文人精神风貌的区别演绎到了最大值。他用记体文充分展现了他的政治理想,反映了他藏锋不露、温文尔雅的个性,温和婉曲、周密细

3、致的思维方式,恪尽职守、温柔敦厚的态度。总之,曾巩的记体文经世济民的意识很强,几乎没有为记事而记事的篇章。引言曾巩(1019 一 1083)字予固,自号“南丰先生” ,宋代江西建昌军南丰人。曾巩生活的时代,币是中国封建社会由鼎盛而向衰落转化的十一世纪中叶。从庆历新政到熙宁变法,中国政治舞台上,充满着革新与守旧的矛盾、交织着沉沦与奋起的对抗。同一大批文坛新人一样,曾巩在这动荡的背景中崛起,成为位卓有建树的大家。作为唐宋八大家之一,他的散文深为后世人所称道,并且自宋以来就有过许多学者的关注与评论。到了明代,唐宋派散文家王慎中、唐顺之、茅坤、归有光,清代的桐城派方苞、刘大槐、姚鼐等人都把他的文章奉为

4、圭臬。但建国以后的大约半个世纪中,曾巩的散文却因其儒家本色遭到了异乎寻常的冷落,直到改革开放之后,人们才将关注的眼光又重新投放在了曾巩研究上。大体说来,建国后的学术界论及曾巩的散文时多数是就事论事,就文章谈文章:或总结艺术特色,或总结思想内容。大都论其然而不究其所以然,尤其是对曾巩文风的形成过程和主要成因方面涉及较少。本文试图解决这种缺憾。我们认为,曾巩把用世热情与个人心性和谐地呈现在自己的作品中,使其个性与文风达到了高度的统一。曾巩的文章以“畜道德而能文章”回为出发点,他赞同孔盂的哲学观点,认为只要按照“中庸之道”虚心自省、正心修身就能认识世界和主宰世界纵观他的一生,逆境多于顺境,但即便是在

5、最艰难的仕途生涯中,他仍克己尽职,小心谨慎,从不嗟卑叹老、怨天尤人,更不会去投机钻营。他安贫乐贱的人生状态得益于精神上的强者感觉,并进而促使他为人、为政、为文从不走极端。曾巩的记体文。记事翔实而有情致,论理切题且又生动,最能代表曾巩散文的艺术特色及成就。因而本文选择他的记体文作为研究对象,在与唐宋其他几位大家同类作品的对比考察中,来阐释、说明曾巩文风的特点及其此特点形成的原因。一北宋记体文的开拓11 宋前记体文发展概况古人将以“记”名篇的文章称为“记体文” 。明人吴讷在其文章辨体序说中说:“窃尝考之:记之名,始于戴记 、 学记等篇”回。按潘昂霄金石例的说法是:“记者,纪事之文也”o,并特意强调

6、“其文以叙事为主”o。由此可知,古人把记体文看作记事的应用文。按照学术界通行的看法,唐前“记体文”已经存在,但由于文体还没有形成固定的范式,因而影响不大。直到唐代元结,才大量创作并奠定了记体文的雏形。 全唐文录元结记体文八篇,既有偏于实用性质的厅壁记、亭阁记,也有相对较富于文学色彩的山水记。稍后的权德舆、梁肃等作者,所作“记”的数量不亚于元结,但仍以实用为主。韩愈、柳宗元登上文坛后,记体文的创作才大有起色。韩愈集中“记”虽只九篇,但题材多样,艺术上富于变化;柳宗元更是以三十四篇的创作数量雄居唐代各家记体文之首,其山水游记更可垂范后世。从此,记体文“后之作者,固以韩退之画记 、柳子厚游山诸记为体

7、之正。 ”固然而,韩、柳之后的作家却没有将记体文的创作发扬光大,后继者李翱、皇甫浞、孙樵等人都很少有记体文作品。记体文的大量创作是在宋代,正如今入所评价的那样:“在唐代方成为一种样式的记体文,入宋以后则蔚为大观,不仅数量多,题材上涉及的领域广,而且在立意、格局、视角、语言等方面也有所发展创新。 ”西宋初即涌现了像王禹偶黄州新建竹楼记 、范仲淹岳阳楼记这样的传世名篇。而欧、苏、曾、王四大家的出现,更是极大地拓宽了“记”的题材范围,丰富了“记”的内容。12 记体文的内容与体式刘勰文心雕龙书记篇就称“书记广大,衣被事体,笔札杂名,古今多品。 ”。在刘勰看来,所有形诸文字而难以归属的杂品文字,都可置于

8、“书记”类,这比后世记体文的概念要宽泛得多,所包含的文体也驳杂得多。后人在对文体分类时,一般将书(即书信 )单列立类,称书牍类,其它杂项文字,如状、牒、令、疏等,也都分别归属他类,只留下以“记”名篇的文字,称记体文。即便如此,记体文的内容仍然十分庞杂,后世所谓的记体文,常常也包括那些不易归属的文章。吴讷的文。吴讷 文章辨体序说F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6284l 页徐师曾 文体明辨序说M:“而记之名,则 I 疗于戴记 、 学记请篇”北京:人民文学出版杜,19628:145 页。潘昂霄, 金石例M文渊阁四库全 fSI 集部四:一诗文评类 1482-362 页,。徐师曾 文体明辨序说M北京:人

9、民文学出版补, 19628:145 页”吴讷 文节辨体序说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 19628:4l 页。赵义山卒修生 中国分体文学史M(散文卷)上海:上海占籍出版杜,20017:167 页。支趣周振甫注 文心雕龙注释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 19811l:278 页2 章辨体序说中曾说:“大抵记者,盖所以备不忘。 ”国可见,其概念仍然很宽泛。从现存的记体文来看,有的记人,有的记事,有的记物,有的记山水风景;有的尚叙述,有的尚议论,有的尚抒情,有的尚描写,真可谓五花八门、复杂多样。褚斌杰先生根据前人的意见,并结合记体文的内容和特点。将记体文分为四类:即台阁名胜记、山水游记、书画杂物记和人事杂记。

10、 。可谓简约而严明,本文即采用褚先生的观点。另外,还必须指出的是,宋元至于明清,在传统的文学观念摹,散文作品是用来“载道”的,或句话说,散文大多属应用文体的范畴,这正如朱熹所说,作文“大率要七分实,只二三分文”囝,所以,本文所谈的记体散文,实际是指古代应用散文中文学性较高的作品。由中唐元结奠定的记体文的基本格式,要求记体文必须交代清楚何时、何地、何事、当事人、事情经过,作记缘由等等。现以元结右溪记 、欧阳修醉翁亭记和曾巩墨池记 ,这三篇为例,此三篇记体文都是先记地点,次写景物或传说,再写事情,然后写功用或影响,最后说踢作记缘由。文体格式是大体确定的,如下表所示:篇目右溪记 醉翁亭记 墨池记_主

11、题记叙修筑右溪记述亭名“醉翁”用意记述古迹墨池主题思想批评埋没材用: 发挥与民同乐思想, 批评虚夸作风,呼吁发挥材用抒发乐而无逸情怀倡导踏实学风首段(所在) 点出右溪无名点出取名用意直接说明所在次段(景观) 重在泉石幽概写四时景观指出古迹不实三段(功用) 感慨无人赏爱可供官民同乐强调不由天成未段(缘由) 作记以示来人点出醒时作记讽谕宣扬不当以上三篇记体文,文体相同,但由于表现主旨不同,在结构安排、材料取舍上便有了差别。具体点说,它们一在突出山水内在素质的优美,一在侧重写出游之人的乐趣,而另一篇则在借端说理、阐明道理。但无论是元结、欧阳修还是曾巩,其文章的结构既符合记体文的基本格式,更有其深刻的

12、内在逻辑力量,因而恰到好处地表现了其所表达的主题思想。吴讷 文章辨体序说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 19628:42 页。褚斌杰 中国占代文体概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19846:332 页。朱熹 朱子语类M卷一百三十九北京:中华书局,19863:3320 页3 以上例子充分说明,古代的记体文,内容与写法是多种多样的。大体上说。韩、柳之记体文与元结一样多以记事为主,被后人目为“记”之“正体”:自宋之欧阳修、苏轼以后,记体文则多掺杂议论而产生所谓的“变体” 。所谓“正体” ,是指以纪录人事时地物的经历、发生脉络为主,在写景或记事之后适当缀以画龙点睛的抒情或议论,如元结的右溪记 、柳宗元的始褥西

13、山宴游记 ;所谓“变体” ,则是指在叙事、写景之后加上更多的议论,如苏辙的黄州快哉亭记 、范仲淹的岳阳楼记 、王安石的游褒禅山记等等。13 记体文在北宋发展的原因如前所述, “记”这一文体是随着唐宋古文运动的发展而逐渐兴盛起来的。宋代处于散文体裁的变化开拓期,上承唐代古文运动的优良传统,加之宋代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的人文环境,为散文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了适宜的社会条件和历史基础,散文家们在努力利用前代已有体裁的同时,积极创造新式样,以适应社会实践的需要,从而促进了宋代散文的繁荣。在宋代散文的诸多体裁样式中。宋人对于“记”体的发展、改造和创新最引人注目。南宋叶适说“记虽愈及宗元,犹未能擅所长也。

14、至欧曾王苏,始尽其变态”,正指出了此体入宋后发展变化的特点。可以肯定地这样说一句:始盛于唐代的记体文创作在宋代进入了全面繁盛,无论在题材或者体式等方面部有了新的开拓,其中的学记、藏书记更是属宋人的首创。从内容上来看,记体散文在唐代是以亭堂记与山水记为主,兼有记述书、画艺术和杂事杂物者。虽呈方兴初起之势,但作品数量和题材内容都不够丰富。入宋后记体散文得到长足发展,宋人不仅在题材方面开辟出不少新领域,而且在写法上也有所创变。其中“以论为记”是宋代杂记文发展的重要趋势。明人吴讷在谈到这个问题时说:“观韩之燕喜亭记 ,亦微载议论于中,至柳之记新堂、铁炉步,则议论之辞多矣。迨至欧、苏而后,始专有以议论为

15、记者。 ”。王水照先生在宋代散文的技巧和样式的发展宋代散文浅议之二一文中也说:“唐代韩、柳以后, 记就突破了原来叙事识物的范围,或借以议论感慨,或工于景物刻划。到了宋代,进一步扩大了这种文体的社会内容,加强了它的文学因素,成为文学散文的一种重要形式。 ”o。叶适 习学记言序目M卷四九北京:中华书局。 197710:733 页。吴讷 文章辨体序说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 19628:42 页o 王水照 唐宋文学论集c济南:齐鲁书社,19847:158 页4 宋代散文各种新体式的出现,是与当时的社会发展相联系的。拿记体文来说:亭台堂阁记的大量创作,正是经济上升,建筑业发达的直接表现:学记、藏书记的

16、涌现,说明了在当时人的观念中对教育和知识的重视;山水记、书画记的发展则反映了宋人审美意识的提高。这些都从不同角度反映了文人士子的审美情趣和社会心理,反映了文化的相对普及和朝通俗化发展的大趋势。就“以论为记”而言,不单记体文,宋代各体散文都表现出明显的议论化倾向,举凡序文、碑志、题跋、书简、笔记、诗词文话,乃至诗、赋、词等韵文体裁,都是如此。而这种倾向的形成,不仅与他们所处时代时势危急,国运堪优,从而激起人们论道议政的热情有关,而且与以策论为中心的科举文体的选用、理学的发达,也有着直接或间接的关系。从宋代记体文整体看,纯粹记事的已不多见,央叙央议的作品明显增多,甚至有专事议论的文章。立意的高远、议论的警策,将叙事、状物、写景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其它行业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