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渊明《归园田居》及《饮酒》

上传人:一招 文档编号:175607927 上传时间:2021-03-24 格式:DOCX 页数:18 大小:32.1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陶渊明《归园田居》及《饮酒》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陶渊明《归园田居》及《饮酒》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陶渊明《归园田居》及《饮酒》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陶渊明《归园田居》及《饮酒》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陶渊明《归园田居》及《饮酒》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亲,该文档总共18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陶渊明《归园田居》及《饮酒》》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陶渊明《归园田居》及《饮酒》(1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陶渊明归园田居及饮酒陶渊明归园田居、饮酒及其它归园田居其二开头四句从正面写“静”。诗人摆脱了仕官生活之后,回到了偏僻的乡村,极少有世俗的交际应酬,也极少有车马贵客官场中人造访,所以他非常轻松地说:“野外罕人事,穷巷寡轮鞅”,他总算又获得了属于自己的宁静。正因为没有俗事俗人的打扰,所以“白日掩荆扉,虚室绝尘想。”那道虚掩的柴门,那间幽静的居室,已经把尘世的一切喧嚣,一切俗念都远远地摒弃了。诗人的身心俱静。在这四句中,诗人反复用“野外”、“穷巷”、“荆扉”、“虚室”来反复强调乡居的清贫,暗示出自己抱贫守志的高洁之心。不过,虚掩的柴门也有敞开之时,诗人“时复墟曲中,披草共来往”,他时常沿着山村偏僻的

2、地方,拨开田间小路上的野草,和乡邻们来往;他时常和乡邻们共话桑麻。然而,在诗人看来,与纯朴的农人披草来往,绝不同于官场应酬,不是他所厌恶的“人事”;一起谈论桑麻生长的情况,绝对不同于计较的官场。所以,不管是“披草共来往”,还是“但道桑麻长”,诗人与乡邻的关系显得友好淳厚。与充满了权诈虚伪的官场相比,这里人与人的关系是干净淳朴的。这是以外在的“动”来写出乡居生活内在的“静”。当然,乡村生活也有它的喜惧。“桑麻日已长,我土日已广”,庄稼一天天生长,自己种植的田亩也越来越多,令人喜悦;同时又“常恐霜霰至,零落同草莽”,生怕自己的辛勤劳动,毁于一旦,心怀恐惧。诗人用质朴无华的语言、悠然自在的语调,叙述

3、乡居生活的日常片断,让读者在其中去领略乡村的幽静及自己心境的恬静。而在这一片“静”的境界中,流荡着一种古朴淳厚的情味。元好问曾说:“此翁岂作诗,直写胸中天。”诗人在这里描绘的正是一个宁静谐美的理想天地。归园田居(其三)翻译:南山下有我种的豆地,杂草丛生而豆苗却稀少。早晨起来到地里清除杂草,傍晚顶着月色扛着锄头回家。道路狭窄草木丛生,晚上的露水沾湿了我的衣服。衣服沾湿了并没有什么值得可惜的,只要不违背自己的意愿就行了。赏析: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交代了劳作的地点:南山;劳作的成果:草盛豆苗稀;把“盛”与“稀”形成对比,写出了作者不善劳作的特点,同时也写出了劳作的艰辛。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交

4、代了劳作的时间:一整天;写出了劳作的艰辛,“带月荷锄归”写出了劳动归来的诗人虽独自一人,却有一轮明月相伴。月下,诗人扛着锄头,穿行在齐腰深的草丛中,的一幅美丽的“月下归耕图”暗示了这种艰辛在作者眼里是快乐的。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写出了劳作的艰辛,为后文写“衣沾不足惜”做铺垫。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点明主旨:写出了劳作的艰辛,但这种艰辛在作者看来是快乐的,因为向往田园生活,不为五斗米折腰,不愿与世同流合污的意愿没有被违背,暗含了作者对田园生活的热爱和对官场黑暗社会污浊的批判,反映了作者高洁傲岸,安贫乐道,淡泊名利的精神品质。这首诗用语十分平淡自然。“种豆南山下”“夕露沾我衣”,朴素如随口而

5、出,不见丝毫修饰。这自然平淡的诗句融入全诗醇美的意境之中,则使口语上升为诗句,使口语的平淡和诗意的醇美和谐地统一起来,形成陶诗平淡醇美的艺术特色。陶诗于平淡中又富于情趣。陶诗的情趣来自于写意。“带月荷锄归”,劳动归来的诗人虽然独自一身,却有一轮明月陪伴。月下的诗人,肩扛一副锄头,穿行在齐腰深的草丛里,这是一幅多么美好的月夜归耕图啊!其中洋溢着诗人心情的愉快和归隐的自豪。乞食【注释】驱我去:逼迫我走出家门。竟:究竟。何之:往何处去。之:往。斯:这。里:居民聚居的地方,指村里。拙言辞:拙于言辞,不知该怎么说才好。这里表现一种羞于启齿、欲言又止的复杂心理活动。解余意:理解我的来意。遗(wi位):赠送

6、。岂虚来:哪能让你(指诗人)白跑一趟。谈谐:彼此谈话投机。觞至辄倾杯:每次进酒总是一饮而尽。辄:就,总是。新知:新交的朋友。言咏:吟咏。感:感激。子:对人的尊称。漂母惠:像漂母那样的恩惠。漂母,在水边洗衣服的妇女。事见史记淮阴侯列传:当年韩信在城下钓鱼,有位漂母怜他饥饿,给他饭吃,韩信发誓日后报答此恩。后来韩信帮助刘邦灭了项羽,被封为楚王,果然派人找到那位漂母,赠以千金。非韩才:没有韩信的才能。衔戢(j集):谓敛藏于心,表示衷心感激。戢:藏。冥报:谓死后在幽冥中还要报答。贻:赠送。【译文】饥饿驱我出门去,不知究竟去哪里。前行来到此村落,敲门却难致词语。主人理解我心意,慷慨相赠来不虚。畅谈终日话

7、投机,斟酒即饮不客气。新交好友心欢畅,即席赋诗表情意。感你恩深似漂母,无韩信才我心愧。牢记胸中如何谢,死后报答君恩惠。赏析:此诗当是陶渊明晚年所作。诗中记叙了诗人一次由于饥饿而出门借贷,并得人遗赠、留饮的活动。前四句通过具体的动作和内心状态,形象地传达出诗人复杂的心情;中间六句写受到主人的盛情款待,由“谈谐”而“情欣”,由酣饮而赋诗的情景;末四句对主人表示感激之情,写得悲愤而寄慨遥深。这首诗不仅比较真实地反映了陶渊明晚年贫困生活的一个侧面,而且也真实地反映出陶渊明朴拙真率的个性。怨诗楚调示庞主簿邓治中注释:1、天道句:是说鬼神之事渺茫难知。2、结发句:结发,古代男子二十岁行冠礼,开始束发。此处

8、指青年时。僶俛:勉力而为。六九年,五十四岁。这句是说自己从青年时代起,一直到五十四岁,都在勉力而为。3、弱冠句:其时体尤未壮,故称弱冠。陶渊明年轻时,时局非常混乱,前秦曾大举入寇,江西一带又遭遇饥荒,所以说“逢世阻”。始室,礼记内则:“三十而有室,始理男事。”此处用以三十岁左右。丧其偏,古代死去丈夫或妻子称为偏丧,这里指丧妻。4、炎火句:此句是说,酷热的阳光老是像火一样的燃烧。指遭到了旱灾。螟蜮,指害虫,蝗虫。恣中田,在田里肆意为害。5、风雨句:廛(chan),一夫所居曰廛。不盈廛,不满室。谓所收获粮食不多。7、造夕句:造,至。乌,指太阳。相传日中有三足鸟,故称太阳为金乌。这两句说,因为寒夜无

9、被,所以到了晚上就盼望快一点天亮;因为夏日长饥,所以在早晨又希望太阳能早一点下去。8、在已句:离忧,遭遇到忧患。这两句意思是说,贫困由于自己,何必怨天,但遭受如此忧患,实在感到悲伤。9、钟期,钟子期,古代著名知音的人。列子汤问:”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曰:“峨峨然若泰山”;志在流水,曰:“洋洋然若江河”。子期死,伯牙绝弦,以无知音者。”这里用以指庞主簿、邓治中,意思是说他们一定也能像钟子期那样体会到这“悲歌”的含义。信,诚然。赏析:作品分前后两段,前段十四句,诗人从自己半生的艰难遭遇出发,对自古以来众口所说的天道鬼神的存在提出了怀疑。开头两句是结论,是贯穿全段的。下面的十二句是这个结论所由

10、得出的事实根据。他说:从刚刚成人(结发)那个时候起,我就一个心眼地想着做好事,苦力巴结(僶俛),到现在已经五十四岁了。自己的遭遇又是如何呢?二十岁(弱冠),世道乱离,苻坚南侵;三十岁(始室),家门不幸,死了妻子。再以后就是天灾屡降,气候反常,先是荒旱不已,螟蜮丛生;接着又是狂风暴雨,铺天盖地,闹得庄稼收不了一把,从而挨冻受饿,自己的经济生活现在已经完全陷入绝境了。看看这种现实,这说明根本就没有什么“福善祸淫”的天道鬼神。后段共六句,写他面对目前这种艰难处境的思想活动。他愤慨地说:我今天陷入到这个如此穷困悲凉的境地,这都怪我自己,怨不得什么别的天命或人为;历代圣贤不总是教导人们要立德、立功、立言

11、,要名垂青史,像画麒麟么,但是在我看来,这些就如同过眼的烟云一样无足轻重,我自己在这里慷慨悲歌,我别无他求,我以有你们这两位像锺子期一样的知音人而感到欣慰与自豪。这是表现陶渊明晚年的生活景况及其思想情绪的一篇极其重要的作品。陶渊明以“田园诗人”著称,他的作品流传最广而又最脍炙人口的是五柳先生传、归去来兮辞、桃花源记这种文,和归园田居、和郭主簿、饮酒这种诗。后来经过鲁迅先生的批评提醒,人们又开始注意了咏荆轲、读山海经等少数所谓带有点“金刚怒目”式的作品,而真正了解陶渊明晚年的生活与思想的读者仍是不多。因此,读者有必要向了解怨诗楚调示庞主簿邓治中这首诗。首先,这首诗描绘了诗人晚年悲惨的生活情景,他

12、已经到了挨饿受冻,无法维持的境地。他“夏日长抱饥,寒夜无被眠”,以至冻得“造夕思鸡鸣”,夜间盼着快点天亮;饿得“及晨愿乌迁”,白天又盼着快点天黑。这是多么难熬,多么难以忍受的岁月啊!反映陶渊明晚年的这种悲惨困苦生活,可以用来和怨诗楚调示庞主簿邓治中相参证的,还有杂诗,其中说:“代耕本非望,所业在田桑。躬亲未曾替,寒馁常糟糠。岂期过满腹?但愿饱梗粮。御冬足大布,粗絺(ch)以应阳。正尔不能得,哀哉亦可伤!”还有饮酒,其中说:“竟抱固穷节,饥寒饱所更。敝庐交悲风,荒草没前庭。披褐守长夜,晨鸡不肯鸣。”词语都几乎一样。回想陶渊明归田的初期,那时他的家庭尽管不很富,但至少还保持着一个小康局面。他的居住

13、情况是“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榆柳荫后园,桃李罗堂前”。他的饮食情况是“园蔬有余滋,旧谷犹储今”,“春秫(sh)作美酒,酒熟吾自斟”。在这样的生活条件下当隐士,自然是比较容易的。但是好景不长,四十四岁那年他家中失了大火,“一宅无遗宇”,什么都给烧得精光了。从此他的生活日益贫困,他的参加劳动也不得不由原来的观赏性、点缀性而逐渐地变成了维持生活的基本手段。也正因此,自然灾害对于陶渊明也就成为一个关系极其紧密的问题了。例如眼下陶渊明的困境就是由于“炎火屡焚如,螟蜮滋中田。风雨纵横至,收敛不盈廛”这种原因造成的。这样的生活,在我国古代文学家们的经历中极为少见,对此读者应该充分注意。其次,它表现了诗人

14、晚年对社会现实的极大愤慨与不平,他满腹牢骚,甚至连天道、鬼神都恨起来了。他说:“天道幽且远,鬼神茫昧然”,从自己的切身遭遇可以证明这些都是骗人的东西。与此相近,他在饮酒诗中还说:“积善云有报,夷叔在西山。善恶苟不应,何事立空言!”情绪都是非常激烈的。在这里,他表面上是指着天道鬼神,实际上他的批判矛头乃是指向当时的黑暗社会,指向那个掌握着人类命运的腐朽的统治集团。陶渊明这时的思想情绪和他归田初期的那种面貌大不相同了,归田初期他总爱唱那种“乐天知命”、“安贫乐道”的高调,在癸卯岁始春怀古田舍中他说:“先师有遗训,忧道不忧贫”;在归去来辞中他说:“聊乘化以归尽,乐夫天命复奚疑!”那时的陶渊明是以和平

15、恬淡,与世无争著称。现在则不同了,牢骚越来越多,情绪越来越大。不是他的修养水平降低了。鲁迅先生说:“雅?要想到适可而止。雅?要地位,也要钱。”(病后杂谈)不论谁要说“安贫”,那他首先得保持一种至少是不太贫的经济条件。否则要想使人“安”得住,而且还要“乐”起来,那是很难的。陶渊明先前总爱说“息交游闲业,卧起弄书琴”;“悦亲戚之情话,乐琴书以消忧”,颇有点像是读书弹琴成癖的样子。可是到了晚年写作咏贫士,当他已经“倾壶绝余沥,窥灶不见烟”的时候,他也就“诗书塞座下,日昃不遑研”了。越穷越苦,思想矛盾也就越多,情绪也就越激烈,这是人之常情,是真实的。陶渊明的诗歌以真实著称,但若以后期这种艰难地写痛苦写

16、愤怒的作品,和前期那种轻易地写快乐写恬淡的作品比起来,则是后期作品表现的思想更真切、更实在。对此读者也应该充分注意。第三,作品表现了陶渊明在这种极其痛苦难熬的生活中的意志坚定,宁死不移。他已经横下一条心来,无论怎样穷困,他再也不出去作官,再也不去和那个黑暗的上层社会同流合污了。他说:“在己何怨天,离忧凄目前。吁嗟身后名,于我若浮烟。”这是什么意思?比陶渊明早百余年的放诞派张翰曾说:“使我有身后名,不如生前一杯酒。”不是陶渊明也像张翰那样肆无忌惮地蔑视前代圣贤的古训,他所蔑视的正是当时官场中像苍蝇追逐血腥一样所追逐的那种东西。他说他之所以陷入今天这样的困境,这都怪他自己,怪不得天道鬼神或其他人事。这不是真话,这是牢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总结/报告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