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醉花阴》导学案6页

上传人:文库****9 文档编号:174920596 上传时间:2021-03-21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35.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醉花阴》导学案6页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醉花阴》导学案6页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醉花阴》导学案6页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醉花阴》导学案6页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醉花阴》导学案6页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醉花阴》导学案6页》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醉花阴》导学案6页(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史寿伟醉花阴导学案教材分析: 本单元选取的是四位著名词人的作品。李清照是宋代最杰出的女词人,是婉约派的代表人物。醉花阴含蓄的述说闺中女子的寂寞哀愁和青年女子对爱情生活得向往。是李清照前期词作的代表,李清照前期的词大多数写自己对爱情,尤其是离别之情的感受,属于词的传统题材。但大多数是男性作者以女性口吻来写这一类词,往往隔着一层。而李清照写的是自己亲身感受与内心体验,因此她的词就格外真挚细腻、委婉动人。她从女性的心理出发,以女性特有的笔法来组织,因而别有一番风味。本单元以宋词文学为主,选取的是苏轼、辛弃疾、柳永、李清照的作品,涵盖了词的豪放派和婉约派风格。教学应指导学生在理解了词的内容后,教会学生

2、鉴赏词的方法,在课上努力做到文本、编者、教师、学生之间的平等对话与交流。通过鉴赏,体味词中表达的情感,分析作者是如何传情达意的。进一步了解词的特点和写法,如情景交融,点染,白描,叠字等,让学生在学习后对词的鉴赏建立一个初步的感性的理解。教学目标:1着重引导学生朗诵,从而把握李清照醉花阴词的诗意情感。达到背诵的目标2鉴赏李清照前期作品的明丽与缠绵,品味其婉约风格的柔美。3探索李清照作为女性作者写出内心“恋情”的历史意义。培养学生正确的感情价值观,颐养性情。教学重难点:1重点朗读,以声传情,把握李清照婉约词风格之美;2探讨李清照作为女性作者写作内心“恋情”的历史意义;培养学生正确的情感价值观;3如

3、何在“简单”中体悟出“复杂”来,把握“人性”之美,“诗情”之妙。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教学活动自主学习一、作者作品巩固 1李清照(10841155),宋代 婉约 派女词人。号 易安居士 。她的词在苏轼、柳永、周邦彦之外别树一帜,婉约而不流于柔靡,清秀而具逸思,富有真情实感,语言清新自然,流转如珠,音调优美,故名噪一时,称为 易安 体。 2李清照的词以 南渡 为界,分为前后期,前期内容多写 闺情(离愁) ,词风 清丽明快 。后期内容多写 怀旧悼亡 ,词风 凄凉低沉 二、写作背景 宋徽宗大观二年重阳节,赵明诚游宦在外;李清照独居青州,重阳赏菊,无人相伴,故作此词,以抒发寂寞无聊之感。三、释题 醉花

4、阴,词牌名。初见于毛滂东堂词,词中有“人在翠阴中,欲觅残春,春在屏风曲。劝君对客杯须覆”,词牌取义于此。双调五十二字,上下阕各五句,三仄韵。四、朗读体味,整体把握(一)朗读体味 结合注解,有感情的朗读这首词。注意停顿。(二)整体把握1这首词哪一句话哪一个字体现了作者的情感? 答: “薄雾浓云愁永昼”中的“愁”字 。 “人比黄花瘦”中的“瘦”字 。2愁是抽象的东西,看不见摸不着,如何去表现愁呢?在李清照之前有很多写愁的高手,为我们写愁树立了榜样。请找出一些例句,并总结出写愁的方法。 白发三千丈,缘愁是个长 李白 一片飞花减却春,风飘万点正愁人杜甫 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李煜 春去也,

5、飞红万点愁如海 秦观 这些写愁的名句共同特点是运用了 夸张、 比喻 手法,将抽象的愁形象化了。李白写愁,说愁是有长度的,可以衡量的。杜甫写愁,从一片飞花的飘落,感受到春天的流逝,何况背后是万点红,愁是有 数量 的。李煜把愁比喻一江春水,愁是有 长度、宽度、深度 ;秦观的愁也是有 数量、深度 的。2.李清照是如何写她的愁的呢?哪些字能体现出来? 明确:李清照写愁是从时间的长度上着手,一年之久,相思成灾。答: “永昼”“半夜”“又” 李清照的愁思从白天到晚上,甚至更长,佳节又重阳,“又”字说明不止一个重阳节。3.词人为何而愁? 答:思夫 (三)醉花阴是一首小令。李清照的词有个鲜明的艺术特色,就是情

6、与景的交互相融。而且,她非常善于摘取个人生活当中极富情味的画面来写作,很有生活气息,情真意切。这首词也同样如此。请大家先仔细地阅读全词,思考一下,上片和下片的主要内容是什么?谁能把它概括出来? 答:上片:重阳思亲而不得 下片:饮酒赏菊愁更愁【合作探究】一、鉴赏评价上片 1具体说说词的上片的内容。(注意,学习诗词要借助联想和想象,不要像古文一样原文翻译,可以自由地发挥、补充。小组相互讨论交流) 明确薄雾淡淡,阴云浓浓,这漫长的白昼啊,好像永远没有尽头似的,真令人发愁啊。为了消磨这难熬的时光,只好在兽型的香炉当中点起了香料。恰好又碰上了佳节重阳节,每逢佳节倍思亲,这让“我”更加想念出门在外的丈夫。

7、秋夜就寝,玉制的枕头,轻纱作的帐幔,凉气透骨,真叫人彻夜难眠啊! (下面是我们的合作探究时间,请大家按小组讨论,紧扣住“愁”字,以情景交融为方向,自由选择词作中的意象来进行简要的鉴赏分析。)2赏析“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销金兽”。 明确:“薄雾”“浓云”,意境凄凉,借景抒发孤寂的愁情。“永昼”,整日,点出愁的长久。这“薄雾浓云”不仅布满整个天宇,更罩满词人心头。 “瑞脑销金兽”,既写出了时间的漫长,烘托出了环境的凄寂,更写出了词人的百无聊赖的愁情。此二句移情于景、移情于物,渲染出浓烈的愁苦气氛:天愁、地愁、物愁、人更愁。3赏析佳节又重阳,玉枕纱厨,半夜凉初透” 。 明确:“佳节又重阳”点明时令,

8、也暗示心绪不好、心事重重的原因。“半夜凉初透”,既写季节之凉,更写内心凄凉。这种凉,既是身体之凉,更是心里之凄凉,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以佳节团聚反衬独处之悲,情景交融,委婉地展现了丈夫出门宦游后自己孤独寂寞的心境。4上片小结: 上片写景抒情,情景交融。委婉地展现了丈夫出门宦游后自己孤独寂寞的愁苦。二、鉴赏评价下片1我们先对下片作个整体品味,谁来翻译一下下片的大意? 明确: 这天黄昏之后,愁闷无比的“我”拿起几杯淡酒,来到东篱的菊圃里。在这里,菊花的香味四处流动,甚至充满了“我”的衣袖。景色如此美好,可往日恩爱的丈夫此时却身在外地,所以别说这景致不让人相思愁绝,黯然神伤啊。清风吹过黄昏,卷起了门

9、帘,让人不觉感到一阵微凉。想到刚才把酒相对的黄色菊花,相思销魂的自己,不是比菊花更消瘦了吗?2 “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一句写的是佳景还是愁景?何以见得? 明确:这是写佳境。但在词作当中却起到了“以佳景衬哀情”的作用。古人在旧历 九月九日这天,有赏菊饮酒的风习。宋时,此风不衰。所以重九这天,词人照样要“东篱把酒”直饮到“黄昏后”,菊花的幽香盛满了衣袖。然而她,却不禁触景生情,景色如此美好,可往日恩爱的丈夫此时却身在外地,所以别说这景致不让人相思愁绝,黯然神伤啊。这两句写的是佳节依旧,赏菊依旧,但眼前的美景不但没有让她变得快乐,反而更激起她心中无限的思夫之情。黄昏正是令人惆怅之时,更加衬托

10、了作者的愁闷相思。3赏析“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明确:黄色的菊花不止外形上雅淡、清秀,与作者因相思而消瘦的体态相近,而且在菊花品格的传统象征意义上,也酷似作者清高、淡泊的精神,这样的比喻正比较恰切地反映了当时作者由于离开丈夫而孤独、愁闷的生活状态和内心情感。取义新奇传神,言情含蓄。 (关于这一句有一个故事,据说李清照将这首词寄给在外做官的丈夫赵时诚后,赵时诚赞赏不已,自愧写词不知妻子,却又想要胜过她,于是杜门谢客,苦思冥想,三日三夜,作词五十首,并将李清照的这首词夹杂其中,请友人陆德夫评论。陆德夫细加玩味后说:“只三句绝佳。”赵明诚问哪三句,陆德夫说:“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

11、比黄花瘦。”正是本词的最后三句。)4整体感悟下片内容:下片写作者在重阳节黄昏后独自饮酒赏菊的愁绪。三、小结醉花阴的主旨和使用的几种修辞手法。 明确:这首词是作者婚后所作,抒发的是重阳佳节思念丈夫的心情。它通过悲秋伤别来抒写词人的寂寞与相思情怀。作者使用了比喻、烘托、设问等手法。【目标检测】1指出“人比黄花瘦”的“瘦”字的含义。 答:A写出了菊花的形态,传达出了秋菊的神。 B描写思妇因思念而面容清减的形象,写出了思念之深之苦。 C以花喻人,花面相映,人如花,花如人,营造了婉曲优美的艺术情境。2完成课后第二题。3背诵全词。课后反思:于是,今天教李清照的醉花阴我改变了教学方法,因为这篇文章学生在初三

12、学过,我以此为由头,问同学们,初三学过,高一再学,有没有区别?学生说有,高一学的要求应该更高了,在高中应该会背诵,还要会鉴赏.我肯定了同学们的说法,然后问同学们会不会鉴赏,有的说会有的说不会,想到同学们经常把鉴赏当成翻译来看的普遍看法,我首先从学法上作一指导。所谓鉴赏,有鉴还有赏,说得通俗点,一来能鉴别好坏,二来还得能品出点自己的味道来,这才叫赏。鉴别主要是看个人的语感积累,语感强的同学很敏锐地抓住诗词的重点字词,这个能力的培养是需要老师每天持之以恒加强学生晨读吟咏并注意在课堂上强化才能逐步提高。关于赏,应该就是一种将诗歌文字还原到学生已有生活体验之中的一个过程,学生感悟到了就能品出滋味来,生活经验达不到,当然也就赏不到位了。这个“赏”的过程需要同学们通过想象和联想,调动自己已有的生活经验,将诗词中的一句话或一个词泡出东西来,生发出生活中情感。学法指导完毕,要求同学们对醉花阴展开小组合作学习,完成两个任务,一个小组集体背诵,二是写出醉花阴的散文写意。在快下课时我让每个小组进行了背诵,效果很好,两个班的同学全部背出,小组中有的同学没有背出来,也在整个小组学习的压力场中快速地背会了这首词。本课再一次证明:不要低估学生的学力水平,他们身上潜在着巨大的学习创造力!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其它办公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