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孝经》原文与译文30页

上传人:文库****9 文档编号:174916034 上传时间:2021-03-21 格式:DOC 页数:30 大小:40.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孝经》原文与译文30页_第1页
第1页 / 共30页
《孝经》原文与译文30页_第2页
第2页 / 共30页
《孝经》原文与译文30页_第3页
第3页 / 共30页
《孝经》原文与译文30页_第4页
第4页 / 共30页
《孝经》原文与译文30页_第5页
第5页 / 共3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孝经》原文与译文30页》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孝经》原文与译文30页(3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孝经原文与译文开宗明义章第一【原文】仲尼居,曾子侍。子曰:先王有至德要道,以顺天下,民用和睦,上下无怨。汝知之乎?【注释】有一天,孔子在他的家里闲坐著,他的弟子曾参,也陪坐在他的一旁。孔子说:古代的圣王有一种崇高至极之德,要约至妙之道。拿它来治理天下,天下的人民,都能够很和气的相亲相敬,上自天子,下至庶人,都不会相互的愁恨。这个道德的妙用,你知晓吗?【原文】曾子避席,曰:参不敏,何足以知之!【注释】曾子听了孔子给他讲的这一段话,道理很深,他不觉肃然起敬,离开他的坐位站起来,向孔子答对说:我曾参很鲁钝,不大聪敏,怎么能够知晓这样深奥的道理呢?【原文】子曰: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复坐,吾语

2、汝。【注释】孔子因曾子很谦恭的起来答对,就告诉他说:前边所讲的至德要道,就是孝道,这个孝道,就是德行的根本,教化的出发点。你先坐下,我慢慢的告诉你。【原文】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注释】说起这个孝道,固然范围很广,但行的时候,却很简单,你要晓得爱亲,先要从自己的身上爱起。凡是一个人的身体,或者很细小的一根头发和一点皮肤,都是父母遗留下来的。身体发肤,既然承受之于父母,就应当体念父母爱儿女的心,保全自己的身体,不敢稍有毁伤,这就是孝道的开始。【原文】立身行道,扬名于后世,以显父母,孝之终也。【注释】一个人的本身,既站得住,独立不倚,不为外界利欲所摇夺,那他的人格,一定合乎标准,这

3、就是立身。做事的时候,他的进行方法,一切都本乎正道,不越轨,不妄行,有始有终,这就是行道。他的人格道德,既为众人所景仰,不但他的名誉传诵于当时,而且将要播扬于后世,无论当时和后世,将因景慕之心,推本追源,兼称他父母教养的贤德,这样以来,他父母的声名,也因儿女的德望光荣显耀起来,这便是孝道的完成。【原文】夫孝,始于事亲,中于事君,终于立身。【注释】这个孝道,可分成三个阶段,幼年时期,一开始,便是承欢膝下,事奉双亲。到了中年,便要充当公仆,替长官办事,藉以为国家尽忠,为民众服务。到了老年,就要检查自己的身体和人格道德,没有缺欠,也没有遗憾,这便是立身,这才是孝道的完成。【原文】大雅云:“无念尔祖,

4、聿修厥德。”【注释】孔子引诗经大雅篇文王章的这两句话说:你能不追念你祖父文王的德行?如要追念你祖父文王的德行,你就得先修持你自己的德行,来继续他的德行。天子章第二【原文】子曰:爱亲者,不敢恶于人;敬亲者,不敢慢于人。【注释】孔子说:要亲爱自己的父母,必先博爱。就不敢对于他人有一点厌恶。要恭敬自己的父母,必需广敬,就不敢对于他人有一毫的简慢。【原文】爱敬尽于事亲,而德教加于百姓,刑于四海,盖天子之孝也。【注释】元首的孝道,只要把亲爱恭敬的诚心,尽到自己父母的身上,他的身教之德,如风吹草,自然风行草偃,很快的普及到百姓身上。外国人看见了,也要摹仿实行,争相取法。大概这就是天子的孝道吧?【原文】甫刑

5、云:“一人有庆,兆民赖之。”【注释】书经吕刑篇有两句话说:只要国家的元首,他一人有敬亲爱亲可庆幸的事,那天下几万万老百姓,都是欢欣鼓舞的仰赖效法,而敬爱他们自己的父母了。诸侯章第三【原文】在上不骄,高而不危,制节谨度,满而不溢。【注释】诸侯的地位,虽较次于天子,但为一国或一地方的首长,地位也算很高了。位高者,不易保持久远,而易遭危殆。假若能谦恭下士,而无骄傲自大之气,地位虽高,也没有危殆不安的道理。其次,关于地方财政经济事务,事前,要有计划的管制,有预算的节约,并且照著既定的方针,谨慎度用,量入为出,自然收支平衡,财政经济,便充裕丰满。然满则易溢,如照以上的法则去切实执行,那库存虽然充盈,不浪

6、费,自然不至于溢流。【原文】高而不危,所以长守贵也;满而不溢,所以长守富也。【注释】地位很高,没有丝毫的危殆,这自然长能保持他的爵位。财物充裕,运用恰当,虽满而不至于浪费,这自然长能保持他的富有。【原文】富贵不离其身,然后能保其社稷,而和其民人,盖诸侯之孝也。【注释】诸侯能长期保持他的财富和地位,不让富贵离开他的身子,那他自然有权祭祀社稷之神,而保有社稷。有权管辖人民,而和悦相处。这样的居上不骄、和制节谨度的作风,才是诸侯当行的孝道。【原文】诗云:“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注释】孔子引述诗经小雅篇的这一段话说:一个身任诸侯职位的大员,常常要警戒畏惧,谨慎小心。他的用心之苦,就像踏进了

7、深渊,时时有灭顶的危险。又像践踏在薄冰之上,时时有陷入冰窟的危虑。卿大夫章第四【原文】非先王之法服不敢服,非先王之法言不敢道,非先王之德行不敢行。【注释】任卿大夫之官者,即辅佐国家行政之官吏。事君从政,承上接下。内政、外交、礼仪攸关。故服装、言语、德行、都要合乎礼法,也就是合乎规定。所以非国家规定的服饰,就不敢乱穿。非国家规定的法言,就不敢乱讲。非国家规定的德行,就不敢乱行。【原文】是故非法不言,非道不行。口无择言,身无择行,言满天下无口过,行满天下无怨恶。【注释】所以卿大夫的讲话,不合礼法的话,就不讲出口。不合道理的事,就不现于行为。一言出口,传满天下,可是没有人检出他的错误,那自然无口过。

8、一行做出,普遍天下,可是没有人检出他的不法行为,那自然无怒恶。【原文】三者备矣,然后能守其宗庙,盖卿、大夫之孝也。【注释】服饰、言语、行动、三者都能谨慎实行,全备无缺,那自然德高功硕,得到首长的亲信,不但禄位可保,宗庙祭祀之礼,自然照常奉行。卿大夫的孝,大致就是如此。【原文】诗云:“夙夜匪懈,以事一人。”【注释】孔子引述诗经大雅篇蒸民章的这两句话说:为人部属的,要早晚勤奋的来服务长官,尽他应尽的责任。士章第五【原文】资于事父以事母而爱同,资于事父以事君而敬同。【注释】孔子说:士人的孝道,包括爱敬,就是要把爱敬父亲的爱心移来以爱母亲,那亲爱的心思,是一样的。再把爱敬父亲的敬心,移来以敬长官,那恭

9、敬的态度,是一样的。【原文】故母取其爱,而君取其敬,兼之者父也。【注释】所以爱敬的这个孝道,是相关联的,不过对母亲方面,偏重在爱,就取其爱。对长官方面,偏重在敬,就取其敬。爱敬并重的,还算是父亲。【原文】故以孝事君,则忠。以敬事长,则顺。【注释】读书的子弟。初离学校和家庭,踏进社会,为国家服务,还未懂得公务的办理。若能以事亲之道,服从长官,竭尽心力,把公事办得好,这便是忠。对于同事方面,地位较高年龄较大的长者,以恭敬服从的态度处之,这便是顺。【原文】忠顺不失,以事其上,然后能保其禄位,而守其祭祀,盖士之孝也。【注释】士的孝道,第一,要对长官服务尽到忠心。第二,要对同事中的年长位高者,和悦顺从,

10、多多领教,那长官方向,自然相信他是一个很好的干部。同事方面,都会同情他,协助他。如果这样,那他的忠顺二字不会失掉,用以事奉其长官,自然他的禄位可以巩固。光先耀祖的祭祀,也可以保持久远,不至失掉,这就是士的孝道吧!【原文】诗云:“夙兴夜寐,无忝尔所生。”【注释】孔子引诗经小雅篇小宛章这两句话,说明初入社会作事的小公务员,安早起晚睡。上班办公,不要迟到早退,怠于职务,遗羞辱于生身的父母。庶人章第六【原文】用天之道,分地之利。【注释】孔子讲到众百姓的孝道,他说:我国古来就是一个农业国家,农人的孝道,就是要会利用四时的气候来耕耘收获,以适应天道。分辨土地的性质,来种植庄稼,生产获益,以收地利之果。【原

11、文】谨身节用,以养父母,此庶人之孝也。【注释】庶人的孝道,除了上述的利用天时和地利以外,第一、还要谨慎的保重自己的身体,和爱护自己的名誉,不要使父母遗留下来的身体、有一点损伤,名誉、有一点败坏。第二,要节省用度,不要把有用的金钱,作无谓的消耗。如果照这样的保健身体、爱护名誉、节省有用的金钱,使财物充裕,食用不缺,以孝养父母,那父母一定是很喜悦的。这样,不但可以孝养父母,就是子女的教养费,社会的应酬,也足以应付了。这便是庶人的孝道。【原文】故自天子至于庶人,孝无终始而患不及者,未之有也。【注释】所以说:上自国家元首,下至一般平民,孝道虽然有五种类别,但都本于每一个人的天性,来孝顺父母,所以说这个

12、孝道,是没有终始的。若果有人说恐怕尽不了孝道的话,那是绝对没有的事。三才章第七【原文】曾子曰:甚哉,孝之大也!子曰:夫孝,天之经也,地之义也,民之行也。【注释】曾子以为保全身体,善养父母,就算尽了孝道。自听了孔子所讲的这五等孝道以后,不由得惊叹赞美说:嗳呀!孝道就有这样大的关系?孔子听见曾子赞叹,知道曾子对于他所讲的五孝,已有领悟。所以又说: 你知道这个孝道的本源,是从甚么地分取法来的?它是取法于天地的。天有三光照射,能运转四时。以生物覆帱为常,是为天之经。地有五土之性,能长养万物,以承顺利物为宜,是为地之义。人得天之性,则为慈为爱。得地之性,则为恭为顺。慈爱恭顺,与孝道相合,故为民之行。【原

13、文】天地之经而民是则之,则天之明,因地之利,以顺天下,是以其教不肃而成,其政不严而治。【注释】人生天地之间,当效法天经地义以为常道,而实践力行。但是爱亲之心,人人都有,其中的道理,知者甚少。惟有圣明的元首,效法天之明,教民出作入息,夙兴夜寐。利用地之宜,教民耕种五谷,生产孝养。以上法则,都是顺乎天地自然之理,以治理天下。这种教化,既合乎民众的心理,自然民众都乐意听从,所以教化不待警戒而自成。政治不待严厉而自治。【原文】先王见教之,可以化民也。是故先之以博爱,而民莫遗其亲;陈之于德义而民兴行;先之以敬让而民不争;导之以礼乐而民和睦;示之以好恶而民知禁。【注释】先代圣王,见教育可以辅助政治,化民成

14、俗,所以他先以身作则,倡导博爱,使民众效法他的博爱精神先爱其亲,所以莫有遗弃其亲的人。宣扬道德和仁义,以感化民众,民众自然会兴起力行。对人对事,先实行敬谨和谦让,以为天下民众的表率,民众自会效法他的敬让,不会发生争端。诱导民众以礼乐教化,民众自然就相亲相敬,和平相处。再晓示民众,使知为善当有庆赏,作恶当受刑罚,民众自然晓得禁令的严重性而不敢违犯法纪了。【原文】诗云:“赫赫师尹,民具尔瞻。”【注释】孔子引诗经小雅篇节南山章的这一段话,是说明周朝有显耀的一位姓尹的太师官,他仅是三公之一,尚且能为民众景慕和瞻仰如此,如果身为国家元首,以身作则,那天下的民众还能不爱戴和尊敬吗?孝治章第八【原文】子曰:

15、昔者明王之以孝治天下也,不敢遗小国之臣,而况于公、侯、伯、子、男乎?故得万国之欢心,以事其先王。【注释】孔子再进一步的分别给曾子讲说:古昔的明哲圣王,用孝道治理天下的时候。推其爱敬之心以爱敬他人。即如对于附属小国派来的使臣,都不敢失礼忘敬,何况自己直属的封疆大吏如公侯伯子男呢?那自然更不敢轻视慢待了。因对万国的诸侯不敢失礼,那万国的诸侯也对他欣然服从,远近朝贡。照这样的奉事其先王,那孝道就算尽到极点了。【原文】治国者不敢侮于鳏寡,而况于士民乎?故得百姓之欢心,以事其先君。【注释】古昔的诸侯,效法天子以孝道治理天下的方法,而以爱敬治其国。爱人的人。也受人爱慕。敬人的人,也受人敬重。连可伶无告的鳏夫寡妇,都不敢加以侮慢。何况一般的士民呢?因此,所以就能得到全国百姓的欢心,竭诚拥戴。照这样的奉事其先君,岂不是尽到了孝道吗?【原文】治家者不敢失于臣妾,而况于妻子乎?故得人之欢心,以事其亲。【注释】古昔卿大夫等的治家者,推其爱敬之情,下达于臣妾,虽较疏远的男仆和女佣,都不敢对他们失礼,而况最能爱敬自己的妻子呢?因此,人无分贵贱,谊无分亲疏,只要得到大家的欢心,以奉事其亲。那自然夫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其它办公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