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案导学在中学地理教学

上传人:油条 文档编号:1742759 上传时间:2017-07-12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5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学案导学在中学地理教学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学案导学在中学地理教学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学案导学在中学地理教学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学案导学在中学地理教学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学案导学在中学地理教学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学案导学在中学地理教学》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学案导学在中学地理教学(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1学案导学在中学地理教学实践中的反思何忠志(惠州市第四中学,广东 惠州 516008 )摘要:学案导学作为一种新颖的高效教学模式,其精髓在于转变学习方式,拓展学习时空,提倡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合作学习,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但在实践教学中也有自身的局限性。本文从学案导学在中学地理教学实践出发,深入地思考,归纳出这种教学模式的不足,并主张只有在实践中不断地摸索,反复总结,方能收到其应有的效果。关键词:学案导学;地理教学;反思为了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全国很多中小学校结合本校实际,积极探索符合新课改需求和素质教育理念的自主高效课堂教学模式。从目前来看, “学案导学”教学模式是众多中小学校所力推和践

2、行着的一种高效模式。一、学案导学教学模式的概念及特征学案导学最初是由金华一中的领导和教师在 1997年秋提出来的。从此,学案导学法的研究作为该校的重点研究课题,经过全校师生的共同努力,实现了变“教”为“导” ,以“导”促“学” ,变“学”为“思” ,以“思”求“创” ,使多年来,难以落实的“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论,找到了一种切实可行的方案。学案导学教学模式在 1998年被确立为浙江省教育科学规划,1999年 5月 25日,在中国教育报上刊登了“培养学生自主人格和主动学习能力”一文,高度评价了金华一中开展的“学案导学法”所取得的研究成果,与当前我国推行的新课程标准理念比较接近,很有

3、创新性,在全国引起极大的反响。 1随后全国很多省市区学校都对此进行了实验研究和具体的尝试。 学案导学教学模式是以学案为载体,以导学为方法,以教师指导为主导,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主体,由师生共同合作完成教学任务的一种教学模式。 2具体而言,教师在课前引导学生自主预习,了解基础知识框架,课堂上让学生交流学案,讨论、探究本节的重点问题,其间辅以教师引导、讲解、归纳,为学生创造良好的问题情境,有针对性地为学生解答疑惑。学案导学教学模式具有以下的基本特征:1、反映“先学后导”思想所谓“先学后导”就是的实施教学的过程中,先给学生一些学习思路,而不是提供相关的答案。课前让学生自主学习,课堂教师适当地启发和诱导,

4、促进学习者自己去解决存在的问题,发现其中的规律。 32、体现“照顾差异”原则学案的设计根据不同学生的学习水平、认知结构、已有知识经验和生活经验编制出来的。这种梯度适当,导向明确的学案,能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各类层次的学生都能在原有的基础上获得提高。3、突出“合作学习”意识学生为完成学案中的任务,小组进行互助性学习。学生对每个知识点独立阅读、思考、练习之后,对存在的共性问题要先进行小组内部讨论,然后在教2师的指导下探讨,这既能体现师生之间互相尊重、互相理解,又能反映同学之间团结协作。4、达到“教学相长”效果在学案导学的教学过程中达到学生的学与教师的教两方面的相互影响与促进,最终都得

5、到提高的目的。教师“教”的过程,通过巧妙的引导使学生尽可能地发现、解决问题,无法解决的问题由教师进行引导、指导和辅导,从而提高课堂效率,提升学生学习能力。于此同时,面对学生对知识点的质疑和困惑,教师也面临一些挑战,这对提升教师教学能力起到积极的作用,最终达到教学相长的效果。二、学案导学教学模式的优势传统课堂教学,一般是教师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实际情况,事先编制好教案,将教学内容从头到尾的讲授,学生在课堂上机械地接受教师传授的知识。这种教学模式有其存在的根据,但也忽视了学生的认知背景、认知速度、认知策略的差异性,在整个教学活动中,学生只是被动接收、消化知识,而本身主动求知的技能、品质没有得到培养,

6、导致学生形成严重的依赖心理。学案导学教学模式,转变了师生的角色。学生从被动接受知识,到主动学习知识、探讨知识,教师从课堂的主导角色到引导、辅助学生的角色。因此,学案导学教学模式的优势在于:1、学案导学教学模式转变了师生的角色,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学习的主人,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提高了课堂学习的效率。2、学案导学教学模式促进教师发展。在学案导学运用中,教师不仅需要更新传统教学观念,更需要探究学习新理论;在学案的设计、编写及其修改过程中,教师不仅需要对教材知识烂记于心,更需要广泛涉猎,获取与教材内容相关的课外知识,这样便于提高了教师自身的素质,促进了教师专业化发展。3、学案导学教学模式中合作探究,

7、培养了学生团队合作意识,拉近了师生间情感距离,从而创造了和谐的教学环境。总而言之,学案导学法可以使教学效益达到最优化,使学生在有限的课堂时间内获取最大的知识收益。三、 “学案导学”教学模式在地理教学实践中的反思中学地理作为中学教学基础学科,对培养学生科学的人口、资源、环境、可持续发展观,帮助学生形成文明的生活与生产方式具有重要作用。 “学案导学”教学模式在我市中学地理教学中的实践已有一段时间,作为这次活动的参与者与观察者,我对这种教学模式在地理教学实践中的应用作如下反思:1、学案导学的运用,导致学生忽视地理教材导学案是“学案导学”教学模式媒介和载体。一份比较完整的地理导学案,一般应包括以下几个

8、部分:学习目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课堂检测、总结反思。其中自主学习部分是引导学生通过预习,明确主干知识,搞清疑难所在,以便有目的地听课解疑。以区域地理为例,这部分包括基础知识梳理和读图识记两部分。基础知识梳理是“导学案”的主体内容之一,主要是区域的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内容,借助几个简单的思考题或练习题,让学生借助课本和地图册能够独立完成。读图识记主要是区域定位的需要,如,让学生在图中识别主要的地理信息,标注相应的山脉、城市、河流等。合作探究,它是针对所学重点、难点内容设计的若干问题,作为课内讨论和探究。问题设置的层次性、逻辑性,内在联系性,这样既可以满足不同学习水平的学生需求,又能将所学的知识

9、进行有效整合,既培养了学生思维能力,又教给学生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3这两个部分的实现都是要求学生先对教材认真阅读、仔细思考后才能依次进行。然而在实际的使用过程中,不少学生没有重视地理教材,仅把教材作为完成自主学习寻找答案的工具,课后,把导学案视为珍宝,将地理教材搁置一边。学案上写得密密麻麻,而教材却崭新如初。其实学生这种做法是一种舍本求末的行为,是不可取的。其理由在于:其一,现实初、高中地理教科书的编写是以初、高中地理课程标准为依据,充分体现地理课程的基本理念,全面落实地理课程内容标准的各项要求,因此,地理教科书是教师创造性教学和学生主动学习的最基本的教学资源。 4其二,导学案自主学习部

10、分多以填空题的形式出现,是对教学内容框架的呈现,这样的知识是没有基础的“空中楼阁” ,即使当时记住,一旦脱离教材,就会成为容易遗忘的“假知识” 。导学案的重点放在对教学重、难点知识的讨论、探究,如果缺乏对教材的阅读与深刻领悟,这样的探究将无章可循,根本谈不上对问题理解的科学性和系统性。第三,地图是教师教学、学生学习的直观教具,是地理学的第二语言。学生在地理学习中有效地运用地图,有利于认识地理事象的空间分布、演变规律,有利于培养地理基本技能和发展地理智能,有利于将抽象的地理知识具体化。中学地理教材上不仅有各种反映水文、地貌、土壤、植被、居民点、交通线和境界线等内容的普通地图,还有各种各样的景观图

11、、模拟图、示意图。这些丰富多彩的地图,是学案有限的篇幅所无法全部复制的。2、学案导学的运用,导致教师注重知识和技能目标培养、重视过程与方法目标的贯彻,但是弱化了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的落实地理课程目标是指地理课程对学生在培养与发展方面所期望达到的程度。这种预期结果产生于地理课程实施之前,表达了设置地理课程的一种期望。为了体现目标的层次性,初、高中的地理课程标准中,除了总体目标外,还将目标细化为“知识与技能” 、 “过程与方法” 、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进行阐述。“知识与技能”是课程目标的重要组成部分,掌握地理基本知识与形成基本地理技能一直是地理教学追求的主题之一。因为掌握地理基本知识与

12、培养地理基本技能不仅是学生高效地参与地理教学过程、熟练地掌握地理学习方法基础,也是学生形成正确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前提。针对传统教学中对知识与技能,教师满堂灌,学生机械吸的现状,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 要求,必须“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 5因此,现行的地理课程标准将“过程与方法”作为课程目标之一。正是基于“贵在参与、注重过程、强调方法”这一理念, “学案导学”教学模式应运而生、逢时而用。具体而言,地理导学案中自主学习、合作探

13、究、课堂检测等环节,就是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以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获得地理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因此,客观地说,学案导学的运用,注重了知识和技能目标培养、重视了过程与方法的贯彻。这点在多次市、区级公开课、示范课中得到了充分地体现。现代教学论认为,学习过程是以人的整体的心理活动为基础的认知活动和情意活动相统一的过程。如果没有认知因素的参与,学习任务不可能完成;同样如果没有情意因素的参与,学习活动既不能发生也不能维持。 6情意领域目4标的内涵是十分丰富的,它不是单纯的爱国主义情感,而是包括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个要素。情感不仅指学习兴趣、学习热情、学习动机,也是指内心体验、情操陶冶;

14、态度不仅指学习态度、学习责任,也是指科学的态度、求实的态度;价值观不仅强调个人的价值、人类的价值,更强调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的统一、人类价值与自然价值的统一。无论是在本人“学案导学”教学中,还是在他人的“学案导学”的示范课中,我都有这种意识,学案导学在运用过程中,对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非智力因素作用的重视,学生积极健康的心理素质的培养等方面都做得不够。具体地说,就是“学案导学”教学模式,课堂重点放在地理知识的整理和重点、难点的探究和突破,而动机、情感、性格、意志等非智力因素对学习的促进和坚持作用没有充分发挥出来,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的情感渗透没有体现出来。因此,我认为学案导学的运用,在事实上弱化了

15、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的落实,与中学地理课程目标的要求有所偏离。3、学案导学的运用,容易导致课堂教学时间延长,难以保证教学内容的完成与教学进度的跟进“学案导学”教学模式的课堂组织形式,通常有自主学习、合作探究、课堂检测、总结反思几个程序,并且教师在编写学案时,就已预计好各个程序的时间。但是在实际操作过程中,情况就并非如此简单。自主学习部分中“出示学案,检查基础” ,地理教师可以采用或抢答,或小组回答,或你问我答等多种方式进行。因为这部分内容多是基础性知识,在教材上容易找到,所以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此环节内容是可行的。但是,合作探究部分的时间机动性就强很多。往往由于教师的把握与控制不当,不少教师在

16、这个环节花费的时间过多,进而影响后续的教学环节。最近在我市某市直中学举行的高中地理高效课堂教学研讨中所展示的两节示范课就存在这种情况。为什么不少地理教师在合作探究环节时间把握困难呢?一是探究问题的层次性。一般而言,地理探究问题的设置,多是选取本节内容的重点、难点,分化成若干小问题,让学生在预习后进行探究。这种问题设置,既体现了问题由易到难,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特点,又能对问题解决收到剥丝抽茧的功效。但也正是这枝节繁多的问题,花费大量的课堂时间。二是探究问题的开放性。导学案不仅引导学生学习、消化知识、提升技能,还要引导学生思辨、质疑、创新,培养科学精神。因此,地理探究问题的设置,多用开放性的问题。开放性问题可以延伸学生的课本知识,开阔学生视野,但也会耗费大量的课堂时间。三是地理学科专业性,即地理学习对地图的运用。对某些地理问题的探究,有时运用地图是必不可少的手段。例如,在高二下期,进行区域地理世界气候复习时,多数教师引导、启发学生分析世界气候的成因与分布规律时,要求结合“世界气压带和风带”示意图。地图阅读需要讲究一定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其它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