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秦诸子对饮食文化的思考和态度

上传人:宝路 文档编号:17399438 上传时间:2017-11-11 格式:DOCX 页数:3 大小:22.3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先秦诸子对饮食文化的思考和态度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先秦诸子对饮食文化的思考和态度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先秦诸子对饮食文化的思考和态度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先秦诸子对饮食文化的思考和态度》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先秦诸子对饮食文化的思考和态度(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先秦诸子对饮食文化的思考和态度 儒家十分重视饮食文化。孔子重视民食,把它作为三个立国的基本条件, (即兵,粮,信)之一,而儒家起源于古代方士,术士,其掌管祭祀,祭祀中最重要的是酒食,因此,掌管祭祀者谙熟各种礼仪饼精通饮食之道。 墨家朴质的饮食文化思想也影响了很多人。墨家的思想与实践代表了个体农民和小手工业者的利益,这些在当时的社会中极不稳定的人群最迫切的就是衣食问题。墨子说:“凡五谷者,民之所仰也,君之所以为养也。故民无仰则君无养,民无食则不可事。 ” 墨子主张“去无用之费” ,节制过度奢侈的饮食。 而道家和法家则忽视了饮食文化的进步。道家的创始人老子的社会思想是回到小国寡民的时代,把人的种种

2、欲望都抑制在最低点。所谓“不见可欲,心思不乱”所以人们要“甘其食、美其服” ,以最低的生活水平满足。而庄子更是主张回归,直至太古时代的“茹毛饮血”的生活。韩非子一反先秦思想家用过度的奢侈和追求酒色美味会导致亡国亡身来恫吓统治者的传统,公开声称君主奢侈,追逐美味顺理成章,而百姓则要制欲,节俭,才能使国家富强。 。正是由于中华饮食讲究料、作、食等等的精细,内容丰富且博大精深,民族特色鲜明,既兼容又特别,从古到今,历代相传又推陈出新。不同的饮食习惯造就了不同的饮食文化。中国人大而全的一贯作风,吃饭时自然是七大盘、八大碗,一是显示了富足,二是摆足了排场;近而各地比吃、全国争雄,最终形成了八大菜系,也就

3、是吃方面八个不同的“高手”;说得虽有些低俗,但还是很能传情达意的。因此,中华饮食文化就其深层内涵,可以简单概括成八个字:精致、悦目、坠情、礼数。这八个字,反映了饮食活动过程中饮食品质、审美体验、情感活动、社会功能等所包含的独特文化意蕴,也反映了饮食文化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密切联系。精致;我们在得意时都喜欢在酒馆、餐厅里点几个精致小菜,或自己做几个精致小菜来犒赏自己与亲戚友人,而这时就需要吃出一种气氛、品位甚至是文化来。饮食既然作为一种文化,一种“吃” 的文化,精品意识作为一种文化精神,却越来越广泛、越来越深入地渗透、贯彻到整个饮食活动过程中。选料、烹调、配伍乃至饮食环境,都体现着 “精致” 。

4、尤其是现在非常注重个人身体保健的现代社会,更是要求我们的饮食向精致化发展,使饮食中融入文化,透出文化,从而“吃”出文化来,避免和摒弃那种“过之屠门而大嚼”不雅行为和有损健康的不良习惯。悦目;这是将“吃” 的文化与内涵进行升华的高级阶段,体现了饮食文化的审美特征。中华饮食之所以能够征服世界,重要原因之一,就在于它美,它令食者有“三月不知肉味”的同时,更令人拍案叫绝和赏心悦目。这种悦目,是指中国饮食活动形式与内容的完美统一,是指它给人们所带来的审美愉悦和精神享受,首先是味道美。孙中山先生讲“辨味不精,则烹调之术不妙”,将对“ 味” 的审美视作烹调的第一要义。令人悦目的美味佳肴作为饮食文化的一个基本

5、内涵,它是中华饮食的魅力之所在,悦目贯穿在饮食活动过程的每一个环节中。 坠情;这是对中华饮食文化社会心理功能的概括。因为菜系和饮食中蕴藏着各种感情在其中。做的人付出心血和真情用心去做,而吃者更是品味到自己喜欢的饮食则抱着的是一种感激与赞赏。吃吃喝喝,不能简单视之,它实际上是人与人之间情感交流的媒介,是一种别开生面的社交活动。一边吃饭,一边聊天,可以做生意、交流信息、采访。朋友离合,送往迎来,人们都习惯于在饭桌上表达惜别或欢迎的心情,感情上的风波,人们也往往借酒菜平息。这是饮食活动对于社会心理的调节功能。过去的茶馆,大家坐下来喝茶、听书、摆龙门阵或者发泄对朝廷的不满,实在是一种极好的心理按摩。中

6、华饮食之所以具有“抒情”功能,是因为“ 饮德食和、万邦同乐 ”的哲学思想和由此而出现的具有民族特点的饮食方式。对于饮食活动中的情感文化,有个引导和提升品位的问题。我们要提倡健康优美、奋发向上的文化情调,追求一种高尚的情操。礼数;是指饮食活动的礼仪性。中国是礼仪之邦,而这种礼仪与礼数也渗透到了饮食当中。而饮食讲究“礼数” ,这与我们的传统文化有很大关系。生老病死、送往迎来、祭神敬祖都是礼。 礼记礼运中说:“夫礼之初,始诸饮食。 “礼数”中也讲究着一种秩序和规范,比如在重要场合坐席的方向、箸匙的排列、上菜的次序、有些菜的象征、来历等等都体现着“礼数”。我们谈“礼数” ,更应把它理解成一种精神,一种

7、内在的伦理精神,这种精神,贯穿在饮食活动过程中,从而构成中国饮食文明的逻辑起点。国家的历史有长有短,疆域有大有小,实力有强有弱,人口有多有少,民族构成、宗教信仰、政权性质和经济结构也有差异,故而各国的饮食文化是不一样的。 4、课外阅读文献:(1)王仁湘著:饮食与中国文化人民出版社,1994。(2)王学太著:华夏饮食文化中华书局,1993。(3)于民著:春秋前审美观念的发展中华书局,1984。(4)姚伟钧著:中国传统饮食礼俗研究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爆炒中国饮食文化内涵-吃一顿文化大餐 中华饮食之所以具有“抒情”功能,是因为“ 饮德食和、万邦同乐 ”的哲学思想和由此而出现的具有民族特点的

8、饮食方式。 对于饮食活动中的情感文化,有个引导和提升品位的问题。我们要提倡健康优美、奋发向上的文化情调,追求一种高尚的情操。 中国饮食文化的耻辱-“虐食”中国文明悠久,包罗万象,饮食也被提升到文化的层面,不但要满足人们的食欲,还要使人在品尝之余获得精神享受。但很不幸的是,很多中国菜脂肪多、胆固醇高、钠含量多,美味但并不利于人体健康。 平淡的肉蛋蔬菜自然无法满足“美食家”汹涌泛滥的食欲,于是,垂涎三尺的老饕们将筷子屡屡伸向泥鳅蛇狗猫猴青蛙穿山甲娃娃鱼蝗虫蚕蛹之类稀奇古怪的玩意。尽管曾几何时,果子狸、福寿螺曾一度让食客们大惊失色,避之惟恐不及,然而除了人肉确实是不大敢吃,地上走的天上飞的泥里钻的,

9、乃至国家明令保护的,概莫放过。这样的“饮食” 还“ 文化”吗?笔者实在不敢苟同。这且不多说吧,免得得罪哪位看官。且说最近咱老赵乱翻前人笔记,居然发现了不少古人“虐食”的事例,让人毛骨为之悚然。到底有多恐怖,在此摘抄几则。好在,主流的中国文化传统并不如此。曾身为鲁国大法官和私立大学博士生导师的孔子就说:“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可见,夫子追求饮食简朴而平淡。夫子还曾赞扬得意弟子颜回:“饭蔬食,饮水,乐亦在其中矣”。食可以无肉,饮可以白开水,且能乐在其中,自然也可以居不必别墅,车不必悍马,开会不必主席台。在这喧嚣浮华的世界,少点物质欲望,多点精神满足,似乎不失为做人的简单道理。残忍的中国饮食文化

10、 吃仅仅是吃吗?这是文化呀!满汉全席仅仅是满汉全席吗 ?那是一桌子文化呀!日本人败了,退到岛上去了,否则,再呆上一二百年,日汉全席也得很文化,你不信吗? 中国人会吃呀!不仅吃得香,吃得色 ,吃得排场,吃得气派,也吃得贼拉狠!就说吃虾吧,那虾吃来吃去吃死得没意思了,吃则思变,就吃出文化来了,吃活的了.活的虾咋吃呀?它进你嘴里一动不动让你吃吗?这没关系,“ 吃人”都有办法,还能没办法吃虾! 那虾活蹦乱跳地拿上来,往酒里一放,不动了.来吧,动筷吧,吃吧.那虾死了吗?没有,但吃起来费劲儿吗?一点不费劲儿吧? 这便是中国的名菜,醉虾. 说到这里,可能也没说明白标题,这些残忍吗?无所谓啦!那就再说.中国还

11、有一道名菜“ 活叫驴”.那驴牵过来,当然得是拉完磨的,得是没用的.捆住绑紧后,下刀了.这东西开始叫了,叫得惊天动地,叫得很难听.别手软,那边等得就是这个动静!你这边不叫,那边吃不出味道儿来,吃不出文化来在驴的一声声惨叫中,食客们相互谦让着,彬彬有礼地动筷了,美和妙以及一声声驴叫,便永远留在人们幸福的记忆中. 驴是什么东西?无所谓了! 即然无所谓那就好办了,那咱就在它身上再动动脑筋 .于是,又一道名菜和驴有关了,“浇驴肉”. 这道菜也是将活驴弄住了,旁边放有烧沸的老汤。想吃哪地方,说.当然,你也可以不说,只需手指一点,厨师刷地一刀,那地方的皮就下去了,露出鲜肉。一勺勺沸汤上去,浇得肉熟了再割下来,吃吧,味道好极了!这道菜你品尝的可不仅仅是鲜美的驴肉,更文化的是:你可以欣赏到驴的面部表情 . 吃过“浇驴肉” 的人,是幸福的,也是勇敢的.吃过这道菜,还有什么菜能不敢吃呢?吃过这道菜,还想吃更文化的吗? 箍住了没有?好了.去毛,开始吧.小锤一敲.头盖骨应声而落.当然会有一声惨叫.不过你听过鸡的咕咕声,又听过驴的动静,估计己经很文化了,猴子发出的声音无所谓了! 来吧,女士们,先生们,一只只汤匙上去了,一颗颗心也在怦怦乱跳吗?来吧,吃吧,吃长了就无所谓了.能在人的喉管上下刀,让猴的脑袋开瓢算什么呢!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其它行业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