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导学生质疑培养语文能力

上传人:xzh****18 文档编号:173942209 上传时间:2021-03-15 格式:DOC 页数:3 大小:2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引导学生质疑培养语文能力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引导学生质疑培养语文能力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引导学生质疑培养语文能力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引导学生质疑培养语文能力》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引导学生质疑培养语文能力(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 引导学生质疑 培养语文能力 -语文教学中如何引导学生质疑解疑南漳县职业教育中心王德涛语文教学过程是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对语文知识的认知并培养语文能力的发展过程。过程的顺利进行是建立在师生共同参与的基础之上的,所以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就必须培养学生不断的自我发展、善于创新和建树能力,把语文课堂真正当作学生自学的天地,展示创新能力的舞台,当作实践活动的乐园。“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这里的“解惑”,就是解答疑惑即疑难问题,这是为师者最重要也是最基本的职责。在传道、授业、解惑三者中,解惑是较高层次的。作为教师,不仅要传道授业,还要能解惑;不仅要能解惑,还要能引导学生质疑解疑。引导学生质疑解疑,是培养

2、学生创造性思维、开发学生潜质、变被动学习为自主学习的重要途径。一、 在预习中引导学生质疑解疑语文教材中的单元提示和课文题解,给老师和学生指明了教学的方向。它告诉我们,课前预习是教学的重要环节,引导学生质疑解疑,应从课前开始。课前预习包括两个环节,一是课余时间预习,一是在课堂上预习。预习的方法主要是粗读课文,对课文有一个大致的了解,知道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有哪些生字生词和不理解的地方,做上记号,为听课和提问做准备。老师要及时检查学生的预习情况,并做讲评。这一环节,主要是引导学生养成预习的习惯、学会预习的方法,进而学会提出问题、解答问题,为课堂学习做准备。这一过程就叫“自问自答”。通过一段时间的训

3、练,使学生养成课前预习、带着问题上课、“不动笔墨不读书”的良好学习习惯,提高学生阅读和思考问题的能力。二、 在讲授课文时引导学生质疑解疑授课是教学的中心环节,教学水平的高低,很大程度上体现在课堂教学上,所以,改进传统的灌输式的教学模式,实施开放式教学,是素质教育的客观要求。所谓实施开放式教学就是实现公平对等、互问互答的讨论式的教学方法,鼓励和引导学生大胆提问、作答,让学生真正成为教学的主体,参与教学的全过程,鼓励和引导学生质疑解疑,这也是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发挥学生的聪明才智,全面锻炼学生胆量、语言表达能力和思考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重要途径与方法。如何在课堂上引导学生质疑解疑呢?首先,要培养学

4、生胆量,让他们敢于质疑。可采用层次教学与鼓励引导相结合的方法对那些接受能力差的学生提一些简单的问题,对成绩好的则提一些难度较大的问题,答对了给予奖励,答错了给予安慰。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与持之以恒的引导,学生的胆量就会大起来。其次,要教给学生方法,让他们会质疑。从不发言到发言再到大胆提问质疑,这是一个三级跳式的飞跃。这个过程是实现由“老师问学生答”到“学生问老师答”的转变。这个过程的实现,需要正确的方法和长期的努力。其中,层次性和鼓励引导是实现这一过程的好方法。在教学实践中,教师首先要鼓励学生整体感知课文内容,一般采用默读的方法,看能否发现疑问;然后从字词句入手,一般采用朗读的方法,看是否能理解

5、课文意思;最后就要从段和篇的结构和相互关系入手,鼓励学生采用框点批划的方法,引导他们思考这一段是什么意思?对文章主题有什么作用?这样一点拨,学生提问的层次就不同了,解决问题的能力就提高了。三、 在小组讨论中引导学生相互质疑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常会在遇到难理解的或有分歧的重要问题时让学生分组讨论,互问互答。如何组织好小组讨论呢?首先,要选择好讨论的问题。小组讨论的问题应该是一课中的重点、难点和学生比较感兴趣的问题。其次,要规定讨论的范围和发言的时间,加强引导。小组讨论是围绕议题进行的,目的在于集思广益、解难释惑,不容许谈天说地、浪费时间。三是讨论后要搞好归纳。做归纳时,要在给出正确答案的同时,讲清为什么。这样,学生在每次讨论后都知道自己的想法、思路是否正确,存在什么问题,自己的薄弱环节是什么,应该怎样去努力。通过预习、授课、讨论三个环节的相互配合、反复训练,不断提高学生的质疑能力和学习水平使学生达到会学习、会钻研、会质疑解疑的要求,使语文课堂不断得到优化、学生学习兴趣不断提高,从而提高学生的语文学习能力。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初中教育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