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词鉴赏要把握三个“点”》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古诗词鉴赏要把握三个“点”(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古代诗词鉴赏要把握三个“点”湖北省襄樊市第五中学 王立合 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要求指导学生“学会鉴赏文学作品,能感受形象,品味语言,领悟作品的丰富内涵,体会其艺术表现力,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和思考,受到感染和启迪。努力探索作品中蕴含的民族心理、时代精神,藉以了解人类丰富的社会生活和情感世界。”从2002年开始,高考语文命题中,古诗赏析由客观选择题改为主观表述题,由对古诗词赏析正误的辨别,改为用自己的语言来回答,分数增加了,难度越来越大,题型越来越完善,成为高考备考的一个亮点。无论从高考角度,还是从继承与创新文学遗产的角度上,培养与提高学生古诗词的鉴赏能力,成为每一个语文教师刻不容缓的任务。那么,如何
2、培养学生古诗词的鉴赏能力呢?教学中,我觉得要做到如下三点:一、 利用背景资料,找到切入点借助背景来理解内容非常重要。古代诗词的背景资料包括题目、作者和注释。许多学生一看到题目,就直接大致看一遍,然后做题,不“瞻前顾后”。其实有些诗词的题目对帮助理解内容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它或暗示主旨,或提示内容。另外,部分诗词后面还附有注解,这些注解或注明写作时间,或交代写作背景或介绍作者经历、境遇等,对理解诗词内容很有帮助。因此要引导学生学会“知人论世”,有效地利用出题者提供的各种信息。正如鲁迅先生所说的:“倘要论文,最好是顾及全篇,并且顾及作者全人,以及他所处的社会状态,这才较为确凿。”比如,永遇乐京口北
3、固亭怀古中“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几句,联系辛弃疾的生活背景及当时的社会状况,我们不难理解到:辛弃疾面对金兵入侵,虽年事已高,但壮志不已,仍想杀敌报国,可南宋统治者不思杀退金兵,收复失地,因而对辛弃疾置之不理。作者以廉颇自比,说自己不如廉颇,廉颇暮年尚有人问讯,而自己却连人问也没有。壮志难酬,惆怅不已,发出连连哀叹。又如2007年高考全国卷(一)诗词鉴赏题(王维的秋夜独坐),题目本身就直接提示了第一小题所提问题的答案方向。二、分析写作技巧,把握支撑点写作技巧包括分析常见的修辞手法、表现手法和语言特色,它们是全面理解、把握古诗词主旨的重要支撑。1、从修辞方法着手,分析关键词句的含义,探究
4、其作用。古诗词中常见的修辞方法有比喻、拟人、夸张、对比、借代、对偶等,把握了这些手法的表达效果,就能更好地体会诗词的形象,领悟作者的感情。如贺知章咏柳“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作者以奇特的想象,巧妙的比喻,为我们塑造出一个别具浪漫色彩的形象。首句以“碧玉”喻树,使诗歌开篇即以崭新的形象引人入胜。次句,写柳树万千柔弱下垂的枝条,恰似女郎身上条条绿色丝带在披拂,以丝带喻柳条,突出轻柔披拂的特征,活画出春柳如丝的形象,给人以生机盎然的美感。末两句一问一答,再次用巧妙的比喻赞美春柳。一“细”一“裁”,把新柳嫩叶的细长柔软、清新可爱加以传神的描绘,透露出作者惊喜
5、赞美之情。“二月春风似剪刀”,把春风喻为碧玉手中的剪刀,化虚为实,想象奇特。贺知章把柳树比作一个袅娜多姿的女郎,描绘了一幅生机勃勃的春景,流露了对春天生命力的赞美。因此,鉴赏古诗词,必须弄清修辞手法及其所指的具体形象,才能正确理解和把握诗句的深刻内涵。2、了解几种表达方式的作用。古诗词中经常运用叙述、白描、议论、抒情等表达方式,而抒情方式又有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之分,并且以间接抒情为主,即通过“借景抒情”、“托物言志”等方法抒发诗人的思想感情,以情景交融为最高境界。例如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上片描写赤壁古战场的“如画”景色,下片由景而人,想到在此建功立业、年轻有为的儒将周瑜,又由周瑜想到自己被贬
6、谪的处境,从而抒发了诗人理想不能实现的无限感慨。3、了解常见的表现手法。如对比映衬;联想想象;虚拟写实;象征暗示,托物言志;借景抒情,直抒胸臆;化用典故,以古说(讽)今;静景动写,以动写静;渲染烘托;白描勾勒,浓墨重彩。这些表现手法在高中课本古诗词中都用到过。以引用典故、化用诗句为例,鉴赏时一定要了解典故及化用诗句的来源和含义,发掘典故及诗句在古诗词中的妙用。比较典型的是李商隐的锦瑟,“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写诗人回忆中的感受,出句用庄周梦为蝴蝶事,写他已经完全陷入一种迷茫的境界之中了;对句用望帝魂化杜鹃事,则似乎表明了诗人对“华年”的一往情深,即无论是梦是真,他都不会让自己的“春心
7、”(他的美好理想和情思)自生自灭,即使他死去,也要像望帝那样借杜鹃的啼声唱出自己的悲哀。这两句,各用一事,而衔接如此自然,如出一意,也反映了诗人用典的工巧。而颈联“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展示的两幅美好的画面,真可谓奇峰突起,前一幅画面以大海和明月为背景,塑造了鲛人泣泪成珠的形象,这是从民间传说中演化出来的,但又有作者的创造。后一幅以群山和阳光为背景,塑造了“玉生烟”的形象。这个想象来源于古老的说法,但诗人引用这个说法的意义非同寻常:从玉被掩埋这一面来说,那是很可悲的;从“生烟” 这一面来说,却又使人感到欣慰。再如姜夔的扬州慢,词中的“春风十里”“豆蔻词工”“青楼梦好”“二十四桥”等,
8、全出自杜牧以扬州生活为主题的绝句。姜夔认为,写过许多赞美扬州诗篇的唐代的杜牧,如果活到自己生活的宋代,目睹扬州惨遭洗劫后的凄凉景象,却很难写出他的感受来。这就表明,这景象确实使人有难言之痛。这样写,使词中意境有深了一层。4、品味富于表现力的“诗眼”、“题眼”或关键词品味富于表现力的“诗眼”或“题眼”也是把握诗词的重要一步。如南宋林景熙的梦回“梦回荒馆月笼秋,何处砧声唤客愁。深夜无风莲叶响,水寒更有未眠鸥。”其诗眼是“愁”。诗歌一开篇便如愁云乍起,“荒馆”、“月笼秋”使全诗弥漫着一片悲怆的气氛。诗的第二句中,从远处传来的捣衣声,勾起诗人“身在异乡为异客”的愁苦情怀。“砧声”、“客愁”相对,有很深
9、的含义。最后两句重在写景,但又从景物描写中反衬出诗人愁肠百结,彻夜不寐的心境。“未眠鸥” 正是诗人的自况,寄托了他的弦外之音。又如贾岛的题李凝幽居“闲居少邻并,草径入荒园。/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过桥分野色,移石动云根。/暂去还来此,幽期不负言。”题目中“幽”字就是“题眼”。全诗每联紧扣“幽”字展开,首联写居处的“幽”:闲居一隅,阒寂无人,草径清幽,荒园寥落。颔联与颈联写环境的“幽”:颔联以响衬静,鸟儿在池边的树上啾啾啼叫,老僧在皎洁的月光下轻轻敲门,这一切更显出环境的清幽;颈联从黑夜写到白天,过小桥,绕巨石,处处清幽,满眼野趣,诗人内心的欣悦之情油然而生。尾联透露诗人对隐逸生活的向往之情
10、。另外古诗词还有不少特殊之处也应引起关注,了解这些特殊之处,可以帮助我们读懂并进而鉴赏它们。如语法方面,倒装是一种常见的现象。王维山居秋暝一诗中的“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这是“浣女归而竹喧,渔舟下而莲动”的倒置,其目的,前一句让人先闻其声,后见其人,后一句让人先见其动,后睹其物。先果后因,隐显结合,写得十分生动优美。为了押韵,苏轼的“应笑我多情”倒状为“多情应笑我”。格律方面也要有所了解,如近体诗中的律诗要求颔联和颈联对仗(对偶)。如“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一联中,名词对名词,形容词对形容词,动词对动词,主谓结构对主谓结构,上下词性一样,结构相同,非常工整。三、 抓住意象、内容,突破关键
11、点抓住意象、内容,才能深入理解诗词的意境以及表达的思想感情。1、从诗词中描绘的意象入手,通过想象和联想,赏析诗歌的意境。古诗词中有许多意象往往带有一定的象征意义,如“月”常常用于表达“思乡”;“水”、“秋”“烟”、“雾”往往意味着“愁绪”;“酒”、“柳”、“长亭”常常显示“惜别”;“兰花”、“菊花”、“梅花”与“君子”、“隐士”、“高洁之士”的寓意对应;松柏显示坚挺、傲岸、坚强;鸿雁表示思念、孤独;子规意味着悲惨、凄恻;夕阳象征失落、消沉、思念或珍惜美好的人生;霜则预示着人生易老,社会环境的恶劣,人生的坎坷等。我们从耳熟能详的“我寄愁心于明月”、“烟波江上使人愁”、“杨柳岸,晓风残月”等诗句中
12、,不难领会到这种意味。如2002年语文高考第17题的古诗鉴赏题:“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春夜洛城闻笛李白)。前人在评论这首诗时曾说,“折柳”二字是全诗的关键。诗中折柳的寓意是什么?你是否同意关键之说,为什么?”这里就是对传统意象“柳”的解说。“柳”与“留”相谐音。本题的答案是:“折柳”这首曲子有惜别怀远之意;本诗抒写了思乡之情,而这种思乡之情是从听到“折柳”曲的笛声而引起的,可见“折柳”是全诗的关键。2、透过古诗词的基本内容,领悟作者的思想情感古诗词的内容大致有以下几类:送别诗表达无限眷恋、离愁别绪;咏史诗或抒发渴望建功立业,或讽谏当朝统治者,或抒发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愤懑;思乡诗反映游子思念家乡亲人、征人厌战思家或渴望安宁平静的生活;边塞诗常流露出奋勇杀敌的爱国激情或对统治阶级无休止开拓疆土的不满;咏物诗借赞美所咏之物,来表达对某种思想、品格、精神的肯定;闺怨诗往往寄予作者或哀怨青春易逝,或向往幸福未来,或对人生的感慨、对亲人的思念。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