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课例研究为载体构建教、研、培一体化

上传人:xzh****18 文档编号:173922476 上传时间:2021-03-14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67.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以课例研究为载体构建教、研、培一体化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以课例研究为载体构建教、研、培一体化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以课例研究为载体构建教、研、培一体化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以课例研究为载体构建教、研、培一体化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以课例研究为载体构建教、研、培一体化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以课例研究为载体构建教、研、培一体化》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以课例研究为载体构建教、研、培一体化(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以课例研究为载体,构建教、研、培一体化五山镇中心学校 闻期旺 郭大友现有教师在职教育虽然形式多样,但效果颇难如愿,多数参与培训的教师很难将所培训的知识和技能应用到日常课堂之上。以课例研究为载体、在教学行动中开展包括专业理论学习的研、培活动,既利于提高课堂教学实效,又利于教师的专业成长。下面结合我镇某中学的 一次数学课例研究谈一谈我们在这方面的做法:一、主体与背景初中数学新教材,内容变化虽然不大,但最大的特点就是很多内容贴近生活实际,然而,现在的初中生极少接触生活实际,更谈不上生活经验。像新教材中的“方案选择”或“方案优化”等内容,这样的题目文字量大,通常一个题字数大致在200-300之间,数量

2、往往有很多,是学生理解和解答的瓶颈,有时甚至难于逾越。这就造成了教师在引导学生探究上困难重重,大有启而不发的现象。大多时候,有的教师只有采取传统教学方法注入式。根据往年调查,新课接收掌握率为10%左右,中考30%左右。如何才能较好或是更好地处理好“方案选择”或“方案优化”问题,是摆在我们面前急需研究的课题。二、研究目标针对上述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存在的问题,近年来,我们把利用“表格”或“图示”(即把分散的条件集中化、数字条件表格化)在解决“方案选择”或“方案优化”的应用上作为突破口,以此作为我们研究的目标。三、组织培训首先,我们组织全体数学教师通过校本教研的形式明白这次活动的目的、方式和方法。同

3、时组织大家认真学习新课标、新教参、新教材,以及县教研室下发的高效课堂实施方案,充实广大教师的理论知识,把握新大纲的相关要求,认真落实好高效课堂的相关环节。其次,结合本校近年来的学生实际和教材内容,各位教师整理出初中阶段哪些数学内容在教与学中还存在较大问题,然后教研组收集整理,选择了共性问题:“方案选择”或“方案优化”作为本次活动的课例,重点加以研究。在确定了研究方向后,利用走出去、迎进来和网络优势,搜集、整理相关内容的课例,认真学习、领会,同时每位数学教师都制订了相应的研究计划。通过培训,广大教师无论理论水平还是业务能力都上升了一个新台阶。四、形成个案在理论学习和业务培训的基础上,广大教师对“

4、方案选择”或“方案优化”内容有了新的认识和理解,为了检验学习成效,我们选择同一研究内容,让大家备课。内容:A城有瓶装饮用水200吨,B城有瓶装饮用水300吨,现要把这 些饮用水全部运往C、D两镇,从A城往C、D两镇运费20元/吨和25元/吨,从B城往C、D两镇运费分别为15元/吨和24元/吨,现C镇需瓶装饮用水240吨,D镇需瓶装饮用水260吨,怎样调运可使总运费最少?为了不使个人的认识和理解影响到其他教师,每位教师都独立完成了对“方案选择”或“方案优化”教学内容的设计,形成了各自的案例。五、课前研讨,形成共案首先,在完成个案的基础上,让每一位教师重点谈谈案例的设计思路、意图及处理重难点的方法

5、和方式,即说课。同时教研组长收集好各位老师的教学设计,下发各位老师、相互传阅,认真学习,体会别人备课的方法、思路,特别是在处理这一内容时的技巧,即在如何引导学生探究这类问题时,所采取的独特方式和方法。在学习别人说课和备课的同时,提出自己不同的见解,大家共同讨论、研究,统一认识。然后在由教研组长统计,并公布各位教师在处理这一内容时的方法,结果发现,七位数学教师有6位教师采用“表格式”或“图示”的方法把条件集中表现出来,从而使复杂的问题简单化。方法一:图示法,设从A城调x吨瓶装水到C镇方法二:表格法最后推举一位教师谈一谈利用“表格法”或“图示法”解决“方案选择”或“方案优化”类型题目的设计思路,即

6、说课,其他教师适时补充,从而形成共案,达成共识,初显集体智慧。六、课中观察形成共案后,我们推举一位教学经验比较丰富的教师来完成这一节课,其他教师在课中同样担负着重大责任。一是检查执教人执行共案的情况;二是观察学生学习探究的行为;三是及时了解学生在课中接受和探究新知的反映,是否较以前有新变化;四是查找存在的问题。七、课后讨论反思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先由执教人说说执教过程的心得,特别是利用“表格法”或“图示法”教学此类问题较以往的方法有何收益,重点在学生的接收程度上。然后由其他教师谈谈自己的心得。大家对这节内容的学习,主要体会有下列几个方面:一是教与学的效果明显得到的改善,老师在引导上和学习自主探究

7、上都轻松了许多。二是学生的学习效果上有了很大程度的提高,通过当堂测试,正确率高达43%,较以往有大幅度提升。三是对于此类生活实际题型,学生在学习中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和探究的欲望。当然也还存在不少问题:一是学生在处理数量关系时,还有一定的难度,特别是X的取值范围。二是教师在处理这一类问题时还存在盲区,即只注重数量关系即“表格”或“图示”,淡化对题意的分析,有空中楼阁现象。三是轻视了学生自主尝试探究,只注重了方法结果。所以在今后的教学中,应把“图表”与题意相结合,学生自主探究与教师适时引导相结合,从而夯实学生的理解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八、形成“成果”通过这次完整活动的开展,广大教师感触很多,有位年轻教

8、师说:“这是一次真正的数学教、研、培活动,我好像脱胎换骨一样,希望此类活动能多开展一些。”还有的教师说:“这次活动没有走过场,不流于形式,收益颇多,课例体现了 广大教师的智慧。”全体教师在活动中达成了共识 ,即在解决“方案选择”或“方案优化”类题目时,利用“表格”或“图示”是解决此类问题的最佳途径。同时通过活动的开展,广大老师学会了找“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找“问题”就是从教育教学疑难中寻找问题,从具体场景中捕捉问题,从理论学习和阅读中发现问题,从与同事交流中感受问题,从差异中体验问题,从学科发展及具体内容中确定问题。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一是问题要小而实,切忌过于宽泛,但要“小题大做”

9、;二是要以解决实际教学中的问题为重点;三是多关注学生的“学情”。我们这次完整活动的开展,就体现了上述两个方面,特别是通过研培,教师们能比较准确地切入问题的实质和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形成一种普通认可的解决问题的有效途径,从而共享成果。一个学科的一次课例研究只能解决一个或两个小问题,但如果我们长期坚持就能解决大问题,就能很好地推进高效课堂建设。更为重要的是课例研究实现了研、培与教学实践零距离对接,唤醒了教师的主体意识,提高了教师的学习合作能力,提升了教师的反思水平,转变了教师的教学行为,培养了教师的问题意识,提高了教师的科研能力。因此以课例研究为载体,构建教、研、培一体化,必能提升教师专业素质,推进高效课堂建设,协调学校各项工作和谐发展。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初中教育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