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快大转型 实现新跨越 为建设幸福榆林而努力奋斗

上传人:豆浆 文档编号:1739061 上传时间:2017-07-12 格式:DOC 页数:18 大小:41.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加快大转型 实现新跨越                                                       为建设幸福榆林而努力奋斗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加快大转型 实现新跨越                                                       为建设幸福榆林而努力奋斗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加快大转型 实现新跨越                                                       为建设幸福榆林而努力奋斗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加快大转型 实现新跨越                                                       为建设幸福榆林而努力奋斗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加快大转型 实现新跨越                                                       为建设幸福榆林而努力奋斗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加快大转型 实现新跨越 为建设幸福榆林而努力奋斗》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加快大转型 实现新跨越 为建设幸福榆林而努力奋斗(1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加快大转型 实现新跨越为建设幸福榆林而努力奋斗榆林市第三次党代会上报告摘要过去五年工作回顾2006 年以来,二届市委团结带领全市人民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紧紧围绕建设中国经济强市、西部文化大市、塞上生态名市三大目标,大力实施“科教引领、创新转型” 战略,扎实推进国家能源化工基地、现代特色农业基地、区域中心城市建设,开拓奋进,真抓实干,提前两年完成市二次党代会确定的主要目标任务,谱写了我市科学发展的崭新篇章。经济实力大幅提升。经济跨越发展,预计 2011 年地区生产总值达到 2200 亿元,是 2006 年的 3.7 倍,人均 GDP突破 1 万美元,经济总量跃居西部地级市第三位;财政总收入

2、515 亿元、地方财政收入 165 亿元,分别较 2006 年翻两番;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累计完成 4362 亿元,超过改革开放以来至 2006 年的总和。县域经济发展强劲,神木、靖边、府谷先后跻身全国百强县,定边进入西部百强县。人民生活水平稳步提高。城乡居民收入大幅增加,预计 2011 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 2 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近 6000 元,分别是 2006 年的 3 倍和 2.8 倍。民生工程扎实推进,彻底消灭了无电村,55%的建制村通油路、水泥路,167 万农村人口的安全饮水和 2 万多户困难群众的住房问题得到解决,全市 50.6 万贫困人口实现脱贫。城乡区域互动并进。城乡规划

3、布局不断优化,初步形成了覆盖城乡的规划体系,三个副中心城市和县城建设稳步推进,一批特色鲜明、功能完善的小城镇迅速壮大,城镇吸纳集聚能力不断增强,城镇化率由 2006 年的 35%提高到45%。中心城市建设步伐加快,城区面积由 28 平方公里扩展到 52 平方公里,人口由 30 万增加到 50 万,承载能力明显增强。生态环境和基础设施持续改善。基础设施不断完善,西包铁路复线、太中银铁路和青银、包茂高速榆林段建成通车,榆阳 4C 级机场建成投运,高速公路总里程居全省首位,铁路总里程达到 776 公里,开通了北京、乌鲁木齐等城市的列车和上海、昆明等 9 条航线,制约榆林发展的交通瓶颈问题有效缓解。节

4、能减排降耗控制目标全面完成,榆林被确定为国家循环经济试点市和国家可持续发展实验区。改革创新深入推进。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取得重要进展,完成新一轮政府机构改革,组建榆神、榆横两个工业区管委会,批准设立 22 个县级产业园区。国企改制任务全面完成,财税改革走在全省前列,投融资体系不断完善,对外开放不断扩大,榆林正在成为西部地区最具经济活力和发展潜力的开放开发战略新高地。党的建设不断加强。市委充分发挥领导核心作用,总揽全局,协调各方,凝聚了抓发展、促和谐的强大合力。思想政治建设不断加强,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解决了一批制约榆林科学发展的突出问题。各级领导班子结构不断优化,圆满完成了市级人大、政府、政协、

5、法检两院和县乡换届工作,风清气正,换出了干劲,凝聚了人心。基层基础进一步夯实,创先争优和“科学 发展、升级晋档”活动扎实有效,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深入推进,民主法制建设加快推进,形成了党委统一领导、各级组织协调联动、各条战线团结奋斗的良好局面。今后五年发展思路和目标今后五年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的指导思想是: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中国经济强市、西部文化大市、塞上生态名市三大目标不动摇,强力推进区域中心城市、国家能源化工基地、现代特色农业基地建设,着力提高统筹发展和创新社会管理能力,加快大转型,实现新跨越,建设幸福新榆林

6、。主要奋斗目标是:到 2016 年,地区生产总值达到 5000亿元,年均增长 14%;财政总收入和地方财政收入分别达到1180 亿元、380 亿元,增长 20%、19%;固定资产投资 5 年累计完成 1 万亿元,年均增长 20%;城乡居民收入分别达到 4万元和 1.22 万元。建设富裕榆林。坚持转型跨越,发展的内生动力显著增强,发展方式明显转变,经济结构不断优化,现代产业体系初步建成,创业环境明显改善,城市竞争力不断提升;城乡居民收入超过全国平均水平,收入增长长效机制不断完善,中等收入人群比重提高;地方财力大幅增加,社会财富更加充裕,综合实力再上新台阶。建设民生榆林。坚持以人为本、民生优先,城

7、乡、区域、贫富差距缩小,基本消除绝对贫困,城乡就业更加充分,教育现代化步伐加快,医疗服务体系更加完善,社会保障水平大幅提升,住房保障实现基本覆盖,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人民生活质量再上新台阶。建设生态榆林。坚持资源开发与环境保护共赢,建成国家卫生城市、国家环保模范城市、国家园林城市、国家节水型城市、国家循环经济试点市,森林覆盖率达到 37%,万元 GDP 能耗和主要污染物排放持续下降,榆林天更蓝、水更清、地更绿,成为宜居、宜商、宜游的塞上生态名市,生态环境建设再上新台阶。建设文化榆林。坚持先进文化前进方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和基础设施进一步完善,文化产业不断壮大,群众精神文化生活更加丰富,公民

8、素质不断提高,榆林人文精神得到传承发扬,文化影响力持续增强,西部文化大市建设再上新台阶。建设和谐榆林。坚持创新社会管理和依法治市有机统一,矛盾纠纷排查化解机制、群众权益维护机制、和谐矿区利益协商机制全面建立,公共安全体系、社会治安防控体系进一步健全,人民群众的安全感和幸福感不断提升;依法行政、公正司法水平进一步提高,法治理念深入人心,公平正义不断彰显,法治榆林建设再上新台阶。强力推进经济社会发展(一)加快产业转型升级,构建现代产业体系。推进能源化工产业高端化。按照“珍惜资源、深度转化” 的要求,坚持“ 三个 转化”不动摇,继续实施项目带动战略,引进国内外大型企业集团,壮大煤炭、电力、油气、化工

9、、载能五大产业,建设现代化产业园区,打造“国内领先、世界一流” 的能源化工基地。推进非资源型产业特色化。大力发展风能、太阳能、生物质能等新能源产业。加快发展专用车辆、采煤机械、化工设备、冶金设备、节能环保设备等装备制造业,建设榆林汽车产业园和能化装备制造产业园。依托能化产业,发展新材料,推动建材工业转型升级。改造提升传统优势产业,推进羊绒纺织服装产业向高端化、品牌化发展。到 2016 年,力争建成西部重要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基地。推进特色农业现代化。按照“特色化布局、标准化生产、产业化经营、品牌化运作、组织化提升、社会化服务”的要求,加快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型步伐,建设“全国知名、全省一流”的现代

10、特色 农业示范基地。培育壮大羊子、红枣、马铃薯、小杂粮、玉米、大漠蔬菜六大优势产业,构筑东部林果、西部蔬菜、南部杂粮、北部畜牧和中部加工“四区一带” 产业格局。到 2016 年农业增加值达到 140 亿元。推进现代服务业规模化。加快发展现代物流业,建设综合物流中心和能化产品物流园区,建立以煤炭及能化产品为主的现代化集运网络体系。积极发展以银行、证券、保险、基金管理、信托投资、期货经营为重点的金融服务业,发展研发、设计、创意、会展、信息咨询、会计税务、法律仲裁等服务业,提升餐饮业和商贸服务业水平,培育和扶持家政、社区、养老等服务业,到 2016 年,服务业的比重提高到30%。推进科技支撑体系建设

11、。加快建设国家可持续发展实验区,实施科技创新、科技创业工程,建设一批科技创业园和能化装备、新材料、新能源及节能技术等高新技术产业孵化基地,培植一批高新技术产品和知名企业,建成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园区。强化产学研合作,突破重点领域核心关键技术,创新工作机制,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加大各级财政科技投入力度,带动全社会研发经费占 GDP 比重逐步达到2%。(二)加快城镇化进程,推动城乡区域协调发展。全力打造区域中心城市。以国际化、现代化的理念引领城市建设,按照“拉大框架、板块推进、新区带动、组团发展”的思路,打造“ 一城三区”新格局,把榆林建成特色突出、功能完善、产业聚集、生态良好、宜居宜业的现代新城。老

12、城区重点展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特色,改造平房片区和城中村;新城区重点打造榆林高新区、中心商务区、西南新区、空港生态园区四个特色显明的城市功能板块,力争榆林城区人口达到 85 万人,建成区面积达到 85 平方公里。统筹城乡一体化发展。深入推进榆横等城乡统筹试点,统一城乡规划和产业布局,构建新型工农、城乡关系。加快城镇体系建设,增强县城辐射带动力,把小城镇建设成为交通便捷、环境整洁、商贸兴旺、各具优势、吸纳就业的重要基地,城镇化率达到 52%。稳步推进新农村建设,重点建设工矿园区带动型、城镇辐射型、一村一品型、商贸物流型、企业帮带型、生态和谐型六种模式的新农村。加快南部县振兴步伐。按照因地制宜、突出

13、重点、体现特色、协调发展的总体要求,加大产业扶南、项目扶南、对口扶南力度,推进南部地区产业特色化、环境绿色化、发展一体化。继续加大对南部县政策、资金、项目、资源配置的倾斜力度,扶持南部县加快工业集中区、特色农业示范园、旅游文化景区建设,重点发展矿产资源开采加工、农畜产品加工、旅游文化、物流运输、能源化工基地服务业等产业,带动县域经济快速发展。加强南北县区交流合作,建立对口帮扶投入长效机制,鼓励北部企业到南部创业,南部的劳动力向北转移和创业,实现南北优势互补。到 2016 年,南部县生产总值占全市的比重超过 10%。(三)加强生态环境和基础设施建设,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构建绿色生态屏障。坚持南治

14、土、北治沙,构建黄土高原生态屏障、长城沿线防风固沙林带和黄河沿岸红枣经济林带,增强生态承载能力。继续抓好三北防护林、天然林保护等林业重点工程建设,巩固退耕还林、封山禁牧成果。深入推进三年植绿大行动,实施绿色长廊、环城防护、城区绿化、荒沙治理、水系绿化、林业产业化建设等八大工程,建设樟子松、红枣、 “双杏 ”、沙棘、长柄扁桃五个百万 亩基地,基本建成自然景观优美的区域性防护林体系,造林保存面积达到 2400 万亩以上,林木覆盖率每年提高一个百分点。强化资源环境约束。全力建设国家级循环经济试点市,积极推进资源循环式利用、产业循环式耦合、区域循环式开发,建设一批循环经济示范企业和园区,实现资源综合利

15、用最大化。认真执行中省主体功能区规划,逐步形成人口、经济、资源环境相协调的空间发展格局。建立完善生态补偿机制,加大采空区、塌陷区治理。强力推进节能减排,严把项目准入关,完善节能节水降耗指标、监测、执法和考核体系,坚决淘汰落后产能,把工业发展对生态环境的影响降到最低。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坚持“统筹规划、适度超前” 的原则,加强水、路、电、气等重点基础设施建设,完善现代基础设施支撑体系。做好水资源开发利用规划,推进府谷岩溶水供水、引黄入榆等重大供水工程建设,大力发展民生水利,建设优质安全的供水网络体系。加强与国家铁路网主骨架衔接,打通东进南下大通道,加快铁路支线建设,形成连接各矿区及产业园区的现代化

16、装运专支线铁路网络。加快高速公路、干线公路升级改造和沿黄公路建设,推进农村公路通畅工程,建成“四横四 纵” 高速公路主框架, 实现国省干线公路网络化、市县连接高速化、县乡公路等级化、乡村道路通畅化。扩建榆阳 4D 级机场,启动府谷、定边 4C 级机场建设,构建“一主两 辅” 航空运 输格局。(四)深入推进改革开放,激发转型跨越新动力。大力推进改革创新。搞好顶层设计,加快形成有利于转型发展的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理顺工业园区和城市建设管理体制,实行行政审批“两集中、两到位”改革,完成机关后勤和事业单位分类改革,推进国有企业重组和股份制改革。加快推进财税体制改革,全面推行“四位一体” 税源监管体系建 设和预算绩 效管理,完善有利于资源综合利用和循环经济发展的税收政策措施。创新土地管理机制,实施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政策,逐步建立城乡统一的建设用地市场。深化投融资体制改革,优化国有资本配置,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其它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