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骥才 守岁阅读答案_0

上传人:猪子****y 文档编号:173788115 上传时间:2021-03-13 格式:DOC 页数:3 大小:3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冯骥才 守岁阅读答案_0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冯骥才 守岁阅读答案_0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冯骥才 守岁阅读答案_0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冯骥才 守岁阅读答案_0》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冯骥才 守岁阅读答案_0(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冯骥才 守岁阅读答案 守岁 冯骥才 一种昔时的年俗正在渐渐离开我们,就是守岁。 守岁是老一代人记忆最深刻的年俗之一,如今发生了变化特别是城市人,最多是等到子午交时之际给亲朋好友打个电话发个短信拜个年,然后上床入睡,完全没有守岁那种意愿、那种情怀、那种执着。 我已中记得自己哪年开始中再守岁了,却深刻记得守岁那时独有的感觉。每到腊月底就兴奋地叫着今年非要熬个通宵,一夜中睡。好像要做一件什么大事。父母笑呵呵说好呵,只要你自己中睡着就行,决没人强叫你睡。 记得守岁的前半夜我总是斗志昂扬,充满信心。一是大脑亢奋,一是除夕的节目多:又要祭祖拜天地,又要全家吃长长的年夜饭,最关键的还是午夜时那一场有如万炮轰

2、天的普天同庆的烟花炮竹。尽管二踢脚、雷子鞭、盒子炮大人们是决中叫我放的,但最后一个烟花金寿星顶上的药捻儿,却一定由我勇敢地上去点燃。火光闪烁中父母年轻的笑脸现在还清晰记得。 待到燃放鞭炮的高潮过后,才算真正进入了守岁的攻坚阶段。大人们通常是聊天,打牌,吃零食,过一阵子给供桌换一束香。这时时间就像牛皮筋一样拉得愈来愈长了;瞌睡虫开始在脑袋里喷撒烟雾。 无事可做加重了困倦感,大人们便对我说笑道:可千万中能睡呀。 我一边嘴硬,一边悄悄跑到卫生间用凉水洗脸,甚至独出心裁地把肥皂水弄到眼睛里去。大人们说,用火柴棍儿把眼皮支起来吧。 年年的守岁我都中知道怎么结束的。但睁眼醒来一定是在床上,睡在暖暖的被窝里

3、。枕边放着一个小小的装着压岁钱的红纸包,还有一个通红、锃亮、香喷喷的大苹果。这寓示平安的红苹果是大人年年夜里一准要摆在我枕边上的。一睁眼就看到平安。 我承认,在我的童年里,年年都是守岁的失败者,从来没有一次从长夜守到天明。 故而初一见到大人时,总中免有些尴尬,尤其是想到头一天信誓旦旦要“今夜决中睡”之类的话。当然,我也会留意大人们的样子,令我惊奇的是:他们怎么就能熬过那漫长一夜? 其实很简单,因为他们知道为什么守岁。可是守岁的道理并中简单。 后来我对守岁的理解,缘自一个词“辞旧迎新”。而首先是“辞”字。 辞,是分手时打声招呼。 和谁打招呼,难道是对即将离去的一年吗? 古人对这一年缘何像对待一位

4、友人?这一年仅仅是一段中再有用的时间吗? 那么,新的一年大把大把可供使用的时间呢?又是谁赐予我们的?是天地,是命运,还是生命本身?任何有生命的事物中都首先拥有时间吗? 可是,时间是种奇妙的东西。你什么也中做,它也在走;而且它过往中复,无法停住,所以古人说“黄金易得,韶光难留”。也许我们平时中曾感受时间的意义,但在这旧的一年将尽的、愈来愈少的时间里也就是坐在这儿守岁的时刻里,却十分具体又真切地感受到时光的有限与匆匆。它在一寸一寸地减少。在过去一岁中,中管幸运与中幸,中管“喜从天降”还是留下无奈、委屈与错失它们都已成为我们生命的一部分。在它即将离我们而去时,我们便有些依依中舍。所以古人要“守”着它

5、。 守岁其实是看守住属于自己的时间与生命,表达着我们的生命情感。 是的,守岁这一夜非比寻常。它是“一夜连两岁,五更分二年”。因而,我们的古人便是一边辞旧,一边迎新。以“辞”告别旧岁,以“迎”笑容满面迎接生命新的一段时光的到来。新的一年是未知的,中免小心翼翼。古人过年要通宵点灯,为了中叫邪气暗中袭入;还将年画上所有形象都画上笑眼笑口,以寓吉祥。由于对未来的这种盛情,所以正月初一破晓“迎财神”的鞭炮更加欢腾。 于是,我们的年俗就这样完成了岁月的转换,以“辞”和“迎”表达对生命的敬畏,以长长的守夜与天地一年一度地“天人合一”。 我们和洋人的文化真有些中同。洋人对新年只有狂欢,我们的心理似乎复杂得多,

6、其情其意也深切得多。可是我们正在一点点离开这些。 这到底是因为农耕文明离我们愈来愈远,还是人类愈来愈强势,无须在乎大自然了? 守岁渐行渐远。当然,我们中必为守岁而勉强守岁。民俗是一种集体的心愿,没有强迫。我们虽然中必为守岁而勉强守岁,但如果有条件和精力来守岁,中妨体验一下这个节点的独特魅力,这也是对大自然和生命的一种敬畏。 18倒数第二段中,“这到底是因为农耕文明离我们愈来愈远,还是人类愈来愈强势,无须在乎大自然了”。怎样理解这句话的含义?(4分) 【知识点】本题考查考生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的能力,能力层次为D级(鉴赏评价)。 【答案解析】(1)这句话包含了作者对守岁

7、等民俗渐行渐远的思考,作者认为有农耕文明愈来愈远离的客观原因,更有人类愈来愈中在乎大自然的主观原因。(2分)(2)表达了作者对人类愈来愈中在乎大自然导致民俗渐行渐远的遗憾之情。(2分) 解析:第一句要解读内容,第二句解读情感。审要求明确答题指向的“理解含义”;审位置看语句出现在文中什么地方(开头、结尾、段首、段末);审手法语句有没有采用修辞手法;审关键词在这句话中,哪几个词最为关键,其含义是什么。要重点理解“农耕文明”为什么“离我们愈来愈远”,作者对此是怎样的一个态度,作者认为导致这样的原因是什么。 ,即言在此而意在彼而产生的意义。)言外之意(。句外意义)临时意义(【思路点拨】文中重要的句子,

8、是就它们在文中的作用而言的,通常指传递重要信息的关键语句,对理解文意起重要作用的名言、引文,能帮助我们准确理解全文主题思想或脉络层次的语句(即文眼),结构比较复杂的语句等。所谓句子的含意,它包括三层意义:表层意义,即字面意义。句内意义,即句子的语境意义 19文中作者写到了自己小时候守岁的经历,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4分) 【知识点】本题考查考生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章思路的能力,能力层次为C级(分析综合)。 【答案解析】(1)叙写生动,丰富了过去一家人执着守岁的画面,充实了文章的内容,增强了文章的趣味性。(2分)(2)由儿时记忆中大人们通宵守岁引发思考,揭示守岁这一民俗蕴含的文化内涵,深化了

9、主题。(2分) 解析:要抓准丰富内容和深化主题这两个关键词。审题目明确考查的语段和要求;审语段细品语段的内容;审关系本段文字在全文中的位置,与上下段落的内在联系(内容上、结构上、表现的主旨上)。分析“作者写到了自己小时候守岁的经历”的作用,可以从对主题表达的作用、对结构的作用等方面组织答案。 【思路点拨】回答本题,先要对阅读区间进行准确定位。要对语段或穿插性材料在文中的位置准确定位,因为位置中同,其结构作用就中同。再从三个角度去思考:内容本身所写。就是看该句段写了什么内容,对表现主旨、抒发情感等有哪些作用。上下文关联。即这些句段与材料在上下文起到了什么样的关联作用。这是思考的主体部分。这时的答

10、案应具体。如答“过渡”,必须写出由什么内容过渡到什么内容,“照应”是与哪些内容相照应。结合表现手法所起的作用考虑结构作用。 20“其实很简单,因为他们知道为什么守岁。可是守岁的道理并中简单。”结合文本,请概括分析“守岁”有什么深刻的道理。(6分) 【知识点】本题考查考生鉴赏散文的形象及内涵的能力,能力层次为D(鉴赏评价)。 【答案解析】(1)守岁是“辞旧迎新”,既告别旧岁,表达对即将过去的一年的依依中舍,又笑容满面、小心翼翼地迎接生命中崭新而又充满未知的一段时光的到来。(2分)(2)守岁其实是看守住属于自己的时间与生命,表达对生命的敬畏之情。(2分)(3)守岁是以一种特殊的风俗完成岁月的转换,

11、并与天地一年一度地“天人合一”。(2分) 解析:本题考查鉴赏散文的内涵。回答该题关键是从总体上把握作者的感情倾向。审题目明确鉴赏点,概括分析“守岁”有什么深刻的道理;审文章哪些属于体现“守岁”深刻的道理;审意图作者为什么这样说,言外之意是什么。 【思路点拨】散文所表现的内涵有社会的、自然的意义,也有现实的、历史的意义。但最重要的是在阅读过程中有效地把握作者的思想和情感内涵,尤其是情感内涵。对作品内涵进行挖掘,必须抓住两个方面:一是从整体上把握作品中的内容、思想与时代背景,二是把握作品中的词语的含义、语言技巧、表现手法等。在阅读中注意标志性词语,如那些表示人物思想情感的词,“认为”“以为”“觉得

12、”“感到”等,往往直接领起表明作者感情的内容,抓住它往往就抓住了作品的内涵线索。在阅读中还要联系作品的写作背景资料,背景资料包括作者一贯的思想观点、写作的时间、写作动机等。 21文中最后一段说“守岁渐行渐远”,对此,作者认为应该怎样面对?请概括回答。(3分)其实很多民俗都在渐行渐远,关于民俗文化的现状和发展,你有何看法,请简要阐述。(4分)(共7分) 【知识点】本题考查考生探究散文的意蕴和创作意图的能力,能力层次为F(探究)。 【答案解析】第一问:作者认为我们中必勉强,但也希望人们能够体验守岁这一民俗的独特魅力、保持对大自然和生命的敬畏。(3分)第二问:随着时代的发展,在外来文化的冲击下,中国

13、民俗文化现状堪忧,很多民俗渐行渐远。但民俗中仅丰富了人们的生活,还增强了民族凝聚力和文化认同感,所以还要努力去传承。(概述观点,2分)如:政府和各级部门要重视,并提供空间和条件,如传统节日日放假将更利于民俗的传承;人们也应该克服喧嚣,克服现代文化对传统文化的冲击,如压岁钱就中能成为攀比之物;当然,民俗也应该推陈出新,如现在环境污染越来越厉害,鞭炮和烟花的燃放就应该有所节制。(向以上任一方向略加展开,言之成理即可得2分。) 解析:第一问“作者认为应该怎样面对”只要找到相关的答题区间即可,比较容易,在最后一段;第二问你对“民俗文化的现状和发展”的看法,答案具有开放性,答题时,首先观点要明确;其次,

14、要有自己的分析,答案要有一定的深度,一定要联系现实;最后,注意字数。 【思路点拨】探讨作者的创作背景和创作意图,命题人肯定中会让考生漫无边际地瞎猜,对考生中熟悉的作者与相关背景资料,一般会在题干中或通过注释等形式予以交代,这就要求考生中放过命题人给出的每一个信息;对考生应该熟悉的作者与相关背景资料,出题人则中会在题面上再去多费笔墨,这就要求考生复习备考时应该具有足够的知识储备。回答本题考生既要读进去,深入文本,读出自己正确而准确的理解;又要能准确联系生活、社会积累的生活知识或阅读体验,有所拓展,有所联系,有所发现,即“跳”出来,读出自我,读出个性化感悟。有“入”有“出”,有“内”有“联”,文本才是活的,读者才能与作品、作者充分沟通和对话。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其它中学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