琵琶行教学设计(彭晓丽)

上传人:xzh****18 文档编号:173752531 上传时间:2021-03-13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48.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琵琶行教学设计(彭晓丽)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琵琶行教学设计(彭晓丽)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琵琶行教学设计(彭晓丽)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琵琶行教学设计(彭晓丽)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琵琶行教学设计(彭晓丽)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琵琶行教学设计(彭晓丽)》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琵琶行教学设计(彭晓丽)(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教学设计(教案)模板基本信息学 科语文年 级高一教学形式新授课教 师彭晓丽单 位英德市第一中学课题名称琵琶行学情分析分析要点:1.教师主观分析、师生访谈、学生作业或试题分析反馈、问卷调查等;2.学生认知发展分析:主要分析学生现在的认知基础(包括知识基础和能力基础),要形成本节内容应该要走的认知发展线;3.学生认知障碍点:学生形成本节课知识时最主要的障碍点。教学活动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我们平常在教学中首先应考虑学生的原有基础、现有困难和学习心理状态。这篇课文的教学对象是高一学生。他们已有初步的文言知识积累,所以字句的疏通上应该没有问题,可以在课前完成。但学生主要还停留在泛读和初读的基础上,没有

2、掌握系统的诗词鉴赏方法。如何让学生在短时间内感受一篇融音乐、文学于一炉的抒情叙事诗是我重点思考的问题。我想只有让学生反复诵读和相互交流才能弥补学生在鉴赏方面的缺乏和不足。教学目标分析要点:1.知识目标;2.能力目标;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根据新课标所提倡的“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与态度”三维目标并重的教学理念和教学大纲的要求,我制定了以下的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欣赏作者以形象比喻来表现音乐形象的语言艺术,了解运用环境描写侧面烘托气氛,表达人物思想感情的表现手法。2. 情感目标:体会“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的内涵。体会诗中的情感和意境,体会作者对琵琶女身世的同情和共鸣

3、,把握人物形象和诗歌社会意义。3. 能力目标:初步学习这种以文字表现音乐的写作手法。教学过程(一) 设置悬念,导入新课白乐天去世,唐宣宗写悼诗吊之曰:缀玉连珠六十年,谁教冥路作诗仙?浮云不系名居易,造化无为字乐天。童子解吟长恨曲,胡儿能唱琵琶篇。文章已满行人耳,一度思卿一怆然。唐宪宗李忱敬仰白居易的人品,又倾慕他的诗才,想拜他为相,后因他年事已高,且又多病只好作罢。“童子解吟长恨曲,胡儿能唱琵琶篇”中的“长恨曲”和“琵琶篇”分别指白居易的名篇长恨歌和琵琶行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是琵琶行,看看这首诗有何魅力让“胡儿能吟”又让皇帝极力称赞?(二)分析课文、听课文录音,学生整体感知课文的感情基调,然后学生

4、反复朗读课文,回答问题:文章主要写了几个内容? 学生通过整理可以概括出:江头送客闻琵琶,江上聆听琵琶曲、歌女自诉身世苦、曲罢诗人伤迁谪、重闻琵琶青衫湿这样五个内容。、文章主要通过“琴声”和“感受”两个方面来描述诗人和琵琶女的这场偶遇,抒发“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的感慨。第一条思路:三奏,即琵琶女的三次演奏。板书 三奏:独自弹 应邀弹 感言和学生通过讨论可以找到:第一次演奏在文章第一节,第二次演奏在文章第二、三节,第三次演奏在文章最后一节。在这部分内容的学习中,学生要掌握的是作者对声音的描写技巧。先分析第一次演奏,即第一节。设置如下问题:a,这一段音乐描写属于什么描写?b,从这里的景物

5、描写中可以看出琵琶女演奏的是怎样的音乐?学生通过讨论找到答案:这是对音乐的侧面烘托描写。也是用文字去表现音乐的一种手法。通过环境描写烘托了悲凉萧瑟的琵琶声。(悲凉哀怨)第二次演奏,这是文章的重点部分。这一部分出现了很多名句,可以让学生先挑出来读读。然后我准备了以下几个问题:1.作者在描写声音时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运用的词有什么特点,举例说明。2.这一段根据演奏的起承转合可以分为几层,哪一层是高潮部分?3.这一部分用“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结尾,有什么作用?4.这一部分琵琶女音乐的基调是怎样的?学生以小组讨论的形式回答这几个问题。这一部分主要在于品味作者描写音乐的妙处,通过回答上面的问题

6、,学生可以概括出作者描写音乐的方法:a,诗人善用比喻,写虚渺飘忽、过耳即逝的无形之乐。b,善用拟声词和双声叠韵词。c,侧面烘托的手法。d,在对乐曲的描写中融入了深厚的情感。第三次演奏,在文章最后一节,让学生自己品味通过侧面描写烘托音乐的感人。第二条思路:三感,即作者的三次感悟。板书:三感:情相触 情相通 情相融对应琵琶女的三次演奏,作者相应有三次感受。学生在文中不难找到。在第一次感悟中可以让学生回答怎样的问题,a,你能从字里行间感受到作者初听声音时的心情吗?b,你从哪里捕捉到了作者的心情?c,这样的环境描写烘托了作者怎样的感情?这三个问题由浅入深推进,表明了作者孤寂伤感的心情,渲染了琵琶女的悲

7、凉音乐。第二次感悟在文章的第四节,是文章的难点部分。为了更好理解文章主题,要联系琵琶女的身世来感知文章。在这里我打算问这样几个问题:a,哪些句子能够体现出作者的心情?b,诗人听了琵琶声,知道了琵琶女的遭遇,心底发出的最大的感慨是什么?c,为什么诗人说他和琵琶女“同是天涯沦落人”?这一部分阐明了文章的主题。诗人和琵琶女在身世、才华和遭遇上都有相似之处。两个形象心灵沟通,怨恨交织,唱出了“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的主题。板书(主题)第三次感悟在文章的最后一节,要学生回答:如何理解“江州司马青衫湿”?这句话更衬托出乐曲的悲凄,用它作结,补足“同是天涯沦落人”的内涵,这是诗人同情琵琶女沦落之泪

8、,也是伤感自己遭贬之泪。从而鲜明突出了全诗的主题。、小结:诗人为什么不知道琵琶女遭遇之时便已经听出了音乐中的情感?(过渡到白居易的处境)学生分组讨论,交换意见。最后我总结:A、 白居易的身份:被贬的官员,有政治抱负不得施展。这一点与琵琶女的“不得志”有相似之处。B、 秋天,“醉不成欢惨将别”,心情落寞。小结:正是在这样相同的境遇中,诗人发出了“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的感慨,可以说,白居易是琵琶女的“知音”,所以他才写下了这篇优美感人的琵琶行以赠之。 (三)总结本诗写作特色在理清课文结构的基础上,要求学生归纳本诗的写作特点,并请学生找出例句加以说明,以加深理解。最后由教师进行板书归纳:

9、(1)结构严谨。全诗以人物为线索,歌女的身世是明线,诗人的感受是暗线,明线从现象反映主题,暗线则从本质上揭示主题。一明一暗,一虚一实,明暗相衬虚实相生。情绪表现波澜起伏,过渡自然。(2)情景交融。善于运用环境描写来烘托气氛。(3)音乐描写出色。是我国古典诗歌中描写音乐的绝唱。(四)拓展延伸旨在延伸教材内容,拓展课题研究,继续培养学生阅读和鉴赏这类文章的能力,选取李贺的李凭箜篌引、韩愈的听颖师弹琴等诗文,分小组讨论它们和琵琶行在内容和表现手法上有何异同。板书设计琵琶行(白居易)三奏 三感独自弹 情相触 应邀弹 情相通感言和 情相融主题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心情悲凉哀伤 直接表达 醉不成欢

10、惨将别 环境烘托 枫叶荻花秋瑟瑟 别时茫茫江浸月声中之情:“未成曲调先有情” “弦弦掩抑声声思” “似诉平生不得志”“说尽心中无限事” “别有幽愁暗恨生”乐曲旋律:婉转流畅 沉咽凝滞 间歇停顿 激越雄壮作业或预习让学生背诵第二段,学习运用语言艺术来描述听觉的手法,课后就自己喜欢的一段音乐用形象的语言写出自己的感受,文体、字数不限。自我评价琵琶行一诗是唐代著名现实主义诗人白居易写的一首歌行体叙事长诗,是我国古代叙事诗和音乐诗中的“千古绝唱”。它最大的艺术特点是用极富音乐性的语言摹写音乐形象,通篇体现了深刻的思想内容和高超的艺术技巧。本文我主要采用了“整体感知局部研读综合领悟迁移提高”的教学方法,以教师教为主导,以学生学为主体,以诵读、设疑、讨论为主线,培养学生的阅读和鉴赏能力。达到了比较好的教学效果。组长评议或同行评议(可选多人): 评议一单位: 姓名: 日期: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初中教育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