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一讲 导论 正确认识世界政治经济与国际关系的发展规律一、威斯特伐里亚体系 Westphalian System二、维也纳体系 Vienna System 三、凡尔赛-华盛顿体系的建立 System of Versailles- Washington四、雅尔塔体系 System of Yalta五、THE U.S. ROLE IN THE WORLD:INDISPENSABLE LEADER OF HEGEMON?一、 威斯特伐里亚体系三十年战争(1618-1648 年):17 世纪初,欧洲的政治格局开始发生巨大变化昔日控制着欧洲的神圣罗马帝国已从鼎盛走向衰落,法国和西班牙在欧洲大陆上的争夺、英国和西班牙争夺海上霸权的斗争,表明神圣罗马帝国在欧洲的统治地位已经一去不复返了德意志分裂成众多小邦国,新教同盟与神圣罗马帝国皇帝之间的矛盾日趋尖锐新教诸侯要与神圣罗马帝国皇帝及哈布斯堡王室决一雌雄,周边的法国、瑞典、荷兰等国则想利用欧洲腹地的分裂局面来打击神圣罗马帝国位于北欧和东欧的瑞典、波兰和俄国为争霸波罗的海发生了尖锐斗争不过当时的俄国"在欧洲政治中还处于边缘地位" 战前,欧洲各国形成两大对立集团:哈布斯堡集团由奥地利、西班牙、德意志天主教同盟组成,得到罗马教皇和波兰的支持;反哈布斯堡集团由法国、丹麦、瑞典、荷兰、德意志新教同盟组成,得到英国、俄国的支持。
战争导火线是波希米亚(捷克)爆发民族起义,反对神圣罗马帝国皇帝任命天主教徒裴迪南为捷克国王1618 年 5 月 23 日,布拉格爆发起义并宣布捷克独立1620 午 11 月,德意志天主教同盟军在布拉格附近击败新教同盟军和捷克起义军1625 年 2 月,丹麦在英、法、荷支持下,出兵德意志神圣罗马帝国军队打败丹麦军队后,瑞典国王古斯塔夫·阿道夫二世(1594-1632 年)在法国支持下,于 1630 年 7 月率军攻入德意志中部瑞典军队战败北撤,法国直接出兵,在德意志、尼德兰和意大利同时采取军事行动,留在德意志北部的瑞典军队乘机再次侵人德意志中部和南部法军及法瑞联军在意大利、尼德兰和德意志多次取得胜利神圣罗马帝国皇帝战败求和1648 年 10 月,参战各方签订《威斯特伐里亚和约》 [威斯特伐里亚体系的确立]《威斯特伐里亚和约》改划了欧洲政治版图,确立了 1 种新的政治格局,即威斯特伐里亚体系法国夺得亚尔萨斯和欧洲霸权; 瑞典巩固了在波罗的海的地位; 西班牙遭到削弱,葡萄牙脱离西班牙独立;荷兰和瑞士的独立得到确认;德意志内部分裂局面加剧," 神圣罗马帝国只剩下一个虚名,因为日耳曼的每一个诸侯现在都被认为是最高统治者,有权宣战或讲和并且能够随心所欲地管理他们的国家"。
三十年战争及战后召开的威斯特伐里亚和会推动了欧洲近代民族国家的发展,增强了各国的主权意识,推动了近代国际法的产生和发展虽然和会只是暂时结束了列强间的战争,对战后局面的安排仅限于欧洲范围内(俄国未包括在内),但威斯特优里亚体系仍不失为世界历史上第一个国际体系和近代国际关系史与近代欧洲外交史的开端2二、维也纳体系从三十年战争结束到法国大革命爆发的近 1 个半世纪里,英国的政策是维持和巩固海上的非均势(霸权)和重建欧洲大陆的均势英国想让东欧的俄国和西欧的法国抗衡,中欧普、奥对立,并使中欧成为东欧和西欧之间的缓冲地带;在法国周边建立 1 道制约法国的屏障,形成反法包围圈;反对俄国兼并波兰,以防俄国过于强大奥地利的意图是,在东、西欧实现均势和法俄互相牵制的情况下,维护自己在德意志的霸权奥地利反对俄国独霸波兰,并阻止普鲁士吞并萨克森普鲁士的战略目标是防法抑奥,夺取萨克森的全部和莱茵河两岸的重要领地,提高它在德意志的地位它支持俄国并吞波兰,以换取俄国支持它兼并萨克森法国作为战败国,其主要目标,是防止战胜国的任意宰割和保住自己的欧洲大国地位法国外交大臣塔列兰“这个为一切制度服务并背叛一切制度”的复杂人物,利用战胜国之间的矛盾,打出"正统主义" 原则,维护法国的利益。
会议召开不久,围绕波兰和萨克森问题形成俄普与英奥的尖锐对立时,塔列兰与英奥议和,并签订《奥地利、英国、法国反对俄国、普鲁士秘密攻守同盟》 ,以便联合抵制俄普的坐地分赃1815 年 6 月 9 日,维也纳会议签署了《最后总决议案》 ,由 121 项条款和17 项单独附带条款构成其主要内容是:(1)按照正统主义原则,全面复辟欧洲的旧王朝,如法国、西班牙、葡萄牙、瑞典、汉诺威、荷兰诸王朝都得以恢复2)在法国周围建立了一系列屏障性国家东北部的荷兰合并了原奥属尼德兰(比利时);东部莱茵河沿岸各省归并普鲁士;东南部的撒丁王国成为反法的桥头堡3)英国保持并巩固了其贸易和海上霸权,获得了马耳他、斯里兰卡和好望角等海上战略要地4)俄国保住了拿破仑战争时期占有的芬兰、比萨拉比亚和波斯的边境省,波兰成为沙皇统治下的君主立宪国5)保持德意志的分裂状态成立了由奥地利主持的松散的"德意志邦联" ,由奥、普等 34 个邦和 4 个自由市组成普鲁士取得萨克森的大部、莱茵和波美拉尼亚等地6)北欧的丹麦因战时与拿破仑结盟而被迫割让挪威给瑞典,毗邻丹麦的德意志两公国——施列斯维希和霍尔斯坦归丹麦瑞典放弃收回芬兰的要求维也纳会议后,欧洲建立了两个同盟。
1 个是在沙皇亚历山大一世提议下于 1815 年 9 月成立的"神圣同盟 "同盟宣言强调俄、普、奥 3 国君主根据基督教教义结成同盟,主要目的是对付欧洲革命和维护欧洲旧秩序,并以强力保证维也纳总决议的实施另 1 个是 1815 年 11 月由英国发起,有俄、普、奥参加的" 四国同盟" ,目的是防止法国东山再起这两个同盟是维也纳体系的支柱和补充维也纳体系的主要目的是消除法国革命的影响和建立欧洲均势体系在消除法国革命影响方面,它只是暂时、部分地达到了目的而在建立欧洲均势方面,则取得了一定的成就它比威斯特伐里亚体系范围广、稳定性强威斯特伐里亚体系基本没有包括英国和俄国,而维也纳体系则包括了除土耳其以外的所有欧洲重要国家,成为历史上第一个真正全欧性的国际体系威斯特伐里亚体系没有建立维护体系稳定的有效机制,三十年战争后,欧洲列强间依然战火连绵维也纳体系则提出了保持"欧洲协调" 的原则,并建立了协调机制,在防止列强间的战争方面发挥了一定作用"从国际关系或战争与和平的角度来看,19 世纪是欧洲比较和平的一个时期" 维也纳体系的缺陷是没有涉及即将成为列强争执焦点之一的东方问题;其反动性则表现在,无视法国革命后欧洲革命运动的迅猛发展和列强间的力量消长的变化,维护国际关系中的旧有秩序。
3三、凡尔赛-华盛顿体系的建立第一次世界大战是帝国主义列强争夺世界霸权、特别是欧洲霸权的战争,其实际结果与各参战国的初衷完全不同各列强战前梦寐以求的欧洲霸权,受到了极大的削弱;英法等国的实力急剧下降;庞大的殖民体系受到民族解放运动的猛烈冲击战后天下大乱的形势,使帝国主义列强急需恢复和建立世界新秩序[帝国主义列强瓜分世界的新计划] 协约国集团的胜利使列强争霸与扩张的野心迅速膨胀,并各怀重新瓜分世界的心事战后,法国拥有世界上最强大的陆军,因而它想保持这种优势,在欧洲大陆最大限度地削弱德国,在海外则极力夺取德国在非洲的一些殖民地和前奥斯曼帝国在小亚细亚的部分领土为此,法国还拉拢中、东欧小国建立"小协约国" 集团,以确保已取得的优势地位英国在战后拥有世界上最强大的海军,其战略目标是:消灭德国海军,继续维护殖民帝国和海上霸主地位但在欧陆,则实行传统的"均势" 政策,反对过分削弱德国,以防止法国独霸欧洲大陆在远东,英国一方面利用英日同盟来对抗美国的扩张;另一方面又与美国联合,共同反对日本独霸中国的野心战后,美国经济在世界上巳处于绝对优势地位,因而希望以此来获取世界的领导地位,其战略意图主要体现在"威尔逊十四点原则" 中。
这份被称之为"世界和平纲领"的文件,标榜民主自由,但实际上则是美国争夺世界霸权的行动纲领:在欧洲,企图利用德国来抗衡英法,对付苏俄和欧洲革命运动,因而反对过分削弱德国;在远东,极力拆散英日同盟,削弱日本,借 "门户开放"政策进行经济、政治扩张,力图确立在中国和太平洋地区的霸权地位战争后期,日本抢占了德国在太平洋中部的马里亚纳、马绍尔和加罗林群岛,并夺取了德国在中国山东的殖民权益战争结束后,日本的战略意图在于称霸亚太地区、独[巴黎和会的召开] 1919 年 1 月 18 日至 6 月 28 日,在巴黎近郊的凡尔赛宫召开了巴黎和会,参加会议的有战胜国集团 27 国代表,一些殖民地国家、新成立的国家及一些社团的代表也参加了和会中国北洋政府外交总长陆征祥等人参加了会议与会代表共 1000 多名,会议期间只召开过 7 次全体大会,并完全被"五强 "(英国、美国、法国、意大利和日本)所操纵,但起核心作用的是"三巨头",即英国首相劳合·乔治、美国总统威尔逊和法国总理克里孟梭经过长达 5 个多月的马拉松式谈判,各战胜国最终达成妥协,拟订了对德和约5 月 7 日,战胜国集团向德国代表正式递交和约文本,但德国代表团拒绝在文本上签字,德国代表团团长伦卓辞职。
在这种情况下,战胜国集团决定:如果德国在 6 月 23 日下午 7 时前还不同意签署和约,协约国将对德国发起全面军事进攻"德国被迫接受和约,新任外交部长米勒和司法部长 贝尔于 6 月 28 日在凡尔赛宫签订了对德和约,史称《凡尔赛和约》 它使德国失去了全部海外殖民地和势力范围;失去了 1/8 的领土和 1/10 的人口; 并规定德国废除义务兵役制,不得拥有空军、坦克、潜艇,陆军最高限额为 10 万人;建立莱茵非军事区等在德国战争赔偿问题上,只确定了德国要履行赔款义务的原则,但赔款总额、各国份额比例和还款日期等问题留作日后处理巴黎和会还应美国总统威尔逊的要求,建立了 1 个重要的国际组织——国际联盟美国的目的是,通过这一组织来实现其称霸世界的战略意图,但遭到英法等国的挑战,极力与美国4争夺对国际联盟的操纵权国际联盟盟约还确定了对殖民地、附属国进行殖民统治的新形式——委任统治制 凡尔赛和约签订后,协约国集团还与其他战败国签订了一系列和约:1919年 9 月 10 日与奥地利签订了《圣日耳曼和约》;1919 年 11 月 27 日与保加利亚签订了《纳依和约》;1920 年 6 月 4 日与匈牙利签订了 《特里亚农和约》和1920 年 8 月 10 日与土耳其签订了《色佛尔和约》 ,这些条约同《凡尔赛和约》 、国际联盟盟约结为一体,构成了协约国列强在战后建立资本主义国际关系新秩序的基本框架,即凡尔赛体系。
[华盛顿会议的召开] 大战期间,日本利用西方列强忙于欧战的机会,扩大了自己在亚洲和太平洋地区的实力和影响,同在这一地区拥有重大战略利益的美国产生了尖锐的矛盾与冲突战争结束后,美国与日本都大规模扩充海军:日本从 1920 年 8 月开始实行"八八舰队计划"; 美国则在扩充海军军备的同时,把海军主力舰队由大西洋调到太平洋,以加强与日本对抗的实力但由于战争刚刚结束,各国人民反战情绪高涨,美日双方又都没有作好战争准备,特别是英日同盟的存在,使美国面临在大西洋和太平洋两线作战的危险于是,美国急于发起召开 1 次新的国际会议,试图通过外交途径来限制竞争对手,拆散英日同盟1921 年 8 月 11 日,美国总统哈定正式向有关国家发出了召开华盛顿会议的邀请11 月 12 日,会议正式开幕参加会议的国家有美、英旧、法、意、比、荷、葡、中等 9 国,此外,还有英国的 4 个自治领——加拿大、澳大利亚、新西兰和南非联邦,以及殖民地印度的代表会议共有两项议程,即限制海军军备和远东太平洋问题英日同盟问题虽未列入大会议程,但却成为会议讨论的第一个问题会议上各列强矛盾尖锐,互不相让,经过 3 个多月的讨价还价,终于通过了 3 个主要文件:《四国条约》 、 《五国海军协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