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选]北青版新闻培训纪要

上传人:庄** 文档编号:173213559 上传时间:2021-03-12 格式:DOCX 页数:9 大小:18.9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精选]北青版新闻培训纪要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精选]北青版新闻培训纪要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精选]北青版新闻培训纪要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精选]北青版新闻培训纪要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精选]北青版新闻培训纪要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精选]北青版新闻培训纪要》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精选]北青版新闻培训纪要(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北青版新闻培训纪要(1)宋燕我编了一段时间大家的稿子,对大家的稿子有一些感觉,我想就大家的问题说说咱们做深度报道时几个该注意的地方。 做深度报道,有几个步骤。 准备中的问题 对事件中提出疑问,是发现报道角度的办法 第一步是解析选题。 在我们选择一个题材做深度报道时,这个题材一般已经有媒体报道。我们可以收集这些资料,在这些资料的基础上寻找兴趣点所谓兴趣点就是这件事有什么让你特别有兴趣,特别关注。兴趣点不是对这个事情有什么评判,说谁对谁错,应当从读者的角度去想有什么是媒体没能报道出来、而我特别想知道的。 比如这两天本报报道的“滴水茶事件”,说的是这次书市上,几个贫困山区的小学生到北京来摆摊卖茶挣学

2、费,北京市民纷纷解囊。 当时报道普遍选择的角度是爱心,并对此事进行了连续报道。 一个普通的记者看这件事情,看到的只是它的感人之处小学生、贫困、自己挣学费,不思考的读者看到的,也会是这些很表面的东西。但是,做深度报道的记者,应该不仅仅看到这一点。 让我们首先分析这些资料: 有一个让人疑惑的地方是,这些小学生怎么来这里?为什么来这里?以他们的智力和阅历,他们不应该知道用这种方法来筹集学费,也不会知道北京有这样一个书市,能够吸引如此多的民众。是谁告诉他们这个信息的?是什么人知道这样做会吸引普通群众的爱心,于是让他们这样做的?他们这样做的背后,会不会是有人操纵?如果有,操纵的原因是什么,是善意的还是恶

3、意的?是什么造成一个好事却不得不用炒做的手段来办到?这应当是我们的入手点之一。 根据这一兴趣点,我们去做充分得调查,如果有结果无论是什么结果,都会是一个很好的深度报道。 另有一件事情是可可西里招募志愿者。大家都知道,在可可西里,和盗猎者的斗争非常惨烈,著名的野牦牛队也曾经伤亡惨重。这次居然来大城市招募志愿者,这些来自大城市的志愿者从来没有在那种艰苦条件下生活过,无疑很难去与那些盗猎分子都斗争这肯定是作秀。那么他们为什么要做秀?我们应该怎样看待他们这种做秀? 找到了这一角度,就可以由此进行深度报道了。 不同的问题,找最有能力回答的人回答 在采访之前,应当分析选题,做好采访的准备,即列出需要采访的

4、人,和他们合适回答的问题。我发现现在咱们的新记者常常把一些不该由某个采访者回答的问题问给这个人,比如采访一个什么事,就找到当地政府负责人,然后什么都问他,就出来一篇稿子。并不是一个主管领导就能回答所有问题的。 比如去年咱们的记者报道那个反腐扑克的事,这件事情至少应该采访发明者、使用者和针对者,可以据此列出他们各自合适回答的问题,然后进行采访。但是那次做这篇稿子的记者就只采访了政府主管部门,就做了稿子。 采访中的问题 关于采访,我想说3个关键问题,是咱们的新记者常常有混淆的问题。 记者的任务是了解事实,不是难倒别人 记者不能做被采访者的传声筒,也不是被采访者的敌人,而应当作事件的记录者。你的任务

5、是想要了解事实,你得到的结果是对事实的解答。现在有些人走入一个误区,以为好记者就是能难倒别人的记者,问的问题让别人尴尬,无话可说,就表示你有水平。事实上记者的责任是去了解事实,你和这个被采访人既没有交情,也没有仇,你也不是要去表现自己。你的任务是问问题,并且得到答案,仅此而已。比如当初的东芝笔记本电脑事件中,那个情况说明会我参加了,当时的现场乱作一团,很多记者不是去采访,而是像去吵架,问的都是些概念性的、没有意义的问题,比如“你们是不是在侮辱中国人”,这明显不是一个要求回答的问题,人家会怎么说?说我是?那不可能,说我不是?他又不信。这样的采访是对峙,不是采访,你问的问题并不能得到你想要的东西。

6、 在采访中,记者自己要判断什么是有用信息,比如企业政府都在回避缺点宣扬优点,你自己要判断一下哪些是夸大的,哪些是有用的。要明白我想了解什么,我必须得出答案,要有打破砂锅问到底的精神。 观察和阅读也是采访 通常采访的情况是:列出很多问题,找人回答。 其实在问和听之外,看、观察现场的情况,及问问题得到回答时对方的反应都是采访时获得的极好的新闻细节。采访应该是全方位的,不仅仅问,还要用眼睛看,要用耳朵听周围人的议论等等。比如国航空难,记者到了现场,看到救援者们都在做些什么,飞机是一种什么样的形态,遇难者的遗体在什么位置等等,听到的现场的声音,这都是采访。我当初B股开放的时候,到深圳采访,我注意到,在

7、深圳的大街上挂着关于券商挂出的B股开户的条幅,报摊上有许多教人怎么炒b股的印刷品;在深交所,看见很多人在排队,听他们就此事的讨论,观察他们的反应这些都是采访的结果,而且是十分生动的细节; 在外地采访还应当读当地的报纸,当地的报道会有很多细节,即使是服务性信息,也会得到很多有用细节。 在你感兴趣的地方追问 采访时要不断对得到的信息进行判断,在采访过程中发现有之前没有涉及到的信息要进行追问。 比如这次陈洁报道的台州中学生殴打路人致死的事,陈洁的报道写得很详细,方方面面都采访到了,对事件的描述很清晰。但是在报道中,采访到当事的一个中学生,向他了解当时现场情况及此后情况,学生说他表示后悔,说,“不知道

8、这会不会耽误自己以后的升学找工作”。在这个地方我们应该有点疑问:这些学生居然只担心自己以后升学找工作,他做了这么残忍的事情,居然不去考虑死者家人的情况,不去想想人家的苦难,还是只关心自己。就这个细节追问下去,深入地了解一下他们的心态,就此可以进行更进一步的报道,那比目前的报道要好得多。 如果一则报道只有方方面面的信息,有细节,只是把一个故事讲得更完整,那其实不是深度报道,变成了密度报道。 写作中的问题 写文章之前先定结构 目前的很多东西与其说是深度报道,不如说是长消息按部就班的讲事件,按时间顺序进行发展。新记者们往往驾驭不了长文章,他以为长文章就是把短文章抻长,于是就在写作过程中对每个地方详加

9、描述。 长文章有个结构的问题,在你写作之前,你应该想好你要说什么,分几步说,每步要达到什么目的,这就是结构。这个结构非常重要,你把结构确定好了,下一步的内容就是往里边填东西,就很简单了。 文章要有信息量 我还想说一个信息量的问题,现在咱们的报道很长,但是常常是些无效信息,是注水。在一则报道中,要注意有效信息量:要确定文章中每个地方都有内容要说,没有可删的多余的内容。文章必须精炼才有节奏感,才能成为真正的好的报道。 如果到后来由于广告等因素,版面太大,文章字数不够,可以考虑加入背景资料,多加一些图片,而并不是把文章里边注水让他变长。读者读长文章本来就没有什么耐心,如果你的文章没有节奏感,没有信息

10、量,那他就更读不下去了。 问:采访之前的提纲,有没有通用的模式 答:没有通用的模式。不过有规律可循: 在台州中学生打死路人的事件中,肇事学生、公安局、死者家属、教育部门,每个部门可以回答问题。 应当去各个现场(学生议论,事件发生地什么样的面貌,事件发生地,来往的人,环境)观察。 剩下的就是在采访过程中,要不断分析被采访人的回答,并且找到感兴趣的地方追问下去,然后再在其他采访中丰富这方面的内容。 赵维补充: 一些最近版面文章中的问题: 在采访之前,选点角度是最重要的 要带着观点去采访,所有第一消息是快讯,告诉你事情发生了;我们做的是第二落点,要有追问的精神,比如最近又有事故发生,要追问为什么接二

11、连三掉飞机。 在采访之后,采访事实可能验证或推翻观点,但这更有益于新闻的制作,有利于文章主题的延伸。 应当力图进行纵深,穿插性的报道,发掘消息背后的价值。 宋燕: 这一点我补充一下:的确是要带着观点去采访,但不能让采访事实服务于观点。 比如我曾经采访过面的淘汰的新闻,当时政府有个新规定,淘汰的面的只能卖往外地,我感觉这个规定会引起面的的跌价。事先有了这个观点,我去采访,采访了几个人,有和我的想法吻合的,也有不吻合的,我就按照这个观点硬写了篇文章。在社会上影响很大,但实际上面的并没有跌价。这是个教训,你们不要犯同样的错误。 问:什么样的是好的深度报道,什么是长消息 答:咱们的记者一来就做长文章,

12、没有消息的写作,这是个欠缺。 深度报道要有一个切入点就可以。在对消息和既有事实进行判断,有什么蹊跷,如“滴水茶”爱心报道中的疑问。 赵维补充: 带着观点,实际上是疑问,你在消息中未能得到的解答,没有足够的事实,自己不要跳出来议论。缺乏事实支撑,观点就会站不住脚。 一万字的文章,要有十万字的材料,采访量要够。 对平时的要求就是对工作特别敬重,自己要特别“厚”。注重日常的积累,不要停留在这个位置不前,努力是最重要的。北青版新闻培训纪要(2)如何判断选题的价值及如何避免由文章引发的纠纷杨文健我讲两个问题,一个是如何判断选题,一个是怎么防备稿件“惹事”。 以下的观点纯属个人,来源于我个人的新闻体验,是

13、否妥当和全面,请大家商榷。 一,深度报道的选题 这里讲的选题,当然仅指的是我们日常操作的深度报道的选题。 首先,我将选题分为日报类(指的是最近发生的、具有较强时效性的,拼快速和细节的)和周刊类(这类我把它的范畴定在是在已有的新闻事实基础上挖深度、找角度、立观点,具有较强的策划和个性色彩而时效较弱化的)。 日报类选题当然受局限较大,有点看天吃饭的意思,因为说不准什么时候会有突发的事情进入我们的视角。我想,对于这类选题,我们应该做到的就是在它来了的时候不能漏掉错过,尽量在追时效的同时做出想法来,做出特点来。 而周刊类深度报道选题是我觉得可以有较大发挥余地的。这类选题应该是耐嚼的,是编辑记者深思熟虑

14、的结果。有些新闻事实,如果没有好的角度和着眼点,也许是容易被放过去的,而一旦有好的策划和立意做出来了,也许会有这样的效果:哦,原来还可以做成这样所以,我想,在这类题材选取上我们需要下工夫。 一个好的选题,我认为它应该具有以下六个方面的特质(当然不是同时全部具有,有时具备其中一、二就可能是个好的题材): 1.时效性;2.重大性;3.典型性;4.延续性;5.贴近性;6.独家性。 前两者比较容易判断,这两类也是我们在做日报类选题时紧追的方向。重大性,即它所关联的事物是否有知名度,或是否会成为一段时期内的热点;报道时尤其要注重结合报道主体自身; 而典型性则是周刊类选题的必备项,即具有深刻的内涵,能对某

15、个领域产生标杆性的意义,但有时这样的内涵并不是显而易见的,需要挖掘; 贴近性,指的是与读者的距离,即心理上的亲近感,能关系到自身或引发兴趣的,这里有地域性因素,也有职业性因素,还有年龄因素、知识层次因素等等。选题会上常有记者会提出一些纯农村题材的选题,但这与北青报都市报的定位不符,不太切合读者口味。 说到贴近性,我这里正好有一份今天的晨报,姑且拿它做个例子。在它的头版的导读里,有这么一条:“孕妇惨死警察车轮下”,引起了我的兴趣。于是翻到那一版想看个究竟,可是一看之下,很是失望,原来文里讲的是一件发生在美国的事情。我的失望是因为这样的一则美国社会新闻离我实在是太远了,如果这是一起发生在国内的事件

16、,或者哪怕是“中国孕妇惨死美国警察车轮下”,可能我会耐心地读个究竟。我想编者有意隐去地点,也是出于这个考虑吧。 再说延续性。一些新闻事件是不断发展着的,可能会持续进展一段时间。一般报道都是连续性报道的滚动消息。等到事件告一段落,有了个结局,就可以用将零散小消息组合而成一道全面完整的新闻深度报道大餐。 在这方面,读者是很有需求的。这里有一封发表在今年第16、17合刊的三联生活周刊上的读者来信,题目叫做我不需要“更多”。说的是国航飞机失事后,“我”想上网上了解详情,但只看到了上百条的后续消息和间接信息。这位读者写道:“我并不想知道波音767的发动机和起落架长什么样,我只是想看到一篇综述性的文章,”告诉“我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其它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