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四川卷作文题评析4页

上传人:文库****9 文档编号:172872882 上传时间:2021-03-10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19.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0四川卷作文题评析4页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2010四川卷作文题评析4页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2010四川卷作文题评析4页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2010四川卷作文题评析4页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2010四川卷作文题评析4页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2010四川卷作文题评析4页》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0四川卷作文题评析4页(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2010四川卷作文题评析阅读下面的材料,按照要求作文。几何学上的点只有位置而没有长度,没有宽度,没有高度,正是那无数个点构成了无数条线、无数个面、无数个立体要求:请就以上材料,展开联想,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自定立意,自拟标题,自选文体;不要脱离材料的含义,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作文题评析】今年高考作文显然是针对部分人没把握好人生的关键几步,想给学生带来思考。“比如因为个人原因酿成恶性事件、学生放弃读书外出打工,都是在人生关键的点出了错。出题人的思路在于让学生把握好人生的关键几步,而不是去区分几步间的关系。”考生审题时,要注意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把握整则材料的寓意,从人生的角度理解从点到

2、线、面、立体的过程;二是从细节出发,理解点、线、面、立体之间的关系。 在找寻材料方面,教材中的经典素材很多,现实中也有不少从不被关注到成功的案例,关键是要将材料与题目有机结合,寻找材料中人是如何从点到线、面、最后到立体的。有的是以“细节决定成败”为主题,有的是以“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角度写的,有的考生的作文主题则是以“要实现大的梦想应从小处着手”、“一点点努力能成就很大的成功”等为切入点。以“积累”为主题来展开,“一个个点也能组成高楼大厦”、从常规方式去立意是没有太多难度的。从谈个人与集体和社会的关系、谈团结、谈合作等常规角度立意,来作文作文都是可以的。这些都是社会所倡导的主流思想。此次的作文

3、题目给出的材料中,含有一定的哲学思辨的信息。比如,把题目立意理解为人生,每个点代表人生的选择,而每条线是走过的路,这些路可能是直路也可能有弯路,学生如果从一种带有哲思的高度去组织作文,或能收到不一样的好效果。 第一,基本分析。 “没有长度,没有宽度,没有高度”,也就意味着,“点”是不占据物理空间的。但我们知道,人是会占据物理空间的。人的意识,或许可以说不占据物理意义上的空间,但习惯上,我们恰好认为人的心灵或精神具有无比广阔的空间也就是说,也不是“没有长度,没有宽度,没有高度”的。因此,人的特质,不符合“几何学上的点”。把二者联系起来是困难的。如果要强行联系,会导致类比不伦的结果。 第二,立意空

4、间分析。 1能不能把立意确定为“个体与群体”这层关系之上?亦即能不能认为“点”代表个体,“线、面、体”代表群体? 我觉得也有很明显的逻辑困难。根据前面的分析,把“没有长度,没有宽度,没有高度”的“几何学上的点”,类比为作为个体存在的人,本身就是困难的。而无数“没有长度,没有宽度,没有高度”的事物何以能最终构筑为既有长度、也有宽度、更有高度的事物,也将遭遇解释的困难。我们知道,从数学上说,无数个0相加,还是等于0。 2能不能把立意确定为坚守平凡的位置,或要重视积累? 我仍然觉得很困难。原因很简单:几何学上的点,“只有位置,没有长度,没有宽度,没有高度”,实际上相当于代数意义上的0。无数个0加起来

5、还是等于0。坚守平凡的位置,何以就能造出壮阔的景象呢?无数个0的积累,从数学上来讲不仍然还是0吗? 第三,我的立意取向。 在上面的分析的基础上,我提出一个立意取向,供参考。 我的看法是:关于本题最合理的思考,只能是无中生有、静必待动。 点动成线,线动成面。我以为,可以把“线”定义为“点在空间中的连续移动的轨迹”。这样我们就可以进行如下类比:人生之初,人就是一个“点”,“线面体”表示人生展开之后的不同景象;还可以把“几何学上的点”,类比为人生轨迹上的某一个瞬间。 这就能构成较为恰当的类比。于是可以得出两个立意: 1人生之初,是谈不上什么人生价值的。从“点”而到“线面体”,则可理解为人生价值建构的

6、过程。在此思路下,主题是谈人生价值的实现或自我的成长与发展。 2人必须发挥主观能动作用,犹如一个“点”必须在运动中才能成为“线面体”。人作为一个渺小的存在,几乎类似于“没有长度,没有宽度,没有高度”的“点”,用苏轼的话来说,就是“渺沧海之一粟”(严格地说,“沧海一粟”还是一个占据空间的“有”)。人生的意义,不可能在静止的状态下造就,生命在于运动一个静止的、“没有长度,没有宽度,没有高度”的“点”,是没有什么实际意义的。在此思路下,主题是谈人的能动性的发挥。 当然,评卷场绝不可能如此要求考生。我估计,一般地说,谈“个体与集体”、“坚守平凡的位置”、“渺小和伟大”、“重视积累”,甚至“从量变到质变

7、”等等,都会被认为是符合题意的。(罗晓辉)【优秀作文】溯源 四川一考生六千万年前的一次意外,生命退回到最初的蒙昧;六千年前的炎炎夏日,人类开始有了最初的文明。今天的我,也许身在灯红酒绿的都市文明中,心间却奔腾着远古时代的金戈铁马。而在我的梦想里面,这一切,不过是一个悠长的回忆。 鱼儿逆水而游,费尽全部心力回到自己的出生地,那不过是一次生命的溯源;鸟儿孤身穿过峡谷,只为了一次飞蛾扑火式的交配,那也是生命的溯源;“虎毒不食子”的老虎妈妈,为了保护孩子不惜血流成河,那更是生命的溯源;而对于我们每个人来说,也是在“小蝌蚪”的奋力挣扎下,才为我们播下了生命最初的火种。 生命,本来是一个个独立的点,在彼此

8、的偎依中连成线,构筑了一个精彩的面。 柏拉图的永恒,是我们终其一生都不能得到的天上人间;圣西门的空想主义,更是理想中的现实与现实中的理想的对立统一这些伟大的哲学家,用自己的坚持和梦想,以及终身无怨无悔的奉献,为我们化身为成长路上的一座座里程碑,将我们带上了精神解放的康庄大道。 哲人,本来是一个个独立的点,在彼此的搀扶中连成线,构筑了一个精彩的面。 2006年的雨雪冰灾,是索取与付出的转折点;2008年汶川大地震的灾难,是理解与奉献的转折点这些鲜活的点,从一个个活生生的笑容里面,从一滴滴悲壮的眼泪后面,从一条条欲望与安全的分割线里面,从一张张神情各异的面孔里面告诉了我们真实的人,真实的人性,真实

9、的人生,真实的人类世界。 爱与被爱,本来是一个个独立的点,在彼此的关注中连成线,构筑了一个精彩的面。 生命、哲理、爱,他们就好像三个最美好的点,彼此生死相依,永生风雨同舟。是她们,给我们展示了一个个美好的世界,五色斑斓的面。面上是一幅“清明上河图”,而面下,则是我们的人生的每个阶段,以及每一个人生。(本文有删节) 得分:59 点评: 这篇文章小作者摆脱了以个体为点的窠臼,而是将生命、哲理和爱分别作为一个点,去诠释由此而构成的精彩的线和面,特别是三个分论点的推出,令人耳目一新。整篇文章立意高远,大气厚重。文章内容充实,结构清晰,文笔流畅且富有张力,是考场不可多得之佳作。点、线、面 四川一考生蒙娜

10、丽莎只是一幅画,温婉的表情后面却是沉淀了千年的美丽;伊丽莎白身居皇室深宫,却将人性的光辉幻化成无上的美丽。惊艳天下的,不仅仅是丽人的浅笑微吟;力透纸背的,也不仅仅是俊美少年的无敌青春。一个个鲜活的生命个体,一张张形态各异的脸庞,构筑成我们的家庭,我们的班集体,我们的城市,我们的国家,我们的地球。 无数的点,延续成修长的线条;无数的线条,扩展成宽广的平面。生活是绚烂多彩的,因为生活是由各种各样的人组成的。就是这些平凡的生命,构筑成我们千姿百态的人性与人生。 玉的无瑕,树的生机。玉树,这个曾经远离我们平常生活的地名,因为一场突如其来的地震,走进了千千万万普通人的内心世界。在我的内心世界里面,玉树,

11、和一个普通得不能再普通的司机阿福联系在一起。阿福并不英俊潇洒,也没有一掷千金的豪情和经济能力,他只是为生活奔忙的万千大众中间的一个。可是就在玉树地震发生后,他义无反顾加入到救援的队伍中去。他用自己粗糙的大手,挽救了老人和孩子的生命,自己的人生却永远地定格在年轻的微笑着的照片上。在最宝贵的生命历程里面,他心系父母的安危,怀揣着对妻儿的想念,却带着对祖国对藏族儿女的大爱,用生命谱写出最美好的赞歌。 纳兰若容,一个绝顶聪明的奇特女子。她是满族人,却精通汉族语言和汉族文化。在满人入关只有半年的日子里,她就以她的智慧征服了汉族的挑刺男人,成为沟通满汉文化的大使。“自古之兵非好战”。纳兰若容斡旋在汉人与满

12、人之间,用一个女人的包容,换来了国家的和平与繁荣。 也许你没有过人的智慧,也没有惊艳的美貌,也没有显赫的背景,或者特别的机遇但是你也可以给自己平凡的生活里面,增添新的色彩。也许你的一个宽容的微笑,可以化解一场激烈的冲突,也许你一个小小的退让,就可以让孩子的小脸绽放笑容。请给世界多一点付出,让每一个生活在这里的人都幸福快乐。 双人从,三人众。这个世界不是你一个人的世界,而是大家的世界。你不是一个孤单的人,因为你的身后有大家的身影,你也不是一个寂寞的点,因为很多的点聚在一起,就是长长的线,宽广的面。只要人人都付出一点爱,世界将变成美好的人间。用爱将无数的点建设成线,连缀成面。 得分:56 点评:这篇文章小作者起笔不凡,从蒙娜丽莎、伊丽莎白的惊艳写到芸芸众生的平凡,无论是丽人还是凡人,他们都是一个点,正是这些点构筑了丰富多彩的人生。然后以司机阿福和纳兰若容的例子,生动地诠释了无论你是一个什么样的点,只要心中有爱,就可以将点连成长长的线、宽广的面,最后汇聚成爱的海洋。 素材拓展为凸显主旨,小作者在素材的选择上颇具匠心,穿越古今,跨越时空,既有伊丽莎白、纳兰若容这样秀丽出众的“点”,也有司机阿福这样平凡普通的“点”,颇具代表性。然稍嫌不足的是素材还不够丰富,若再辅之以特蕾莎修女的事例和汶川地震、世博会奥运会众多普通志愿者参与的素材,行文将会更加充实。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其它办公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