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的统一》说课稿1

上传人:宝路 文档编号:17284987 上传时间:2017-11-10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33.4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秦的统一》说课稿1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秦的统一》说课稿1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秦的统一》说课稿1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秦的统一》说课稿1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秦的统一》说课稿1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秦的统一》说课稿1》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秦的统一》说课稿1(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 1 / 5秦的统一说课稿一、设计说明和指导思想:1、以课程标准为中心,以教材为载体,遵循新课程改革的理念,建立以人文教育为核心,学生为主体的自主、合作、探究的课堂教育模式。在教学活动中,师生互动,共同感知、探讨、领悟教材内涵,从历史信息中挖掘人文历史文化,内化为学生做人的准则、做事的航标,培养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达到以学生发展为本的目的。2、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能自主设问、探究,照顾学生的心智特征和已有的知识水平,探究学习因材而定,不过高要求,不强求一致,重点培养学生体验探究带来的乐趣,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求知欲望。3、构建开放活跃的课堂氛围。设计问题体现启发性、层次性、联系性和开放性

2、,努力创设充满趣味的、与现实生活相联系的、富有挑战性的问题情境。生生互动,组组竞争的挑战氛围,力争使每位同学都参与到讨论探究的活动之中。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简化历史信息的呈现过程,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4、尽量体现历史科教学的特点,既要做到知识与能力的有机结合,又要努力创设历史情景,缩短学生与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之间的心理差距。更要让学生如何去探索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和历史现象之间的联系。二、教材分析1、历史新教材是公民教育的基础课程,它强调社会教育功能而淡化政治教育色彩,它强调学生的主体感受而淡化历史知识的系统性和完整性;它又是人文教育的核心课程,它强调对人和人类的关怀,强调个人与他人和社会的和谐

3、,它尊重和包容对历史的不同意见和观念。2、本课“秦灭六国”前承“春秋战国的纷争”和“大变革的时代” ,后接“伐无道,诛暴秦”和“大一统的汉朝” ,是第三单元“统一国家的建立”中最重要的一课,它结束了春秋战国的分裂局面,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真正意义上的统一,中国大一统国家的开端,他采取的一系列措施(包括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不仅是两汉政治统一,经济繁荣的基础,而且对后面的隋、唐、元、明、清等统一的国家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3、 “统一”是贯穿历史新教材的一条主线,也是中国两千多年历史发展的 2 / 5主旋律, 而本课的主题就是“统一”:灭,是建立统一国家;建立中央集权,统一货币、度量衡和文字,是巩

4、固统一的国家:北筑长城,是维护统一国家。“统一”是秦汉时期重要的特征,是这个时期对中国历史做出的最大贡献。因此本课在整个古代史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学好这一部分,对于理解汉、隋、唐、元、明、清的统一及其作用垫定了基础。4、本课的历史人物秦始皇在中国历史上的作用也是众说纷纭,有人说他是千古一帝,有人说他是实足的暴君,利用教材的这一特点正好可以引导学生如何评价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形成正确的历史评价观。三、学情分析1、作为七年级的学生,虽然心智还不很成熟,尚缺乏分析综合的能力,但好奇心驱使他们思维活跃,求知欲望强烈,有助于他们积极参与探究学习。2、学生在小学社会课中,已对国家统一有了初步的认识,再加

5、上前面已经学习了“春秋战国的纷争”学生已经初步认识到分裂造成战争,战争给社会生产和人民生活带来沉重的灾难,有助于理解秦灭六国完成统一的意义和作用。学习了“大变革的时代”有助于理解秦灭六国的原因。3、学生已经广泛接触过秦始皇(或其它帝王形象) ,具有一定的分析、判断和表演历史人物的能力,这正是我在流程中设计表演秦始皇这一环节的基础。四、教材处理(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目标(1)使学生掌握秦朝中央集权统治的建立和秦始皇统一的措施及其作用: 了解秦的疆域和秦长城这一古代工程(2)归纳并试评“秦完成统一的原因” 、 “秦始皇巩固统一的主要措施”等问题,培养学生初步综合、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通过地

6、图等直观教具,培养学生观察、想象能力,形成历史时空观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讨论探索、想象表演,在体验历史人物的过程中,理解本课中的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弄清它们之间的联系。感悟用图示压缩记忆的方法和评价历 3 / 5史人物的方法。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明确秦统一的历史意义,理解维护国家统一的重要意义,培养正确的历史评价观。体验探索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的乐趣。(二)重点分析和突破方法:1、重点分析:秦的“统一”是本课的重点。因为 (1)统一是本课的主题:灭六国,是建立统一国家;建立中央集权,统一货币、度量衡和文字,是巩固统一的国家:北筑长城,是维护统一国家。 (2) “统一”是秦汉时期的重要特征,

7、也是这一时期对中国历史的重要贡献。 (3) “统一”也是中国历史的一条主线,是中国两千多年历史发展的主旋律。2、突破方法:(1)以课件演示灭六国的过程,通过讨论探索理解秦灭六国的原因和秦统一的重要意义。 (2)通过亲手做七国货币和表演来理解统一货币、度量衡的作用。 (3)通过课件演示长城的图片、长城的地理位置、以及匈奴和秦的地理关系,从而理解秦长城的作用。(三)难点分析和突破方法:1、难点分析:由于七年级学生的年龄特征决定了其知识水平和理解能力,因此对于秦始皇为什么要接受李斯的建议,另外,中央集权制也比较抽象,这也是一个难点。2、突破方法:(1)通过“讲故事 议作用探危害”的步骤由浅入深地探讨

8、其目的作用和结果。 (2)用“幻灯演示,老师讲述”的方法展示中央集权制的层级关系 (四)学法指导:1、通过对“秦统一六国的原因和意义”和“秦朝在中国历史上的作用”的分析,培养学生综合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2、指导学生如何在小组里相互合作,小组长在合作中发挥组织、分工、指导的作用。才能使课堂活动活而不乱,形散而神聚。3、通过填历史填充图,培养正确认识历史时空的能力。4、通过对秦朝疆域的记忆,掌握用图示压缩记忆的方法。(五)教学方法:问题式教学法、CAI 教学法、探究法、讲授法等 4 / 5(六)教学准备:多媒体。五、教学流程设计:课前学习准备:分组制作七国货币,以备上课时交流。(一)导入(5 分钟

9、)1、创设情景,导入新课:用课件演示:荆柯刺秦王的图片配上古典音乐,老师讲述荆柯刺秦王的故事。用此故事引出秦王这人历史人物。然后请学生谈谈是怎样一个人?创设这种历史情景,有助于缩短学生与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之间的差距,为下文评价秦王作铺垫。2、破解课题:学生回忆“六”是指哪六个国家?使学生能联系旧知,从而过渡到本课的重点“统一” 。(二)课文探究:(30 分钟)1、探究秦灭六国,建立统一国家的过程(7 分钟)(1)演示课件:秦灭六国的动态地图,边演示老师边讲述六国灭亡的时间,秦统一的时间,秦王登基的隆重场面,秦的疆域,重在演示“合”的过程,恰当引入图示压缩记忆法,识记秦朝的疆域。通过直观的教具演

10、示,简化历史信息的呈现过程,培养学生的兴趣,激发求知的欲望。(2)分组讨论:为什么秦王能灭六国?秦王灭六国有何重要意义?讨论之后,分组展示自己的讨论成果,可以向别组发起挑战。通过讨论认识秦王在历史上的重大作用。2、探究秦巩固统一国家的措施(1) 讨论:秦为了巩固统一国家在政治上采取了哪些措施?再用幻灯展示中央集权制的层级图。这样才能使学生明确中央集权这个抽象的概念。(2) a、讨论:经济上采取了哪些措施? b、展示自己所做的七国货币,并由一个学生表演到七个国家购物受阻的情景。C、探讨:秦统一货币度量衡有何重要意义。通过这些活动,让学生亲自去体验这些措施的重要作用。做到手脑并用,集知识趣味和能力

11、于一体。(3) a、播放长城的图片,领略长城的雄伟,感受古代劳动人民的伟大智 5 / 5慧。B、探讨长城的历史作用,明确秦长城是其军事措施,再用课件演示其作用c、在历史填充图上找到长城的起止点,秦朝疆域和匈奴的位置,感悟秦长城的历史作用,培养学生的历史时空观。3、分组讨论秦在中国历史上的作用?(因为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还不很建全,所以在讨论之前老师作必要的提示,从“秦统一的意义” “秦巩固措施对后世的影响”等方面去探讨)4、才艺表演:分组表演有关秦始皇的历史故事,老师评述鼓励。设计这一活动目的是培养学生想象表达能力,小组合作整合历史事件的能力,从而检验同学们对历史人物的理解程度。(三)小结(1)

12、秦在历史上的地位和作用。(2)利用板书梳理重点(四)课外拓展(以下三问题用幻灯展示,学生分组讨论之后,可以任选一问题回答)1、结合当今大陆和台湾的关系,谈谈统一的历史作用。2、结合本课内容怎样评价导言框中的荆柯形象?3、假如荆柯把秦王刺死了,历史会不会改变?设计第一个问题其目的是加深“统一”的理解, “统一”是中国历史发展的主旋律,是中国历史发展的重要特征,是众望所归;设计第二个问题目的是进一步巩固评价历史人物的方法,荆柯本人忠诚勇敢是历代文人所传诵的,但他阻止秦统一全国又是逆历史潮流而动的;设计第三个问题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的想象和创新思维,检验学生对历史发展的把握情况。这三个问题都是开放性问题,有一定以难度,又有一定的趣味性,除老师引导点拨以外,不要求一致。(五)课外搜集:有关秦始皇的民间故事或历史故事。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其它办公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