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别诗咏物诗鉴赏与练习 (2)

上传人:宝路 文档编号:17284977 上传时间:2017-11-10 格式:DOC 页数:10 大小:90.7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送别诗咏物诗鉴赏与练习 (2)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送别诗咏物诗鉴赏与练习 (2)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送别诗咏物诗鉴赏与练习 (2)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送别诗咏物诗鉴赏与练习 (2)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送别诗咏物诗鉴赏与练习 (2)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送别诗咏物诗鉴赏与练习 (2)》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送别诗咏物诗鉴赏与练习 (2)(1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1送别诗鉴赏知识目标1.复习送别类诗歌鉴赏题,牢记送别诗中常见主题和意象;2.明确送别诗常用的抒情手法,并能结合诗句分析此类诗歌抒发的具体的感情。能力目标:1.体会赠别诗的鉴赏方法;2.总结赠别诗的常见艺术手法、答题模式 。【教学难点】能结合诗句分析此类诗歌抒发的具体的感情。一导入新课古代的交通不发达,人们“相见时难别亦难” ,诗人们抒写了大量的送别诗,给后人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其中不乏脍炙人口的名篇佳作。这些作品大多写得情真意切,感人肺腑,余味深长,令人击节叹赏:“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诗人无尽的友情熔铸在诗情画意中;“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诗人深挚的情谊包含在

2、殷勤的祝福中;“惟有相思似春色,江南江北送君归” ,诗人的相思之情充塞在天地春色中;“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诗人的质朴与豪爽寄托在朴素无华的语言中;“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诗人晶莹透明的冰壶装下了理解和信任今天,我们就来一起品味这千古之“伤” 。二概念赠友送别诗,顾名思义是指主客之间由于分别而互相赠别酬答的诗作。重团聚、怨别离,是中华民族的传统心理。千百年来,故国乡土之思、骨肉亲人之念、挚友离别之感牵动了很多人的心弦,别离自然成为我国古典诗歌中歌咏的重要内容。三、赠友送别诗的特点表达恋恋不舍,依依惜别的感情或相思之情。送友人 李白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此地一为别,

3、孤蓬万里征。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注:孤蓬:飞蓬,枯后根易折,随风飞转,诗里借喻远行的朋友。班马:离群之马。)问题:(1) 首联用什么词语勾勒出怎样的送别环境?【参考答案】用“青山”、“白水”青白相间,色彩明丽;“横”字勾勒出青山的静态,“绕”描画出白水的动态,描摹出一幅青山秀丽的送别图景。(2) 颈联用怎样的艺术手法表达出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参考答案】颈联两句是很工整的对偶;又巧妙地用“浮云”“落日”作比,“浮云”比友人的行踪不定、任意东西;“落日”比自己象落日不肯离开大地一样对朋友依依惜别的心情。解析:天空中一抹白云,随风飘浮,象征着友人的行踪不定,任意东西

4、;远处夕阳徐徐落下,似乎不忍与大地分离,隐喻诗人对朋友难舍之情。而在这红日夕照的背景下送别,又特别令人感到难舍难分。全诗流露出诗人对友人的依依惜别之情。南浦别 白居易南浦凄凄别, 西风袅袅秋。一看肠一断,好去莫回头。赏析:全诗最传神的动作是“看”字,分手后,离人登舟而去,他却频频回首来看,别2离时刻的千种相思,万般离愁,都从这默默一看中表露出来,更何况每一次回首都让离人肝肠寸断。想看不忍看,明知伤心又不得不看的矛盾心情,把双方的离愁别绪和真挚情意表现得淋漓尽致。而诗歌末句的“安心去吧,不要再回头了”劝慰,让我们不难想象诗人如何强抑自己的感情,而内心的悲楚,恐怕已经无以复加了。诗作内容以叮咛、称

5、颂、劝慰勉励友人为主,兼抒别情。过渡:有一种感情“失去才知道珍贵” ,这就是离别之情。如果说爱情是缠绵悱恻的悲歌,那么友情则是情牵意绕的古曲,而亲情更是感天动地的乐章。离情中有情人晶莹的泪水,有朋友的依依不舍,有母亲鬓边的白发,更有赤子拳拳的情怀。也许相见就意味着离别,离别就意味着伤感,但有谁能否认这离别是美的,这伤感也是美的。浓烈的感情化作语言的珠玑散落在历史的盘中。离别是一种痛,痛得令人肝肠寸断,但有相当多的诗人敢于跳出送别诗伤感的通套,他们的诗别开天地,或对美景加以赞扬或对友人寄以祝福,清新秀丽,为送别诗添上了明快积极的一笔!别 董大(其一) 高 适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莫愁前

6、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注:高适写此诗应在得意的浪游时期,他的别董大之二说:“六翮飘飖私自怜,一离京洛十余年。丈夫贫贱应未足,今日相逢无酒钱。 ”可见其当时还处于“无酒钱”的“贫贱”境遇之中。董大,可能是唐玄宗时代著名琴客,是一位音乐圣手。 )问题(1)前两句景物特点是 渲染离别的 。(2)说说后两句诗中所蕴含情感。解析:苍凉,悲壮。对友人的劝勉之情;对自己的希望和慰藉。赏析:唐人送别诗中,那些凄清缠绵、留恋低徊的作品固然感人,但另外一种慷慨悲歌,出自肺腑的诗作,以真诚情谊、坚强信念,为灞桥柳色与渭城风雨涂上了豪放健美的色彩。别董大便是后一种风格的佳作。诗的前两句写眼前之景,纯用白描手法,

7、曛,曛黄,指夕阳西沉时景色。日暮黄昏,黄云千里且大雪纷纷,于北风狂吹之中,唯见高空断雁,出没寒云。此等景象,气象雄浑,意境悲凉。使人顿生沦落之感,游子何之之意。高适却把临别赠语说得体贴入微而又坚定不移:“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因为是知音,说话才直率豪爽,不必含蓄委婉;又因其沦落,才化希望为慰藉,并在慰藉之又充满信心和力量。情感炽热,让人荡气回肠,恰如诗家所谓“为壮士增色,为游子拭泪”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王勃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襟。赏析:第一句写长安的城垣、宫阙被辽阔的三秦大地护持、拱卫,气势雄伟,点送别之地

8、。二句中“五津”指岷江的五大渡口,泛指蜀川,点杜少府即将宦游之地。自长安遥望蜀川,视线又为迷蒙风烟所遮,微露伤别之意。颈联奇峰突起铸就千古名句:“只要四海之内有知己心心相印,就算远在天涯,相隔千山万水,但情感交流也如同近邻一般。 ”诗句意境开阔,音调爽朗,一洗悲酸之态。尾联以劝慰作结。歧路,岔路也,古人送别常在岔路口处分手,往往把临别称为临歧。无为,不要的意思。不要在临别之时哭鼻子,抹眼泪,像小儿女那样情意绵绵。借送别言志。这类诗以送别为题,实际目的是借送别表达自己的志向或怀抱,多含身世之感。3从古到今,离别往往是最让人感慨万端的一件事情。离别的感情,往往会激发人们更多的感触,而这感触又往往与

9、身世际遇有关。这类诗往往是诗人在艰难困厄之际写就的,往往有不少见情见性的佳作。芙蓉楼送辛渐 王昌龄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注:王昌龄因不拘小节先后两次被贬,一次被贬岭南,归来后任江宁丞,本诗写作于此时,正值众口交毁之际。几年后被贬到更为遥远的龙标。当时他的朋友辛渐从江宁到润州(今镇江)再到扬州,然后北上到洛阳(诗人的故乡)诗人和朋友在润州的芙蓉楼分别。赏析:首句写迷蒙的烟雨笼罩着吴地江天,织成无边无际的愁网。 “入”字描摹出夜雨悄然而至的动态。夜雨增添萧瑟的秋意,也渲染别离的气氛。寒意弥漫在满江烟雨之中,更浸透在离人的心头。 (因离情满怀而一夜未眠的情景

10、自可想见。 )清晨,天色已亮辛渐将登舟北归。使人遥望江北远山,想到行人不久将隐没在楚山之外,孤寂之情油然而生,作者融情于景,将离情凝注在矗立于苍茫平野之上的楚山之上,明写山孤,实写人孤。 “玉壶”象征高洁清白的品质,王昌龄托辛渐给洛阳亲友带去的口信不是平安健康,而是传达了自己冰清玉洁,坚持操守的信念。诗的后两句含蓄蕴藉,余味无穷,历来为人传诵。以送别为名,实为写景或抒发其他情感。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杨万里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接天莲叶无穷碧, 映日荷花别样红。赏析:西湖美景历来是文人墨客描绘的对象,杨万里的这首以其独特的手法流传千古,值得细细品味。首句看似突兀,实际造句大气,虽然读者

11、还不曾从诗中领略到西湖美景,但已能从诗人赞叹的语气中感受到了。这一句似脱口而出,是大惊大喜之余最直观的感受,因而更强化了西湖之美。果然, “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用一“碧”一“红”突出了莲叶和荷花给人的视觉带来的强烈的冲击力,莲叶无边无际仿佛与天宇相接,气象宏大,既写出莲叶之无际,又渲染了天地之壮阔,具有极其丰富的空间造型感。 “映日”与“荷花”相衬,又使整幅画面绚烂生动。全诗明白晓畅,过人之处就在于先写感受,再叙实景,从而造成一种先虚后实的效果,读过之后,确实能感受到六月西湖“不与四时同”的美丽风光,诗题名为送别,但全诗却无别意,在形象的描写中流露出对景物的喜爱之情。四、赠友送

12、别诗的常见方法和技巧在艺术手法上大多是采用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的抒情方式,也借助于想象、联想塑造形象,或叙事抒情融为一体。融情于景:诗人触景而伤怀、借以言情的客观物象,不外落日余晖、流水通波、江风引雨、平沙卷蓬、云横秦岭、路绕蜀山之属,这些物象一经带着作者的离情别绪入诗,成为“人化的自然” ,便构成一种荒寒而悲凉、空廓而深沉的美感景象。如韦应物的赋得暮雨送李曹着力描写渲染烟雨、暮色、重帆、迟鸟、海门、浦树,交织在一起,形成离别时浓重的阴沉压抑的氛围,抒写惜别哀伤之情。烘托:不直接写人的离情心绪,而是通过写眼中物有伤离之意来烘托,言下有“物犹如此,人何以堪”的意思。这样写更能深化主题而

13、富于魅力。如戎昱的移家别湖上亭通过写柳条藤蔓、黄莺的伤离别表现人的情思心绪。杜牧的赠别二首 (其二) “蜡炬有心还惜别,替人垂泪到天明。 ”那彻夜流溢的烛泪,都在为男女主人公离别而伤心,从侧面表现了诗人不忍分离的笃挚感情。以乐景衬哀情。送别环境千差万别,有凄风苦雨中的送别,也有良辰美景中的离别。写凄风苦雨固然可以烘托别离之苦,写良辰美景又何尝不能反衬离人的懊恼。景色越美,越4显出欢聚的可恋和离别的难堪,美好景色反倒成为添愁增恨的因素了。如许浑谢亭送别“劳歌一曲解行舟,红叶青山水急流” 。欧阳修的玉楼春 “洛阳正值芳菲节,秾艳清香相间发。 ”想象(虚拟):送别诗常在作者触景生情的基础上向前推想,

14、大抵是想像分别后朋友行旅中的孤寂和在这种孤寂环境中的愁苦心情。更主要的则展示了自己对朋友的留恋和关切。如王昌龄的送魏二 “忆君遥在潇湘月,愁听清猿梦里长。 ”想象分别后友人月下船泊潇湘,“愁听清猿” ,甚至在梦里也因旅夜孤独而不得安寝的幻想,借以加倍地表现离别的惆怅和对友人深切的关怀。此外还有王维的送韦评事 “遥知汉使萧关外,愁见孤城落日边。 ”“今宵谁肯远相随,唯有寂寥孤馆月。 ”都运用这种手法。比喻:用比喻的手法来抒写心情,是送别诗常见的艺术手段之一,如严维的丹阳送韦参军 “日晚江南望江北,寒鸦飞尽水悠悠。 ”用“水悠悠”比喻离别的惆怅和友情的悠长。刘过的柳梢青送卢梅坡用“云边孤雁,水上浮

15、萍”的比喻来表现离别之苦,用“尘随马去,月遂舟行”的比喻来表现思念之切。还有李白送友人 “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王维的送沈子福之江东 “惟有相思似春色,江南江北送君归。 ”也运用了比喻。常见意象:杨柳 它源于诗经小雅采薇 “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 ,古人喜欢折柳送别,折柳的寓意是惜别怀远。折柳送别的习俗产生于汉代,产生原因大体有三点:一则,千丝万缕的柳条随风舞动与离人千丝万缕、斩不断、理还乱的离愁非常相似。二则,“柳”与“留”谐音,因此折柳送别有挽留、惜别、不舍之意。三则,柳枝有随地而生的习性,折柳相赠还有祝愿友人在异地他乡生活顺利、欣欣向荣之意。日暮 送别诗中常出现“日

16、暮” 、 “斜阳” 、 “暮雪” 、 “暮钟”等表明傍晚时分的词语。并非诗人喜欢傍晚时分送别,而是别离这种忧伤的情感与暮色朦胧中的苍茫感相协调。并且,傍晚时分会伴随着飞鸟归林、鱼沉潭底,对于远离家乡的游子征夫来说,更能勾起漂泊之人的离情别绪。月 月也是送别诗歌中常见的意象,月光给人的感觉是朦胧、迷离、苍凉的,这与深邃悠长、委婉忧伤的离情别绪是一致的;再则,月亮含有思乡、思亲的象征义,因而古人常借月抒怀。通过月亮的烘托,抽象的别情更显得动人深长。长亭 古代路旁置有亭子,供行旅停息休憩或饯别送行。如北周文学家庾信哀江南赋:“十里五里,长亭短亭。谓十里一长亭,五里一短亭。 ”“长亭”成为一个蕴含着依依惜别之情的意象,在古代送别诗词中不断出现。如柳永雨霖铃中“寒蝉凄切,对长亭晚”等。南浦 南浦多见于南方水路送别的诗词中,它成为送别诗词中的常见意象与屈原“送美人兮南浦”这一名句有很大关系。江淹作别赋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其它行业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